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上野周边再现“吴昌硕及其时代”
吴昌硕书法艺术赏析

吴昌硕书法艺术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交替时期出现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的创作内容涉及书法、篆刻、人物画、山水画、大写意花鸟画等多个领域,成就卓著。
吴昌硕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艺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筑了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吴昌硕(1844-1927),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人物,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别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等。
吴昌硕长于书法,尤善篆书,其中又尤以石鼓文的造诣最为精湛。
约在光绪十二年(1885年),吴氏得到潘瘦羊所赠《石鼓文》精拓本,令他如获至宝,心追手摹,朝暮不辍。
他写《石鼓文》近六十年,可谓得形神兼备之化境,并扎根于《石鼓文》书法,形成了格调高古而又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书法史开拓了一条篆书大道,堪称“石鼓篆书第一人”。
从吴昌硕的传世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他中年时,所创作篆书风格呈现多样化。
清末,习篆者多师杨沂孙、邓石如、吴熙载、吴大等诸家,吴昌硕在初学篆书时也不例外,从他中年的一些篆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杨沂孙是下过一番工夫的,其书风特点是结体工整严谨,圆中带方,方中有圆,婉转流畅,藏头护尾。
此外,吴昌硕开始将金文和刻石书体融入自己的篆书创作当中。
吴昌硕除了擅长篆书外,尚工楷书。
其楷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所书多为小楷;二是所书面貌有馆阁体、钟繇体和魏碑体;三是楷书多见于早中期。
吴昌硕在20岁至50岁期间多有小楷作品,20岁左右的楷书多馆阁体韵味,后其书风又参钟繇体,遒美清秀,圆劲流畅,颇见功力。
清中期以后,魏碑书法受到广泛提倡,吴昌硕虽出生于清末,亦受此书风影响,他在作书时将魏碑糅入钟繇体之中,使字体更显刚劲。
魏碑的学习,对吴昌硕写石鼓字良益颇多。
吴昌硕作魏碑书体仅见于早期作品当中,他到50多岁时虽然仍有小楷作品,但行书作品逐渐增多。
吴昌硕传世的书法作品中,以篆书居多,行草次之,隶书又少于行草书。
足未踏日本,名仍震东瀛--从与日本人士交流的角度看吴昌硕艺术的本质

荃 庐在 (<吴昌 硕 与 王 一亭 >> 一,/书嘶 悲 庵 、 任渭 长 等 的 名字 在 他
军 人物 。
的 石涛 、 李 复 堂 、 张 孟皋 、
之 后 成 为 日本 关 东 地 区 书 法篆 刻 界的 领 刁范 围。 明代 的 徐 青 藤 、 陈
一九 O 六 年 由 吴昌 硕 介 绍 参 加西 泠印 社 。 某L 、 ]拟某 L 等 , 所 以可
岁 于上 海 去 世。 据 说其 曾 向 上 海。 至 民 国 十 , 年 ^昭和二
河 井 荃 庐 一一八七 一年 一九四五年一, 苏州 而嗜 好篆 刻 及书 画, 六
宦 途为 江 苏 知 县, 然 仅 一月
的认 识
字 俊 卿、 仓 石等 , 号 缶 庐 及
河井 荃庐 对 吴昌 硕及其 艺术
锋 即 直 锋 、 巾峰 ,被 队 为 是拈 法
雨山认 为 日本 的 南 画家 一文 中 讲 到 :
第 一编 第 四号 ,帝 国美术 , 一几 一九 年 九月 一日 一
雨山 在((缶翁 的 人 格与 艺 术 >>一p艺苑 墨 趣 味 网络 一交 游 圈的 核 心 人物 。 十 二月 回 国 后卜 居京 都 , 成 为 一书 画 文 在的安庆路一与 吴 昌 硕 寓 邻 。 一九 一四年 到 一九 二 二年 居 住 在 上 海 爱 而 近 路 一现 商 务 印 书 馆 做 编 译 工 作 ,从 一九 二 年 师辞 职 , 一九 O 三年 十 二月 至 上海 勤 务 的 一教 科书 疑 狱 事 件 一 ,蒙 冤 从东 京高 京高 等 师 范学 校 教 授 。 因被 卷 进 了所 谓 美 术 学 校 讲 师、 第 五高 等 学 校教 授、 东 讲 习 科 毕 业 后 , 历任 学 习 院 教 师 、东 京 汉砖 斋 , 赞 岐高 松 人。 从 东 京 大 学古 典 石隐 、无 闷 道 人。其 居称 何 远 楼 、草 圣 堂 、 通 称 模 太 郎 , 名 甲 , 字 子 生 , 号 雨 山 、
(完整word版)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01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已打印一、吴昌硕简介吴昌硕,诞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享年84岁。
年轻时曾从俞樾、杨岘学艺(两人分别为道光进士、咸丰举人,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结交名收藏家、画家,多见历代名迹,心追手摹,书画篆刻皆卓而不凡,成为中国近代一大书画篆刻名家。
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篆书凝练遒劲,气度恢弘,自出新意;楷书从颜真卿入,又取法钟繇;隶书以《祀三公山碑》为主,遍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与米芾于一炉。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恣肆烂漫。
篆刻融会皖、浙两派风格,更吸纳秦汉玺印、封泥、瓦匋等文字,独创以厚刃钝刀冲切入石,雄浑苍劲,别于浙、皖成规,自成一派。
作画以花卉为擅长,效法陈淳、徐渭、朱耷、任颐,融合篆书笔意入画,气酣墨饱,气势磅礴,不落前人窠臼。
综观其书画艺术,皆以雄浑苍劲为显著特点。
特别是晚年,在挥洒自如中毫无柔滑、甜熟姿态,将气势的酣畅与笔画的苍茫、涩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中残荷,傲骨凸显。
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既是他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也与他的文学修养、立身气度密不可分。
早年从艺于俞、杨,苦研辞章、训诂,中晚年则显其诗才敏捷,援笔立就。
昌硕也曾遵循当时多数文化人读书做官的道路,53岁时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但为官一月后,深感统治者压迫百姓之不公,即弃官而去,终身以艺术为业。
昌硕在世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艺坛巨匠。
晚年寓居苏州、上海,传人众多,形成名扬天下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为中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气象,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枝繁叶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吴昌硕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应对其习篆的历程进行一番分析。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反复研习。
他在65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早年昌硕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见其46岁临写的《石鼓文》)。
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秦地的文字,唐张怀瓘称石鼓文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一方面它与商周金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所厘定的小篆的始祖。
211026016_吴昌硕年表

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 甲辰 1岁9月12日(农历八月初一)生于浙江湖州府孝丰县鄣吴村,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缶、老苍、苦铁、大聋等。
1853年 咸丰三年 癸丑 10岁至邻村学塾就读。
1857年 咸丰七年 丁巳 14岁受父亲影响开始学习篆刻。
其时亦攻读经史。
1860年 咸丰十年 庚申 17岁春,随父逃难,途中失散,其后只身流 浪5年。
1864年 同治三年 甲子 21岁6月,回到故乡鄣吴,继续耕读生涯。
1865年 同治四年 乙丑 22岁举家迁居安吉城东桃花渡畔,名所居小楼为“篆云楼”,屋前有园名曰“芜园”,书屋名“朴巢”。
秋,赴安吉县补考庚申科秀才中试。
1866年 同治五年 丙寅 23岁从施旭臣学诗。
广泛临习名家书法、 篆刻。
1869年 同治八年 己巳 26岁负笈杭州诂经精舍,拜俞樾为师,习小学及辞章。
辑成《朴巢印存》,共收习作103方。
1870年 同治九年 庚午 27岁仍在杭求学。
冬回故里,以课读邻人子弟谋生,勤习书法、篆刻。
此时乡人称“芗圃先生”。
1871年 同治十年 辛未 28岁来嘉兴杜文澜曼陀罗斋中为客。
与蒲华订交。
1872年 同治十一年 壬申 29岁随友人金杰赴上海,结识画家高邕之。
又曾到苏州,识金石家吴云。
1873年 同治十二年 癸酉 30岁在安吉从潘芝畦学画梅。
再赴杭州诂经精舍。
开始为人治印。
1874年 同治十三年 甲戌 31岁秋,赴嘉兴,结识金铁老,后同客杜文澜曼陀罗斋,得金授识古器之法。
爱缶由此始。
1875年 光绪元年 乙亥 32岁赴湖州,馆陆心源家为司账,间或协助整理文物。
秋,刻“缶记”印。
1876年 光绪二年 丙子 33岁居湖州,馆陆心源家。
刻“道在瓦璧”印。
1877年 光绪三年 丁丑 34岁绘画作品最早始于是年。
《红木瓜馆初草》辑成,存诗60多首。
集拓近作印为《齐云馆印谱》。
刻“仓硕”“俊卿之印”两 面印。
1879年 光绪五年 己卯 36岁客吴兴。
为什么说吴昌硕是开启一代画风的画家

为什么说吴昌硕是开启一代画风的画家吴昌硕,字骏波,号梧橘,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著名画家和教育家。
他于1879年出生在中国浙江宁波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他对文艺作品的爱好和才华便在那时便得以展露。
吴昌硕的艺术成就被他的同代艺术家高度评价,他曾被赞誉为“清代后最有建树的一位画家”,被誉为中国画坛的“巨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吴昌硕的艺术风格别树一帜,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画风,受到后来的画家所追随和借鉴。
他的画风宛如静水,能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受,能感受到那份宁静的美,能体会到那份勇于探索,他的绘画艺术影响深远,展示了他独特的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色和前卫的现代意识。
吴昌硕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国画引向了现代,他的作品具有现代艺术特色,每一件作品都充满着他对绘画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由于他对传统中国画的追求与创新,他成为了继年代画院创办人吴大羽之后,开创新文化思潮的人物。
他的绘画艺术使中国画“现代化”,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画到现在。
吴昌硕的实践不仅颠覆了中华传统绘画的格蕴,而且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性提供了反思。
他在创作方面深受日本岛村透香山学院的影响,作品中大胆采取色彩运用和特殊构图技法,体现了他独立思考并在创新中扩大古代中国绘画创作的空间。
吴昌硕运用了不稳定的风格、技法和构图,将中国传统画的表现手法与现代艺术思维相结合。
他更多地采取充满艺术手法的将自然景象进行主观描绘,并用形式语言达到超越客观性表象的较高艺术效果。
吴昌硕对于中国画的创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提出的“意境”,用来表达作品的情感。
他的“意境”强化了中国画的审美特质,它是艺术家的个人感受与观察所获得的印象,在艺术创作中继承了古人对于对自然的独特领悟和抒发方法,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画美学特点的创新方向。
通过这个思想,吴昌硕产生的当代意识、拓宽的思维和新的层次,令其形成独特的中国画审美。
吴昌硕还最先提出过“造境”,也就是画作的造势和环境。
吴昌硕写意花鸟的艺术特色

吴昌硕写意花鸟的艺术特色吴昌硕(1844-1927),原名介甫,字硕亭,又字香山,号石田,以字行世,晚号石田居士,又号鲁斋,浙江绍兴人。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又注入了自己的艺术创新,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在花鸟画方面,他以其写意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以其潇洒、豪放的笔墨和生动、传神的形象而著称。
他擅长运用水墨、淡彩等材料,善于把握墨色的浓淡变化,使画面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在构图方面,他善于运用留白的技巧,使画面更具张力和节奏感。
在表现形态上,他注重捕捉花鸟的神态和动态,通过简练而富有力度的线条勾勒出花鸟的形态,使画面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作品,既传承了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传统之美,又融入了近代绘画的艺术精华,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采。
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韵和特征,通过勾勒出花鸟的轮廓和神态,使画面更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他的花鸟画作品中,常常有着龙飞凤舞的气势和生动活泼的形象,表现出了他对花鸟的深厚的感情和对生命的热爱。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作品,不仅在表现形态上具有独特魅力,在意境上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他通过大胆的构图和明快的笔墨,营造出了独具气韵的艺术境界,使人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仿佛能感受到自然界万物的活力和魅力。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使人心情愉悦,情绪舒畅。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一、神态生动。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常常能够捕捉到花鸟的神态和特征,通过简练的线条勾勒出花鸟的形态,使画面生动、传神。
他擅长用笔墨表现花鸟的灵动和活泼,使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花鸟的生命力和魅力。
二、笔墨豪放。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作品,笔墨潇洒豪放,富有韵律感。
他善于运用水墨、淡彩等材料,结合留白的技巧,使画面富有变化和张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意境唯美。
篆刻的最高峰,日本藏吴昌硕篆刻精品鉴赏,63品印蜕附边款

篆刻的最高峰,日本藏吴昌硕篆刻精品鉴赏,63品印蜕附边款
吴昌硕作为中国近代的艺术巨匠,他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世印人。
昨天大家已经欣赏了吴昌硕的篆刻精品,想必仍未过足眼瘾,今天小编继续带大家欣赏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不同的是,今天这些作品均由日本人收藏,很是珍贵,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吴昌硕的介绍

关于吴昌硕的介绍关于吴昌硕的介绍(1844-1927)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
吴昌硕与虚⾕、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
杭州西泠印社⾸任社长。
初名俊,⼜名俊卿,字昌硕,⼜署仓⽯、苍⽯,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苍、⽼⽸、苦铁、⼤聋、⽯尊者等。
清道光⼆⼗四年(1844)8⽉1⽇⽣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个读书⼈家。
幼时随⽗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
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加以指点,初⼊门径。
咸丰⼗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野⾕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
后⼜与家⼈失散,替⼈做短⼯、打杂度⽇,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
耕作之余,苦读不辍。
同时钻研篆刻书法。
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县)知县,仅⼀⽉即去,⾃刻“⼀⽉安东令”印记之。
同治⼗⼀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
结婚后不久,为了谋⽣,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
光绪⼋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量⾦⽯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开。
后定居上海,⼴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振,公推艺坛泰⽃,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代巨匠。
⼆⼗⼆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县)县令,到任⼀个⽉便辞官南归。
三⼗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培、王等⼈聚于杭州西湖⼈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吴昌硕被推为⾸任社长,艺名益扬。
七⼗岁后⼜署⼤聋。
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是当时公认的上海画坛、印坛领袖,名满天下。
民国16年⼗⼀⽉(1927年11⽉6⽇),吴昌硕突患中风,⼗⼀⽉初六(1927年11⽉29⽇)病逝沪寓,享年8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东京上野周边再现“吴昌硕及其时代”作者:张明杰
来源:《书与画》2018年第02期
新年伊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和朝仓雕塑馆联合推出“吴昌硕与其时代——苦铁没后90年”特展。
这三家文博机构均地处日本东京台东区,而且,前者国立博物馆就在以艺术场馆密集而著称的上野公园近邻,其他两馆也相距不远。
当然,三家联合舉办这样的展览,首先得力于各自丰富的藏品。
东京国立博物馆规模之大、藏品之富,自不待言,其中的吴昌硕及其相关藏品,多为收藏家高岛菊次郎、林宗毅以及篆刻家小林斗盦等捐赠。
书道博物馆本是私家收藏,其创设者中村不折(1866—1943)一向倾慕吴昌硕及其艺术,除书画真迹以外,还收藏着吴氏临摹的石鼓文,秦权量,刻石等拓本,甚至还有特请吴氏刻制的“豪猪先生”(白文方印)和“村鈼”(朱文方印)两方私印。
前者“豪猪”,取意“猪突猛进”,是身强力壮的中村不折先生的形象写照;后者“村鈼”则取自其原名“中村鲜太郎”。
朝仓雕塑馆亦本为私人邸宅,是以雕塑家朝仓文夫(1883-1964)的创作工房和住居为基础创设的。
朝仓文夫享誉中国.源于其为吴昌硕和梅兰芳制作胸像。
其与吴昌硕的交流关系也是从制作雕像开始的,时间在1921年前后,正值吴昌硕创作高峰时期。
以制作雕像为契机,朝仓文夫成了吴昌硕的崇拜者,其后或书信往来,或求其书画,两人一时成了忘年交。
现朝仓雕塑馆仍藏有不少吴昌硕墨迹,其中的“神在个中”篆书匾额尤为醒目。
完成后的吴昌硕胸像曾长期安放于西泠印社,遗憾的是,后下落不明。
朝仓雕塑馆保留的当时制作的原型头像(石膏和青铜两种),也因关东大地震(1923)而遭破损,后经修复,现仍安放在展示大厅里。
此破损头像既是时代的见证,也是中日艺术交流的象征。
除了三家馆藏品之外,这次展览还包括京都国立博物馆、大阪市立美术馆及个人所藏的不少名品。
京博藏品主要源于与吴昌硕关系密切的长尾雨山(1864-1942)。
应商务印书馆之请,自清末起.长尾曾在上海工作生活近十二年.且有三年时间(1912-1914)与吴昌硕为近邻,两人交往极为密切。
这次展出的多幅书画,如《松鹤图》《墨梅图》《山水图》以及篆书《七言联》,行书《寿苏词》等均是吴昌硕为雨山所作。
此次出展作品,基本涵盖了集诗、书、画、印为一身的稀世天才吴昌硕的艺术生涯。
从展览看,策划方将吴昌硕一生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安吉时代(1—38岁),主要展示了刻印、印谱、行草书诗稿、篆书扇面、石鼓文临书、彝器款识、金石识语等。
作为参考,还展出了对吴昌硕艺术产生过极大影响的石鼓文拓本,如三井纪念美术馆所藏先锋、后劲、中权、安国诸本,均是难得一见的珍本。
第二期,苏州、杭州、上海时代(39-67岁),展出多种扇面、书轴、绘画卷轴、诗稿、信片等。
绘画包括《墨梅图》《墨竹图》《笼菊图》《牡丹图》《墨葡萄图》《幽兰图卷》《拟大某山民梅花图卷》等,其中最后两幅长卷,墨绘精湛,尤为悦目。
诗稿册《元盖寓庐偶存》(四卷),内有杨岘序言、评语以及胡公寿,蒲华等人的读后感,从中可窥知吴昌硕勤于诗作、虚心好学的一面。
《与沈石友信片》册则如实地再现了吴昌硕的交友关系。
长于诗文的沈石友(1858-1917),晚年尤好收集砚台,几乎成癖,对所收砚石或赋诗品评,或乞吴昌
硕等好友刻铭,并拓制成《石友砚谱》。
死后,其子又将其遗砚拓编为《沈氏砚林》(四册),内中可见吴昌硕题签、品砚图以及铭文、跋语等,其中一面方砚上,还有出自吴昌硕之手的“缶庐自写七十一岁小像”,颇有趣味。
沈氏藏砚,其后人未能守住,被日本画家桥本关雪悉数购去,而桥本死后也散逸殆尽,现在只能凭信《沈氏砚林》一睹其概貌了。
第三期,上海时代(68-84岁),这是吴昌硕艺术最为鼎盛成熟的时期。
展品主要有多种石鼓文临书,行-篆书轴、《般若心经十二屏》篆书、多种诗翰、画轴画卷等。
其中,《云根图》《荔枝图》《荷花图》《水仙图》《藤花烂漫图》《白莲图》《仿张瑞图山水图》《老松圈》等画轴,笔墨酣畅,格调高雅,体现出其古朴厚重的金石气风格。
晚年的《墨梅自寿图》和取自王维五言诗句横披(《万事不关心》)更是其书画艺术臻于完善的代表之作。
当然,这次展出的作品,只能说是散藏于日本的吴昌硕作品的一部分,但即便如此,也大体领略了这位艺术大师的风采及在异国的影响。
同时,其中的一些展品也为我们了解吴昌硕与日本人士的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或线索。
我们知道,吴昌硕一生交往的日本人颇多,如日下部鸣鹤、田中庆太郎、河井荃庐、白石六三郎、山本竟山、渭川澹如、长尾雨山等。
在日本崇拜其艺术并受其影响者更是不乏其人,如书法篆刻界会津八一、小林斗盦等,可谓代表。
此次展品中,就包括吴昌硕为长尾雨山、山本竟山、会津八一、河井荃庐等人所作的书画。
长尾雨山1914年离沪回国之际,由陆恢作画、吴昌硕题额的《海滨话别图卷》(同时被裱装在一起的还有郑孝胥,吴昌硕及李瑞清的送别赠言),真实地记录下中日艺苑友好交往的历史一幕。
吴昌硕与日本人士的交游关系,也惠及到其弟子。
孙松,钱瘦铁等东渡日本时,均受到盛情接待,其书画篆刻等也受到热捧,成为中日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此次展览,其中就有几幅孙松滞留东京时的画作。
作为海派代表人物,吴昌硕书画篆刻等传播并享誉日本,本属自然,不过,作为外在因素,国内亦师亦友的王一事等人的协助,国外文求堂主人田中庆太郎(1880-1951)以及河井荃庐(1871-1945)等人的推介也不无关系。
早在清末时期,田中庆太郎就开始斡旋吴昌硕书画输入日本,1912年出版珂罗版印制的《昌硕画存》,1920年又编刊了《吴昌硕画谱》,还在杂志上撰文介绍吴昌硕书画(《富有风韵的吴昌硕逸品》《美术写真画报》第1卷5号)。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位于东京大学附近的文求堂店铺及仓库罹灾,包括宋元书籍、字画等在内的收藏全部化为灰烬,一百数十件吴昌硕书画真迹也在其中。
篆刻家河井荃庐1900年经人介绍拜会吴昌硕后,几乎每年都要航渡上海,跟吴昌硕问学,并成为其忠实的弟子。
河井除向日本友人传播吴昌硕作品之外,自身也收集了不少。
但遗憾的是,二战末期,东京遭受美军轰炸,河井荃庐府邸全部被烧,除本人葬身火海之外,所藏大量中国书画等文物,尤其是赵之谦,吴昌硕等近代书画也未能幸免。
这些吴昌硕真迹的不存,只能说是一种遗憾了。
由此而言,就在日本三馆联展前期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吴昌硕全集》更显珍贵与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