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九上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合集下载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件(共21张ppt)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件(共21张ppt)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法律特点:内容广泛,细则具体,可以无比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情景2:
一个有钱人绑着一个穷人来到法庭:大人,我要求处罚这个人,因为他十分可恶,竟到我家 偷了我一个面包。这个穷人苦苦哀求:我实在太饿了,就拿了一个面包。 法官判决——穷人偷窃面包被判死刑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问题1:根据情景中的描述,你能总结一下,完成统一后,汉谟拉比 是如何管辖他的国家的吗? 答案: 实行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宣传君权神授,神化自己,推行个人崇拜; 重视农业灌溉,改造自然,发展经济。
问题2:除了情景中所描述的,汉谟拉比还采取了什么手段来巩固统治?
答案: 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
01 学习目标 02 导学探究 03 课堂检测 04 本课小结
情景2: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的浮雕 右边为太阳神,左边为汉谟拉比。 雕像表明太阳神正在授予汉谟拉 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
第一九九条 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 则应赔偿其实价之一半。 第十五条 自由民将宫廷之奴或婢,或穆什钦努之奴或婢,带出城门外 者,应处死。 第二八二条 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 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
第一一七条 倘自由民因负有债务,将其妻、其子或其女出卖,或交出 以为债奴,则他们在其买者或债权者之家服役应为3年,至第4年应恢复 自由。 第一〇〇条 塔木卡[大商人]以银与沙马鲁[小商人]经营买卖,令其出 发,而沙马鲁应在旅途中.....使委托彼之银获利,倘沙马鲁于所至之 处获利,则应结算所取全部银额之利息,而后应计算自己的日期,以偿 还塔木卡。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肖明英单位名称布尔津县初级中学填写时间2020.8.16学科历史年级/册九年级/上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难点名称汉谟拉比法典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一知识点距今时间遥远,身边没有课供参考的实物。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课前了解较少。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图片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2.用法典原文让学生感受法典的真实性。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出示图片,告诉学生这就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我们今天要从三个方面去了解它,即法典的外观、法典的内容、法典的评价。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第一部分:法典的外观《汉谟拉比法典》,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它是刻在约3800年前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石柱高2.25米,底部圆周长1.9米,顶部圆周长1.65米;法典文字部分共刻有8000个左右的楔形文字,分3500行垂直刻在石柱上,正文内容共282条。

第二部分:法典的内容这一部分可以分为柱头浮雕和文字内容两部分。

柱头浮雕左边的站立者为汉谟拉比,端坐者为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神将权杖交给汉谟拉比,这说明汉谟拉比在向他的子民宣称他的权力来自于神的授予。

文字部分的法典内容,我们可以从中选取一部分法律内容来了解:15.如果任何一个人将皇宫的奴隶,或者自由民的奴隶带到城市大门的外面,则他将被处以死刑。

196.如果一个自由民伤害了另一个自由民(同等地位)的眼睛,则他的眼睛也应该被毁去。

199.如果一个自由民伤害了一个奴隶的眼睛,或者折断了一个奴隶的骨头,则应该赔偿其(奴隶)价格的一半。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来回答三个问题:法典的对象都有哪些人?这些人在法典里地位平等么?法典维护的是什么阶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得出法典的对象是自由民和奴隶,其中自由民包括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和无。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2课,新的部编教材对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重编.原人教版教材利用一节课讲述了除中国之外的亚非三大文明古国,而新教材则将其编为一个单元,分三课时,分别讲述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是本单元的第2课,也是世界古代史的第2课.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三部分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古代两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人类古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汉谟拉比制订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象征。

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长,精力旺盛,独立性增强,接受新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也趋于成熟,完全具有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

但他们还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精力充沛,但不耐久;活泼热情,但不深刻。

所以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本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

充分利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魅力—汉谟拉比法典的光辉在法学史上闪耀;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空中花园的神奇;楔形文字、太阴历和六十进位制等等,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历练,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同学们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9课知识提纲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9课知识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中国(自西向东)——大河流域文明第 1 课古代埃及1.兴亡:发源于尼罗河,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公元前3500年出现文明。

2.文明成果:狮身人面像、金字塔、太阳历、象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金字塔(法老的陵墓):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4.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神之子。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立: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出现文明,约公元前 2400 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3.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阴历、60 进制、楔形文字二.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BC18 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三.《汉谟拉比法典》——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楔形文字书写)1.目的(实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2.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评价: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 3 课古代印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兴起:发源于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 23 世纪出现文明。

2.文明成果: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梵文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创立:公元前 6 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 4 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一.希腊城邦(海洋文明)1.兴起:公元前 8 世纪希腊出现城邦,特点是“小国寡民”;2.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1.背景:伯里克利主政时期(伯里克利改革),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表现:扩大公民的权利;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建立了津贴制度。

3.局限性:只有成年男性公民具有公民权,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2课【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3)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出现的文字是楔形文字;(4)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2)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3)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4)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学生分组展示各民族的文明成果,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文明成果;(2)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3)古代亚非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引以为傲;【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2、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实质及其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星期制度、六十进位制,通过这两项文明成果的发源地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整合教材,展示目录}1、识文明之源头2、展文明之成果3、析文明之缘由4、鉴文明之启示多媒体展示材料: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提问:文明的特征是什么?目录1 识文明之源头一、识文明之源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地理位置展示地图两幅,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并且完成基础知识大闯关1。

基础大闯关11、两河流域又称。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上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上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

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二、古巴比伦王国
1、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史称古巴比伦王国。

2、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1、《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古代两河流域》示范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统编)】

《古代两河流域》示范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统编)】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的单元中的第二课,主要讲述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上崛起的完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

通过对本课的介绍,使学生对两河流域的概况及其古代发展有个较为清晰的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巴比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地位。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图中暗绿色的部分像一弯新月。

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就建造在这片沃土上,它反映的是新巴比伦王国的故事。

那么,新巴比伦王国是如何建立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两河流域》这一课。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关于空中花园的设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起。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古代两河流域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过渡: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两河流域》。

【讲授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两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展示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地图,这里为何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分别指的是哪两河?学生回答: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教师总结:“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

这里大体上就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展示材料:和埃及尼罗河一样,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这两条河,不但从南到北数千英里有舟楫之利,而且在其南端每年也有河水泛滥,形成沃土以利农耕。

初中历史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

初中历史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

初中历史教案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河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掌握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文献阅读、图片展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教学重点:1. 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成就教学难点:1.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衰落原因2. 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2. 相关地图、图片、文献等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第一章: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与气候1.1 地图观察:让学生观察两河流域的位置,了解其位于亚洲西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1.2 气候特点:介绍两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如热带沙漠气候、季节性洪水等,以及这些特点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苏美尔文明的兴起2.1 历史事件:介绍苏美尔文明的兴起背景,如农业发展、城市国家的形成等。

2.2 人物与成就:介绍苏美尔文明的重要人物和成就,如乌尔第三王朝的国王阿卡德、苏美尔文明的文学和艺术成就等。

第三章:阿卡德帝国与巴比伦帝国3.1 历史事件:介绍阿卡德帝国的建立和扩张,以及巴比伦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3.2 人物与成就:介绍阿卡德帝国的建立者阿卡德、巴比伦帝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等人物,以及他们的政治、法律和宗教成就。

第四章:古代两河流域的经济与社会4.1 农业发展:介绍两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如灌溉系统、农作物种植等。

4.2 社会结构:介绍两河流域的社会结构,如贵族、农民、奴隶等社会阶层的存在和相互关系。

第五章: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与艺术5.1 文学成就:介绍两河流域的文学成就,如《吉尔伽美什史诗》等。

5.2 艺术特点:介绍两河流域的艺术特点,如壁画、雕塑、建筑等,并分析其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预习提纲
人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微课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2课《图解法谟拉比法典》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件欣赏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知识点,常考的都有!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部编版:九上历史《开学第一课》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1课《古代埃及》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1—2单元填空式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1—2单元复习课件》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1单元《古代亚非文明》考点归纳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背诵手册(1—21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