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资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区分德育方法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德育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新时期学生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其中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
二、德育的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观点和情感,保卫祖国和维护祖国尊严的坚强意志。
国际主义教育是教育学生坚持和维护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的民族、被压迫的人民,以及一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组织和人士的团结,积极支持和援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紧密相关的。
这是中国公民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学校德育内容之一。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这种感情把个人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维护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高尚品德。
但是一切剥削阶级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存在很大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都是为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而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种新型的爱国主义,它摆脱了剥削阶级的局限性,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处理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它与劳动人民反对剥削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相联系,以尊重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反对民族偏见为基础。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热爱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积极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反对一切颠覆人民政权的阴谋及外国的侵略而斗争;热爱祖国的人民、疆土、资源、文化、语言和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鄙视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
教资考试_科二材料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_材料题一、中学德育原则(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四)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七)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马卡连科指出:教育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移到去影响每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二、中学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运用基本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二)榜样示范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运用基本要求:选好示范的榜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倾慕之情;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三)情感陶冶法。
又称陶冶教育法。
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人言不如人声,只入人深也;春风化雨都体现了陶冶教育法。
运用基本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陶冶教育法要与说服教育法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四)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运用基本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串讲之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串讲第七章中学德育(17%)题型: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核心考点考点1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实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品德形成过程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行为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巩固④品德的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考点2 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德育概述.doc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主要是通过促使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道德活动,以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品德的含义和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含义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品德在我国又称为品行、德性或操行等。
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按照学生守则的要求,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助人为乐等,我们就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即品德构成的基本成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种成分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相互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从心理构成的层面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成熟地把握品德的实质,而且能为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中学生品德的发展及其特点(一)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道德思维的水平上;二是表现在道德观念的程度上。
1.中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道德认识,首先表现在道德知识、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上,它实际上是道德思维水平的反映。
同时,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也往往影响到道德认识的水平。
中学生道德思维水平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1)道德思维发展是有年龄特征的。
就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刚人中学处于不理解或停留在表面认识的阶段,初三下学期处于初步揭露实质的水平,高中之后则达到了能够理解行为规范的实质阶段。
(2)道德思维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随着个体整个思维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到高一末趋向于基本定型。
这是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的一种表现形式。
(3)道德思维的发展,反映了个体品德发展有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塑造和转化学生品德的可能性。
2016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归纳

2016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归纳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必修科目之一,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内容。
本文主要针对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进行归纳。
一、教育学部分1. 教育学概论教育学概论是教育学的基础,主要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学术研究内容、教育学派别等。
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教育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阶段、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等。
3.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是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价、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改进的学科。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评价学的基本概念、评价对象、评价的方法和过程等。
4.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关于教育活动的法律和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等。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二、心理学部分1. 心理学概论心理学概论是心理学的基础,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学术研究内容、心理学派别等。
2. 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是指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和教育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考生需要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阶段、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等。
3. 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考生需要掌握学习的类型、阶段、影响因素,以及记忆的类型、过程、遗忘等知识。
4. 思维与创新思维与创新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考生需要掌握思维的类型、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创新的类型、主要特征、培养方法等知识。
三、教育法律法规部分1.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教育法律法规概述是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主要介绍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法律法规领域的基本法律法规。
2.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主要包括言论自由、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9.4:德育模式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9.4:德育模式四、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一)认知模式这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皮亚杰提出,美国的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理论假设(1)道德发展论: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
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教育论: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
根据发展性原则,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第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第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第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第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1)道德两难问题及设计: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2)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可分为起始阶段和深入阶段,与之相应,教师的提问也可以分为“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
”。
2016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生德育原则

2016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生德育原则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吉林教招将于3月底报名,4月底笔试,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真题回顾】“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2013下半年全国统考)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答案:B。
题干描述的是疏导性原则,在教学中把直接传授知识转化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相关知识点】中学生德育原则一、疏导原则1.基本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要求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二、导向性原则1.基本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吉林教师资格历年真题三、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基本含义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1.基本含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教师资格中学德育方法

教师资格中学德育方法
中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包括语言文字说服(讲解、报告、谈话、辩论、指导阅读)和事实说服(参观、访问、调查)。
2. 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3. 实际锻炼法: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包括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
4. 情感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 品德评价法: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6. 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您阅读《中学德育大纲》等文件,或咨询中学德育老师,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教资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区分德育方法考查德育方法的题目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中,对于几种方法的区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
1.说服教育法
特点是摆事实、讲道理,即“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语言说服,可以是具有启发性和说服力的讲解和报告,也可以是主题鲜明的谈话与讨论。
比如中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因为我考试扣了一分,长篇大论地讲解,一讲就是两个小时。
另一种是事实说服,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2.榜样示范法
特点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用来示范的主要有身边的家长、教师和同学,比如“三好学生”。
书本及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比如鲁迅弃医从文、董存瑞奉献生命、爱迪生坚持不懈等等。
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3.陶冶教育法
特点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其主要形式是“以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情境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比如学校的各种形式的黑板报、走廊或教室墙壁上的名人名言。
4.实际锻炼法
特点是参加实际活动,形成思想和养成习惯。
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比如小发明课外小组、环保小分队到街边捡垃圾、助人为乐小组到敬老院帮助老人表演节目打扫卫生等。
5.品德修养指导法(自我指导法)
特点是主动自觉,自我反省。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及自我修养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及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的实现。
比如老师会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品德评价法
特点是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比如表现好的同学给一个小红花,表现不好的同学记过处分。
>>>更多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专家点拨!
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以及相关问题可访问中公教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