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风气之变在于严-3

合集下载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影响: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___因__循__保__守___,行政效率低下。 2.庆历新政 (1)时期:__宋__仁__宗___时期。 (2)主持:范仲淹。 (3)目的:以整顿___官__僚__队__伍___为宗旨。 (4)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 于失败。
影响:有效地防止了武将擅权,有
③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
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但造成 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
了军队战斗力低下的状况。
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 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宋真宗意欲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写诏书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
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将诏书烧掉,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
3.影响 (1)积极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强化了___中__央__集__权___。 (2)消极影响: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 割过细,也影响了___行__政__效__率___,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北宋与辽的关系 (1)战争 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 ___燕__云__十__六__州____,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2)议和:后来辽军大举南下,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 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__岁__币__”给辽。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与社会等方 学习目标
面的新变化。 1.结合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施,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朝“崇文抑武”的特点。 2.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 学科素养 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3.了解两宋同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从“历史解释”角 度认识宋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钱穆《国史大纲》“洪杨之乱”平议

钱穆《国史大纲》“洪杨之乱”平议

钱穆《国史大纲》“洪杨之乱”平议钱穆先生的名著《国史大纲》作为一部通史,内容贯穿古今。

在这本书中,他将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评定为“洪杨之乱”。

这种评价不是对太平天国运动单纯的反对和诋毁,而是包含着一整套深刻的历史认识逻辑、历史观念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史学思想在内的。

标签:国史大纲;钱穆;洪杨之乱;太平天国运动钱穆先生及其著作《国史大纲》之巨大影响毋庸赘言。

《国史大纲》第八编“清代之部”第四十五章“狭义的部族政治下之民变”第二目为“洪杨之乱”,亦即今日常说的太平天国运动。

笔者拟根据《国史大纲》所载太平天国运动,再结合近代史实加以分析梳理。

一、“洪杨之乱”的起因钱穆先生在《乾嘉之盛极转衰》文末列举了乾隆末叶“王伦临清之乱”“甘肃回叛”“湘、贵苗变”及“川楚教匪”等数起民变。

这些变乱之后,继之有“浙、闽海寇”“山东天理教”,此后“至道光末年,乃有洪、杨之大乱”〔1〕871。

由此可见,钱先生认为洪杨之乱爆发乃是清代中叶以来数次民变的延续与发展,而这一切的根源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前,即乾隆中期社会的衰败。

他从帝王精神衰落、满族官僚贪污放肆、汉人志节日衰与吏治败坏、人口户数激增与民间经济转坏等四个主要方面,分析了乾隆至道光年间太平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这种看法符合布罗代尔“三时段理论”中的中时段理论(局势)〔2〕33-34,乾嘉以来清代社会的衰势及之后的民变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先导因素,亦为太平天国运动興起的历史大背景。

对于“洪杨之乱”爆发的原因,钱穆先生深刻地分析了清中叶以后数次民变的共通现象——“农民骚动主因,必由于吏治之不良,再促成于饥荒”〔1〕871。

在官府政治黑暗之时,进而追溯到清初的民族旧恨,借此鼓动民众反抗清政府的统治。

从阶级分析的角度看,此乃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此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则是“促成于饥荒”。

罗尔纲先生说,“道光末年,中国社会再遇着了连年的大灾荒。

因为灾荒的到来,各地被灾的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于是大革命便从灾荒声中爆发起来了”〔3〕17。

《荀子》之卷十四《乐论第二十》原文注释译文

《荀子》之卷十四《乐论第二十》原文注释译文

《荀子》之卷十四《乐论第二十》原文注释译文[题解]本篇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批判了墨子反对音乐的主张。

荀子认为,音乐是人情的一种必然需要,它是必不可少的。

它不但可以表现人的感情,从而得到娱乐,而且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大感染力,因而可以“移风易俗”。

如果对音乐放任自流,那么邪音就会搞乱社会。

所以统治者必须制定正声雅乐来加以引导,使它能“感动人之善心”,从而使它为巩固统治服务。

[原文]20.1 夫乐者,乐也(1),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2)——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3),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4),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5),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6),奈何?[注释](1)乐(yu8 悦)者,乐(l8 勒)也,这是用同形字来解释字义。

(2)而:犹“则”。

人之道:指人之所为(用《礼记·乐记》郑玄注)。

(3)道:同“导”,引导。

(4)《雅》、《颂》:《诗经》中的两类乐曲。

“雅”是正的意思。

《雅》就是朝廷的正声雅乐,分为《大雅》和《小雅》两种。

“颂”即“容”,指舞蹈时的容貌。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分为《周颂》(周朝的)、《鲁颂》(鲁国的)、《商颂》(商的后代宋国的)三种。

(5)辨:通“辩”,《礼记·乐记》作“论”,孔颖达释为“谈论义理”。

諰(x!洗):边思边说的意思(参见《说文》段注),引申为暗藏心机的花言巧语。

(6)墨子:见 6.4 注(4)。

[译文]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

人不可能没有欢乐;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体现出来;可见人的所作所为——包括声音、举止、性情及其表现方式的变化,就全都体现在这音乐之中了。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阳一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方云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包括文学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坐标。

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认识新时代之“新”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理论课题。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

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提出了文学与时俱进的特点。

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

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

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为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

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

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

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

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

历史地呈现“新时代”,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上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又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新时代”的精神园地,使“历史”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思考反腐倡廉问题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思考反腐倡廉问题

腐 败 现 象 . 今 中 外 一 直 存 在 , 来 没 有 根 绝 过 。 观 古 从 纵
绝对 性 。中 国传 统文化 中对人生 信仰 和价 值 观的培 育 , 更
多 的是 以个 人 利 益 为 中 心 的 评 判 标 准 . 有 多 层 面 性 和 差 具
中国的历史 , 阶级更 替 、 改朝 换代 , 无一 例外 都是 由于统 治 阶级腐 败而 招致 民怨 , 起社 会 动荡 不安 . 引 最终 新 兴 阶级 起 而创建 出新制 度 。 中国共产 党 1 2 9 1年 成立 ,9 9年建 立新 中国 ,建 国 14 后 最初 执政 的几十 年 时间里 , 社会 风 气 良好 . 败 现象 不 腐 多 。改革 开放 3 0余 年来 , 随着 市场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 种 各
t e c u e f c ru t n fo t e p rp c v f Ch n s r d t n l c l r a d p tf r r h o n e me s r s t h a s s o o r p i r m h es e t e o i e e ta i o a u t e n u o wa d t e c u tr a u e o o i i u g t r tt o o g l . e i o i h r u hy df Ke r s c ru t n;ta iin l c lu e c mb t c ru t n a d b i l a o e me t y wo d : o r p i o r d t a u t r ; o a o r p o n u l a ce o i d n gv r n n
督 。 国初期 刘青 山 、 建 张子善 因为 贪污案 件被判 处死 刑 , 起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一)郑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38 号,210023)本文刊于《中医杂志》2019年6月第60卷第12期[摘要]认为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

从五运六气,天人相应,六气属性,标本中气从化,神机气立,根结之穴,药物性味,五脏六腑,经络腧穴,脏气法时,气动于中、象形于外,体质与患病的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

认为气化论是运气学说所阐述的核心,影响和促进了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五运六气;气化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

天人如何合一?人与天如何相通应?试作探讨如下。

气化学说发端于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黄帝内经》创造性地将其与生命相联系,形成了独特的以气化为灵魂和主线的认识自然、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医学体系。

《黄帝内经》气化理论中的五运六气气化说,将人体的气化规律置于自然整体气化之中,基于自然天地阴阳之气化,提出了五运、六气、三阴三阳开阖枢、标本中气从化的气化理论,着重揭示自然气化与生命气化的宏观整体关系,亦即天道-气候-物候-病候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疾病的防治,形成了中医学这一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整体动态、重视调整人天关系的生命科学。

1 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自然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应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法则,而相应的基础是天人合一,同源一气。

从现存史料来看,最早把气的观念引入到医学理论中的当推春秋时代的医和,藉天人合一,以说明人体发病的原因和机理。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3)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3)
明朝后期人陈邦瞻撰有史书《宋史纪事本末》。在自序中,他这样 评价宋朝社会变化对后世的影响: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 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 五季为极。 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 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 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感谢聆听
下节预告: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宋朝数量显著减少; 2. 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3. 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
外的人身束缚。 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懈
1. 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需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 即可;
2.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 代更为松弛。
元代釉里红
知识补充:制瓷业的发展
行业
制 瓷 业
时期 商朝 东汉 北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成就 原始瓷器 成熟的青瓷 成熟的白瓷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三彩、秘色瓷 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
青花瓷 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宣德年 间青花瓷很有名;瓷都“景德镇”
材料二:矿冶业在北宋增加上。北宋时,金、 银、铜、铁、铅、煤的开采规模都很大。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目录

经济史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史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经济史
经济重心的南移
社会史
社会的变动

农业的发展
宋朝时一年两熟 的稻麦复种制在 南方已经相当普 及,有些地方还 可以一年三熟
出现固定经济 作物种植户, 一定程度上突 破传统自然经 济结构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课文问题解答——岳西县店前中学2021届高一(4)(5)班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课文问题解答——岳西县店前中学2021届高一(4)(5)班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文问题解答——岳西县店前中学2021届高一(4)(5)班选录:王焰明2020.12.5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材P51)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解题关键认识到北宋与辽、西夏签订的和议具有“以钱财换和平”的特征。

思路引领传统观点大多认为北宋作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签订和议,每年付出大笔钱财,是一种屈辱的行为。

如果换个视角,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

答案提示有人认为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屈辱而不可取的,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也有人认为,辽和西夏军事力独较强,而北宋军事“积弱”,因此“以钱财换和平”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

和议签订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经济损失有限。

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指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这样来看,“以钱财换和平”也有可取之处。

(教材P52)学思之窗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景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ku)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上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缺陷?解题关键读懂材料,并且看出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

思路引领两则材料都认为王安石变法涉及面过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

答案提示题目已经告诉学生“上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

材料中的极端化表述“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 “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也显示出了夸张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气之变在于严
李斌
2015年03月13日08: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收送礼品和土特产,不搞迎送仪式;议案提案“干货”多了,虚话浮言少了,履职的精气神足了……今年的全国两会,延续近两年来简约、务实、清新的会风,被人们点赞。

两会是一面镜子。

会风的积极变化,与严格的规定和扎实的监督密不可分。

坚持严的态度、执行严的制度,正是党风政风转变的关键所在。

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

严要求才有高质量,严管理才有好习惯。

做事从严,意味着求真务实、善作善成,出实效而不是凌空蹈虚;做人从严,意味着收心敛欲、修身正己,从信念上深植奉公守法的因子。

不从严,思想上缺钙会导致弊病丛生;不守严,再多制度也会流于形式,纪律就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严是爱,松是害”,这个道理谁都懂得。

问题是,一旦失去了应有的约束,权力的任性就会冒头,甚至为所欲为。

近年来查处披露的众多贪腐案件中,有的腐败分子以自己为轴心,夫妻联手、父子上阵、兄弟串通,涉案金额动辄上亿,贪婪到了明火执仗的地步。

惨重的教训告诉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违纪的“破窗效应”,出现区域性“塌方式腐败”,出现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山头主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党纪松弛、纲纪废弛。

“要加强对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彻底改变对干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指明了“严”这个正风反腐的关键所在。

思想上严起来,方能避免“针尖大的窟窿透过斗大的风”,筑牢自我约束、防微杜渐的堤坝;制度上严起来,方能力戒“一处弛则百处懈”,强化制度刚性约束,确保执行制度没有例外;执纪上严起来,方能“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整饬部门班子的小气候,涵养正气弘扬的大气候。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从严不存在什么严过头的问题,实现党风政风的持续净化,就必须横下一条心去纠风正纪。

当然,无论是破除既得利益掣肘,还是摆脱习惯势力束缚,抑或是赢得价值观上的较量,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历史上,北宋范仲淹力除
门荫、纳粟之风,遭遇重重阻力;明朝张居正力推“考成法”,纠治政以贿成、钻刺成风的弊政,推行中梗阻不少。

革故鼎新、除弊兴利,形成好风气,并非轻而易举。

从严的意义就在于坚持不懈,最忌讳有始无终、功亏一篑,最需要久久为功、抓长抓常。

涵养崇严尚法的政治文化,培养实字当头的意志品质,让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成为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习惯选择,好风气才能如空气般无所不在。

“没想到干部吃吃喝喝也会被中央纪委通报,没想到位高权重者贪腐照样绳之以法,没想到正风肃纪的力度越来越大”,老百姓眼中的一个个“没想到”,标注着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气魄、决心和力度。

“倘筑太平基,请自厚俗始。

”坚守从严的自觉和崇严的追求,塑造党风社风新风貌,我们义无反顾、任重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