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生理学--细胞为基础的新凝血模型
凝血机制新进展及脑梗死抗凝治疗的展望

·综述·凝血机制新进展及脑梗死抗凝治疗的展望伞勇智李峰杨鸣付英子孟凛冽李红丽【摘要】“凝血瀑布”学说代表着对凝血过程的深入理解,并且该模型多年来被用于解释各种试验结果,但如今经许多临床和实验室观察,都发现传统的“凝血瀑布”学说并不能完整的体现动静脉中的凝血过程。
本篇文章的宗旨就是对如今凝血理论的发展进行总结,并将凝血模型作为一种工具来对临床上应用肝素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抗凝治疗进行展望和启示。
【关键词】凝血机制;凝血因子;凝血象检测;抗凝治疗Development of theories of blood coagulation and prospects of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for cerebralinfarction SAN Zhi-yong,LI Feng,YANG Ming,FU Ying-zi,MENG Lin-lie,LI Hong-li.Department ofNeur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86,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LI Feng,E-mail:harbinlifeng@163.com【Abstract】The traditional‘cascade’hypothesis presents the soli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agulationprocess which was used to explain the results of various experiments in a long time.However,according tothe observation in clinic and laboratory,the‘cascade’hypothesis couldn’t completely explain thecoagulation process as it occurs in vivo.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ummarize present coagulationtheories(a cell based model of coagulation),and to lood forward to clinical application,especially for thepatients suffered from cerebral infarction.【Key words】Hemostasis;Coagulation;Blood coagulation factor;Coagulation testing;Anticoagulanttherapy凝血机制理论的研究及总结,有助于完善临床的用药方案,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理学习题3

第 1 页 共 3 页年……………《生理学》复习题 第三章 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2.血沉3.悬浮稳定性4.生理性止血5.血液凝固6.凝血因子7.纤溶8.血型二、填空与判断1.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大类。
其中含量最多的是白蛋白,它是构成血浆 胶体渗透压 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2.血浆pH 值正常为7.35~7.45,其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HCO3-、CO3 2-。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主要有通透性、可塑变型性和渗透脆性。
4.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成熟因子主要是叶酸和VitB125.调节红细胞生成最重要的激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其产生部位主要为肾脏。
6.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有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
7.甲型血友病是因为缺乏因子VIII ,乙型血友病是因为缺乏因子Ⅸ,而丙型血友病是因为缺乏因子ⅩⅠ。
8.生理性抗凝物质主要包括抗凝血酶Ⅲ、蛋白C 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肝素。
9.生理性止血可分为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阶段。
10.血液凝固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可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前者可被因子ⅩⅡ启动,而后者可被因子Ⅲ启动。
1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微粒数目成正比。
12.纤溶系统的组成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3.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包括了血细胞和血浆。
判断对错1.血浆蛋白含量增多,则血沉加快。
( )2.红细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
( )3.贫血时血细胞比容升高。
( )4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中性粒细胞数增多。
( ) 5.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Ⅲ启动的,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 ) 6.在所有凝血因子中,除F Ⅳ是Ca 2+外,其余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
( ) 7.血小板数量减少,则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
( )8.Rh 阴性的人第一次输入Rh 阳性人的血后,第二次再输Rh 阳性人的血时,不会出现凝集反应。
《生理学》-血液-填空题

《生理学》-血液-填空题1.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
2.血浆的pH值是,其缓冲对物质主要由组成。
3.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
4.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上层是,下层是。
5.正常成年男性血细胞比容是;女性是。
6.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构成。
7.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渗透压;影响细胞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渗透压。
8.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和。
9.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为,其中白蛋白为。
10.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RBC)的数量是;女性是。
11.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的数量是;女性是。
12.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和。
13.红细胞成熟的主要因素是和。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部位是,破坏的部位主要在系统。
15.红细胞生成调节的主要因素有和。
16.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____增多所致。
17.正常成人白细胞数量是;血小板数量是。
18.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_______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_______增多。
19.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___,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___。
20.大多数凝血因子是在合成的,其中因子Ⅱ、Ⅶ、Ⅸ、Ⅹ在合成过程中需要参与。
21.以罗马数字编号的凝血因子中,存在于血浆以外的是,不是蛋白质成分的因子是。
22.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是;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23.体内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主要有、、、。
24.红细胞上含有A凝集原者的血型可能是或血。
25.血清中含有抗A凝激素者的血型可能是和血。
26.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_______不被受血者_______所凝集。
填空题答案27.7-8%28.7.35-7.45 NaHCO3/H2CO329.红细胞30.血浆血细胞31.40%~50%37%~48%32.白蛋白NaCl33.胶体晶体34.0.9% 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35.65-85g/L 40-48g/L36. 4.0-5.5×1012/L 3.5-5.0×1012/L37.120-160g/L 110-150 g/L38.蛋白质铁39.维生素B12叶酸40.红骨髓单核-巨噬细胞41.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42.促红细胞生成素43.(4~10)×109/L (100~300)×109/L44.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45.止血栓生理性止血46.肝脏维生素K47.III IV48.XII III49.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肝素50.A型AB型51.B型O型52.红细胞血清。
血液凝固的名词解释生理学基础

血液凝固的名词解释生理学基础血液凝固的名词解释与生理学基础血液凝固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它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我们受到创伤或刺激时,血液会迅速凝结,形成血块来阻止出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血液凝固的名词解释以及它的生理学基础。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主动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主要的参与者是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
当创伤发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并释放化学信号来促使更多的血小板加入。
这种血小板的聚集形成了一个血小板血栓,暂时封住了伤口。
在此过程中,凝血因子也被激活,开始形成一个复杂的酶级联反应。
这些凝血因子被分为两个主要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激活的,而外源性凝血途径则是由受伤组织释放的物质引发的。
凝血因子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凝血酶的形成,它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栓。
纤维蛋白是一种纤维状的蛋白质,它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一旦血栓形成,它会限制出血,但也可能导致血液循环的阻塞。
血液凝固是一个非常精密的过程,由许多负反馈机制来调控。
一旦伤口愈合,机体会通过抗凝血因子来阻止进一步的凝血过程。
这些抗凝血因子包括抗凝血酶、抗凝血蛋白和血小板抑制物质。
它们能够消除已经形成的血栓,并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血液凝固的紊乱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如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是由于血栓形成过度,导致血液循环的阻塞。
这可以引发中风、心肌梗死和深静脉血栓等病症。
出血性疾病则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
这可以导致严重的内出血和凝血不良。
为了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医生常常使用凝血功能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衡量不同凝血因子的活性以及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有血栓性疾病风险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取药物干预措施,如抗凝血剂,来防止血栓的形成。
对于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的治疗,如补充凝血因子。
红细胞凝集反应名词解释生理学

红细胞凝集反应名词解释生理学红细胞凝集反应,又称血液凝集反应,是血液中生理学上最重要的一种反应。
它以未形成血栓的方式,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红细胞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凝集状态”,将两种血液单位之间的距离拉近到最小,从而使血液有能力在血管内的“血栓”,以阻止血液的流失。
红细胞凝集反应也是一种生物反应,发生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是一种特殊的血液凝固反应,它的目的是保护血液循环系统免受外界的破坏。
为了防止血液的幅度性流失,血液循环系统也进行了适当的调节,使血液结构体系能够得到稳定,血浆内凝固反应就是其中一种,也就是红细胞凝集反应。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运用血液中红细胞和凝血因子(如血纤维蛋白、凝血酶等)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
当特定的凝血因子(血小板衍生因子等)在血浆内凝固发生时,红细胞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粘液的凝集物,这又被称作凝血石。
这种凝血石由红细胞与血小板衍生因子复合而形成,可以加快血液凝固的过程,使血液变得稠粘。
凝血石的作用是堵塞血管壁上的细微裂缝,阻止血液流出,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创造出一个血栓,这是一种由血小板衍生细胞结合而成的小的血栓,它的形成使得血液的流失被完全阻挡。
红细胞凝集反应对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只有当它处于正常状态时,血液的凝固反应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才能有效地阻止血液的流失,而不会让血液过度凝固。
当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或受损的红细胞引发血液凝固异常时,就会造成凝血性血症,导致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因此,理解红细胞凝集反应的物理学原理与血液凝固反应之间的联系,对于维护血液正常循环系统及其健康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红细胞凝集反应是血液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理反应,它可以保护血液循环系统免受外界的破坏,保证血液的正常及健康状态。
掌握良好的红细胞凝集反应将有助于维护血液的正常循环系统,从而改善人类身体的健康状况。
生理学之血液系统凝血机制

生理学之血液系统凝血机制
人体的血液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其中凝血机制是维
持血液循环和止血的重要环节。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机体需要迅速
启动凝血机制,以阻止血液不断流失,同时维持血液的流动性。
凝
血机制的调节涉及多种生理学过程,包括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
活和纤维蛋白形成等。
首先,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受伤部位。
血
小板表面的受体会与受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凝血因子发生作用,
导致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形成血栓。
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凝集,是
凝血机制启动的第一步。
接下来,凝血因子在血液中激活,形成复杂的凝血酶级联反应。
这些凝血因子包括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因子VIII和因子X等。
这
些凝血因子在受伤部位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
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栓。
最后,纤维蛋白网收缩,使血栓更加牢固,同时促进伤口愈合。
随着伤口愈合,机体会逐渐通过纤溶酶等酶类分解血栓,恢复正常
血液循环。
总的来说,血液系统的凝血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理过程,它能够迅速响应受伤并启动凝血反应,从而保护机体免受过度出血
的危害。
对凝血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
功能,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红细胞凝集反应名词解释生理学

红细胞凝集反应名词解释生理学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生物领域的一种细胞间的反应,它指的是,当红细胞与一种特定的外源物体接触时,红细胞能够产生凝集效应,即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一种生理反应的正常现象。
这种反应的特点是:当红细胞接触某一反应原,它们会凝聚在一起,构成紧密的细胞群体,红细胞之间产生贴附力,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物理隔离效果,具有一定的抗迁移,抗松散作用。
另外,这种红细胞凝集反应也可以引起免疫系统的活跃,因为红细胞凝集反应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扩大免疫力,帮助身体抵抗病毒和细菌的侵袭。
它同时也可以增加血液的粘度,阻止外界的毒素进入血液,减少细胞的损伤,促使身体维持健康状态。
此外,红细胞凝集反应也可以帮助机体恢复凝血能力,凝血溶血紊乱时也可以通过凝集反应被治疗,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
当机体血液凝血率异常时,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物质来引发凝集反应,使血液凝血率回归正常。
红细胞凝集反应不但涉及到内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联,与机体的凝血功能也有关联。
机体的一些病症,如出血缺陷症、血小板性紫癜、脑血管病变等,都与红细胞凝集反应有着直接的关系,其表现也可以通过对红细胞凝集反应进行检测来分析。
凝集反应也与机体的血液循环也有关联,血液循环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增加血液粘度,降低其扩散速度,减轻细胞的损伤,保护细胞结构。
综上所述,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不仅仅涉及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凝血功能还有血液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了解红细胞凝集的机制,有助于理解出血缺陷症、血小板性紫癜、脑血管病变等疾病的发生机制;也可以帮助医生更有效的治疗某些病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理生理学整理14.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第一节凝血系统功能异常二、凝血因子的异常(一)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1 .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是FVIhFIX或FXl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是vWF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2 .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减少:(1)凝血因子生成障碍:FII、FVIKFIX、FX的生成需维生素K的参与。
维生素K缺乏和肝功能严重障碍会导致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2)凝血因子消耗增多:DlC时广泛微血栓的形成会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
(二)与血栓舫成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1.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2.获得性凝血因子增多第二节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一、抗凝系统功能异常(一)抗凝血薛-川减少或缺失(1)产生抗凝血酶-III主要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2)灭活抗凝血酶-川单独灭活慢,与肝素或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后灭活速度增加约100o倍。
(3)减少或缺失原因:1 .遗传性缺乏抗凝血酶-川基因变异2 .获得性缺乏(1)抗凝血薛-HI 合成减少:肠道消化吸收蛋白质障碍导致底物不足:肝功能严重障碍;口服避孕药(雌激素)(2)抗凝血酶Tll 丢失或消耗增多:肾病患者从肾脏丢失抗凝血酶-川;大面积烧伤患者随血浆丢失抗凝血酶-川;DIC 消耗抗凝血酶-川增多(二)蛋白C 和蛋白S 缺乏(1)蛋白C 、S 作用:蛋白C(PC)在肝脏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血液。
凝血悔活化PC 为APCoAPC 可水解灭活FVa 、FVIIIaoAPC 还可限制FXa 与血小板结合,灭活纤溶酶原抑制物。
蛋白S 是APC 辅助因子,促进APC 清除FXa 。
血栓调节蛋白(TM)与凝血畴结合降低其活性,显著增加APC 的作用。
蛋白C 凝血酹激活的蛋白C(APC) 灭活FVa,FVia!++(2)缺乏原因:1 .遗传性缺乏或异常和APC 抵抗1)遗传性蛋白C 、蛋白S 缺乏或异常包括数量缺乏和结构异常。
临床上多发生深部静脉血栓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肝脏合成,被凝血酶或凝血酶/血栓调理素复合体激活为APC,并在蛋白S
的辅助下灭活Ⅴa和Ⅷa。APC还具有抑制Ⅹa与血小板结合、灭活纤溶酶原激活 抑制物、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等其它作用。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由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糖蛋白,在血浆中以游离型和与脂蛋白结合
型两种形式存在,但发挥抗凝作用的是游离型。TFPI首先结合于Xa的活性中心, 形成TFPI-Xa,然后在 Ca++存在下与TF-Ⅶa形成多元复合物,使其活性丧失。
3.体外试验时,为什么凝血酶爆发性生成前有一个延缓期呢?
VII 因子与 TF结合后,转变为具有高亲和力的 FVIIa ,再与 TF 结合形成 TFFVIIa,TF-FVIIa激活FIX因子和FX因子成为FIXa和FXa,TF-FVIIa复合物和 F-Xa很快会被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结合而被抑制,同时在缺少FVa的 情况下,FXa只能激活产生微量的凝血酶,尽管这些微量的凝血酶还不足以引 发产生交联纤维蛋白,但是这些凝血酶能够反过来激活 FV因子、FVIII 因子和 XI因子,至此过程是一个凝血酶爆发性生成前有一个延缓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促凝/抗凝平衡维持机体稳定
PAI-1 Antiplasmin Tissue factor* ClottingFactors
Prot.S
Prot.C TFPI
FibrinolyticSystem
ATIII
Procoagulant
Anticoagulant
23
2.为什么缺乏 VIII因子或IX因子时,机体会出现严重的出血,而外源凝血途径 不能阻止出血呢?或者说为什么血友病患者的外源性途径就不能代偿止血? 我们从该凝血模型可以看出,单纯由外源性凝血途径直接生成的F10a,仅仅存
在于“TF-承载细胞”表面,而大量的F10a需要通过“内源性酶复合物”(即F8F9复合物)的激活来直接在血小板表面产生。因此,当F8或F9缺乏时,患者就不 能生成大量的F10,进而无法通过“F10-F5复合物”去大量激活生成凝血酶。
凝血生理学
1.生理的凝血机制
传统凝血瀑布模型 基于细胞的凝血模型
2.生理的抗凝机制
细胞因素 体液因素—生理性抗凝蛋白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传统瀑布式凝血反应模式图 血管内皮损伤 XII XI IX BPC PF3 X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XIIa TF+VIIa XIa IXa VIII Ca++ Xa+V+Ca+++磷脂 凝血酶 纤单体 交联纤维蛋白 Ca++ VII 组织损伤
此时 F10a 将限制于“ TF-承载细胞 ”的膜表面以保持活性( 因血液中有它的抑制 物) ; 生成的 F9a 则可以游离到周围临近的血小板或其他细胞上。 TF-F7a复合物的灭活,经TFPI途径,在TF-承载细胞表面进行。 TF-F7复合物可以激活F9和F10,提示之前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通路的概念, 实际上并不适合体内的凝血状态
小结
1.传统的凝血瀑布理论,有局限性,并不完美。内、外源凝血通路,并不完全独立, 而是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2.TF承载细胞(TF-bearing cells),与激活的血小板作为主要的细胞表面,是聚集各 种促凝复合物发生反应的场所。 3.外源性组织因子(TF)起着凝血系统的启动作用;而“内源性酶复合物”(即F9aF8a复合物)起着凝血的继续放大作用。 4.我们看到F12,并未在这个“新型细胞学凝血理论”中得到体现。F12并不参与机 体的生理性止血;但是接触性激活(如,体内导管等),还是要经过F12的作用,启 动止血过程(内源性) 5.这或许也提示,凝血功能检测,包含血小板的全血样本是非常关键的,更接近真实 的人体生理环境,比血浆学检测更有优势。
1.当缺乏F-XII 、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时,体外实验会显示凝血时 间延长(APTT),但机体为什么没有出现出血倾向呢? 在体内,组织细胞能够产生足够的和必要的 TF,启动血液凝固。TF在皮肤、器 官表面、血管外膜、上皮间叶细胞表面表达,形成了一层止血保护层。确保血管 损伤生理作用,新的凝血机制中也没有 XII因子、激肽酶原(PK)、高分子激肽(HMWK)
新型的“ 细胞学凝血模型 ”,分
为 启动 、 放大 、 扩增 3个阶段。
启动(Initiation)
发生部位: “ TF- 承载细胞 ” ( TF-bearing
cell)
发生过程: 血管壁受损,血液与“ TF-承载 细胞 ”接触,血液中的F7a迅速与 “TF-承载细 胞”上的 TF 相连,生成“ TF-F7a复合物 ”,进 一步激活少量的 F9 和 F10 。F10a可以直接激 活 F5 ,并在 F5a 的参与下形成 “F10-F5 复合物 “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再进一步水解凝血 酶原为少量 凝血酶 ( F2a )。
体液因素:主要是生理性抗凝蛋白
抗凝血酶 蛋白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抗凝血酶
一种主要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对丝氨酸蛋白酶有抑制作用,
故对多数诸如Ⅱ、Ⅶ、Ⅸ、凝血因子的激活具有抑制作用。但单独AT的抑制活 性很低,而与硫酸乙酰肝素(HS)或肝素结合后其抑制速度可被提高达千倍以 上。
蛋白C
A、B肽
XIII
XIIIa
根据经典的瀑布理论,不能解释以下几点临床问题: 1.当缺乏F-XII、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时,体外实验会显示凝血时间 延长,但机体为什么没有出现出血倾向呢? 2.为什么缺乏 VIII因子或IX因子时,机体会出现严重的出血,而外源凝血途径
不能阻止出血呢?
3.体外试验时,为什么凝血酶爆发性生成前有一个延缓期呢? 4.为什么缺乏XI因子引起的出血程度要比VIII因子或IX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轻 得多呢?
4.为什么缺乏XI因子引起的出血程度要比VIII因子或IX 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轻 得多呢? XI因子的作用是激活 IX 因子,但是TF-FVIIa 能激活 IX 因子,削弱了XI因子的 重要性
生理的抗凝机制
细胞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促凝物可被吞噬和清除
抗 血 液 凝 固 系 统
肝细胞: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可被肝脏摄取和灭活 合成抗凝物—AT、α2-M 血管内皮细胞: 合成或释放PGI2→抑制PLT聚集 释放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TM→抗凝作用 合成或释放t-PA→激活PLG→PL—促进纤溶
新型凝血理论的凝血的框架,基本上就是 3 个复合物 顺序激活。 ① 在“TF-承载细胞”上形成“ TF-F7a复合物 ”( 第1个 ),负责启动凝血; ② 之后在“TF-承载细胞”上,激活“ F10a-F5a复合物 ”( 第2个 ),少量生成凝血酶; ③ 在活化血小板表面,生成“ F8a-F9a复合物 ”( 第3个 ),继续激活“ F10a-F5a复合 物 ” 放大,从而促进生成大量的凝血酶。
以细胞为基础的凝血模型
在1996年,就有学者(MaureaneHoffman)提出了“以细胞为基础的凝血 模型”理论(A cell-based model of coagulation)。 这个模型提出:在受损的血管处发生的凝血过程,是在细胞表面进行的, 并且血管紧张性、血流、内皮细胞、血小板、协同凝血因子、纤溶因子和他们 的协同因子、抑制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大概在2002-2004年左右,模型较为完善。这个模型假说可以合理的解释临 床上遇到的有关凝血方面的问题,故近几年逐渐得到共识。
放大(Amplification)
发生部位: 血小板 发生过程: 从“TF承载细胞”上 游离出来 的 少量 凝血酶(F2a) 激活那些从损伤局部溢出
的 血小板 ,使其释放α颗粒, 包括F5, 并在血
小 板 膜 表 面 激 活 F11 , F5 。 血 小 板 也 可 以 把 F8 从vwF上解放并激活它。
物 ”,将大量凝血酶原(F2)转化为凝血酶(F2a
), 形成凝血酶的爆发激活。最后将纤维蛋 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F13a使纤维蛋白发生交 联,形成稳固的血凝块。
Cell-based model of coagulation depicting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pathways.
扩增(Propagation)
发生部位: 血小板 发生过程:激活的血小板颗粒释放出内容 物,令更多的血小板聚集于伤口局部。一
旦 “F9a-F8a复合物”在激活的血小板表面形成
,便可以在血小板表面迅速激活 F10生成大量 的 F10a , 从 而 连 接 F5a 形 成 “ F10a-F5a 复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