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专题6.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物理-必修2-6.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堪称人类文明与理性探索进程中最壮丽的诗篇,它体现出来的科学智慧和震撼力,至今仍为世人所叹服。
因此,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绝不能仅限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应强调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识以及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探究过程,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上。
从知识建构的进程来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通过进一步引导,很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会不会就是同一种力呢?是否也遵循“平方反比”规律呢?从而为进一步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确定了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入互动探究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月—地检验” 的思维方法及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验证方案→收集观测数据→分析论证的思维程序,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科学探究方法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品质。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六个知识点:(1)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历程;(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3)万有引力的特点及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4)万有引力定律的简单应用;(5)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6)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它既是对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推广和延伸,即:从天体运动推广到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又是下一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学习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中每一个重大规律的发现都凝聚了科学家高超的智慧和艰辛的探索。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验证方案→收集观测数据→分析论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人教版必修2物理:6.3 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设计

第3节万有引力定律―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一.教学重点1. 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即万有引力的检验――月-地检验;2. 正确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3.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二.教学难点1. 知道地球上的物体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间的吸引力,即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
2.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时对表达式中“两个物体间的距离”的正确理解。
3. 引力常量的值的测定。
三.教学准备动画、视频素材:关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动画或视频;关于卡文迪许扭秤装置实验的视频或动画。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先引导学生一起回忆上一节课“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主要内容:引力的表达式及其各量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讲授学生观看视频:先安排学生观看有关万有引力及其定律的视频或动画素材,让学生对万有引力及定律的发现历程先有个整体认识。
然后再引导学生沿着牛顿当年对万有引力的猜想也亲自思考思考。
学生思考:猜想1: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使得行星不能飞离太阳;而地面上的物体,如苹果,被抛出后总是要落回地面,是什么力使得苹果不离开地球呢?是否也是由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造成的?猜想2: 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根本就是同一种力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若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真是同一种力,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如在高山上,但引力似乎没有明显的减弱!难道高山上还不够远?再往远处设想,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么远,物体是否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教师给学生引出牛顿的理想实验:牛顿为论证地面上物体所受的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时,提出一个理想实验:设想有一个小月球非常接近地球,以至于几乎触及地球上最高的山顶,那么使这个小月球保持轨道运动的向心力就应该等于它在山顶处所受的重力。
如图所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月球突然停止做轨道运动,它就应该同山顶处的物体一样以相同的速度下落。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6.3【教学设计】《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运动推广到地面上任何物体的运动,同时回顾了天体之间的引力探究问题,重力加速度的应用问题,重力与纬度高度关系的计算方法;又是下一节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
本节重点内容是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物体间距离的理解。
另外本节内容还注重是对学生“科学方法”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本节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4.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2.认识天文观测、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科学意识和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
3.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高中物理6.3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6.3 万有引力定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及表达公式;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三、巩固练习1、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说法是( )A.天体间万有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B.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C.万有引力与质量、距离和万有引力恒量都成正比D.万有引力定律对质量大的物体适用,对质量小的物体不适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是卡文迪许发现的B. 221r m m G F =中的G 是一个比例常数,是没有单位的C.万有引力定律只是严格适用于两个质点之间D.两物体引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此两物间距离平方成反比3、如图所示,两球的半径远小于R ,而球质量均匀分布,质量为1m 、2m ,则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A .2121R m m G B.2221R m m GC.()22121R R m m G + D.()22121R R R m m G ++4、引力常量很小,说明了( )A.万有引力很小B.万有引力很大C.很难观察到日常接触的物体间有万有引力,是因为它们的质量很小D.只有当物体的质量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之间才有万有引力5、下列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A.只适用于天体,不适用于地面物体B.只适用于质点,不适用于实际物体C.只适用于球形物体,不适用与其他形状的物体D.适用于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之间6、如果认为行星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行星同时受到太阳的万有引力和向心力B.行星受到太阳的万有引力,行星运动不需要向心力C.行星受到太阳的万有引力与它运动的向心力不等D.行星受到太阳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提供行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7、地球的质量为5.89×1024kg ,月球的质量是7.27×1022kg.月球表面到地球的距离是3.84×108m.月球的半径为 1.68×106m ,则月球表面上质量为60kg 的人,受到地球的引力为 ,受到月球的引力为 。
高中物理 《6.3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6.3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班课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2.明确开普勒三大定律,能应用开普勒三大定律分析问题.3.知道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引力公式的含义并会推导平方反比规律. 4.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的方法知识回顾:1. 古代人们怎么看待地球,月亮,太阳,星星之间的关系的?答:古人认为月亮,行星,太阳都是以地球为中心绕地球运动。
2. 近代16世纪人们怎么看待地球,月亮,太阳,星星之间的关系的?答:近代人们以哥白尼为代表认为,地球,星星都绕着太阳运动。
3. 现代人们怎么看待地球,太阳,行星,月亮之间关系的?答:现代人们认为,月亮绕着地球运动,地球和其余的八大行星绕着太阳运动,太阳绕着银河系转动。
银河系处在一个星团中(星团有,猎户座,射手座,巨蟹座,等诸多星团) 知识点二、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方向沿两物体的连线,引力的大小F 与这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12m m 成正比,与这两个物体间距离r 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122m m F Gr=,其中G 为万有引力常量,11226.6710/G N m kg -=⨯⋅ 适用条件:适用于相距很远,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可以认为质量集中于球心,也可以用此公式计算,其中r 为两球心之间的距离。
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在地球(质量为M)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F 可以分解成物体所受的重力mg 和随地球自转而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 ',其中2RMm G F =,而2ωmr F ='。
(1)当物体在赤道上时:F 、mg 、F '三力同向,此时F '达到最大值2maxωmR F =',重力加速度达到最小值22min ωR RMG m F F g -='-=(2)当物体在两极的极点时:0F '=,此时重力等于万有引力F mg =,重力加速度达到最大值,此最大值为2max R MGg =。
高二物理人教版必修2 6.3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重/难点重点:1. 理解月-地检验及其意义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及使用条件难点:1.万有引力的计算2.万有引力与重力、向心力的关系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月-地检验证明了,使行星做椭圆运动的引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回忆万有引力发现历程,从猜测——数学推导——月-地检验——外推到所有物体之间,表达了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时机。
要正确理解万有引力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尤其是万有引力的适用对象是质点,对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可以看成位于球心的质点。
同时要掌握一些计算不规那么物体间引力的方法——割补法。
难点分析:万有引力的计算只适用于质点,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可以看成位于球心的质点,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球体,可采用“填补法〞、“等效法〞等进展计算。
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地上的人才能一边随地球一起转动〔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个向心力〕,一遍又有脚踏实地的感觉〔脚压在地上,地面发生形变,产生向上的支持力,大小等与重力〕 ,所以重力和向心力都是万有引力的分作用,即2=+F F G rm mg ω=+万向 。
但是在两极,物体所受向心力为零,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F mg 万极;在赤道上,由于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都指向地心,三力数量关系为=+F F mg 万向赤;在除了两极和赤道的其它位置,由于地球是两极略扁、中间略鼓的球体,重力并不指向地心,而是垂直于当地的程度面。
打破策略1.梳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月-地检验的意义。
我们可以体会到月-地检验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有地检验,证明“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力〞是同种性质的力,符合一样规律,从而外推至任何物体之间都有万有引力的月-地检验分为三步:第一步:假定“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力〞是同种性质的力,都满足“与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间隔 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进展理论推导,根据F am =,计算出苹果落地的加速度g 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加速度a , 因为当时已经知道地月间隔 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所以可以计算出月球的加速度为322.710/m s -⨯,计算过程如下:地球对苹果的引力: 2M m F GR =地果地 苹果下落的加速度: 229.8/M F a G m s m R ==≈地果地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提出猜测第三步:公式推导第四步:月-地检验第五步:外推至任何物体之间地球对月球的引力: 2260M m M m F G G r (R )==地月地月地月地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加速度: 第二步:实际测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6.3《万有引力定律》参考教案

6.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和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要根据学生反映,调节讲解速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教学课时】2课时【探究学习】(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推导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即2rMm G F 。
知道了行星为什么能够绕太阳运转而不会飞离太阳。
那么大家想到过,是什么力使得地面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地球吸引物体的力与地球和太阳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吗?还有,月球能够绕地球运转,说明月球与地球之间也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个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转的力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同一种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1、月-地检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月-地检验”部分的内容,投影以下数据: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9.8m/s 2,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7.3天,地球半径为R =6.4×106m ,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证明课本上提出的假设,即地球对月球的力与地球使苹果自由下落的力的是同一种力,都遵守“反平方”的规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必要的信息,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一起点评。
设质量为m 的物体在月球的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 ,则ω2r a =,Tπω2=,r =60R , 得 22460T R a π= 代入数据解得 g a 26013600180.9=⨯= 点评:引导学生定量计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犹如一部壮丽的科学史诗,它歌颂了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富有创造性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难得的好材料,本节课内容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科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7.1 行星的运动观察方法获得规律:行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
7.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提出问题: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猜想原因: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作用。
→进一步思考: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数学演绎得到规律:根据已知规律(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的规律:。
7.3 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猜想:地球使地面上物体下落的力与太阳使行星运动的力是不是同一种力?→猜想检验:月-地检验。
更大胆猜想:自然界任意两物体间是否都有这样的力?→得到万有引力定律。
从上述物理学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并与之构成本章的第一单元内容。
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
从知识建构的历史进程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从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根据上节课“说一说”中的问题,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我们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演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确定了转接点,也引入本节新课内容。
然高一学生其思维方式容易停滞在知识接受层面,而忽视概念间、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且很多学生不能建立明确的动态的物理图像或物理情景,进而无法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入手,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创设物理情景,创造和谐、民主、自由课堂气
氛,进行探究教
参考答案:月球绕地球做半径为r月地的匀速圆周运动,如果提供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则由牛顿运动定律可得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a月为a月=地球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为
所以
由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加速度公式可知:
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0=9.8m/s2
则
即
由此可知,由月球以及地球附近的物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加速度之比,跟由同性质的万有引力对它们提供的向心力所获得的向心加速度之比近似相等。
所以,地球对月球的引力跟地球对其附近物体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而且都是万有引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的思想还可以更解放。
既然行星与太阳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以及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吸引力,是否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有这样的力呢?很可能有,只是由于身边物体的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不易觉察罢了。
于是我们可以大胆地把以上结论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
1.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
如果用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3.说明
(1)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物体是指质点而言,不能随意应用于一般物体。
“两个物体的距离”到底是指物体哪两部分的距离?对于可以看做质点的物体,当然就是这两个点的距离。
如果是地球、月球等球体,牛顿应用微积分的方法得知,这个距离应该是球心间的距离。
思考:在公式中,当r→0时,F→∞是否有意义?
(2)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引力的方向在两质点的连线上。
(3)G为引力常量,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
式中质量的单位用kg,距离的单位用m,力的单位用N。
G是比例系数,叫做引力常量(gravitational constant),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
(4)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就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卫星绕行星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就是行星对卫星的引力。
(5)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重要意义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在科学文化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的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它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尽管这个推广是十分自然的,但仍要接受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检验。
本章后面的讨论表明,由此得出的结论与事实相符,于是,它成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定律之一——万有引力定律(law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它于1687年发表在牛顿的传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
万有引力定律清楚地向人们揭示,复杂运动的后面隐藏着简洁的科学规律;它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下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
【巩固练习】
①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D )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小一半,距离不变
B.使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4,距离不变
C.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增为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D.距离和质量都减为原来的1/4
②火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一半,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9;那么地球表面50 kg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约是火星表面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火星吸引力的 2.25倍。
③两个大小相同的实心小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
若两个半径为原来2倍的实心大铁球紧靠在一起,则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 D )
A.4F B.2F C.8F D.16F
④某星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9倍,半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若从地球上高h处平抛一物体,射程为60米,则在该星球上,从同样高度,以同样的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射程应为多少?(10m)
三、引力常量
牛顿得出了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距离的关系,但却无法算出两个天体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因为他不知道引力常量G的值。
100多年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HenryCavendish,1731-1810)在实验室里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比较准确地得出了G的数值。
目前推荐的标准值为G=6.672 59×10-11N·m2/kg2
通常取G=6.67×10-11N·m2/kg2。
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的物体相距1m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值。
引力常量是自然界中少数几个最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装置示意图
[小结]
[布置作业]
教材第38页“问题与练习”。
板书设计
3.万有引力定律
一、月-地检验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
如果用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3.说明
(1)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物体是指质点而言,不能随意应用于一般物体。
(2)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引力的方向在两质点的连线上。
(3)G为引力常量,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
(4)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就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卫星绕行星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就是行星对卫星的引力。
(5)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重要意义
三、引力常量
目前推荐的标准值为G=6.672 59×10-11N·m2/kg2,通常取G=6.67×10-11N·m2/k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