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后上海轨道交通未来发展的思考

合集下载

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探讨

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探讨
SHAN XIaofang.WANG Zheng
Abstract: The p叩er reviews me plaIl—
ning histoIy,building condition and de·
veloping n-end of me mass mpid nansit
in Shanghai and discusses tlle cons协Jc-
KeywOrds:mass r叩id仃ansit in Shang—
hai,planning,evaluatillg,rail network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07)02—0037—05
作者简介 单晓芳,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
讲师 王正,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博士,
2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构成与功 能
2.1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构成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由市域级(R
线)、市区级(M线、L线)两个层次的 线路组成。市域快速地铁线是轨道网络 的基本骨架。为整个市区提供快速到达
城市各大枢纽的服务。为郊区与中心区 之间提供快速交通服务.它到达市中心 的时间不超过1h.运行速度为60krrl/Il。 同时与重要对外交通枢纽相衔接。市区 级线路服务于外环内的中心城区,包括 地铁和轻轨两个系统.为中心城提供大 中运量的运输服务。市区级线路将为满 足上海中心区的各类城市活动提供高质
心城——崇明
1.4.2市区级地铁线(8条主线和1条 支线)
轨道交通10号线(M1):虹桥综合 交通枢纽——外高桥
轨道交通10号线支线(M1a):虹 中路——航新路
轨道交通12号线(M2):顾戴 路——曹路
轨道交通3号线(M3):富锦
路一上海南站(长桥地区)

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思考与建议

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思考与建议

通车时间 1993.05.28 2000.06.11 2000.12.26 2005.12.31 2003.11.25 2007.12.29 2009.12.05 2007.12.29 2007.12.29 2010.04.10 2009.12.31 2013.12.29 2012.12.30 2013.12.29 2017.12.31
随着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换乘客流 增加及换乘效益的显现,各方面充分重视换乘的重 要性,在线网规划中已考虑 3 线、4 线换乘的大型 枢纽。但是从人民广场、世纪大道等 3 线和 4 线集 中换乘站运营情况看,大量换乘客流集聚,对客流 有序、高效换乘与疏散带来挑战。如人民广场站轨 道交通 L1、L2、L8 的 3 线换乘开通后,大量换乘 客流拥堵和对冲,导致客流换乘与疏散不便。因此, 在强调换乘枢纽重要性的同时,应适当控制换乘规 模,换乘枢纽在空间上应均衡分布,处理好枢纽集 中换乘与分散换乘的关系,实现枢纽换乘与疏散便 捷、有序、高效。 2.2 以轨道交通运营效益指标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
第 1 期(总第 196 期) 2018 年 2 月
CHINA MUNICIPAL ENGINEERING
DOI:10.3969/j.issn.1004-4655.2018.01.022
No.1 (Serial No.196) Feb. 2018
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思考与建议
孙霁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现 出 网 络 化 特 征, 网 络 化 运 营 效 益 初 步 显 现。 2017 年底,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线路总数 已达到 15 条,累计运营线路长度约 666 km,覆 盖全市除崇明区外所有行政区域,形成“一环多

长三角轨道交通一体化的主要难点及管理网络化探讨

长三角轨道交通一体化的主要难点及管理网络化探讨

特别策划SPECIAL FEATURE但却可以从南京到虹桥,通过这个联络线加上新建的三、四线,直接从南京到上海南站。

这样铁路网络就活了,再加上三个方向,基本网络的框架就形成了。

二、长三角一体化导向下的轨道制式选择机场联络线和嘉闵线为什么用铁路?两年半前召开了专家会,许多专家都坚持用铁路方案。

也有的专家对此有不同意见,机场联络线穿越市区搞铁路制式,什么道理?一一上海要对接长三角,目光远大。

因为这是上海和长三角联络的关键线路,是一条生命线。

最后专家一致同意机场联络线采用铁路制式。

机场联络线是Y 形,主线在南面,上海南站的支线同步进行。

南京的列车通过联络线到上海南站,直接进入南站往东过黄浦江到三林,到了三林直接往东到浦东、上海东站,同浦东国际机场衔接。

现在我们的设计方案,高铁能够引入浦东交通枢纽。

为什么高铁可以引入?高铁的规模最小是8节编组,一般12节、16节编组。

这是机场联络线,如果从高铁进来,16节编组在虹桥、南站、迪士尼、浦东枢纽等站能停,三林因为是8节编组不能停,这条线非常关键,但是工程投资大、难度大。

这个名称虽然叫“机场联络线”,但研究单位做了研究,从虹桥到浦东的客流不超过5%,其远期目标就是解决长三角和上海中心城的客流要到达两个机场,不需要乘2号线便可以快速到达。

同样理由,嘉闵线考虑长三角北面到太仓,南面到浙江平湖、嘉善,一期工程是用铁路。

如果光是一期工程,其实地铁就可以了,目标就是将江苏、上海、浙江,南北串联起来。

三、长三角一体化导向下层级化的枢纽站建设上海连接长三角枢纽站近期主要是6个,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虹桥、(浦东)祝桥,为国家级枢纽;第二个层次是上海站、上海南站,是区域级枢纽。

第三个层次包括松江南站、上海新北站等。

松江南现在是普铁,还有沪苏湖铁路;上海新北站在杨行,有3条铁路要和它接轨:沪通铁路、北沿江、南沿江。

最后归纳一句话,到2025年,上海大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的框架可以基本建成。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我眼中的上海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我眼中的上海轨道交通

2012 我眼中的上海轨道交通——市中心轨道交通拥挤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作者:轨“佼”小分队指导老师:姚*2012/5/10摘要市中心即城市中重要市级公共设施比较集中、人群流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其客流量比较集中并且呈现一定时空规律。

市中心轨道交通多线换乘点居多,容易造成客流拥堵和乘客滞留等现象。

而上述现象对轨道交通的运营与评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以陆家嘴、人民广场等主要特征点的上海市中心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市中心的轨道交通拥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对策。

关键词:上海市中心轨道交通拥挤原因对策AbstractCity Center is the place where the municipal public facilities concentrated, population flow Centralized and public activity area. The passengers of city center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and show a certain regularity.The points that passengers can transfer to other lines are concentrated in city center, which bring such problems as passengers congestion and passengers stranded that play an crucial role in how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services of subways’ operation.In this paper, we are mainly based on some the crucial nodes just as Lujiazui and people's Squar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congestion in downtown of Shanghai and to seek countermeasures of it.Keyword s: City Center Subway Congestion Cause Countermeasures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第一章上海轨道交通简介. (2)1. 上海轨道交通现状 (2)2.发展规划 (3)2.1 近期规划(2012~2015) (3)2.2 中期规划(2010~2020) (3)2.3 远期规划(2020~2030) (4)第二章上海轨道交通市中心客流现状分析 (5)1. 客流现状简介 (5)2. 断面客流 (5)3. 列车行车时间间隔和车厢内拥挤状况 (6)3.1 列车行车时间间隔 (6)3.2 车厢内拥挤状况 (6)4. 最拥挤车站及换乘客流 (7)5. 客流分布规律 (8)第三章市中心客流拥堵原因分析 (10)1. 需求 (11)2. 供给 (11)3. 供需矛盾 (12)第四章缓解市中心轨道交通拥挤的对策研究 (14)1. 挖潜增效 (14)1.1 增加列车班次 (15)1.2 增加列车编组 (15)2.措施保障 (15)2.1 部分站点限流 (15)2.2 同线路高峰时段越站运营、开行大站快车 (16)2.3 设置不同的换乘站点,避免一点多线换乘 (16)3.联动效用 (17)3.1 推行公司班车、中小学校车制度 (17)3.2 推行错时上下班政策 (17)3.3 开设公交并行线 (17)3.4 推行公共租赁自行车 (17)致谢 (19)附录 (20)参考文献 (21)第一章上海轨道交通简介1. 上海轨道交通现状上海轨道交通,又称上海地铁,其第一条线路于1995年4月10日正式运营,是继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建成通车后中国内地投入运营的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是目前中国线路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互联网+”背景下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发展1. 引言1.1 互联网+ 背景下的轨道交通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轨道交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发展,这种发展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传统的轨道交通系统也在不断融合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的轨道交通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升级,更是为了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便捷性和安全性。

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轨道交通系统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便捷出行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运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互联网+背景下的轨道交通发展正在为城市交通带来新的变革,使得城市交通系统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和高效化。

【200字】1.2 智能化技术与轨道交通的结合智能化技术与轨道交通的结合是当前互联网+背景下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系统也在不断向智能化方向演进。

智能化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旨在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优化乘客的出行体验。

通过互联网技术,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和数据共享,让乘客了解列车信息、车站信息和行车情况,从而更好地规划出行路线和时间。

智能化技术还可以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智能安全监控系统等手段,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人脸识别、智能支付等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提高乘客的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

智能化技术与轨道交通的结合,将为城市交通带来更多便利和智能化的体验,同时也将推动轨道交通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轨道交通系统将迎来更加智能、高效和便利的发展。

【本段字数:237】2. 正文2.1 轨道交通智能化的定义轨道交通智能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对轨道交通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和优化,以提高运行效率、安全性和舒适度的过程。

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调度、智能监控、实时数据分析和优化指挥,从而更好地满足乘客需求,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推动轨道交通向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加快建设上海轨道交通多层次线网的思考

加快建设上海轨道交通多层次线网的思考

加快建设上海轨道交通多层次线网
的思考
加快建设上海轨道交通多层次线网的思考,首先要明确的是,要实现上海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投资、管理和运行机制。

1、首先要加大对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资,以便为建设更多的轨道交通线路提供资金支持;2、其次,要完善轨道交通线路的管理体系,做到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不合理的发展;3、此外,要优化运营机制,加强对轨道交通线路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4、最后,要推动轨道交通的现代化,实施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试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发展以及现状

试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发展以及现状

试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发展以及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轨道交通通信系统作为轨道交通的重要支撑技术,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效率和智能化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试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发展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密不可分。

最早的城市轨道交通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地铁系统,当时的地铁系统主要依靠人力车辆进行牵引,运行速度较慢,安全性也难以保障。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开始引入电力牵引技术,地铁运行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运营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当地铁系统逐渐发展壮大,系统复杂度增加,对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这就对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支撑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现状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控制和监控功能已经转变为数字化方式,通信系统成为轨道交通系统中的“神经系统”,对于实时监控、运行控制、数据交换和信息处理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已经不仅能够实现列车的实时监控和定位,还能够实现列车间的通信、信息的传递以及故障诊断和维修等功能。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还能够实现列车和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实现对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全面监控和调度,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的效率。

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发展中,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通常采用有线通信技术,虽然稳定可靠,但是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复杂环境下的布线和维护成本较高。

而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同时还可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在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已经开始广泛采用LTE、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多媒体信息传输、智能监控、远程维护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回顾与展望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回顾与展望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回顾与展望上海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开始有了轨道交通的梦,但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后,这个“梦”才得以实现。

一、上海地铁的规划与实验1、上海地铁的规划雏型1956年8月23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编制了《上海市地下铁道初步规划(草案)》,地下铁道由此而提到了市领导的议事日程。

2、塘桥试验段六十年代初,市委成立的“上海市隧道工程局”负责地下铁道设计和施工力量的组织培训,针对上海地质条件开展试验研究。

在浦东塘桥试验段,地铁建设者们凭借少量的技术,依靠集体的智慧,通过反复试验、协作攻关,初步掌握了用盾构法建造地铁区间隧道的技术关键。

3、衡山路试验工程六十年代中期,衡山路六0工程地铁试验段在城市中心进行第二次试验,试验完成了用网格式盾构掘进长度为600m,外径为5.5m,内径为4.8m的双线隧道。

为上海地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数据。

二、上海地铁零的突破1、改革开放的春风掀开了地铁建设的帷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上海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

1983年六月,上海市建委、科委向市政府呈报《关于建设本市快速有轨交通项目建议书》。

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新龙华至火车站地下铁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海地铁1号线进入实质性启动。

2、资金筹措走出国门打响市政建设第一炮地铁1号线,根据市府“自筹、自借、自还”的资金筹措方针,采用国内筹措与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办法,工程总投资为52.44亿元,其中外汇4.53亿美元分别由德国、美国、法国政府贷款。

上海地铁1号线是我国首次运用国际融资方式进行建设的市重大工程,得到了德国、美国、法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

3、一号线建设的技术创新1号线建设,针对上海第四纪软粘土质的饱含水量的特性,且每座车站数千平方的大面积开挖,深度在地下20m左右,施工难度、危险系数大,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以地铁专家、工程院院士刘建航的“时控效应”理论,进行地铁车站的大面积、深基坑施工,顺利地度过了一道道难关,安全、优质地完成了地下车站的结构施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化后上海轨道交通未来发展的思考陈必壮 王忠强 王祥【摘要】本文分析了10年来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特征,以及其对优化完善交通方式结构和提升综合交通效率,对引导和支持城市空间布局和用地优化等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结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即运营效率不高、跟不上城市的快速发展。

最后提出上海未来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的几条建议。

包括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两网融合构建多功能层次的轨道系统、发展以市郊铁路为主的市域快速轨道系统、构建轨道交通第二环线以适应城市空间的拓展并形成未来轨道线网扩展的基础和架构、发展多模式的辅助轨道交通作为轨道线网的补充等。

【关键词】轨道交通;网络化;多功能层次;第二环线1. 引言1993年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至今,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已有20年历史。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上海开展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提出了远景年规划网络和指导近期建设的基本网络。

经过本世纪初的十年建设,上海轨道交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单线快速进入了网络化阶段,期间建成了355公里的新线路。

至2013年初,城市轨道交通已形成11条线路构成的网络,线网总长近430公里,市郊铁路1条约56公里,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初步成形。

十余年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发展,对优化出行方式结构,引导构建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减缓中心城道路交通拥堵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同时,轨道交通网络对引导和促进上海城市发展、优化完善用地空间布局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十年来,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过程中,在线网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轨道交通与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至2015年,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将全面建成,标志着上海轨道交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分析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上海新一轮轨道交通远景年线网规划的修编和轨道交通新一轮建设规划等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分析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中的经验和问题,对我国其他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编制和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管理等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2.1 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发展(1)线网规模快速增长。

本世纪初,上海完成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后,为了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功能较完善,适应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发展要求的轨道交通网络,尽快发挥轨道网络的整体效益,2003年,上海又完成了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的研究,以此指导了2003-2012年十年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从此上海轨道交通进入了网络化发展阶段。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以“十五”期间轨道交通建设计划为基础,在2003年至2012年的十年年间,上海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年底,“三线两段”(即6号线、8号线、9号线、1号线北北延伸段、4号线修复段)建成运营,新增近100公里的新线路,同时轨道交通环线(4号线)全面建成,初步形成了“一环五射”的线网架构;第二阶段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为了迎接世博会召开,在2006-2010年的五年里,上海加快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新增线路近200公里,至此上海共建成了近425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中心城区重要商业、商务中心,主要居住区基本有轨道交通覆盖,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大部分线路建成,为世博会期间的高强度客流集散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2年2007年2010年图1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2)线网客流成倍增加。

伴随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发展,轨道交通线网总客流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经过十年的发展,全网年日均客流从不到100万乘次增长至660万乘次,工作日客流已突破700万乘次。

网络化发展后的第一阶段,即2008年和2006年相比,全网年日均客流从180万增长至突破300万,第二阶段,即2010年和2008年相比,年日均客流又从300万乘次增长到突破500万乘次。

2.2 网络化后轨道交通线网运行主要特征(1)换乘系数增加。

轨道交通网络化的重要特征是线路增多、换乘站不断增加,尤其是有环线城市,其轨道交通换乘更为明显。

换乘站增加后,换乘出行占了轨道交通出行的相当大的比例,换乘系数也增加。

2005年,上海轨道交通线网约110公里,换乘系数仅为1.17,2008年线网扩展至200多公里,换乘系数增长为1.43,至2013年,线网扩展至近430公里,换乘系数增长为1.67。

(2)网络乘距拉长,线路运距变短。

网络化后轨道交通线网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利用轨道交通的出行距离越来越长,因此轨道交通网络的平均乘距变长。

与此相反,随着网络化后线路的增多,换乘次数的增加,线路长度本身没有随网络扩展而延长的轨道线路,其平均运距总体呈现变短的趋势。

2008年上海200多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的网络平均乘距不到12公里,2013年400多公里的线网网络平均乘距超过14公里。

1号线和3号线平均运距均则从11公里左右下降到9公里左右。

(3)最高断面客流位置发生变化.轨道交通网络化后,随着线路的增多、换乘站的增加,出行路径也会发生变化,同一条线路其最高客流断面位置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2004年4号线未建成前,3号线高断面位于宝山路站-上海火车站站,2008年4号线成环运行后3号线高断面北移至东宝兴路站-宝山路站,而2013年三号线的高断面客流又进一步北移至赤峰路站-虹口足球场站。

4号线建成后上海轨道交通由线到网发生根本变化,客流出行路径发生变化,3号线北部去往浦东方向的客流在宝山路站直接换乘4号线实现,不再绕经市中心区;虹口足球场站实现一票通和站内换乘后,3号线北段去市中心的客流主要在此换乘8号线进入,因此高断面向位置又发生变化。

(4)部分线路或局部区段客流在短期内发生突变或快速增长。

与单线客流平稳增长不同,网络化后轨道交通线路某些区段或车站的客流会因为新线路的引入发生突变或在短期内出现快速增长。

2008年,上海2号线年日均客流不到80万乘次,而至2012年,2号线年日均客流已超过120万乘次,除了2号线东西两端延伸带来的客流增长外,7号线、11号线等新线路的引入也是2号线客流在两三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同样,4号线作为一条环线,在网络化过程中客流也呈现快速增长,2007年以来的5年不到时间里,其客流增长近一倍,与此同时,新线路的不断引入对4号线部分区段及车站也产生了客流冲击,如2008年9号线贯通至宜山路站引发了3号线宜山路站及邻近区段的客流激增,2009年底11号线一期通车后引发了3、4号线曹杨路共线站及临近区段的客流激增,7号线通车后使3、4号线镇坪路站成为一个客流大站。

2.3 网络化发展对交通和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1)网络化发展提升了综合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

一是优化方式结构形成基于轨道交通的出行方式链。

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发展优化完善了上海的综合交通体系和交通方式结构。

随着轨道交通的网络化扩展,地面公交、自行车、出租车、小汽车等的功能不断发生变化。

地面公交出行距离逐渐缩短,短驳出行增加,单一的地面公交、自行车、出租车甚至是小汽车出行逐步向与轨道交通的换乘出行转换。

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出行中40%以上的出行是需要依赖其他交通工具进行换乘出行,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公交车换乘轨道交通,超过10%为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

二是确立了中心城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

上海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在机动化方式出行中所占比例已接近60%。

2013年7月,上海轨道交通工作日客流超过730万乘次,客运周转量达6200万人公里。

(2)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发展引导和支撑了城市发展。

首先是支持了中心城重点地区开发。

十年来轨道交通网络发展支持了上海中心城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为2010年世博会的胜利召开和世博会地区的后续开发发挥了巨大使用;二是支撑了中心城外围大型居住社区的开发建设;三是加快了老城区的改造提升,优化了市中心的用地功能。

其次是促进和支持了副中心的发展。

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对上海城市副中心的促进有三种模式。

一是新线增加提升副中心的能级和二次发展,如徐家汇;二是为已建设的副中心提供支撑,如五角场;三是为即将建设的副中心提供交通先导,如真如、花木。

再次是支持了浦东新区的发展。

轨道交通网络实现了上海浦东和浦西公共交通网络的一体化,尤其是4号线成环运行后,浦西与浦东一体化更为明显,利用4号线可以实现一次出行两次越江。

越江轨道交通的建设为浦东与浦西之间的客运交通提供了便利,大大减轻了越江桥璲的交通压力,促进了浦东的居住和就业吸引力。

3.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3.1 线网整体运行效率并不高(1)高峰时段发挥了大客流作用但线网总体客流效益并不高。

高峰时段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各条线路基本满载或超载运行,列车十分拥挤,轨道交通发挥了大客流运输作用,在上下班通勤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2013年5月份客流统计,上海轨道交通全网工作日日均进站量约441万人次,线路客运总量约735万乘次,全网完成的工作日日均客运周转量约6200万人公里。

尽管1号线、2号线承担了超过百万乘次的上客量,1号线、2号线市区段、4号线客流强度均超过3万乘次/公里,但近430公里的线网所承担的客流强度仅为1.71万乘次/公里,线网负荷强度仅为14.43万人公里/公里,上海2380万常住人口人均轨道交通出行仅为0.19次。

与北京、广州相比,上海轨道交通总体客流效益相对较低,与东京相比,差距更远。

表1 四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指标比较(工作日)(2)客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衡。

一是郊区线路客流强度低。

城区轨道交通客流强度高,而郊区轨道交通客流强度较低,如2号线线路一半分布在中心城外但近84%的进站客流在中心城内;9号线61%的线路在中心城以外但中心城外车站的进站客流仅占全线进站客流的38%。

二是高峰客流集中。

现状基本网络高峰时段四小时(7:00-9:00、17:00-19:00)进站量占全日进站量的44.4%,其中早高峰两小时占24.3%,而5号线、13号线高峰四小时进站客流占全日客流比例则超过50%。

三是潮汐现象带来方向上的不均衡。

如7号线北段早高峰小时进入4号线的向心断面客流是反方向客流的6.6倍、 8号线南段早高峰小时往浦西方向的断面客流是反方向的4.2倍,高峰时段客流的不均衡性导致了运能资源供需调配比较困难,反方向运能资源浪费。

(3)出行速度并不高出行时耗拉长。

现状基本网市区线路列车平均营运时速30-35公里,郊区线路列车平均营运时速约45公里。

中心城及周边集中城市化地区尚有部分区域轨道交通出行总时耗超过45分钟甚至1小时,郊区居民轨道交通出行总时耗大多超过1小时甚至超过90分钟。

全长超过60公里的2号线全程出行时间超过100分钟,而列车平均营运速度市区段和郊区段比较接近,均在40公里/小时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