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2.2地月系(3)教案中图版选修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章 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三节 月相和潮汐变化》_0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月相变化》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的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的第一课时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前一节月球和地月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地月系以及与地球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月球的月相特点。
是对地月系这部分内容的深化,也是为第二课时学习潮汐变化特点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月相变化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月相变化的周期是我国古代确定农历的主要依据,同时又是引发地表潮汐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高一下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地球运动,对太阳系和地月系有初步认识,也对学习月相有一定兴趣,但是地球运动章节本身涉及月球的内容很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了解甚少,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理解困难。
(三)设计思想
本节的教学打算运用大量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生活实例,既可以贯彻“让课程走向生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的新课程理念,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月相变化规律的了解,学习运用月相变化规律并辨析月相,学会运用月相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探究月相的观测时段及方位,增加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对宇宙的探索热情,培养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月相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
【教具教法】:多媒体,观察法
【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选修1太阳和太阳系教案 中图版

太阳和太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体积、直径、温度和太阳系的组成。
2.培养探究太阳和太阳系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 l课时三、课前准备1.白天与夜晚的挂图。
2.太阳和太阳系概况的挂图。
3.收集有关太阳和太阳系一般情况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白天与夜晚图”,谈话导入。
2、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
(l)出示“太阳”挂图和有关图片。
(2)讲述:太阳是一颗巨大而炽热的恒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它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它的表面温度有6000℃,是炼钢炉中钢水温度的4倍;它的内部温度更高,中心约有1500万℃,3.指导学生认识九大行星及有关知识,(l)教师出示九大行星图。
(2)讲述:怎样的天体叫做行星?可通过观察九大行星图来了解,(3)提问:图上哪一个天体是地球?地球围绕什么转动?地球会发光吗?(4)小结:像地球那样,自己本身不会以光,靠反射太阳光的星球叫行星。
(5)指导学生看书上的九大行星图,说出这些行星的排列顺序,并分组讨论书上提出的两个问题。
(6)小组汇报。
(7)讲述:九大行星拥有的卫星情况、九大行星的运行轨道及自转和公转的情况。
4.指导学生认识营星和流星。
(l)教师出示有关望星的图片。
(2)学生观察营星的形状,说说它像什么。
(3)小结:彗星是形状独特的天体,由于其公转的椭圆轨道又扁又长,因此比较少见。
例如,哈雷彗星是76年接近地球一次。
(4)讲述:有关流星的知识。
5.指导学生了解什么叫太阳系。
(l)提问: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有哪些?(2)小结: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彗星、卫星、流星等所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6.总结。
(l)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太阳是一颗怎样的天体?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7.布置作业。
中图版地理选修1《第二章 太阳系和地月系》教案

中图版地理选修1《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教案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相关素材太阳系(Sol ar System)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
它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至少165颗已知的卫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这些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带的天体、彗星和星际尘埃。
广义上,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颗像地球的内行星、由许多小岩石组成的小行星带、4颗充满气体的巨大外行星、充满冰冻小岩石、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
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黄道离散盘面、太阳圈和依然属于假设的奥尔特云。
依照至太阳的距离,行星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8 颗中的7颗有天然的卫星环绕着,这些星习惯上因为地球的卫星被称为月球而都被视为月球。
在外侧的行星都有由尘埃和许多小颗粒构成的行星环环绕着,而除了地球之外,肉眼可见的行星以五行为名,在西方则全都以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为名。
太阳系内天体的轨道1.概述和轨道太阳系的主角是位居中心的太阳,它是一颗光谱分类为G2V的主序星,拥有太阳系内已知质量的99.86%,并以引力主宰着太阳系。
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内最大的两颗行星,又占了剩余质量的90%以上,目前仍属于假说的奥尔特云,还不知道会占有多少百分比的质量。
太阳系内主要天体的轨道,都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1])的附近。
行星都非常靠近黄道,而彗星和柯伊伯带天体,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倾斜角度。
由北方向下鸟瞰太阳系,所有的行星和绝大部分的其他天体,都以逆时针(右旋)方向绕着太阳公转。
有些例外的,像是哈雷彗星。
环绕着太阳运动的天体都遵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轨道都以太阳为椭圆的一个焦点,并且越靠近太阳时的速度越快。
行星的轨道接近圆形,但许多彗星、小行星和柯伊伯带天体的轨道则是高度椭圆的。
在这么辽阔的空间中,有许多方法可以表示出太阳系中每个轨道的距离。
推荐K12学习高中地理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2.2地月系5教案中图版选修1

潮汐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月球与潮汐——潮汐的成因、周期、大潮和小潮。
潮汐与人类——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内容是高中地理教材“宇宙环境”中“地球的伙伴——月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月球与月相”教学内容的延伸,而潮汐又是构成海洋环境的重要要素,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既说“地”,又能联系到“人”,充分体现出高中地理有关“人地关系”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潮汐的成因、周期及大潮、小潮所对应的月相;认识潮汐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2.通过对有关地理素材的观察、分析和探究,培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尝试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出发,通过自主探究,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通过对潮汐给人类活动造成的有利及不利影响的了解,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融入乡土地理内容,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培养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2.难点: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自主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设计思想】从教学目标看,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和训练目标要高于知识目标。
所以,把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而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安排课前安排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实践活动。
调查内容包括奉贤海湾海塘的历史、今日奉贤海湾的发展新貌。
【设计思想】《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十分重视实践环节。
这一活动能使学生认识所学地理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身边的大自然与现实社会,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录像:钱塘江大潮。
【设计思想】《潮汐》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正好在每年中秋节前后。
因此,在新课教学之前,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内容,不仅使学生领略到钱塘江大潮的恢弘气势,从中体验与惊叹大自然的壮美,也能顺理成章引入新课教学。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太阳系与地月系 2.2 月球和地月系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2.2月球和地月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等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教学方法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太阳系中太阳、九大行星和主要天体的知识。
太阳系中包括一个重要的天体系统,这个天体系统和我们密切相关。
大家知道是哪个天体系统吗?学生回答:地月系。
【教师引导】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大家阅读课本上有关月球概况的知识,分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同地球相比,月球在直径、体积、质量、表面重力加速度、表面积等方面有什么区别?会产生哪些结果?(2)月球表面有哪些特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3)“阿波罗”11号登月以后,有什么重大发现?(4)月球有多大年龄?这与地球有什么关系?小组代表发言,由学生小结:月球与地球相比在各个方面都小的多,导致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
假如地球上体重120千克的人,在月球上只有20千克重了。
由于月球的质量小,其引力小,因而月球上没有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是一个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
由于没有大气层,自然没有水汽、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
由于没有大气,其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阳光直射时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183℃。
月球上没有水,因而也没有生命物质。
月球表面有两种地形:一种是陆地,它占满月视面的83%,分布有10多条山系,它们都以地球上山脉的名称来命名。
另一类为平原和低地,地势低平,从地球上看,为比较暗的阴影区好似“海”,它们是被暗褐色熔岩覆盖的地区。
整个月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它们都是宇宙物体冲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阿波罗”11号登月以后,发现月面布满了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
精品高中地理 地理: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教案

太阳系和地月系(1)了解太阳的圈层结构1) 在讲述太阳圈层结构前,应简要介绍太阳的概况:日地距离(天文单位)、太阳的半径、质量、组成物质等。
2) 本条标准中所指的“太阳的圈层结构”,不仅是指太阳外部大气层的圈层结构,而且还包括太阳内部核反应圈、辐射区和对流层三个圈层。
地球上的光热虽然来自于太阳光球层的辐射,而使学生能了解到太阳表层的能量是由其内部核反应区的热核反应通过辐射区、对流层而传递到表层,这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太阳巨大能量是如何产生的,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太阳结构又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太阳活动是与太阳结构,特别是与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紧密相关的;而且,地球上有不少现象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因此,太阳圈层结构这部分内容中,还应包括太阳黑子、日珥、耀斑、太阳风等太阳的主要活动、活动周期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地磁场、气候等的影响。
3) 太阳内部核反应区的热核反应(核聚变反应)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作为地理课程之一的“宇宙与地球”中,只要简单介绍太阳内部氢核在高温、高压下互相碰撞,产生核聚变反应——四个氢核聚变为一个氦核,在这个反应过程中,损失了一定的质量,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相对论中的质能关系)。
关于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上的影响,也只要讲现象,而不必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有关太阳的一些问题,如日冕的物质密度非常的稀而温度却很高、太阳内部热核反应过程、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上的影响,等等,对学生学有余力,教师可组织他们在课外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图表等资料、结合模拟演示,说明太阳系的组成以及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1) 这一条课标所说的图表,包括太阳系模式图、九大行星有关数据的表列等。
本条“标准”要求说明的太阳系的组成,是指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太阳、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
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三类,通过分析九大行星有关数据的表列分别进行概括;二是运动特征,通过读太阳系模式图和分析九大行星有关数据的表列分别进行概括。
高中地理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2.2地月系3教案中图版选修

月球——地球的伙伴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月球的自然环境特征和自转公转周期;月相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的标题明确点出“月球是地球的伙伴”,强调了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同时也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天体之一,是人类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天体。
本篇内容按照天体系统等级由大到小展开,即:宇宙、太阳系、地球、月球,然后过渡到自转、公转来具体学习地球上的知识。
本课题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月球(介绍月球环境);月相及日月食;月球与潮汐;限于时间,日月食与潮汐部分内容本节课不讲。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月球的概况;尝试解释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等于月球自转的周期;能解释月相是如何形成的;能阐述一个朔望月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不等长的原因;能说出新月、上弦、满月、下弦四种月相的见月时间段和当时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嫦娥”问题的“头脑风暴”式讨论,说明月球的概况,并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通过模拟活动,主动获取“月球绕地公转和自转周期同步”的知识点;通过诗和画中与月相有关的问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素养的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与月球相关的诗词、漫画,自觉关注自然与生活,保持对自然的好奇。
在模拟演示、观察flash动画、小组讨论等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月相的形成和随日期的变化。
2、难点:不同月相呈现的时间及在天空中的方位。
四、教学安排1课时。
潮汐、世界各国对月球探索的经历和计划等拓展内容,放到下一课时教学。
在地理专用教室内上课,利用其空间大和有活动的投影仪光源,可以模拟月相的形成。
课前播放学农中的照片(有趣的劳动场景、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月相的照片及通过望远镜拍的月球照片)和歌曲《明月几时有》,营造学习气氛。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学生谈谈学农时于旷野中站在月光下的感受。
作为现代城市人,很少有机会、有时间、有心境去静静感受月亮,有了不久前的经历,同学们感触多多,会说出诸如静谧、清凉、纯洁等美好而诗意的感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章 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一节 太阳和太阳系》优质课教学设计_15

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材料:西藏拉萨有“日光城”之称,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今天的拉萨街头,太阳能路灯比比皆是,“过去点酥油,今天点太阳”。
而四川盆地有“蜀犬吠日”之说,是我国太阳能最少的地区。
下面是“中国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青藏高原为什么成为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而四川盆地成为我国太阳辐射的低值中心?主题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材料: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由于2012年1月23日爆发的太阳耀斑有可能对在低轨道运行的“天宫一号”造成影响,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已经发出红色预警并加强监测频次。
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主任刘四清介绍说,23日11时59分,太阳爆发了耀斑,尽管这次耀斑的等级和强度属于中等级别,但是高能带电粒子冲击地球后会对在地球轨道运行的航天器造成影响,可能会对“天宫一号”上的一些电子仪器设备造成干扰,设备的指令可能会因此产生错误。
下面是太阳外部结构及相应的太阳活动示意图:结合材料探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哪些?1.影响太阳辐射能分布的因素归纳分析(1)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2)天气: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3)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日照强度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2.歌诀法记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不稳定,时常有活动。
光球有黑子,色球耀斑强。
活动剧烈时,地球受影响。
先是气候变,还能扰磁场。
干扰电离层,短波受影响。
太阳风一吹,极空现极光。
1.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②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和生物的活动和变化,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③太阳能量巨大而且集中,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④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主要能源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9月16日至30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两个活动区,并且观测到一次C2.0级耀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球——地球的伙伴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月球的自然环境特征和自转公转周期;月相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的标题明确点出“月球是地球的伙伴”,强调了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同时也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天体之一,是人类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天体。
本篇内容按照天体系统等级由大到小展开,即:宇宙、太阳系、地球、月球,然后过渡到自转、公转来具体学习地球上的知识。
本课题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月球(介绍月球环境);月相及日月食;月球与潮汐;限于时间,日月食与潮汐部分内容本节课不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月球的概况;尝试解释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等于月球自转的周期;能解释月相是如何形成的;能阐述一个朔望月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不等长的原因;能说出新月、上弦、满月、下弦四种月相的见月时间段和当时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
(二)方法与过程
通过“嫦娥”问题的“头脑风暴”式讨论,说明月球的概况,并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通过模拟活动,主动获取“月球绕地公转和自转周期同步”的知识点;通过诗和画中与月相有关的问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素养的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与月球相关的诗词、漫画,自觉关注自然与生活,保持对自然的好奇。
在模拟演示、观察flash动画、小组讨论等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月相的形成和随日期的变化。
2、难点:不同月相呈现的时间及在天空中的方位。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潮汐、世界各国对月球探索的经历和计划等拓展内容,放到下一课时教学。
在地理专用教室内上课,利用其空间大和有活动的投影仪光源,可以模拟月相的形成。
课前播放学农中的照片(有趣的劳动场景、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月相的照片及通过望远镜拍的月球照片)和歌曲《明月几时有》,营造学习气氛。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谈谈学农时于旷野中站在月光下的感受。
作为现代城市人,很少有机会、有时间、有心境去静静感受月亮,有了不久前的经历,同学们感触多多,会说出诸如静谧、清凉、纯洁等美好而诗意的感觉。
(二)新课教学
1.在请数个学生谈了感受后,教师追问:真是如此的诗意吗?如果真让嫦娥不加防护地站到月球上,她的生命可能受到哪些威胁?(以前曾经这样问:“嫦娥飞天后的境遇如何?”,但效果不好)
教师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如热死、冷死、自爆、寂寞、相思、老死、被砸死、掉到环形山里摔死、因月兔死了她悲痛而死等等;然后请同学们就“死法”思考分类,得出直接或间接的死因:缺大气和水,这恰恰是地球上形成生命的物质条件,反衬出(将课本中专题3、4、5的标题进行串联):“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的太阳系”“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
【设计思想】围绕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将新旧知识融合到一起,既了解月球的自然地理特点,又强调了“只有一个地球”,且印象深刻。
2.屏幕展示学生自己拍的月相照片(主镜焦距900毫米的望远镜,15~30毫米目镜的直径与消费型数码相机的镜头直径相近,可以直接拍摄)和观察记录,强调记录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几天中拍到的月亮上的环形山是相同的,说明看到的是同一个面,我们能否看到月球的另一个面?为什么?引出学生活动。
活动一:相邻的同学俩俩讨论,并模拟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和其自转的周期相同,选两组演示,引导学生推断出“向着地球的一面永远向着地球”的结论。
【设计思想】体验动与静的相对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演示中的问题。
3.就屏幕上的学生观察记录继续设问:我们观察的是蛾眉月到上弦月,而在一个月内月相是如何变化的?你们可以通过活动模拟出来吗?
教师仅提供一些条件和建议,如建议设计一个场景:用学生在中间代表地球,一同学控制投影仪模拟阳光,另一学生拿黑白篮球代表月球,并
始终将白的一面对着太阳的方向。
必要时学生可以参考
屏幕上的动画来获得方位感,教师控制动画演示和学生
活动内容同步。
活动二:通过学生的观测和体验总结出新月、上蛾
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的月相和日期。
利用学生位于一直线时相互遮挡看不见“日”或“月”
的契机,来启发他们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4、教师继续就屏幕上的上蛾眉月设问:初三、四的月相是反“C”形,初廿七、廿八的月相是“C”还是反“C”?
屏幕出丰子恺的漫画:“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他画得对吗?引出新问题:不同日
期不同时段不同月相出现在天空中的不同方位,它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设计思想】这是难点所在,教师要进行相应的知识铺垫,讲清楚图示中的方向、地方时、地平圈和上中天等概念,并引导学生将图示中的方位与现实中的方位感统一起来,将图上月相和实际观察到的月相对应起来。
这个知识点似乎超出课本的范围,但课本的“思考与实践”有相应的题目,学生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兴趣,而且月亮是和我们一生相伴的事物,掌握相关的知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活动三: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不同日期看到不同月相的具体时间段,并且能区分上下半个月相应的月相。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上上西
西”――即上半月的月亮上半夜
看,在西边天空西边亮(西侧圆弧
完整);“下下东东”――即下半月
的月亮下半夜看,在东边天空东边
亮(东侧圆弧完整)。
解决丰子恺漫画中的问题,并
且让学生了解天文中的新月和中
国文人所理解新月的概念是不同
的。
5.回到观察记录,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的记录表中一个月是多少天?而月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天?为什么不同?
用自制flash课件演示:一个朔望月
29.53天,而一个自转和公转周期是27.32
天,效率高。
6.用诗和画来进行月相的练习反馈,
应用与联系。
“杨柳岸晓风残月”画的是新月吗?
“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
到客船”。
写的大概是农历什么日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是什么
月相?
7、用路透社对2005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罗伊·格劳的评价结尾:获奖缘于14岁少年对月亮和星星浓厚的兴趣与敬畏。
激励学生关注自然,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
六、专家评析
月球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颗星球,虽然耳熟能详,但对其科学的了解还是欠缺的。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嫦娥工程”的实施,学生对月球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本节课的设计,朱老师以情景再现、合作学习、实地观察法相结合,让学生理解、掌握月球的公转、自转周期,月相形成、变化等知识点。
设计中考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高二学农期间的野外观察相结合,朱老师自制的相关课件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热情。
本课实际教学中,应考虑一堂课的教学容量,因为本节课的有些知识点还是较难理解的,需要花费一定的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