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九课《鱼我所欲也》精品导学案word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九课《鱼我所欲也》精品导学案word版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9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与虚词,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感受《鱼我所欲也》的议论题材,品味《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

3、把握古人熟练使用各种论证方法,设喻说理的方法,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4、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他的“性善论”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人有四种“本心”,分别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也是“四书”之一,“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故不为.()苟.()得也(2)死亦我所恶.()(3)故患有所不辟.()也(4)一箪.()食,一豆羹.()(5)蹴.()尔而与之(6)乡为.()身死而不受(7)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重点实词。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预习检测(一)知人论世《鱼我所欲也》选自。

孟子,名,字。

时期(朝代) 家代表人物。

被称为“”,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篇,一般认为是共同编著的,属家经典著作。

《孟子》是以为主的语录体。

四书:、、、。

五经:、、、、。

(二)字词检测1、二者不可得兼()2、故不为()苟()得也3、死亦我所恶()4、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5、一箪()食(),一豆羹()6、弗()得则死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9、乡()为()身死而不受10、今为()宫室之美为()之1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2、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重点字词1、故不为苟得也2、死亦我所恶3、故患有所不辟也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7、贤者能勿丧耳。

8、一豆羹9、呼尔而与之10、蹴尔而与之11、乞人不屑也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3、万钟于我何加焉14、妻妾之奉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6、乡为身死而不受17、是亦不可以已乎18、此之谓失其本心补充字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学习重点: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 字音:(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 停顿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4. 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二、朗读练习1、听录音,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

4、师生齐读。

注意要点:三、课内研讨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五、拓展延伸(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笔记区】【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27—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诸侯混战,孟子像孔子一样,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见《公孙丑下》)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尊称“亚圣”,并称“孔孟”。

他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政治主张。

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共7篇,261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孟子〉二章》基本反映了以上特色。

《鱼我所欲也》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人要有“浩然之气”,认为它“至大至刚”,必“配义与道”,“集义所在”。

孟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滋养着我们。

【写作背景】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付)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付)

白湾子镇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鱼我所欲也》【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二、资料链接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预习自测(一)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二)理解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重点字词:1、鱼我所欲.也()2、有甚于..生者()3、故患.有所不辟.也()()4、由是..() 6、蹴.尔而与之()..则生而有不用也()5、是故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8、乡.为身死()【探究案】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2.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指什么?4、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请结合历史或现实生活,再给本文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9《鱼我所欲也》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9《鱼我所欲也》教师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精彩开篇词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

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一、新课导入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

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wéi)苟得也(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辟”通“避”,躲避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得”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2)一词多义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第九课《鱼我所欲也》是《红楼梦》中的一篇诗词,诗中描绘了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对鱼的描述与欣赏,以及对自己所追求的快乐的思考。

本课将通过学习这首诗词,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真谛与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意识。

一、导入1. 引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鱼我所欲也”的含义进行猜测。

2. 激活思维: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以及自己追求快乐的方式。

二、课文学习1. 教师朗读课文,并向学生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背后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思考探究1.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为什么用“此鱼与我何殊”来形容鱼的态度?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寓意?(2)诗词描绘了对鱼的赏析,从中可以领悟到什么样的观念?(3)诗中的“欲”字有何深意?它与现代人对于“欲望”的看法有何不同?(4)诗人通过这首诗词传递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学生按小组展示自己的解答,并进行互动讨论。

四、拓展延伸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在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取舍和平衡。

2. 说明文导读:教师给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如何追求内心真实快乐”的说明文,并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真正源泉。

五、课堂小结1. 学生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及他们对诗词中心思想的理解。

2. 教师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回顾课文中的主要思想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以及如何追求内心真实的快乐。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诗词,并品味其中的美妙,形成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

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欣赏古代的诗词之美,而且还能通过诗词咀嚼其中蕴含的哲理,引领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意识。

同时,学生也被引导思考如何追求内心真实的快乐,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美的感知能力与情感共鸣。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精选14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精选14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精选1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