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9讲常见天气系统课后达标检测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4 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 新人教版

2.锋面气旋与天气:
(1)确定锋面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槽 线重合。如图中_A_B_和_C_D_线处。 (2)确定半球或风向:根据北半球或南半球,可确定锋面 附近的风向,或反过来根据风向与等压线关系判断北半 球或南半球。
(3)判断冷暖空气(气团):“北北冷、南南冷”,北半球 锋面北侧为冷气团,南半球锋面南侧为冷气团。如上图 若为北半球时,H、K为冷气团,M、N、F为暖气团。
2.此时挪威南部盛行 (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3.此次受Henry影响,与英国北部相比,挪威南部山洪更
【加固训练】 图甲、图乙分别为沿MN、PQ方向所做的海平面气
压分布图。N、O两点在气压中心M的西南方向且在同一 条直线上,PQ垂直于MN。据此完成(1)~(3)题。
(1)M地的气流运动状况是 A.辐散下沉 C.辐合上升
() B.辐散上升 D.辐合下沉
(2)控制O地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
A.冷锋
(1)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 D.丁
(2)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 A.晴,西南风 B.阴,西北风 C.晴,东南风 D.阴,东北风
()
【透析图文抓题眼,抓关键】
晴朗
暖锋 锋后
西
冷锋
【尝试作答】(1) A ,(2) C 。
【解题技法】 热考图表—等压线图的判读技巧
(4)确定锋面性质:“东暖西冷”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 的东侧锋面均为暖锋,西侧均为冷锋。如上图无论是南 半球还是北半球,CD均为暖锋,AB均为冷锋,但南北半球 的移动方向相反。
(5)确定锋面的移动方向:“北逆南顺”北半球锋面逆 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锋面顺时针方向运动。如上图若 在北半球,则锋面AB、CD均逆时针方向运动。
鸭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9讲气压带和风带课件湘教版

微点 7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分析如下: (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盛行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而受信风带影响的大 陆东部地区,则降水较多。
A.①与⑤
B.②与⑥
C.③与⑦
D.②与⑤
() ()
5.当图中②气压带分裂成海洋上的高压和陆地上的低压时
A.武汉可能伏旱
B.孟买吹东北风
C.洛杉矶阴雨
D.北京可能出现寒潮
()
解析:第 3 题,读图,根据图中纬度可以判断气压带、风带名称,根据图中风向判 断是北半球。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因素形成,不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A 错。⑤是低纬信风带,北半球的信风带是东北风,B 错。③是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 力因素形成,冷暖空气运动在这里相遇形成,C 对。⑥是中纬西风带,北半球的西风 带是西南风,D 错。第 4 题,结合前面分析,图中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⑥是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所以 B 对。第 5 题,②是北 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当该气压带分裂成海洋上的高压和陆地上的低压时,北半 球是夏季。武汉此时可能是伏旱天气,A 对。孟买位于南亚,夏季吹西南季风,B 错。 洛杉矶位于美国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C 错。北京夏季没有寒潮,D 错。 答案:3.C 4.B 5.A
3.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1)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分布情况 1 月 份 , 亚 欧 大 陆 上 气 温 低 , 气 流 冷 却 收 缩 ___下__沉_____ , 形 成 的 气 压 中 心 M___蒙__古__-__西__伯__利__亚___ (亚洲)高压切断了_副___极__地__低__气压带。 (2)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分布情况 7 月份,亚欧大陆上气温高,气流___上__升_____,形成的气压中心 N____印__度____ (亚洲) 低压切断了__副__热__带__高____气压带。 (3)北半球气压中心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由于_海__陆__热__力__性__质___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原来呈带状分布的气 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件中图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地 __地_表_转_热_偏_量_向_分_力_布_影不响均⇒三圈环流① ② ③低 _高中__纬 纬纬__环 环_环流 流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 气个 压带A为CEG为赤为为_道_极__副副_低_地__热极_气_高__带地_压_气__高低_带_压__气气__带__压压____带带南各北有半一球个同纬度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 (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 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 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5.读气压带、风带,辨天气状况 (1)高气压带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2)低气压带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3)盛行西风带控制下一般多阴雨天气(背风坡除外)。 (4)信风带控制下一般多晴朗天气(来自海洋上的信风带除外)。 (5)极地东风带控制下一般多晴朗天气。
(高考全国卷Ⅱ)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 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 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 S 市。 据此完成 1~2 题。
1.S 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2.夏季,S 市主要受( )
3.该月为( )
A.1 月
B.4 月
C.7 月
D.10 月
4.图中虚线框范围内热带辐合带位置较东侧明显偏北的可能
原因是( )
A.沿岸寒流降温
B.地势高气压低
C.南北气流辐合
D.阳坡受热增温
解析:第 3 题,图中的热带辐合带就是赤道低气压带,图示 其位置整体偏南,则应是南半球的夏季,即 1 月。第 4 题, 位置偏北,说明该处较东侧同纬度地区气压低;依据右图显 示有地形因素,同时东侧有东非高原分布,所以东侧地势要 高于此处的平原和低矮高原,故可能是因为阳坡的缘故。 答案:3.A 4.D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9讲常见天气系统课件湘教版

读下图,回答问题。
[自我检测]
(1)图 中虚 线箭头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实线箭 头表示 ________。
(2)从气流状况分析,A 表示______,B 表示______。 (3)从气压状况分析,A 表示______,B 表示______。 (4)从气流运动方向分析,A 形成于________半球,B 形成于 ________半球。 (5)一般情况下,受 A 控制的地区,天气________;当 B 过境 时,常出现________天气。 (6)从图中可以看出,A 的东部吹____________风,B 的南部吹 ____________风。
() A.高压 风和日丽 C.暖锋 暴雨天气
B.低压 大雾天气 D.冷锋 大风、沙暴
6.此次天气过程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大气环境明显改善 B.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设施遭到破坏 C.缓解绿洲农业供水紧张状况 D.附近山区出现泥石流
解析:第 5 题,由表可知,当日 16-18 时,气温骤降,18- 24 时,气温逐渐降低,气压逐渐升高,说明冷锋过境,可能 带来大风、沙暴天气。第 6 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天气过程 为冷锋过境,4 月份我国西北地区冷锋过境可能带来大风、沙 暴天气,农牧业设施可能会遭到破坏,大气环境质量将变差。 大风、沙暴天气不能缓解绿洲农业供水紧张状况,泥石流多发 于暴雨天气。 答案:5.D 6.B
(2018·武汉调研)下图为 2017 年 3 月 29 日 14 时我国海平 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据此完成 2~3 题。
2.此时关于下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疆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受冷气团控制
B.云南、贵州大部阴雨,受气旋控制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作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地
赤 道
球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9讲常见天气系统

江淮气旋是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受其影响冬春季可出现暴雪。 下图为某年 2 月 12 日 23:00 至 2 月 13 日 20:00 山东省东营市受江淮气旋影响下的 天气变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 1~2 题。
1.本次江淮气旋的移动方向大致为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图 1 为天津市某时刻气压场示意图,该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打算利用自制的风向 标(图 2)在甲、乙、丙、丁四地进行风向的测定。据此回答 3~4 题。
3.观测小组在甲点测风向时,风向标的金属箭头指向的方向是
()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4.在甲、乙、丙、丁四个观测点中,此时最可能出现降水,并伴随大风、降温天气
过境后天气
气温下降,气压____升__高____,天气 气温上升,气压___降__低_____,
____转__晴____
天气___转__晴_____
冷锋
暖锋
北方夏季的____暴__雨____;北方冬春
我国典型天气 季节的大风或__沙__尘__暴____天气;冬
一场春雨一场暖
季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4)准静止锋:过境时,降水强度___小_______,出现____阴__雨__连__绵____的天气。
3.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天气系统
低气压系统
高气压系统
气流状况
___气__旋_____
___反__气__旋___
气压状况
___低__气__压___ (中心低,四周高) __高___气__压___ (中心高,四周低)
(4)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不论是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锋前”“锋后”是根据锋 面移动方向,即主动前进气团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在锋面移动方向上, 锋线前方为锋前,锋线后方为锋后。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讲常见天气系统
一、选择题
(2018·岳阳模拟)下图是2016年11月3日某时刻,图示时刻呼和浩特和北京两地分别位于低压槽的两侧,其近地面等压面(单位:hPa)垂直剖面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1~2题。
1.受此天气系统影响,此时呼和浩特的天气特征可能是( )
A.降温、大风、雨雪B.炎热干燥
C.温暖湿润D.狂风暴雨
2.此后,该气压系统不断东移并离开北京。
受其影响北京的风向变化是( )
A.东南风转西南风B.偏南风转西北风
C.东北风转西北风D.偏南风转东北风
解析:第1题,此时该地区受低压槽控制,呼和浩特处于冷锋过境时的锋面后部,其天气特征为降温、大风、雨雪天气。
第2题,两城市之间为低压槽,图示时刻呼和浩特吹西北风,北京吹偏南风。
气压系统东移离开北京后,北京由低压槽东部转为西部,风向由偏南风转为西北风。
答案:1.A 2.B
(2015·高考北京卷)下图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下题。
3.“帕姆”()
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
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
解析:选B。
台风生成于低纬热带、副热带洋面,因此判断图中“帕姆”是从西北往东南移动,故首先排除D选项。
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气旋生成于太平洋南部海区,为南半球的气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气旋移动路径与西风漂流无直接联系,故C选项错误。
(2018·宁波十校联考)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刻地面天气形势示意图,虚线为可能出现的锋线,阴影为雨区,完成4~5题。
4.图中气压区是( )
A.高压区,垂直方向为下沉气流
B.低压区,垂直方向为下沉气流
C.高压区,垂直方向为上升气流
D.低压区,垂直方向为上升气流
5.图中锋线经过宁波时可能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第4题,图中气压区外围形成锋面,说明为低压区,垂直方向为上升气流。
第5题,在锋面气旋中,低压中心西侧槽线上形成冷锋,冷锋锋后可能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丙位置符合。
答案:4.D 5.C
(2015·高考天津卷)读2015年5月某日1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6~7题。
6.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7.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 )
A.黄海沿岸B.台湾海峡
C.海南岛周围海域D.菲律宾附近海域
解析:第6题,根据等压线来看,图中a、b、c和d附近有一个锋面气旋。
一般来说,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天气系统多为冷锋,根据图中符号判断a与b之间有两个冷锋的黑三角标志,且a处在冷锋锋后,故a处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本题选A。
第7题,可能形成灾害性海浪的一般有海啸、台风或风暴潮。
本题没有地震引起海啸的相关信息,但从图中等压线来看,东南部菲律宾附近海域存在一个超强低压系统,风力强劲,有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
本题选D。
答案:6.A 7.D
下图示意某地近地面与3 000 m高空的垂直气压差分布。
据此完成8~10题。
8.若P、Q两处位于同一纬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夏季:P地为陆地,Q处为海洋②冬季:P地为陆地,Q处为海洋③P处为城市,Q处为郊区④P处为郊区,Q处为城市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9.若P、Q两处位于南半球同一条经线上,且P处纬度较高,则P、Q两处之间吹( ) A.南风B.北风
C.西北风D.东北风
10.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控制P处近地面的天气系统及气流状况是( )
A.气旋,顺时针辐合
B.高压系统,逆时针辐散
C.反气旋,逆时针辐散
D.低压系统,逆时针辐合
解析:第8题,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气压差越大说明近地面气压越高,因此近地面Q处为高压、P处为低压。
夏季,同一纬度P、Q两处,近地面气压低的P处为陆地、近地面气压高的Q处为海洋;冬季相反,即P处为海洋、Q处为陆地,①对、②错;受热岛效应影响,近地面城市为低压,对应P处,郊区为高压,对应Q处,③对、④错。
故A正确。
第9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Q处为高压、P处为低压。
若P、Q两处位于南半球同一条经线上,且P处纬度较高,则P处位于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Q处位于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则P、Q两处之间为南半球西风带,吹西北风。
第10题,根据第7题分析,近地面Q处为高压、P处为低压。
北半球近地面高压系统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低压系统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故D正确。
答案:8.A 9.C 10.D
(2017·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1.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上图所示浮尘天气的是( )
解析:选D。
由图可知,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A项、B项中乙地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C 项中乙地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D项中乙地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故D项正确。
二、综合题
12.(2018·濮阳模拟)读我国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并说明甲地的气流运动特征。
(2)判断A线附近的锋面类型,说明该锋面过境时的天气状况。
(3)据图所示天气系统信息,比较甘肃、上海两地的昼夜温差大小,并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说明原因。
解析:(1)甲地天气系统气压值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等值线判读原则,可知为局部低压中心;乙地天气系统气压值中高周低,为高压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气流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部分。
(2)A线附近的锋面位于气旋偏西部,为冷锋。
从阴(雨)晴、冷暖、气压和风等方面描述锋面过境时的天气变化。
(3)甘肃、上海分别受高、低压天气系统控制,结合垂直气流差异和太阳辐射影响因素等知识进行对比。
答案:(1)甲地是气旋(低压);乙地是反气旋(高压)。
甲地气流水平方向呈逆时针辐合运动,垂直方向呈上升运动。
(2)冷锋。
大风、降温、雨雪。
(3)甘肃昼夜温差比上海大。
甘肃受高气压(或反气旋)控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云量少),白天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13.(2018·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
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
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
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解析:(1)据图可知,龙卷风多发区位于美国中部平原。
形成龙卷风的气团湿热,“湿”说明该气团可能来自海洋,“热”说明该气团来自纬度较低的地区,综合判断,形成龙卷风的湿热气团来自纬度较低的海洋,而图中大西洋沿岸龙卷风发生频次少,且有山脉阻挡,不利于龙卷风的形成,故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位于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
美国中部平原地处中低纬度,太阳辐射较强,且来自南部墨西哥湾的湿热气团与来自北部的冷干气流(气团)在此交汇,空气受热抬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进一步促使空气抬升。
气流旋转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主要从广阔平坦的地形对气流旋转速度的影响及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形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从春季气温的变化、南北温差对风速的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率等角度作答。
(4)主要从龙卷风的形态、罕见性(历时短)以及危害性三个角度作答。
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