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诗文诵读 教学设计
国学诗词歌赋美文诵读教案

国学诗词歌赋美文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国学诗词歌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国学诗词歌赋的兴趣和理解能力;3.提高学生的朗诵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国学诗词歌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国学诗词歌赋的经典作品欣赏;3.朗诵技巧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国学诗词歌赋;2.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诵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国学诗词歌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导入,播放一段国学诗词歌赋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讲解,介绍国学诗词歌赋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古典的艺术风格、含蓄的意境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等。
3.示范,老师朗诵一首经典的国学诗词歌赋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韵味和魅力。
4.讨论,与学生讨论国学诗词歌赋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他们对国学诗词歌赋产生兴趣。
第二课时,国学诗词歌赋的经典作品欣赏。
1.导入,播放多段国学诗词歌赋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品的风格和韵味。
2.欣赏,让学生分组欣赏不同的国学诗词歌赋作品,然后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朗诵,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朗诵比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
4.评比,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评比朗诵比赛,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课时,朗诵技巧的训练。
1.讲解,介绍朗诵的基本技巧,包括语调、节奏、情感表达等。
2.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诵练习,老师指导他们改进表达方式,提高朗诵水平。
3.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朗诵表演,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和鼓励。
4.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朗诵技巧训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诵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国学诗词歌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培养了他们的朗诵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也表现出了对国学诗词歌赋的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因此,国学诗词歌赋美文诵读教案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古诗朗诵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古诗中的生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 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包括节奏、停顿、语气等。
-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 通过反复朗读、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 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包括节奏、停顿、语气等。
2.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情感。
- 理解古诗中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课件:包括古诗原文、作者介绍、背景知识等。
- 生字卡片:包括古诗中的生字及其读音、意思。
- 音乐:用于辅助朗读和营造氛围。
2. 学生准备:- 预习古诗,了解作者和背景知识。
- 准备朗读时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预习古诗的收获。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字义和诗句结构。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三)细读古诗,理解内容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
(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1. 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拓展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交流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包括字音、字义、节奏、语气等方面。
2. 评价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古诗文诵读活动课教案

古诗文诵读活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古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选读《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鹿柴》等脍炙人口的唐诗。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古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领悟古诗文的意境和内涵。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分析每首诗的意境和内涵。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文的感悟。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古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5. 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比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文的基本知识、选读诗文的文本和分析。
2. 准备每首诗的音频文件,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 准备古诗文诵读比赛的评分标准。
七、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每首选读诗文的意境和内涵,分析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3. 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4. 学生朗读:学生跟读,模仿教师朗读技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古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6. 问答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7. 实践活动:进行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互相评分。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学生朗读技巧:评价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语音、语调和节奏。
3. 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通过问答环节和学生分享,了解学生对古诗文意境和内涵的把握。
九、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扩大阅读面。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单元“诗词中的自然美”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三首古诗的学习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学会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难点:古诗中的意境与修辞手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生平事迹,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味。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古诗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另外两首古诗的意境与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三首古诗中所体现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国学经典诵读——诗词中的自然美2. 内容:《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意境:月夜、湖光山色、秋日山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七、作业设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章《诗词之美》。
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经典古诗的学习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国学经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欣赏。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登高、春天等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进而引入诗词的学习。
2. 新课内容学习(10分钟)逐一向学生介绍《静夜思》、《登鹳雀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诗词,讲解其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静夜思》为例,分析其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作者、韵律及意境。
2. 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重点、难点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静夜思》、《登鹳雀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词。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经典诗词,提高国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示例;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
2.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以及对儒家思想的深入探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古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论语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a. 诵读《学而篇》第一、二、三章,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感受古文的韵味。
b. 对新课内容进行翻译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论语》的题目,进行详细的解答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篇关于《论语》的短文阅读理解。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论语》中道德规范和人生哲学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论语》经典诵读2. 内容:a. 《学而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 学习的重要性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 《学而篇》第二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 友谊的价值2) 仁爱之道c. 《学而篇》第三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 谦逊宽容的品质2) 君子之风范d. 《为政篇》第一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 政治哲学2) 君子为政之道e. 《为政篇》第二章: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 国家治理2) 君子爱民之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论语》中道德规范和人生哲学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儒家思想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古诗文诵读教案

古诗文诵读教案【篇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生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预设:伤心、难过、依依不舍??2、引出送别诗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指导读诗题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指名读。
师纠正节奏。
范读。
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3、介绍写作背景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
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出示课件: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篇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生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预设:伤心、难过、依依不舍??2、引出送别诗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指导读诗题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指名读。
师纠正节奏。
范读。
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3、介绍写作背景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
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出示课件: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经典诗文诵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的韵律特点。
2.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3.默写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的韵律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1.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盛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浓厚兴趣。
2.。
诵读法
3.启发式法
4.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创造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诗意,把握诗歌情感,精心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培养其善思会钻、深思善究的学习能力。
二、诗歌赏析
诗词五首
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
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
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杜甫《前出赛九首其六》
翻译: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词语:挽:拉,当:应当,长:指长箭,擒:捉拿,列国:各国,疆:边界,苟能:如果能,侵陵:侵犯,岂:难道。
赏析:公元755年,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杜甫前去观看。
不料吐蕃部队损失惨重,杜甫痛心疾首,写下了这首前出塞。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赏析: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译文: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李贺《雁门太守行》
感情基调: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表现词语:黑云、压、摧、开、燕脂、紫、半卷、临、霜重鼓寒、提携。
形象及特点:意象如“黑云”、“城”、“甲光”、“日”、“金鳞”、“角声”、“秋色”、“燕脂”、“红旗”、“鼓”、“霜”、“黄金台”、“玉龙”,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画面与主题:兵临城下,战事危急,战半惨烈,色彩沉重而斑斓,歌颂了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苏轼《水调歌头》
上阕:写望月。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乐观的情致和旷达的胸襟。
思考:在中国古诗词中,月是常见的意象,那么“月“在不同的古诗词中含有什么不同的情感呢?
古文三则
《大道之行也》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重点注释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子猷访戴》
赏析:王徽之雪夜访戴逵走到门口,不进而回,此典,多用于咏雪、访友。
翻译:王子猷住在山阴县。
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
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想起戴家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
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
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观潮》译文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
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生词。
3.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种感情基调是通过哪类词语表现出来的?
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来传达出这种感情基调?
这几首诗涉及哪些形象?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