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1

合集下载

素问全文及译文

素问全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

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

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本独家首发之《黄帝内经·素问》古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

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

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

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

厥《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

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

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

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顷在嘉祐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者,俾之是正。

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

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

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

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馀字,增注义者二千馀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作者:佚名 【原文】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译文】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 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原文】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 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 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译文】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 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 地方, 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 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 过多的吃盐, 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 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 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 砭石的治病方法, 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原文】 西方者, 金玉之域, 沙石之处, 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强, 其民不衣而褐荐, 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 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译文】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 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 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 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 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原文】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

其民乐野处 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

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译文】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

人们依山陵 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黄帝内经素问》的一部分原文及译文:
原文:四气调神大论之中曰:黄帝问曰:志血者,何如而强?岐伯对曰:血者,生于气,死于气,行于经隧,布于肢节。

是故志无穷者,其血气治;志穷者,其血气绝。

故血在中则志在阳,血在外则志在阴,血在上则志在前,血在下则志在后,血在左则志在巽,血在右则志在坎。

故志为气之清者血也。

故曰:志为之舍,气为之宅。

志与魂气相感则乐,神舍则死,志居则思,思则得之。

译文:《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气调神大论》提到:黄帝问道:如何才能强健志气?岐伯回答说:血是由气生,由气亡,通过经脉流动,遍布于肢体节段。

所以志气无限,其血气就会保持健康;志气枯竭,其血气就会中断。

因此,血流于体内,志气就表现在阳部位;血流于体外,志气就表现在阴部位;血流于上部,志气就表现在前部;血流于下部,志气就表现在后部;血流于左方,志气就表现在巽位;血流于右方,志气就表现在坎位。

因此,志是气清的体现,所以说:志和血有关,气为其居所。

志与魂气相互感应就会感到欢乐,神气离开就会死亡,志气若停留就会思考,思考之后就能掌握。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的重要经典,包含了医学理论、诊断与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素问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将对素问篇的原文进行解析。

第一章:生气通天脉黄帝问曰:“春气之应,所以发育万物者,生气之他气也。

故春气者,藏之精也。

”解析:这段话表达的是春季生气旺盛,能够促使万物生长的原因。

春季的生气源自于先天之气。

“盖气之和,春夏长,秋冬收藏。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气的运行规律,春夏之气长,秋冬之气藏。

“天地之变化,然后能应。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了解天地的变化,才能运用治病的方法。

第二章:阴阳应象气黄帝问曰:“阴阳者,天地之化生。

”解析:这段话意味着阴阳是天地变化的根源。

“其本在人,非天。

”解析:这句话强调阴阳之源在人,而非天。

“是故天地之外湿者,腠理闭塞,则生痹;阳气多而湿气少,则皮肉精坚而肌肉涩;阴气多而阳气少,则肌肉血气生凝,血凝则形斜。

”解析:这一段描述了外湿导致的身体问题,如腠理闭塞会导致痹症,阳气多湿气少会导致肌肉僵硬,阴气多阳气少会导致血液凝结。

第三章:病能传与不传黄帝问曰:“夫百病生于气,有传于阴阳者,有传于经络者。

”解析:这段话表明疾病可以由气传播,也可以由阴阳、经络传播。

“地气上,乃生风;风生,则寒湿从之;风郁则热。

”解析:这段话揭示了地气上升可能导致风生,风生又可能引发寒湿,如果风郁则会出现热症。

“病长则传形于肠胃,流溢肠胃,胃虚则肠溢。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疾病发作较久会传入肠胃,引发肠胃病变。

第四章:厥逆终始黄帝问曰:“五过有失常者,何如?”岐伯答曰:“五脏六腑,受谷气味;故五过有失常,与谷为言。

”解析:这段对话讨论了五脏六腑受到谷气影响而出现异常情况的问题。

“聪明者,心使然;决乎志,死乎勇,守之则固,不守则行。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聪明、心胸开阔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坚守正道则能坚固,不坚守则行动。

第五章:失精度母黄帝问曰:“余闻古者言:病至顶极而反者,何如?”岐伯答曰:“两气相搏,不得相胜,故病至顶极而反。

五藏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篇原文典籍

五藏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篇原文典籍

五藏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五藏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

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

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岐伯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来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医学巨著,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

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古老的医学体系,由单纯的医疗知识积累,发展为系统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直以来被尊为“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二部,每部各81篇,共计162篇。

是一部以医学理论为主,多学科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文献汇编。

《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及医学成就,也为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还是养生保健的鼻祖。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讲的是如何正确养生保健,以活到天年。

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即120-150岁。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都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创新发展中医的。

比如“经方之祖”汉代医圣张仲景,其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成果。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以前是浙江义乌有名的讼师(就是现在的律师)。

因其父母、妻子等好几个亲人,都死在庸医的手里,所以发愤学医。

朱丹溪4 0岁后才开始学医,他就是从《黄帝内经》入手学医的。

后来朱丹溪创立了滋阴学说,被后世誉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丹溪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学术流派,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丹溪也因此成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朱丹溪弟子门人等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平素所述篆写编辑成书,即《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祖国医学宝库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丹溪心法》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继承、创新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离不开《黄帝内经》这个“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油气在上,则生痕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翻译:
黄帝这样说:在宇宙之中,阴阳的规律变
化关系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许许多多的哲理蕴含其中。

因此医治病患,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同样来源于阴阳二字。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

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
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

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天地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以水火分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

就人体来说,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

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

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

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不节而受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