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线性系统、自动控制原理2004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工程中的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使被控对象按照既定要求进行运动或保持在某种规定状态的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作为控制工程的基础,对于掌握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根轨迹法、频域分析、稳定性分析、校正系统设计等。
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时,首先需要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被控对象、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等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基本原理。
在掌握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之后,就需要学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方程,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控制系统的运行机理,为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供基础。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通过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等形式进行描述,这些描述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控制系统在时域内的动态特性。
在时域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单位阶跃响应、单位脉冲响应等方法来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超调量、调节时间等,从而评价和改进控制系统的性能。
根轨迹法是频域分析中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控制系统的频域特性,如稳定性、灵敏度、带宽等。
通过根轨迹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控制系统的极点分布,从而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进行评价和改进。
频域分析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控制系统在频域内的动态特性。
在频域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频率响应曲线、波特图等方法来分析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从而评价和改进控制系统的性能。
稳定性分析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基础内容,它主要研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和方法。
在稳定性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判据、定理等方法来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控制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校正系统设计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应用内容,它主要研究如何根据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性能指标来设计控制器,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精确控制。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四版)

信号与线性系统(第四版)第一章:信号与系统概述1.1 信号的分类与特性1. 按照幅度是否连续: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2. 按照时间是否连续: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3. 按照周期性: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4. 按照能量与功率: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连续信号:在任意时间点上都有确定值的信号,如正弦波、矩形波等。
离散信号:在离散时间点上才有确定值的信号,如采样信号、数字信号等。
连续时间信号:时间轴上连续变化的信号,如语音信号、图像信号等。
离散时间信号:时间轴上离散变化的信号,如数字音频、数字图像等。
周期信号: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重复出现的信号,如正弦波、方波等。
非周期信号:不具有周期性的信号,如爆炸声、随机信号等。
能量信号:信号的能量有限,如脉冲信号。
功率信号:信号的功率有限,如正弦波、方波等。
1.2 系统的定义与分类1. 按照输入输出关系: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2. 按照时间特性:时变系统和时不变系统3. 按照因果特性:因果系统和非因果系统4. 按照稳定性:稳定系统和不稳定系统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和齐次性原理的系统。
即输入信号的线性组合,输出信号也是相应输出的线性组合。
非线性系统:不满足线性系统条件的系统,如饱和非线性、幂次非线性等。
时变系统:系统的特性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如放大器的增益随时间衰减。
时不变系统:系统的特性不随时间变化,如理想滤波器、积分器等。
因果系统:当前输出仅取决于当前及过去的输入,与未来的输入无关。
非因果系统:当前输出与未来输入有关,如预测滤波器等。
稳定系统:对于有界输入,输出也有界;或者输入趋于零时,输出也趋于零。
不稳定系统:对于有界输入,输出无界;或者输入趋于零时,输出不趋于零。
第二章:线性时不变系统2.1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性质2.1.1 叠加性LTI系统对多个输入信号的叠加响应,等于这些输入信号单独作用于系统时的响应之和。
这意味着系统可以处理多个信号而不会相互干扰。
2.1.2 齐次性如果输入信号放大或缩小一个常数倍,那么系统的输出也会相应地放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
机器人是现代工业和自动化领域的重要工具,线性系统在机器人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线性系 统的校正方法,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作业精度。
例如,在工业机器人中,线性系统可以用于控制机器人的关节运动和末端执行器,实现精确的定位和 作业。在服务机器人中,线性系统可以用于导航、避障和人机交互等任务,提高机器人的自主性和智 能化水平。
并联校正通常用于减小系统动态误差,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速 度。
积分分离法、误差分离法等。
适用于对系统动态特性要求较高,且对系统稳态误差要求不严 格的场合。
反馈校正
定义
反馈校正是在系统的反馈回路中加入一 个反馈装置,通过引入负反馈来改善系
统性能的方法。
常用方法
比例反馈、积分反馈和微分反馈等。
特点
反馈校正通常用于减小系统稳态误差 和动态误差,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 应速度。
串联校正通常用于减小系统稳态误差,提高系统的无差度。
常用方法
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相位超前-滞后校正。
应用场景
适用于对系统性能要求较高,且对系统动态特性要求不严格的场合。
并联校正
定义 特点 常用方法 应用场景
并联校正是在系统的反馈回路中加入一个校正装置,通过改变 系统闭环增益或改善系统动态特性来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
稳定性定义
如果系统受到扰动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则称该系统是稳定的。
稳定性分析方法
包括劳斯判据、赫尔维茨判据等,用于判断系统是否稳定以及稳定程度。
02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串联校正
定义
串联校正是在系统的前向通路中加入一个校正装置,通过改变系统开 环增益或改善系统动态特性来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
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专业课参考书目

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专业课参考书目序号参考书目名称参考书目1 油层物理《油层物理》何更生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 采油工程《采油工程》李颖川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3 油藏工程《油藏工程原理》李传亮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4 钻井与完井工程《钻井与完井工程》陈平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5 油气集输《天然气集输工程》曾自强,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6 油气管道输送《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杨筱蘅主编,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年7 石油工程概论《石油工业通论》陈鸿潘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8 测井原理及工程应用《测井原理及工程应用》刘向君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年9 工程流体力学《工程流体力学》袁恩熙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0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热工基础》张学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1 古生物地层《地史学教程》刘本培,地质出版社,1999;《古生物学教程》范方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12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石学》赵澄林,朱筱敏,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胡明,廖太平,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4 油气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戴鸿鸣,王顺玉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5 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柳广弟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6 油矿地质学《油矿地质学》吴元燕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7 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基础》陆廷清,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8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原理(上、下册)》陆基孟,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19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洪有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20 材料力学《材料力学》刘鸿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1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濮良贵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2 结构力学《结构力学》包世华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3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格鲁克曼编著,清华大学出版,200824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简新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5 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学》戚安邦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727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张德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8 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周三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9 伦理学原理《新编伦理学教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作者:李春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0 技术经济《技术经济学》傅家骥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1 经济学(宏微观)《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2 工业催化《工业催化原理》唐晓东,石油工业出版社33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高教出版社第三版34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高教出版社第二版35 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分离过程》陈洪钫,化学工业出版社36 高分子化学及物理《高分子化学》潘祖仁,化学工业出版社第四版《高分子物理》何曼君等,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三版37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高鸿宾,高教出版社,第四版38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米镇涛,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39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张洪渊,四川大学出版社40 化工原理《化工原理》陈敏恒,化工第三版41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王正烈等,高教出版社第四版42 安全工程学《化学安全工程学》崔克清编,辽宁科技出版社;《安全系统工程》汪文辉编,天津大学出版社43 水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顾国维,高教版,2002,第二版44 C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潭浩强,清华大学第二版45 计算机综合《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敬和《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综合考试。
苏州大学考研真题—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概论2007公共管理基础理论2007(A卷),2007(B卷)公共部门管理(行政管理)2007(A卷)公共部门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理论)2007管理学(行政管理专业)2000,2001,2002,2003(A卷),2003(B卷),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专业)2004(A卷)行政法学与管理学原理2006管理学与行政法学2005行政管理学1998,2000,2001,2002,2003(A卷),2003(B卷),2004(B卷),2005,2006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专业)2000——2004行政管理学2003年复试试卷(含行政法学、政治学原理)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试卷)2007教育学2000——20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0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2005——2006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200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2马克思主义哲学1999——2000西方哲学史1999——2000,2002,2004——2006现代西方哲学2006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2005中国哲学原著解读2006伦理学原理1999——2000辩证唯物主义原理1999——2000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99——2000政治学原理1998,2000,2004——2007西方政治思想史1998,2000,2004,2006中西政治思想史2007思想政治教育学2004,2006——2007邓小平理论2000法学院专业基础课(法学各专业)2007(A卷),2007(B卷)基础课(法学)2000——2001基础课(国际法专业)2002基础课(国际法专业)(含法理学、民法学、经济法)2004——2005基础课(诉讼法学专业)(含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2003——2006基础课二(法理学、民法学、经济法)2006(A卷)专业课(国际法学专业)2007(A卷),2007(B卷)专业课B(法律史专业)2007(A卷),2007(B卷)专业课C(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2007(A卷),2007(B卷)专业课D(刑法学专业)2007(A卷)专业课E(民商法学专业)2007(A卷)中国法律史2006(A卷)西方法律思想史2006(B卷)行政法学(含行政诉讼法学)2006(A卷)经济法学专业(经济法学)2007(A卷),2007(B卷)中国刑法学2002国际法学与国际私法学2005(B卷),2006(B卷)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2000——2002法理学1999——2002,2004——2006国际经济法学2000——2002民法学2000——2002,2004——2006民商法学2002民事诉讼法学2002刑事诉讼法学与民事诉讼法学2003——2006法理学与经济犯罪学2004——2006(A卷)刑法总论与刑法分则2004——2006(A卷)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2005行政法学(含行政诉讼法学)2006(A卷)法理学与宪法学2006(A卷)中国刑事诉讼法2002宪法学2000——2002行政法学2000,2002综合卷(法学、法学理论专业)1999——2001综合卷(理论法学)2002综合卷(行政法专业)2002综合课(民事诉讼法专业)2002法学综合(国经方向)2002综合法学2000,2002体育学院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2007(A卷),2007(B卷)运动生理学2002——2005人体生理学2005运动训练学2002,2004——2005运动解剖学2005体育概论2003——2005体育社会学2005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试卷)2007——2008教育学2000——2005教学论2000——2001中外教育史2000——2005高等教育2000——2001教育心理学2000——2002,2004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5教育心理学(含发展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2005——2006心理学研究方法2007(A卷),2008(A卷)普通心理学(含实验心理学)2000——2007心理统计与测量2003——2004心理统计2002管理心理学2000——2002公共管理基础理论2007(A卷),2007(B卷)教育经济学2005教育管理学2000——2002,2005文学院文学基础综合2007(A卷),2007(B卷),2008(A卷)评论写作(1)(美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戏剧戏曲学专业)2007(A卷),2008(A卷)评论写作(戏剧戏曲专业)2004评论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3评论写作(2)(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0,2002评论写作(2)(新闻学、传播学专业)2007(A卷),2007(B卷)评论写作(3)(文艺学专业)2002评论写作(5)(新闻学、传播学专业)1999——2002新闻传播基础2007(B卷)新闻传播理论2004——2006新闻学基础1999——2006大众传播理论1999——2006古代汉语2001——2008现代汉语2002——2008语言学概论2002,2005(复试)中外文学与比较文学综合考试2005中外文学综合知识200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000,2003——2004,2006中国现代文学史2002文学理论2003——2006文学概论2002中国古代文学2001——2006中国文论2003——2006中国文学史2002外国文学史2002——2006文艺理论2000,2002,2003比较文学原理2002——2006美学原理2004——2005中西美学史2004——2005,2007戏剧理论基础2005,2007中国戏剧2005中国戏剧(古典戏曲或现代戏剧)2006中国现代戏剧史2004语文教学论2004——2005教学论2000——200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试卷)2007——2008教育学2000——2005社会学院社会学原理2002——2005,2006(A卷),2007(A卷),2007(B卷)社会研究方法2002——2005,2006(A卷),2007(A卷),2007(B卷)社会调查方法2002中国历史文选2004——2005中国通史2004历史学专业基础(全国统考试卷)2007公共管理基础理论2007(A卷),2007(B卷)公共部门管理(社会保障学)2007(A卷),2007(B卷)管理学原理(旅游管理)2007管理学原理A(社会保障专业)2004(A卷),2004(B卷),2005(A卷),2006(B卷)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专业)2004(A卷),2004(B卷),2005(A卷),2006(A卷)信息检索2007(A卷),2007(B卷)信息资源管理2007(A卷),2007(B卷)档案管理学2004——2005档案学原理2004——2005外国语学院二外法语2001——2002,2004——2008二外日语2000,2002——2008二外俄语2005——2006基础英语1997,1999——2008(1997有答案)翻译与写作1997,2003——2008(1997有答案)英汉双语翻译1999——2002英文写作1999——2002英美文学1997(1997有答案)英语语言学1997(1997有答案)二外英语2005——2007基础俄语2004——2007现代俄语2004——2005综合俄语2006——2007日语写作与翻译2008日语翻译与写作2007综合日语2007——20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试卷)2007——2008教育学2000——2005数学科学学院高等代数2000——2002,2004——2007数学分析2000——2002,2004——2007(2004——2005有答案)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2003(A卷),2003(B卷)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试卷)2007教育学2000——2005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信号系统与数字逻辑2003——2007数字电子技术基础1999——2002信号与线性系统1997——2002自动控制原理2004——2007(其中2005试卷共3页,缺P3)高等数学2003——2007普通物理2004——2007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试卷)2007教育学2000——2005信息光学工程、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信号系统与数字逻辑2003——2007数字电子技术基础1999——2002信号与线性系统1997——2002自动控制原理2004——2007(其中2005试卷共3页,缺P3)普通物理2004——2007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2007(A卷)有机化学1999,2001,2003,2004,2005(第1种,代码为456),2005(第2种,代码为360),2006有机化学(1)2001——2002化学原理2007(A卷)化学(2)2004——2005化学(3)2003——2006化学四(含无机、分析)2005分析化学2003分析化学(含定量分析、仪器分析)2005无机化学(1)2001——2002无机化学2003——2005物理化学2000——2002,2004——2005高分子化学1999,2003——2007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试卷)2007教育学2000——20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据结构与操作系统2003——2007数据结构与编译原理2005操作系统原理1998——2002数据结构及程序设计1998——2002数据库2003年复试电子信息学院半导体物理与集成电路设计原理2006——2007半导体物理2004信号系统与数字逻辑2003——2007数字电子技术基础1999——2002信号与线性系统1997——2002自动控制原理2004——2007(其中2005试卷共3页,缺P3)机电工程学院理论力学2000——2001,2004——2007自动控制原理2004——2007(其中2005试卷共3页,缺P3)电子技术基础2007材料工程学院材料结构与性能(含高分子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两者任选一门考)2007 专业课程考试(高分子物理或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2005纺织材料学1999,2004——2007纺织工艺学1999服装材料学2004——2005高分子材料成形工艺学1999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2007(A卷)化学原理2007(A卷)有机化学1999,2001,2003,2004,2005(第1种,代码为456),2005(第2种,代码为360),2006有机化学(1)2001——2002高分子化学1999,2003——2005化学(2)2004——2005化学(3)2003——2006化学四(含无机、分析)2005自动控制原理2004——2007(其中2005试卷共3页,缺P3)商学院管理学(企业管理专业)2004——2006管理学(会计学、企业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2007(A卷),2007(B卷)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专业)2002——2003微观与宏观经济学2007(A卷),2007(B卷)经济学原理2004——2005经济学(含西方经济学)2002经济学A2002世界经济1998(B卷),1999(A卷),1999(B卷),2000 世界经济理论2003——2005国际经济合作1999——2000财政学2002——2005金融学联考2002——2007(2002——2005有答案)会计学(含财务管理)2002——2005区域经济学2005企业管理专业复试试题2003艺术学院绘画基础(色彩画)2007绘画基础(美术学专业)2003——2006(设计系)色彩2003——2005艺术史2007设计艺术史2005美术史2003——2005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病理学1994——2005流行病学2005儿科学2002妇产科学2001内科学2002生理B2002生理学2003——2008生物化学2008生物化学(生)2003——2007生物化学B 2001——2002,2004——2005药理学2002药学综合2002,2007肿瘤学2002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2008生物化学(生)2003——2007生物化学B 2001——2002,2004——2005细胞生物学2004——2007遗传学2005动物生理学2007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考试卷)2007——2008 教育学2000——2005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病理学1994——2005预防综合2007流行病学2005儿科学2002妇产科学2001内科学2002生理B2002生理学2003——2008生物化学2008生物化学(生)2003——2007生物化学B 2001——2002,2004——2005药理学2002药学综合2002,2007肿瘤学2002普通物理2004——2007医学院临床医学儿科系病理学1994——2005流行病学2005儿科学2002妇产科学2001内科学2002生理B2002生理学2003——2008生物化学2008生物化学(生)2003——2007生物化学B 2001——2002,2004——2005药理学2002药学综合2002,2007肿瘤学2002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病理学1994——2005流行病学2005儿科学2002妇产科学2001内科学2002生理B2002生理学2003——2008生物化学(生)2003——2007生物化学B 2001——2002,2004——2005药理学2002药学综合2002,2007肿瘤学2002药学院药学综合2002,2007药理学2002生物化学2008生物化学(生)2003——2007生物化学B 2001——2002,2004——2005化学(2)2004——2005化学(3)2003——2006化学四(含无机、分析)2005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2007(A卷)化学原理2007(A卷)有机化学1999,2001,2003,2004,2005(第1种,代码为456),2005(第2种,代码为360),2006有机化学(1)2001——2002城市科学学院生物化学2008生物化学(生)2003——2007生物化学B 2001——2002,2004——2005。
008-湖北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兴产业计划)培养方案

湖北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兴产业计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代码:080705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素质、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能在光电子学、光通信、应用光学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与应用技术开发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光电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和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科学实验训练,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2、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并具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理论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4、掌握本学科工程应用所必需的基本实验技能,如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5、了解光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前沿课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7、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学制和学分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修读年限3-6年。
总学分160学分。
四、学位授予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六、专业主干课程与学位课程1. 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及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及实验、信号与系统及实验、物理光学及实验、激光原理与技术、应用光学及实验、专业导论与前沿知识讲座2. 学位课程:电路分析、物理光学、模拟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
七、实践性教学环节1、生产实习;2、毕业设计;3、电子工艺实习;4、光电技术课程设计;5、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八、毕业条件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主干课程及规定的公共必修课程,获160学分才能毕业;符合湖北工程学院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完整版)信号与线性系统管致中第1章信号与系统

N
x(n) 2
x(n) 2
在无限区间内的平均功率可定义为:
x(t) P
lim 1 T 2T
T T
2
dt
1 N
P
lim
N
2N
1
N
x(n) 2
三类重要信号: 1. 能量信号——信号具有有限的总能量,
即: E , P 0
2. 功率信号——信号有无限的总能量,但平均功率 有限。即:
1.2 自变量变换
如果有 x(t) x(t) 则称该信号为奇信号
x(n) x(n)
(镜像奇对称)
对复信号而言:
x(t) x(t) 如果有 x(n) x(n) 则称该信号为共轭偶信号。
x(t) x(t)
如果有
则称为共轭奇信号。
x(n) x(n)
1.2 自变量变换
x (n)]
例1:
x(t)
2 1
-2 -1 0
t
12
-2
xe (t)
1
t
02
xo (t)
1
-1
t
1 -1
例2. 信号的奇偶分解:
1.3 指数信号与正弦信号
(Exponential and Sinusoidal Signals ) 1.3.1. 连续时间复指数信号与正弦信号
x(t) Ceat 其中 C, a 为复数
确定的定义。
x(n) c 可以视为周期信号,其基波周期 N0 。1
1.2 自变量变换
非周期信号
周期信号
1.2.3. 奇信号与偶信号: odd Signals and even Signals 对实信号而言: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自动控制系统理论的基础,它涉及到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是自动化领域中的重要学科。
本书是自动控制原理的第四版,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第一章介绍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等内容。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介绍,读者可以对自动控制原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包括一阶惯性环节、二阶惯性环节、一阶惯性环节与一阶滞后环节、二阶惯性环节与一阶滞后环节等内容。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控制系统的时域性能分析方法。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包括频域分析的基本概念、频域性能指标、频域分析的基本步骤等内容。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控制系统的频域性能分析方法。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包括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的绘制方法、根轨迹法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分析方法。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法,包括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频率响应的绘制方法、频率响应法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法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法分析方法。
第六章主要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法,包括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状态空间的建立方法、状态空间法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法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法分析方法。
第七章主要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数字控制方法,包括脉冲响应法、数字控制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数字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数字控制方法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控制系统的数字控制方法分析方法。
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控制方法,包括鲁棒控制的基本概念、鲁棒控制的设计方法、鲁棒控制的应用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信号与线性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试题(429)
信号与线性系统(75分)
一、 选择填空(每题3分,共15分) 1.连续周期信号的频谱具有( )。
A .连续性,收敛性 B. 离散性,周期性 C .离散性,收敛性 D. 连续性,周期性
2.若信号)2
()(T
t f t f ±-=,则)(t f 的傅立叶级数中含有( )。
A .正弦项的奇次、偶次谐波分量 B. 余弦项的奇次、偶次谐波分量 C .正、余弦项的奇次、偶次谐波分量 D. 正、余弦项的奇次谐波分量 3.线性系统的系统函数仅与( )有关。
A .输入信号 B. 系统结构、参数 C .初始条件 D. 输出信号
4.以下各式为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其中( )所描述的系统为线性的、非时变的、无记忆的。
A .)33sin()(3)(π
+=k k e k y B. )(3)(k e k y =
C .5)()1(+=+k ke k y D. []2
)(3)(k e k y =
5.信号)3(1)(-⋅=t t t f 的拉普拉斯变换=)(s F ( )。
A .
s
s e s e s
332
31--+ B. s
e s s 32231-- C .s s e s e s
3323
1--- C.
s
e s 32
1-
二、分析计算(共60分)
1.(14分) 信号)(t f 如图1所示,计算其指数傅立叶级数的复振幅∙
n A ,并绘制频谱图(n n A ϕ,图)。
图1
2.(12分) 已知系统方程为)(2)
(2)(2)(2)(2
2t e dt t de t r dt t dr dt
t r d +=++,且 2)0(,1)0(==∙r r 。
计算输入)(1)(t t e =时系统的全响应)(t r 。
3.(12分)已知离散系统差分方程为)()(6)1(5)2(k e k y k y k y =++-+,且 )()(,0)1()0(k k e y y ε===。
计算全响应)(k y ,并绘制系统模拟图。
4.(12分)
电路系统如图2所示,)(t e 为输入激励电流源。
建立系统的状态方程。
并以电感电压L u 、电容电流C i 为输出量,建立系统输出方程。
2H
图2
5.(10分)证明雷利定理 ⎰
⎰+∞
+∞
∞-=
=0
2
2
)(1
)(ωωπ
d j F dt t f W ,其中)(ωj F 为非
周期信号)(t f 的傅立叶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75分)
一、选择填空(每题3分,共15分)
1.传递函数的概念适用于( )系统。
A .线性、非线性 B. 线性非时变 C .非线性定常 D. 线性定常
2.系统的动态性能包括( )。
A .稳定性、平稳性 B.平稳性、快速性 C .快速性、稳定性 D. 稳定性、准确性
3.在)(1)(t t t r ⋅=作用下,一阶系统的稳态误差=ss e ( )。
A .0 B. ∞ C .开环增益的倒数 D. 不确定
4.确定系统根轨迹的充要条件是( )。
A .根轨迹的模方程 B. 根轨迹的相方程 C .根轨迹增益 D. 根轨迹方程的阶次
5.正弦信号作用于线性系统所产生的频率响应是( )。
A .输出响应的稳态分量 B. 输出响应的暂态分量 C .输出响应的零输入分量 D. 输出响应的零状态分量
二、分析计算(共60分)
1.(14分) 电路系统如图1所示。
以电压c r u u ,分别为输入、输出量,以电流21,i i 和电压u 为中间变量,绘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并计算传递函数
)()
(s U s U r C 。
图1
2.(12分)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1()(+=
Ts s K
s G 。
要求系统具有
最佳阻尼比,且在输入)(1)(t t t r ⋅=作用下的稳态误差02.0=ssr e ,确定T K ,值。
3.(12分)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4()1()(22
++=s s s K s G ,绘制
∞→0:K 时的闭环系统根轨迹,并确定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4.(12分) 已知最小相开环系统的对数幅频渐进特性)(lg 20ωj G 如图2所示。
确定开环系统传递函数)(s G 。
补绘对数频率特性后,利用对数频率判据判定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图2
5.(5分)已知非线性系统的线性部分传递函数)
2)(1(10
)(++=s s s s G ,非线性部
分的描述函数X
X N π4
)(=
,确定系统是否存在自振荡。
若存在自振荡,计算自振荡的振幅X 和频率ω值。
6.(5分)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
5.010
)(+=s s G ,当输入
t t r 2si n 10)(=时,计算系统的稳态误差)(t e 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