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英译的思考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共4篇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共4篇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共4篇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一:英译汉翻译心得我从正式开始学习翻译到现在,不过两年时间。
作为一个年轻的翻译爱好者,我对翻译这门让人时而绝望时而又充满希望的艺术,有着自己最真实的经历与感悟。
在此想借本文与所有翻译新手共勉。
关于英汉互译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各种派别观点层出不穷,让后来者眼花缭乱,却又无从选择。
其实从英译汉的角度来说,究其本质,过程无非就两个步骤:1、准确理解英文原文;2、用地道的中文表达原文的含义。
如何准确理解英文原文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步骤,如何准确理解英文原文——这一点说白了就是考验译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果说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词组,译者尚且能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解决的话,那么英语中繁复多样的句式往往就不是一本字典可以打发的了。
尤其在阅读文学性较强的英语作品时,作者行云流水般的笔触通常都是借助丰富多变的句型来表现的。
这些英语作品与我们日常教科书本中选取的文章相比,往往来得更为艰深难懂。
怎么办?惟一的办法就是从头做起:1、确保自己在学校中或是培训班上接触到的一切阅读材料都能够完全透彻地理解。
千万不要小瞧学校老师为你选择的阅读教材,或许它们所触及的话题不是非常新鲜前卫,或许它们涵盖的内容与你的兴趣爱好相悖。
但是,它们却能在不经意间为你打下阅读基础的坚实栋梁。
2、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英语课外读物来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对具体英语读物的选择其实还是有些讲究的。
比如,有些学生对文学类作品很感兴趣,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一开始就该选择那些厚得像砖块一样的原版名著来阅读,因为这样做无异于“自杀”。
究其原因,仅其中的生词就足以使阅读者信心全无。
那么,那些有中英文对照的版本是否能称为上佳之选呢?答案依然为否。
因为这极易激发读者的惰性,尤其对阅读量有限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
对此我的建议是,选择那些名著的缩写本,并且是配有详细注释的版本。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很难定位陌生的词组或表达。
充满陷阱的的英语

充满陷阱的的英语英语中充满陷阱的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1. Homophones(同音异义词):英语中有很多同音异义词,例如:"their", "there"和"they're";"your"和"you're";"to", "two"和"too"等。
这些词的发音相同,但含义不同,容易使人产生混淆。
2. Homographs(同形异义词):这是指英语中拼写相同但含义不同的词。
例如:"lead"既可以表示"带领",也可以表示"铅";"bow"既可以表示"鞠躬",也可以表示"弓"。
这些词的意思取决于上下文,若不注意可能会造成误解。
3. Irregular Verbs(不规则动词):英语中有很多不规则动词,它们在变化时不遵循规则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形式。
例如:"go"的过去式是"went",而不是"goed";"eat"的过去式是"ate",而不是"eated"。
这些不规则动词需要特殊记忆,容易被人遗忘或混淆。
4. Phrasal Verbs(动词短语):英语中有很多动词短语,它们由一个动词和一个或多个副词或介词组成,具有特定的意义。
例如:"take off"表示"起飞";"put up with"表示"忍受"。
这些动词短语的意义无法通过单个动词或副词的意思推测,需要单独记忆。
5. Idioms(习语):英语中有很多习语,即固定的词组或短语,其意义无法从字面意思推测。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与对策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与对策发布时间:2021-01-22T15:27:34.60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月作者:吕雪[导读] 在英语翻译为汉语时,为适应汉语的表达习惯,我们要更改英语的句子结构。
在进行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对不同的文化知识进行掌握,需要更为广泛地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面。
这是因为,翻译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可能尤为广泛,如若我们对国外的时事或者新型网络用语或者词汇不熟悉。
武汉东湖学院湖北武汉吕雪 430212摘要:在英语翻译为汉语时,为适应汉语的表达习惯,我们要更改英语的句子结构。
在进行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对不同的文化知识进行掌握,需要更为广泛地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面。
这是因为,翻译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可能尤为广泛,如若我们对国外的时事或者新型网络用语或者词汇不熟悉。
那么,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可能会触及我们的知识盲区。
因此,如若日常生活中我们缺乏对一些时事以及新型词汇的了解,如若不事先了解这些文化知识,很可能导致翻译出现差错,造成不必要的笑话。
综上,英语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它是一个尤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非常容易出错,稍有不慎便会错漏百出。
因此,本研究应运而生。
本研究通过对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误读进行研究,并为其制定一定的预防对策,以求找出一般性规律,以防范翻译中出现一些低级错误,而这类一般性规律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英语翻译;文化误读;方法对策;一、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与对策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行,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成了当今我国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语言,听、说、读、写要样样过关。
那么这里就来讲一讲“写”里面的英语翻译小窍门。
一说到翻译,大部分人都知道应付这种题型的最经典方法——增译法,然而接下来,本文就会绕开这个大家熟悉的方法,而来讲一讲大家不那么熟悉,却又很有用的方法。
第一、转换句子法。
顾名思义,转换句子法就是在英译中,或者中译英的翻译题里,为了使将要译出的句子符合中文/英文里面的表达习惯、方法和方式等目标,而把题目中原句的语态、所用词类以及句型等进行处理转换。
浅析英译汉翻译的步骤

浅析英译汉翻译的步骤侯新民(发表于《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摘要:英译汉翻译水平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因此,掌握一定的翻译步骤,无疑会有助于提高英译汉翻译水平的能力。
关键词:英译汉翻译步骤英译汉是运用汉语把英语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英译汉的过程则是正确理解英语原文和创造性地用汉语再现英语原文的过程, 进行英译汉翻译,主要有三个过程——理解原文、译文表达、修改审校。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若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理解与表达通常是互相联系,往返反复的过程,在进行汉语表达的时候,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修改是对译文的修正、加工润饰,审校是经修改以后的最后一道工序。
在英译汉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从英语到汉语,再从汉语到英语反复地进行推敲,要真正译好一篇英语文章并非易事,首先是英文理解难,其次是中文表达难,再者英译汉时对掌握各种文化知识的要求很高,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本文拟就英译汉翻译的步骤:理解原文、译文表达、修改审校浅析如下:理解原文理解就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照字面解释就是懂、了解的意思。
从英译汉角度考虑所谓理解,就是译者在懂得原文,了解原文的基础上利用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来理解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理解原文的语言现象。
即通过原作的语言现象来理解原作的内容。
因为原作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原作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懂得语言形式及其含意,是理解原作整体内容的基础。
下面试举例略加剖析。
例一、原文:The youth move a pace or two nearer, and the scent of his honest heat afflicted Ashurst’s nostrils.原译:年轻人向前走了两步,一股热汗的味道冲进阿瑟斯特鼻孔里。
改译:年轻人向前走近了一两步,他那毫无掩饰的怒气冲阿瑟斯特扑面而来。
nonsense词组

nonsense词组
"Nonsense"是一个英文词,意思是“胡说八道”或者“无意义
的话”。
在英语中,它通常用来表示某人说的话毫无逻辑或者不合理。
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件事情或者想法是荒谬的或者毫无意
义的。
在日常用语中,我们也会用一些词组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比
如“rubbish talk”、“nonsensical babble”、“utter nonsense”等等。
这些词组都可以用来强调某人说的话毫无意义或
者不值一提。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词组是由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固定搭配,具有特定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在英语中,词组的使用丰富多样,可以通过词组来表达丰富的语义和情感。
在表达“nonsense”这个
概念时,我们可以根据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词组来进行表达,以
丰富语言表达的形式和内容。
另外,词组的使用也受到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在不同的英语使
用国家或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习惯用语或者俚语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因此,在使用词组表达“nonsense”时,也需要考虑到所处的
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以确保表达的准确和得体。
总的来说,词组在英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丰富语言表达的形式和内容。
在表达“nonsense”这个概念时,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词组来进行表达,同时也需要考虑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中英翻译心得体会

中英翻译心得体会作为一名从事中英翻译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我深刻体会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学习、实践,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下就是我关于中英翻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我认为翻译要注重语境的把握。
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找出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例如,中文中的“桌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指的是家具、电脑界面等,英文中对应的表达可能是“desk”、“computer screen”等。
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境,我们才能使翻译更加准确、自然。
翻译要注重文化差异的的处理。
中英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尊重文化差异,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应该根据文化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中文中的“月亮”象征着团圆,而英文中的“moon”并没有这样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有关月亮的诗词时,我们就要找到一个既能传达原文意境,又能为英文读者所接受的表达方式。
再者,翻译要注重语言的本土化。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要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
在这方面,我要强调的是,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本土化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要熟悉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表达习惯等,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例如,在翻译一份商业报告时,我们要使用正式、严谨的语言;而在翻译一本通俗读物时,我们要使用简洁、易懂的语言。
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同时,翻译也要注重技巧的运用,如词汇的选取、句式的调整、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为推动中英文的沟通与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How to Think in English 如何用英语思考

How to Think in English如何用英语思考苗淑华选译If you want to think in English,you need to make English a part of your daily1life.如果你想用英语思考,你要让英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When you speak English,you feel like you translate2in your head.That makes you slow in thinking.You think in your native3language,not English.You need to stop translating in your head and learn to think in English.在你说英语时,你会觉得自己在脑子里翻译。
这会让你的思考速度变慢。
你是在用母语思考,而不是英语。
你要停止在脑中翻译,并学会用英语思考。
It’s not difficult.If you use English a lot every day,you might find that sometimes you think in the English language.This kind of thinking happens naturally4.这并不难。
如果你每天大量使用英语,你可能会发现有时候你在用英语思考。
这种思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Stop translating.Some English learners have the habit of translating between English and their native languages when they use English.If you have this bad habit, before making English a part of your life,you have to get rid of5it.Here’s how to do that:停止翻译。
欺骗的英语词汇

欺骗的英语词汇Deceptive Vocabulary。
Decep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our daily lives. People often use deceptive tactics to manipulate others or to achieve personal gain.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explore some common deceptive vocabulary used in English.1. Fraudulent:Fraudulent refers to something that is done with the intention to deceive or cheat. I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illegal activities such as financial scams or identity theft. For example, "He was arrested for running a fraudulent investment scheme."2. Deceitful:Deceitful describes someone who is dishonest or prone to deception. It implies a deliberate intention to mislead or trick others. For instance, "She was known for her deceitful tactics in the business world."3. Misleading:Misleading refers to information or actions that lead someone to have a false understanding or perception. It can be intentional or unintentional. For instance, "The advertisement was misleading, as the product did not deliver the promised results."4. Fabrication:Fabrication is the act of inventing or creating false information or stories. It is often done to deceive or mislead others. For example, "The witness was caught in a fabrication, and his testimony was dismissed."5. Disguise:Disguise involves concealing one's true identity or intentions. It can be physical or metaphorical. For instance, "He wore a disguise to the party to avoid being recognized."6. Camouflage:Camouflage is the act of blending in with the surroundings to avoid detection. It is commonly used by animals in nature, but can also be employed by humans for deceptive purposes. For example, "The spy used camouflage to infiltrate the enemy's territory."7. Manipulative:Manipulative describes someone who uses cunning or deceptive tactics to influence or control others. It often involves exploiting emotions or vulnerabilities. For instance, "He was known for his manipulative behavior, always getting others to do his bidding."8. Duplicity:Duplicity refers to the act of being deceitful or double-dealing. It involves presenting oneself as trustworthy while secretly acting in a dishonest manner. For example, "His duplicity was revealed when his secret dealings were exposed."9. Hoax:A hoax is a deliberate deception or practical joke. It is often intended to deceive or trick people into believing something that is not true. For instance, "The news of the alien invasion turned out to be a hoax."10. Charlatan:A charlatan is a person who pretends to have knowledge or skills they do not possess. They often deceive others for personal gain. For example, "The self-proclaimed psychic turned out to be a charlatan, preying on vulnerable individuals."In conclusion, deception is a complex and pervasive aspect of human behavior. Understanding the vocabulary associated with deception can help us recognize and guard against deceptive tactics. By being aware of these deceptive words and actions, we can become more discerning individuals and protect ourselves from being misled or deceiv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和语用潜 能的创新之举 , 使一个原本 普通寻常 的方 言词大 增其 色 , 广为流传” 怕 。
二、 忽悠” “ 流行的因素
“ 忽悠 的年轻房奴们” 《 被 ( 中国新 闻周刊》2O ,O6年 6月 9
日)
一
不仅如此 , 笔者认为“ 忽悠” 一词地流行还有如下因素。
( ) 言 的信 息功 能 一 语
句“ 别忽悠 啊” 既包 含了一种怀疑 、 问和试探 , , 质 又不
“ 悠” 忽 的产 生 与 嬗 变
从语 言的信 息功能来 看 , 国人 一 向讲 求“ 中 观物取 象” ,
习惯于“ 设象喻理” 主张 “ 音到义随” 这种思维方式 的特点在 , 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基本上表现为一 种形 象的运动 , 从直接
感受和体验 出发 , 用形象 和联想 , 运 根据 事物 的相似或 相近
进行一种类 比推理 , 在形象地不断转换 中完成一个 由未知到
已知 的过 程 。 “ 悠 ” 赵 本 山小 品 中 地 运 用 , 它 蕴 藏 着 多 忽 在 使
义信息 , 在实 际应用 中诱导受众做 出种种遐想 、 联想 , 建构 了 受众得 以望文生义的构 词理想 。同时 ,忽 悠” “ 比起 “ 欺骗 、 吹 嘘” 等词的信 息更 丰富, 也更 能吸引受众 的注意力 。
第 2 2卷 第 2 期 20 09年 6月
文章编号 :O9 382o )2 o4 3 l0 —4 1(09 o 一o6 —0
连 云港 职业 技术 学 院学报
J un lo in u g n e h ia olg o ra fLay n a gT c nclC l e e
、 . 2 N0. 1 2 2
变首先应归功于 电视 喜剧小 品这 一大众艺 术形式 。“ 悠” 忽
在赵本山的忽悠 系列小品 中, 不再是方言词 的“ 恭维 ” “ 、 只说
好听的, 不干 实事 ” 迷迷糊糊” 和“ 的意思 , 而是 指“ 不干实事 , 用谎言 ( 或花 言巧语 ) 把人弄 得迷迷糊 糊 , 晕头转 向, 后达 然
原 因和对外传播 中可能的译 法, 为只有 用直译 法并 以解释性翻译加 以补 充 , 认 才能使 类似 “ 忽悠 ” 这样 的文化 负载词 既为外 国
人 所 接 受 。 不失 其 原 本 韵 味 。 又 关键词 : 忽悠 ; 流行 ; 译 翻
中 图分 类 号 : 359 H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悠” 的言语效果来 看 , 用不 同方言 的文化落 差进行谐 解 和 利 曲衍 , 忽悠” 词产生 风趣 幽默的艺 术效果 , 能用于严 使“ 一 既 肃认真的正式场合 , 使之 显得更具 有警 世性 , 又能 用于 口语 表达 中, 使之更加 幽默 , 更具 调侃性 。
( 语 言的审美文化功能 三)
到算计他人 的目的” 的这样一种行为 , 或指乐于此道 、 谙于此
道的人 。喜剧小品通过组 合方 言词的义项 , “ 将 欺骗” “ 和 骗
( ) 言 的言 语 效 果 二 语
水桶 , 忽悠忽 悠地 走 了。——晋话 。车 上的 东西没 捆好 , 忽 悠得可厉 害哩。② ( ) 动 恭维。东北官话 。不管你 怎么忽悠 , 我也不 干。③ ( ) 形 迷迷糊 糊。东北官话 。张痕《 矿工父子》 : “ 忽忽悠悠 , 睡小睡。 …而李荣 主编 的《 尔滨方 言词典 》 似 ” 哈
赵本山《 卖拐》 系列小 品在春节晚会上 的连续 上演 , 得 使
“ 忽悠” 一词迅速走红 , 成为时下的流行语 。如 :
子” 的概念植入 “ 忽悠” 并赋予 了“ , 忽悠 ” 一词特 有的东北俏 皮话俚 俗、 诙谐的色彩。喜 剧小 品“ 这一 挖掘 词语 的表义潜
“ 谁让烹调 油忽悠 了 消费者” —— (经济 参考报 》2O 《 , 6 O
中则列有 四个 义项 , ①晃动 : 火苗 子口 风吹得直 忽悠。②眩 q 晕: 我脑袋瓜子忽忽悠悠的 , 迷糊 得厉 害。③ 只说 好听的 , 不 干实事 : 忽 悠不 干。④用 花言 巧语 吹 捧 ; 光 奉承 : 听 他忽 别
悠。] [
方言是地域文化 的积淀 , 具有 强烈 的乡土 特征 。从 “ 忽
至于过 于直 白地表达不满。
一
、
有人会误 以为“ 忽悠” 是赵本 山小 品催 生 出的新词 , 其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然 。早在唐代的著作 中就有 了“ 忽悠 ” 的用例 。如皎然《 杂
寓兴》 “ :二山果小见 , 九仙忽悠悠 。 19 ”95年版《 汉语 方言大词 典》 忽悠 ” 对“ 的解释为 : ( ) 动——东北 官话 。他 挑起 ① 动 晃
虽然两部词典的释义稍有不同 , 但所有这 些解释没有一 个是“ 欺骗” 的意思 , 更没有名词“ 子” 骗 的用法 。“ 忽悠 ” 的嬗
从审美文化功 能来看 , 在现代 “ 大文化 ” 的熏陶下 , 人们
对文化层次 的追慕 不再 是狭 隘 、 肤浅 的所 谓 “ 国际 气派 ” 或 “ 古雅蕴籍” 世俗 文化 因其更贴近 民族 的生态 , , 更长久 、 深 更 入人心 的特点而成为普遍接受的“ 大众 文化” 忽悠 ” 。“ 一词 , 从世俗文化中来 , 带着东北 黑土地 的气 息 , 有 中国传统 的 带 弱德之美 , 他取代 刚性 的愤 青之词 , “ 骗” “ 嘘” , 如 欺 、吹 等 不 温不火却又入木三 分 , 其在调侃 之余 更显正 义 的张力 , 使 因
J n .0 9 u e2 0
“I饮 ’ 译 的 思 考 ’ ,, 一 ’ 英
徐 洁
( 云港 职业技 术学 院 , 苏 连 云港 220) 连 江 200
摘 要 : 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 象, 一种 文化 现象。针对 目前颇 为流行的“ 方 也是 忽悠 ” 一词 进行讨论 , 着重分析其 流行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