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案5

合集下载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关系。

2.掌握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区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概念。

2.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呈现一组图片(包括农村、工厂、城市高楼、快速公路等),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农村、工厂和城市的关系,并了解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概念。

2.知识讲解解释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关系,并讲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

区域工业化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加快。

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等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增加。

3.示例分析通过示例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

如沿海地区的区域工业化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的发展模式。

大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分组讨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并列出具体的例子。

然后请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5.总结归纳在学生的讨论和报告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并归纳为经济、人口、社会和环境四个方面。

6.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影响。

五、课堂练习设计一道选择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例如:区域工业化的推动下,下列城市中哪个不会发展? A.北京 B.沿海城市 C.内陆城市 D.边疆城市六、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题,完成一篇小论文,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你对未来发展的看法。

七、板书设计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一、概念及关系区域工业化: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人口和经济等要素向城市集聚二、影响经济:促进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人口: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变人口分布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条件环境:资源消耗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八、教学反思这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高三地理组:罗一浩设计思想在分析珠三角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知识的迁移应用,分析其他工业化过程相关条件,形成过程,以及产生的后果,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读出相关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利用学习珠三角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工业企业的发展条件,训练学生探究能力作为本课的重点。

评价阶段激励为主,并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的简洁和谐之美。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珠三角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学情分析通过必修2《工业区位选择》和必修3《产业转移》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高考目标定位】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过程考纲知识梳理(自主梳理)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1、地理区位优势:近港、澳、东南亚,多侨乡。

2、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水热充足。

3、历史基础好:工农业基础好。

4、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素质高。

5、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1、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2、主要表现: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70%;②城镇数量多,密度大;③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④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例高,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比较完善3、深圳发展的区位条件①国家的政策;②优越的地理位置――广东省南部,南临香;③廉价劳动力;④科技。

人教版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1.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强,但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需要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2.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关注并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3.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较为感兴趣,可以借助GIS等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重点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过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状况,包括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相互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
-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途径,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6.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要求:报告不少于800字,需有数据、图表等支撑材料,体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针对某一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规划方案。
要求:方案内容包括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产业政策、环境保护等方面,注重实际操作性和创新性。
3.深入调研,了解家乡或周边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调研报告,报告需包含实地考察过程、数据分析、问题及对策等内容。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案05(人教版必修3)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案05(人教版必修3)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从容说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推进工业化是区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的地区或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资源丰富区,或在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如政策倾斜、位置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地区积极斥资办厂,推进工业化进程,在我国分别形成了苏南经济模式、浙江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经济实力大增。

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使这些地区发展变化令人瞩目。

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以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工业化的地区,它的发展经历了超强优势,高速发展—暴露问题,发展受阻—理性反思,科学规划的过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节内容围绕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设计。

教材大量引入事实材料和图表,便于学生理解,发展思维。

教材内容简单,但牵涉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在教学中予以说明。

教材通过“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一醒目的小标题,阐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优势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所决定,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性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得以体现的。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阐述了不同阶段因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工业发展呈现不同态势,旨在使学生了解沿海地区经济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在教材中,除了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课文外,还有丰富的插图和阅读材料。

这些内容都是教师组织学生自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素材。

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教科书中各种不同内容的教学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有利于知识、能力、方法和品德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2.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定义。

2.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含义。

2. 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促进关系。

3. 讨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章:区域工业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区域工业化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区域工业化的现状和趋势。

【教学内容】1. 区域工业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区域工业化影响因素的分析。

3. 我国区域工业化的现状与趋势。

【教学活动】1. 探讨区域工业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分析我国区域工业化的现状和趋势。

3. 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策略。

第三章:区域城市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区域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区域城市化的现状和趋势。

【教学内容】1. 区域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区域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分析。

3. 我国区域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

【教学活动】1. 分析区域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探讨我国区域城市化的现状和趋势。

3. 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城市化的发展策略。

第四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教学内容】1.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2. 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3. 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第五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际运作。

2. 使学生学会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及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地理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关系;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及特点。

2. 教学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促进关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

3. 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及特点。

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

4.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关系。

3. 案例分析:选取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

5. 知识拓展:介绍国际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成功经验。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业化与城市化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身边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

六、教学内容1.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及特点1.1 工业化进程及产业结构变化1.2 城市化水平及空间分布1.3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2.1 资源与环境压力2.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2.3 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不平衡2.4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如城市病、土地利用问题等七、教学方法1. 采用数据统计法,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具体数据。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二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二地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学生可以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当前社会中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的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人口迁移等,思考地理知识如何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定义与特征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3.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②关键词:
1.区域工业化
2.城市化
3.经济发展
4.相互关系
2.城市化的概念、类型和阶段,以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如何实现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当堂检测:1Biblioteka 请简述区域工业化的定义、类型和阶段。
答案:区域工业化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区域工业化分为初级工业化、中级工业化和高级工业化三个阶段。初级工业化阶段以轻工业为主,中级工业化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主,高级工业化阶段以高技术产业为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区域工业化的定义、类型和阶段,以及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影响
③艺术性与趣味性:
1.使用图表、图片等视觉元素,以直观展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和关系。
2.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记忆知识。
3.运用色彩、形状等元素,使板书设计更具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教案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教案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教案标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目标:1. 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3. 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 讨论如何平衡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与可持续性。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PPT或板书的方式,介绍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重点强调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经济有哪些影响?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社会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社会问题?4. 学生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5. 教师总结(10分钟)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短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教学资源:1. PPT或黑板、粉笔2. 学生分组讨论的问题指导3. 学生展示的评价标准4. 作业布置的要求说明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和展示内容评价。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评价。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业区和城市化发展区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

3. 开展社区环保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实践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靖州一中黄玲玲
一、教材分析:
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我们已在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中有所了解,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2、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和图片,剖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

4 、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辩论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2、珠江三角洲发展探秘。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导入新课]
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

师:这首“春天的故事”好听吗?
生:……
师: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记述了一件事情,一位老人在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这里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位老人是谁呢?
师:他就是我们邓爷爷。

那他又是在哪里画了一个圈有这样的效果呢?
(利用多媒体演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画一个圈”)
师:就是在我们祖国的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进入主题]
一、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图片“珠江三角洲”
课堂活动一:
1、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特征;
2、在图上找出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佛山、江门
和中山等市,并说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的特征。

(沿河、沿海、高度密
集)
3、观察教材P66图2—35和图2—36,找出并分析有哪些变化。

(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级别升高等)
教师活动:课件投影“深圳 1980年前和20世纪90年代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深圳在短短30年的巨大变化。

(从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繁华都市)
(承转)震撼的图片让我们感受到深圳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的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从事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这个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见证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阅读思考:
1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2 这两个阶段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3.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课堂练兵)下图能正确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A )
(承转)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高达70%,则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那么,这些年珠江三角洲是凭借什么区位优势发展经济的呢?
三、珠三角发展探秘
课堂探究1: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选出记录员。

学生探究1:分组讨论“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条件”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
地理位置: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政策:对外开放
交通:水运、陆运
劳动力: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
侨乡: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承转)在众多优势条件下,珠三角的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并且形成一些特色经济,比如:“一镇一品”。

课堂活动二:
(展示“一镇一品”的图片)
教师介绍:“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是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征之一。

指在分散专业化经营的情况下,实现规模生产。

(提问)这种经济模式有哪些优越性?它是如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1、优点: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益;
便于经营、管理、销售;
便于企业间技术和信息的交流,相互促进;
便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
2、通过形成区域性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特色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

(承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理位置、交通等等。

接下来,就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谈一谈你对“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的看法。

课堂活动三:
就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谈一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看法。

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同不同意这句话),再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激烈的争论
(教师小结)开放性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表明了观点,说明了理由,大家都是对的。

(承转)刚才我们了解了珠三角地区是非常的美丽和繁华。

那我们看下面的城市漂亮吗?繁华吗?
课堂活动四:
四、珠三角VS长三角
(展示“杭州、上海、”的城市图片)
这些美丽的城市都集中在我国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美丽吗?繁华吗?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和“珠三角”创造了区域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最具活力的两个经济区域。

它们的发展各具特色,
我们索性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珠三角VS长三角”我们把班级里的同学分成两部分:一方代表长三角,还有一方代表珠三角,分别找出自己的优点和对方的缺点,捍卫本方的优势。

最后由我根据大家的发言来做出公正判决。

准备时间:5分钟。

双方辩论!
数据统计:中国统计信息网发布了《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报告指出,根据2005年的数据,长三角经济总量大于珠三角,但珠三角人均GDP高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增长速度快于长三角2.3个百分点。

宣布辩论结果
七、板书设计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三、珠三角发展探秘
四、珠三角VS长三角
八、课后探究:
搜集资料、实地调查,我们郴州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南大门”和广东省相邻,其中有哪些工业企业参与了“泛珠三角”经济合作项目?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谢谢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