长三角区域规划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答记者问 《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

答记者问《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近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编制。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规划》出台的背景、总体思路、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出台《规划》的背景情况?答: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编制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编制了《规划》,主要目的是聚焦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问: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怎样的形势?答:长三角区域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水平高、活力强。
2019年,长三角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6%的人口,集中了约1/4的科研力量,产生了约1/3的有效发明专利,占据了近1/4的经济总量。
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三省一市根据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部署,积极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战略构想

角的经济发展 ,在 国家 战略层面来实 施
战 略规 划 的 研 究 ,应 该 说 这 是 一 次 十 分
右。这三大城市群 , 其中 2个城市群是 2 省 1 市和 2市 1 , 省 珠三角 只有一个省 ,
所 以 ,这 次 国 家 发 展 改 革 委 员 会 决 定 在
题 ,第 一个是 高新技术 发展会对世 界经 济 产生什么影 响?第二个就 是 中国的城 市化会 对世界经 济和 中国经 济产生什 么
中国城市群和 都市圈 区域 规划 中,重点 是做 两个 : 一个是长 三角区域规划 , 一个 是京津冀 区域规划 。
研 究 中 国 城 市 群 发 展 ,主 要 是 从 分 析 城 市 群 的 态 势 着 手 的 。现 在 中 国 的 三 大 城 市 群 ,与 世 界 上 发 达 国 家 的 城 市 群
区 域 内各 地 区 共 同关 注 ,单 一 省 市 又 难
第三 。 于重 大基础设 施建设 问题 。 关
要 建 设 国 际 航 运 中 心 和 国 际航 空 中心 , 要 建 设 江 海 港 口网 群 、 空 港 口 网群 、 航 行 政 交 通 网 群 和 城 际 交 通 网 群 。在 港 口建
是说 1 3亿 人 中有 54亿人 为城 市居 民 。 . 如果我 国城 市化率按 照现在速率 往前推 的话 ,到 23 0 0年城市 化率达 到 6 %, 0 那 时候是 1 6亿人 口,将 近有 94亿人是城 .
市 居 民 。 就是 说 在 现 在 54 人 的 基 础 也 .亿
( , 市)甚至一个 城市 , 但是 如果提高 了城 市群 、 都市 圈的综合竞争 力 , 么在世 界 那 经济 范围内中 国就会 有一席之 地。为 了 提高 中国在世 界经济 发展 中的综 合竞争 力, 在这个 大的背景 下 , 国务院要求 编制 区域 发展规划 。中国最具 实力 的有 三大 城市 群 : 三角城市 群 、 津冀 城市 群 、 长 京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战略定位 (5)(三)发展目标 (6)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一)优化总体布局 (6)(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7)(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7)(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7)(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7)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7)(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7)(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8)(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8)(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9)(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9)(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9)(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9)(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9)(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9)(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0)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10)(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0)(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0)(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10)(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0)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11)(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11)(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1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11)(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11)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12)(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2)(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12)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12)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重大意义 (3)第二节发展基础 (4)第三节突出矛盾 (5)第四节重大机遇 (7)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基本原则 (8)第三节战略定位 (9)第四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2)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2)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3)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4)第四节打造一体化城乡体系 (17)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17)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18)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8)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19)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0)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0)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3)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25)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27)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28)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28)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0)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33)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4)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34)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35)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36)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6)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37)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37)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38)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40)第九章规划实施 (4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1)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41)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方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方案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区域规划和建设方案。
一、背景介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
然而,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旨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
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区域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区域规划,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稳定。
同时,区域规划还可以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推动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三、区域规划的原则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区域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协调发展原则: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各省份之间应加强协调和合作,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2.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科学规划原则:要依据科学的数据和分析,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建设方案的内容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建设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建设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环境。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6-2010)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条件第二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二节功能定位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第一节总体开发框架第二节与区外发展的协调与统筹第四章城镇发展与布局第一节合理城镇布局第二节协调城镇功能第三节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第五章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一节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第二节加快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兴产业第三节巩固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支柱产业第六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完善区内交通通道建设第二节加快综合枢纽建设第三节能源设施建设第四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七章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八章区域发展政策和机制第一节国家支持政策第二节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第三节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前言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市,共16个市,国土面积11.0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常住总人口9698.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3896.7亿元,分别约占全国1.1%、6.3%和18.6%。
区域内各城市经济社会联系密切、文化相融,具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厚实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在长三角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国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安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共同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作为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是区域内各城市编制和修订各类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长三角规划出炉 明确区域港口建设

面 , 划提 出 , 规 要加 强港 口枢纽 之间 的 协调 , 整合 现有 港 口, 快 以上 海为 中 加 心, 以江苏 、 江港 口为 两翼 的 上海 国 浙 际航运 中心建设 。
上 海 港 : 以 建 设 上 海 国 际 航 运 中 心 为 目标 ,进 一 步 提 升 上 海 港 主 枢 纽 港 的功能 地位 ,重点加 快 建设 洋 山深
长三 角规划 出炉 明确 区域 港 口建设
国 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近 E全 文 l
原 油 、 石等 大 型专业 化 深水 泊 位 , 矿 大 力 发展 集装 箱 干线 运输 。以连 云 港港
划 》 筹 两 省 一 市 发 展 , 射 泛 长 三 角 统 辐
公 布 经 国 务 院批 准 实 施 的 《 江三 角 长 洲 地 区 区域 规 划 》 。该 规 划 对 长 三 角 主要 城 市进 行 了功 能 定 位 , 综 合 运 对
该 区域 规划 对 长三 角 发展 的 战略
定 位是 : 太 地 区重 要 的国 际门户 、 亚 全 球 重 要 的 现 代 服 务 业 和 先 进 制 造 业 中
心 、具 有较 强 国际竞 争 力 的世 界级 城 市 群 。 “ 界 级 城 市 群 ” 上 海 为 核 世 以 心, 以南 京 、 杭州 、 苏州 、 宁波 、 锡 为 无 五 大“ 区域性 中心 城 市” 。区域 内规划
长 江 口深 水 航 道 和 沿 江 海 进 江 矿 石 码
头建 设 , 形成 铁矿石 转运 系统 。 江苏 沿海 港 口群 :加快 连 云港 港 口3 0万 吨级深 水航 道 建设 , 划建 设 规
大 桥 陆 视野.0 /6 半 刊 I 5 21 0 上 月 ) 8 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规划的含义
一是描绘未来,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 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
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 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
沿海区域经济开发已连成一 片,基本形成“三大五小一 海岛”的开发格局,即珠三 角、长三角、京津冀,辽宁 沿海、山东半岛、江苏沿海、 海峡西岸、北部湾,海南国 际旅游岛。
区域规划的定义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 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 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 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 区际和区内)。
区域规划的任务
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 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 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 建设。
长三角区域发展机遇
首先,高科技项目将会被优先引向这一地区, 一批对世界市场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将会在长三角 地区布局;第二,中央批准的长三角区域规划, 将会促使每个省和城市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第三,地方根据这一原则引导和促进企业“走出 去”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第四,在一系列重要 的发展目标确定之后,能源供给等也将会向这一 地区优先配置。
长三角区域发展阻力
* 基本建设出现瓶颈。比如,夏季易出现“电 荒”。 *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稀缺的矛盾。比如,土地 资源的紧张已是迫在眉睫。 *人口大量集中与贫富差距的增大。比如,天价 楼盘与老城区的问题。 *高速的社会发展与现有城市布局的矛盾。 *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缺少高科技产业,制 意义
构建日常都市圈的目的,是要通过都市圈 的运作实现中心城市功能疏解与重新组合,扩 大城镇功能的调整空间,减轻中心城市由于高 密度发展带来的压力,并促进周边城镇的发展。 推进上海日常都市圈加速形成的另一个主 要意义是降低区域综合商务成本,整合产业结 构,提高上海竞争能力。
一小时都市圈基础
当区域 中集聚了较 多具有一定 交通需求的 点(城镇), 以射线为主 的网络结构 将导致出行 成本明显上 升。
城镇体系的优化与重组,促进区 域空间从轴向发展转化为网络状发展。 都市圈城市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以及 都市圈内不同层次城镇在空间上分布 的不同联系需求,要求改变区域路网 连通+通达的设计思想,形成网络化、 并且具有明晰功能结构的路网,承担 不同交通功能、提供不同的交通服务, 从而增强城镇群体的有机联系。
泛长三角的引申
区域规划将沪苏浙25个城市又划分为核 心区和辐射区,其中原有的16个市为核心区, 并明确了各个城市的城市功能和定位。 长三角周边的安徽等地区具有区位、自然 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长三角地区 经济联系紧密,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直接 辐射区。
泛长三角的区域位置
核心上海的战略定位
长三角区域位置
长三角区域空间布局
——一核九带
“一核九带”: 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 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 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
一核九带
长三角区域规划要求
长江三角洲地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 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 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 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长三角区域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 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 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区域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目标,服务业比重达到48%,城 镇化水平达到67%;到2020年,力争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业比重达到 53%,城镇化水平达到72%。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发 展金融、航运、信息、创意、文化、旅游等现 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同时加快制造业的升级,突出发展以创新和研 发为主的高端制造业。
上海一小时都市圈
长三角许多城市提出了" 同城效应、错位发展"的 模式,保持城市间功能互 补的关键是便捷的交通条 件。上海轨道网与高速公 路网的规划与建设,对上 海与周边省市的共同发展 将起到非常强大的推动作 用
长三角区域规划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 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 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 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 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 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 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 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