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教案.doc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七下教案

初中历史七下教案

初中历史七下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掌握相关重要知识点
教学重点:掌握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理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PPT、教学工具、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回想先前学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为引入新知
识做铺垫。

二、学习新知识(25分钟)
1.通过PPT展示,介绍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包括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
度等内容。

2.解释相关术语,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三、讨论与交流(15分钟)
1.以小组形式讨论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梳理各个时期的重要特点和变革。

2.学生进行展示,互相交流讨论,梳理思路,增进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复习和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通过简短的课堂总结,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对于社
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也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仍需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历史
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水平。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八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八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教学设计

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衡量变化的尺子教学目标:(1)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

(2)能在阅读历史资料时,辨析其中表示历史时段的词汇和习惯用法。

(3)能实际运用时间和纪年描述历史事件,识别历史过程的演进顺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辨析和使用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

教学方法:本课属于讲授式教学类型,根据本节课的实际内容,主要运用九步教学法,即巧妙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告知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知识、呈现新知识、提供学法指导、引发学习行为、提供教学反馈、评估学习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

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了区域的故事,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冰箱发明的故事。

早在公元前1000年,我国古代人们把冬天的冰块放进地窖里,保存到夏天使用。

公元8世纪,巴格达王国的国王为了降温,在他的避暑山庄里堆满了从国外运来的雪,直到1834年,人们才知道如何制作人造冰块。

1923年两位瑞典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如今电冰箱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说一说,我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使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汇?要了解和表达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清楚地描述和说明历史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懂得并使用一些专门表示时间的词汇,那么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还有那些?这些词汇有哪些习惯用法?我们如何正确地运用它们阅读历史资料和描述历史事件?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有所收获。

新课教学: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对,表示历史时间的常用词汇有很多,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等。

其中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基督教传说中耶酥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以它为界向前推是公元前,而且数字越大,时间越早,如公元前229年比公元前200年时间早;以公元1年为界向后推算是公元某年,如公元25年,但是这时“公元”常被省略,而直接说25年。

这样的习惯用法,谁能再举一个例子?提问:那么如何用世纪表示公元前229年和25年呢?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因此公元前229年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25年为公元1世纪。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PPT文档16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PPT文档16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过去是怎样 被记载下来的》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பைடு நூலகம்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word教案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区分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了解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的作用;(2)领会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不同价值,了解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3)把握发觉历史认识社会的方法,学会利用各种资料辨别信息的价值;(4)了解历史是如何样被记载下来的,明白历史记载的困难和重要性,从而关注历史,关注现实生活,珍爱现实生活。

●教学难点分析如何运用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摸索能力。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叙述】区域在不断地变化,周围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进展变化之中,人类的过去确实是人类的历史,要想了解人类自己,第一要从了解人类的过去入手。

可见过去对我们是专门重要的,然而过去的情况是一去不复返的,那么后人是如何样探寻历史进展的踪迹的呢?过去是如何样被记载下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那个问题。

【板书】第四课过去是如何样被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新课教学)(文献资料)【提问】我们明白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情况,过去的情况是不能重演的,既然如此,我们是如何样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呢学生发言。

【总结】对,人们确实是通过存留下来的或考古挖掘出来的各种资料来努力重现历史。

这些资料是我们发觉历史、了解过去的重要依据。

那么,我们能够利用哪些资料来了解历史呢?也确实是说人类的过去是如何样被记载下来的呢?【叙述】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鸿门宴。

请学生依照教材内容讲述“鸿门宴”的故事。

【提问】我们是如何样了解鸿门宴的故事的呢?(通过司马迁《史记》上的记载。

)【总结】可见,历史尽管不能重现,然而我们能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了解过去发生的情况【板书】文献资料【提问】什么叫文献资料?学生发言。

【总结】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课件:第八单元 综合探究八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共20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课件:第八单元 综合探究八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共20张PPT)

2
年代尺
探究变化的尺子——年代尺
探究变化的尺子——年代尺
年代尺制作要求 ①带右箭头时间轴; ②时间刻度; ③注明历史时间; ④注明历史事件
② ①
④顺风实验学校班主任节活动 ③2019年5月14日
3
史料的分类与价值
历史资料(史料)的分类与价值
1.按史料存在的形式可分为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
癸酉 癸未 癸巳 癸卯 癸丑 癸亥
B 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干支纪年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这道题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不记得 1900年是什么年,可以根据已知的年份,然后把天干和地支同时往后或往 前推相同的年份来计算。
有时“时期”等同于“时代”,如战国时期、宋元时期、隋唐时期、明 清时期等。有时10年一个“年代”也有初期、中期、末期之分,如80年代 初(指80年代前3年),80年代末(指80年代后3年)等。
公元纪年法——国际通用纪年法
5 .时代
通常把一个较长的时段称为“时代”,时代的划分可以有 多样的标准。如
①以生产工具的进步作标准,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石 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或者石器时代-金属时代-大 机器时代-机器人时代。
4.时期
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可分为早期(初期,前期、初)、中期、晚期 (末期,后期、末),或前半期、后半期等。
具体划分“时期”的界限,一般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习惯用法。早期 (初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晚 期(末期),指一个世纪的后20年;前半期和后半期是指一个世纪的前50 年和后50年。
后。
公元纪年法——国际通用纪年法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衡量变化的尺子》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衡量变化的尺子》教案 人教版

第三课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一、教学目标(1)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

(2)能在阅读历史资料时,辨析其中表示历史时段的词汇和习惯用法。

(3)能实际运用时间和纪年描述历史事件,识别历史过程的演进顺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辨析和使用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08年奥运会现在还记忆犹新,百年奥运梦想,最终得以实现,那大家知道奥运会的历史吗?生:……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那你们又是怎么知道奥运会的历史生:网络,书籍……师:可见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具体方法和途径,那历史到底是怎样记载下来的呢?我们先看一则关于奥运会的历史记载时间总结:可见要了解和表达历史事件的发生,清楚地描述和说明历史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懂得并使用一些专门表示时间的词汇,那么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还有那些?这些词汇有哪些习惯用法?我们如何正确地运用它们阅读历史资料和描述历史事件?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有所收获。

二、新课教学师:同样我们还是阅读这段奥运会的历史,同时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找找并指出这段记载分别运用了哪些表示历史时段的时间词汇?生……师:对,表示历史时间的常用词汇有很多,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以及中国的王朝纪年等。

这些也都是我们常用的一些纪年方法,其中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我国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那它是如何具体规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找出答案。

生:……师:没错,公元纪年法就是把基督教传说中耶酥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以它为界向前推是公元前,而且数字越大,时间越早;以公元1年为界向后推算是公元某年,如公元2008年,但是这时“公元”常被省略,而直接说2008年。

把这些数值标注在数轴上就成为了年代尺。

比如大家看书本上的图8—23,这就是年代尺,它是依据依据一定的时间刻度画出来的。

好,我们知道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那他到底他享年几岁?72岁师:你怎么算出来的?师: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灭亡于公元8年,西汉存在了多少年?那我们来对一下答案,第二道题为什么是209而不是210?所以年代尺像数轴,但不是数轴因为没有零。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之认识不同类型的资料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之认识不同类型的资料教学设计
2.对于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要注重评价其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
3.对于学生的短文,要评价其对不同类型历史资料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合理举例,并进行深入分析。
4.在小组讨论的反馈中,要关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3.题型三:请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运用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解读。
答案:以辛亥革命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解读。
文献资料:通过阅读《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等书籍,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实物资料:通过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了解辛亥革命时期的文物和遗迹,如孙中山的故居、武昌起义的地点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并掌握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的概念、特点和价值。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例分析法: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运用不同类型历史资料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展示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2.教学软件:运用互动教学软件,设计相关的练习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历史资料和相关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第三课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区分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了解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的作用;(2)领会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不同价值,了解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3)掌握发现历史认识社会的方法,学会利用各种资料辨别信息的价值;(4)了解历史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明白历史记载的困难和重要性,从而关注历史,关注现实生活,珍惜现实生活。

•教学难点分析如何运用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叙述】区域在不断地变化,身边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类的过去就是人类的历史,要想了解人类自己,首先要从了解人类的过去入手。

可见过去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过去的事情是一去不复返的,那么后人是怎样探寻历史发展的踪迹的呢?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第四课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新课教学)(文献资料)【提问】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是不能重演的,既然如此,我们是怎样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呢?学生发言【总结】对,人们就是通过存留下来的或考古发掘出来的各种资料来努力重现历史。

这些资料是我们发现历史、.了解过去的重要依据。

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资料来了解历史呢?也就是说人类的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呢?【叙述】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鸿门宴。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讲述“鸿门宴”的故事。

【提问】我们是怎样了解鸿门宴的故事的呢?(通过司马迁《史记》上的记我。

)【总结】可见,历史虽然不能重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板书】文献资料【提问】什么叫文献资料?学生发言。

【总结】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 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叙述】但最早的文献资料还不是书籍。

【展示】甲骨文的资料图片。

【提问】他们为什么把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总结】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是由一•些被称作“史”的官,将—•些重要的事件的时间、结果等刻写在龟甲、兽骨上,并加以保存,这就是中国相当古老的文献记载。

这些记载使后人能够了解到商代的社会生活。

【叙述】除了甲骨文之外,考古学家还陆续发现了战国、秦朝、汉朝和三国时期的大量竹木简。

这些竹木简上的文字,使人们对毕时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总结】可见,这些写在竹简上的文字也属于文献资料。

【展示】居延汉简图片。

【叙述】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在不断的变化,书写材料也不断的发生变化, 书写材料由龟甲兽骨变为竹简、木牍,进而,进步到纸张。

人们将文字书写在某种材料上,制成书。

因此书籍就成为人们了解过去的重要资料。

【提问】当时的历史是由什么人来记载的呢?(当时的历史是由史官和少数文人学者撰写的。

)然后,请学生阅读第124页阅读卡:秉笔直书的史官)【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主要记述者是史官, 史官的基本素养有德、才、学、识等,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秉笔直书的史德。

正因为有很多这样的史官,才能使人们看到相对客观的文字资料,我们才有可能通过文献去研究久远的过去。

)【总结】随着科技的进步,书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现在出现了不用纸张的电子书籍。

而且,撰写历史的人也不仅仅局限在史官或者文人身上,普通人也可以书写历史。

比如说写自传,实际上就是写个人的历史;有些人对自己的家庭、家族感兴趣,就可以撰写家庭史、家族史。

如果我们想了解身边生活的来龙去脉, 就可以去调查研究,撰写我们学校的历史,社区的历史,村落的历史,甚至每一件生活用具的历史。

【提问】史官的记载和普通人的记载有什么不同呢?史官主要记载的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但是对于民间的历史、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却不关注, 那么如何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呢?(实物资料)【展示】《汉代舞女画像砖》。

【提问】通过画像砖,你能了解汉代的哪些情况?(了解汉代的舞蹈服饰和社会生活等。

)【总结】所以,文献资料的范围还是很一广泛的,除了书籍之外,还包括档案、口记、报刊、图片等其它文字和音像资料。

【提问】文字产生之后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来了解,那么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我们如何认识呢?【总结】对于没有书籍和文字传世的远古时代,文物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它。

【板书】实物资料【提问】文物指的是什么?学生讨论。

【总结】文物指的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

比如说遗物、遗迹等。

【提问】文物是怎样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呢?【展示】山顶洞人的骨针、装饰品和头盖骨图片资料。

【提问】从这些文物中你能了解到什么?学生讨论,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提问】这是一根针,但是它却不是一根普通的针,它是用骨头做成的,并且经过考古学家的测定,这根针距今已有18000年了,是我国远古先民们使用过的,根据刚才老师的描述,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这说明我国远古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针了;这说明他们己经有衣服穿了。

【提问】这根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同答:骨头。

【提问】我们知道骨头这种材料很硬,如果把他磨成针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况且针上还有小孔,看到这细细的针和针上的小孔,你又会想到什么?(这说明当时人的磨制技术很高,并且钻孔技术己经出现了。

说明了汽时的居民己经很聪明了。

)【提问】针是用来做什么用的?(缝衣服。

)【提问】有了衣服穿,说明了什么问题?(更暖和了、更美了。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得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美的意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展示】“装饰品”的图片。

【提问】这些装饰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兽骨、贝壳、海蛆壳等。

)【提问】这些材料的使用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汽时人的饮食汽中有野兽的肉和海鲜等。

)【提问】半时人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有高山、有森林、有河流。

)【提问】当时人的生活范围如何?(当时•人的生活范围很广泛。

)【提问】这组装饰品是用来做什么的?(把这些东西穿在一起,可以做成项链,戴在脖子上。

)【提问】当时人为什么佩戴装饰品?(因为戴上装饰品显得很漂亮,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有了美的观念和意识。

)【提问】请仔细观察装饰品,思考这组装饰品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美?(对称美。

)【提问】装饰品的出现还能说明什么问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当时的人们还吃不饱肚子,就不可能想到制造装饰品,而且从兽牙、贝壳和海蛆壳这些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变化。

)【展示】山顶洞人头盖骨及其复原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骨针和装饰品的主人。

【展示】司母戊鼎的图片。

【提问】从中你能看出什么?(商朝的青铜器制造水平、商朝的祭祀情况、商朝的青铜艺术。

)【总结】文物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还能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学生阅读125页阅读卡:“碑文的破译揭开古埃及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找到关键词并分析。

【总结】可见,文物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但要发现古老的文物,还需要考古学家的帮助。

【展示】125页图5-62考古学家在进行野外发掘。

【总结】考古学家不但要长年对历史遗迹进行地下发掘,有时还要进行水下考古,寻找古代的沉船或沉在水下的遗迹。

就是由于他们辛勤的劳动,才换来人们对历史的更加全面的认识。

【叙述】文物是一不是都十分古老的呢?不一定,比如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今天的微机、笔记本电脑比起来就称得上文物了。

【提问】文物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讨论。

【总结】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提问】文献和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那么口耳相传的东西可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呢?(口述资料)【提问】请学生看第一组资料中的资料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思考这个故事属于什么资料?(口述资料。

)【板书】口述资料【叙述】实际上,口述资料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有些口述资料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了历史,有些口述资料直接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叙述】那么,哪些属于口述资料呢?原来许多民间传说就属于口述资料。

比如端午节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等都属于口述资料。

口述资料中除了传说外, 还有口述历史。

【总结】现在人们还经常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然后把这些东西记下来, 这些记载大多是真的,可以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

【承转】可见,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可以记载历史。

【提问】那么,这三种资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学生讨论:第一组资料。

【提问】请大家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长城能被哭倒吗?【总结】对,不能。

今天秦长城已经不存在了,也没有被哭倒的痕迹,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倒塌了的长城证明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性,可见口述资料和实物资料均有局限性。

【叙述】同样,司马迁史记中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呢?有些同学查阅了《史记》,没有找到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所以文献资料也无法印证。

【提问】但是长城我们都见过,请大家用几个词来描述长城。

(工程浩大、雄伟壮观。

)【提问】那么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谁承担呢?(男子【提问】如果男子都去服徭役,就会导致什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于是人们开始怨恨长城,怨恨长城恨不得把它哭倒,于是就演绎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提问】我们知道长城没有被哭倒,可是强迫人民修筑长城的秦王朝却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口述资料中了解一些文献记载的不足,同时口述资料还可以使历史边的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传说了解到秦朝徭役的繁重。

【提问】文献资料:司马迁对长城的记载,反映的是什么?(长城的防御作用。

)【提问】实物资料:城砖,反映的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

)【总结】这三种不同的资料,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评价。

反映的是长城的不同侧面。

【提问】孙中山对长城的评价是怎样的?(充分肯定了长城的防御作用。

)【提问】鲁迅的描述,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徭役的残酷。

)【提问】那么究竟应如何看待长城呢?(我们应把口述资料、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全面的看待长城。

)【总结】可见,口述资料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实物资料可以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还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所以说: 三种资料对我们认识历史都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合理的运用这三种资料,才能还历史的本来面貌。

训练学生判断三种资料。

(过程略【提问】我们运用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个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