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教学设计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导语】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醉花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讲述了盗墓者李寻欢和唐婉拒的爱情故事。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份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醉花阴》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
教学目标1. 了解《醉花阴》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学内容1. 介绍《醉花阴》的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醉花阴》的作者——李公益。
简单介绍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此外,也可向学生介绍《醉花阴》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和国内外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0分钟)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的内容,针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组,并对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进行探讨。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情节、情感变化、事件发展等重点进行阅读和分析。
3. 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
例如,小说中描写的爱情主题、生死观、人性态度等内容,都可以成为探究的重点。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主题解读。
4. 练习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30分钟)教师可以从小说中选取一篇片段,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解读、分析等多种方式的阅读练习。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评估方法1. 出卷测试2. 课堂讨论3. 课后阅读练习教学评价标准1. 按时完成作业2. 课堂表现积极3. 课后读书心得和交流记录4. 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5. 能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6. 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有所提高总结通过本文所介绍的《醉花阴》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该作品的教学,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魅力通过对《醉花阴》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古代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使学生了解词牌的特点,把握词的基本格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词中所蕴含的哀愁情绪,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的特点及词的基本格式。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把握。
2. 词人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入,激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了解词牌的特点,把握词的基本格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哀愁情绪。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的特点和词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醉花阴》。
2.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分析,体会词人的情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哀愁”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词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词中意象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会深度。
七、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醉花阴》词文本。
3. 李清照其他词作的选集。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牌特点、词的基本格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
3. 体验法: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情感。
九、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激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让学生自主学习《醉花阴》,掌握词牌特点,了解词的基本格式。
3. 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探讨词人的情感。
4. 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让学生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哀愁情绪。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的特点和词的情感表达。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醉花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醉花阴》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醉花阴》的情感内涵。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李清照的忧伤情感,理解其在宋代社会背景下的心情。
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背景知识的学习,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2 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2 诗歌情感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醉花阴》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4.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李清照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和对诗歌的兴趣。
5.2 文本阅读与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醉花阴》,并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5.3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并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5.4 写作与分享(10分钟)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段personal response,并分享给小组成员。
5.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反思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深度。
6.2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环节中对诗歌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体现。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李清照的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八、教学延伸8.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诗歌创作全貌。
8.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典诗歌,体验古典诗歌的创作魅力。
《醉花阴》教学设计4篇

《醉花阴》教学设计3课题《醉花阴》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教学难点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教学方法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旁注与纠错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
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1、常识填空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2、字音通关薄雾()永昼()纱橱()盈袖()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一)朗读练习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答:①“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
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夸张、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
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
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数量的。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设计思想 1⽂本维度。
这⾸词被安排在⼈教版⾼中《语⽂》必修四宋词单元。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乐性,语⾔富有张⼒。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深⼊品味。
2学⽣维度。
时下的中学⽣,喜欢阅读⼀些⽂化快餐式的作品⽽远离了⽂学经典,很难再被⼀⾸⾸古诗词感动。
很难再与古⼈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教师有责任带领学⽣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徜徉,让其⼼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语⾔,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雅的品格和⾮凡的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使学⽣⼈情⼊境。
难点:深⼈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式:⾃主发现、⾃主品味、⾃主表达。
4运⽤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鹏《帘卷西风,⼈⽐黄花瘦》(《古典⽂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导⼊ 出⽰幻灯⽚⼀: ⼀⽇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王维《相思》)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柳永《风栖梧》) 你*喜欢哪⼀句诗?请先读⼀读,然后说⼀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起来欣赏⼀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
(2)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意境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醉花阴》,提问:“醉”与“阴”在诗歌中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如:意象、修辞、情感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进行互动交流。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互动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和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醉花阴》。
2. 结合诗歌的意象和修辞,写一段赏析文字。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体会诗歌的美。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
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词作描写的基本内容和传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鉴赏意象,体悟词人感情。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酒”“黄花”等意象,体悟词人的感情“愁”。
难点:理解“酒”“黄花”等意象和结合诗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
主要教法和写法指导:
主要教法:朗读法、赏析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意象等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示:以“愁”的母题导入)
中国的古典诗词情深意切、意蕴绵长,以“愁”为母题的诗词比比皆是。
崔灏如此说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秦观如此说寂寞之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煜如此说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如此说生死离别之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之愁。
二、初读感知
1.师:(承上),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请学生示范朗读课文(一男一女)。
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哀伤愁苦之情。
教师追问:词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情感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愁(薄雾浓云愁永昼。
(板书:愁)
2.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基调,将词作集体朗读一遍。
注意朗读的速度、基调(稍慢、低沉。
三、作者为什么愁呢?
请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引导。
作者介绍,了解其生平,体会其个人遭遇与社会变故对其创作的影响,词风的改变。
(知人论世)
说到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不得不提她的丈夫赵明诚。
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邂逅并且喜结连理,才子配佳人,两人恩爱有加,一同研究诗词和金石。
李清照词中的相思之愁的对象,多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今天我们学一首李清照南渡前早期的、表达相思之愁的作品——《醉花阴》。
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赵明诚到仰天山罗汉洞赏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自在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因写这首词赠给赵明诚以解愁绪。
四、《醉花阴》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体悟(重点)
1、意象与情感
一个“愁”字贯穿整首词,也就是所谓的词眼。
那么,词中哪些意象体现出愁呢?请大家找一找,共同讨论如何体现“愁”的。
(讨论两三分钟,2个人回答)
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她的理解。
(预设答案:西风、黄花、酒、暗香、东篱等。
适当点拨)
除了这些,还有吗?(同学们认同她的理解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请另外一个谈谈她的理解。
同学们找意象找得很准,理解也很恰当。
老师再补充一下,请看幻灯片(显示:词中提到的意象的特征和用意)。
小结:
薄雾、浓云:薄雾淡淡,云霭浓浓。
“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愁绪满怀。
酒:麻木神经,或助兴,或消愁。
酒在古代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文学中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
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多的关于“酒”的诗句:别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醉一场;
喜时,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喜若狂;
感怀时,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苦短;
孤独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忧愁时,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愁不成反添愁。
李清照喜欢饮酒,借酒消愁,“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然而愁那是那么容易消除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上加愁。
酒,对李清照而言,似乎已经附带一种化不开的愁绪。
东篱:指菊花圃,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
这里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一个人重阳赏菊,孤独排山倒海而来,独坐东篱愁绪飞。
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
(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黄花:菊花,有高洁、隐逸的象征,是重阳节的时令花,赏菊是重阳的习俗,然而,一个人孤独赏菊时,菊花,勾起人的相思,只会愁上加愁。
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白居易“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无人陪伴的重阳节,菊花,终究是伤感之花。
而李清照词的黄花又有特殊的意味,她是以瘦小的黄花比喻瘦削的自己呢。
2、时间词、重点词与情感
(提示:凉、透、瘦)
这种愁,通过特殊意象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愁,还在特殊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的浓烈!重阳节,独自一人赏菊,怎么能不觉得时间漫长、日子乏味呢?!愁,涌上心头。
这样的“愁”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凉、透、瘦)凉,既是天气带来的体凉,也是孤独寂寞思念之痛带来的心凉,这里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
这种愁,凉彻心扉,一个“透”字,点出了词人过度思念丈夫的沉重的愁和无法解相思的无奈之情。
“瘦”,有这样的诗句:“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词人们以花草树木自喻,形容身形消瘦、神态憔悴,李清照更添一笔,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自己比黄花还瘦削,神态更加憔悴,可谓巧夺天工。
李清照在自己的词中多次写到相思成愁、因愁而“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因这出名的诗句被称为“李三瘦”。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写相思瘦的诗句不胜枚举,大家能想起哪些?
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温庭筠“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南空子》),王实甫“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西厢记》),他们写的“相思瘦”功力不凡,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首词,“愁”是感情基调,词人在词中是通过这些体现的:
意象:薄雾、浓云、酒、东篱、暗香、黄花、西风
时间词:永昼、佳节、重阳、半夜、黄昏后
重点词:凉、透、瘦
这也算是鉴赏诗词感情的一种方法。
五、《醉花阴》整体情感感悟
通过感悟意象,解析关键词语对“愁”的助兴作用,我们把视野投放在整首词中,去感悟一个整体环境中,词人整体的“愁”。
薄雾淡淡、云霭浓浓的阴天,正是重阳佳节,让我觉得心中格外惆怅,根本无法打发这样的无聊时光啊,我一个人静静地看着金兽中不断焚烧消减的瑞脑,百无聊赖度日如年。
去赏菊吧,虽然很烦闷,但是这样的重阳习俗,我还是要耐着性子去完成,沾染了一身的菊花香,黄昏后才回到房里。
西风萧瑟,不断地挑动着门帘,如此凄凉,不要说离别不苦啊,我简直比菊圃里的黄花还要瘦削,还要憔悴。
许许多多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凄凉的环境,这样特定的环境塑造的是一个多愁善感、相思成愁、憔悴瘦削的女子。
如此惹人怜惜。
(齐读)通过深入感悟之后,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忧伤而优美的词,《醉花阴》。
六、探究赏析(讨论)
你最喜欢《醉花阴》的哪一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钟时间。
然后请同学起来发表观点。
加以评价。
2个人。
)
预设:如果学生提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他赏析完后,教师补充:《嫏嬛记》的故事,“只三句绝佳”,是千古名句。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读意象的方式,仿佛遇见一个在闺阁中思念丈夫、度日如年的女子,感悟她从内而外绵长浓厚的相思之愁,让我们对李清照又有了深刻的理解。
课后时间多积累一些李清照的“愁”的诗句,同学互相交流。
八、作业
1、背诵《醉花阴》
2、《醉花阴》塑造了一个在重阳佳节独自赏菊、相思成愁的女子形象,请你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把这首词的内容改写成散文片段。
3、预习《声声慢》体味到李清照晚年的别样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