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字反讽句的认知与解读

合集下载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汉语“被”的语法化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汉语“被”的语法化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汉语“被”的语法化“被”最早的用法是名词,意为“睡觉时的覆盖物,被子”;后又引申出动词“覆盖”义。

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旨在论述“被”如何从一个表示“覆盖”的施事性行为动词,演变成一个表“遭受”义的心理动词,进而最终演变成被动标记。

指出“被”的语法化动力和语义发展,反映的是说话人移情焦点的转移。

一、“被”的语法化问题概要语法化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属于历史语言学的范畴,直接跟研究语言的演变相关。

Meillet在《语法形式的演化》(1912)中指出,语法化是语义减弱、符号丢失其独立性的过程。

Meillet的观点被后人广泛接受,常使用“退化”“漂白”“磨损”等术语来描绘这一现象。

最近,有关语法化的研究,不再认为语法化过程伴随大量的语义丢失,而主张虚词有其固有的意义。

同时,在解释语法化的原因时,也采取新的语义学和语用学观点,坚持认为语法化过程是语用推理对关联的强化。

我们会将这些新的观点呈现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先描写一下“被”的语法化过程。

“被”最早在甲骨文中用作名词,意为“被子”。

在公元前770年左右,出现了动词用法,意为“覆盖”。

例如:(1)天被尔禄。

(《诗经·大雅·既醉》)(2)泽被生民。

(《荀子·臣道》)大约在公元前250年时,“被”经历了一次语义演变,从表覆盖义的行为动词变成表“遭受”义的心理动词。

例如:(3)申生孝而被殃。

(《楚辞·东方朔·七策》)(4)地小人众,被水旱之灾。

(《史记·货殖列传》)大约公元前100年时,“被”完成其虚化过程,演变出了被动标记的用法,在这一阶段,表“遭受”义的动词用法和虚词用法同时存在。

这一现象Sapir曾提及过,即语言形式的变化滞后于语义的变化,其结果是同一个词形既表示实义又表示虚义。

到了东汉以后,动词的“被”就不再使用了,“被”一直沿用为被动标志。

例如:(5)国一日被攻。

(《战国策·齐策》)(6)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红楼梦》中“被”字句的语义平面分析

《红楼梦》中“被”字句的语义平面分析
名唤 冯渊 … … ( ) 4
说到 “ ”字 句 ,绝 大部 分 人会 联 想到 被动 句 ,甚 被 至将 “ ”字 句和 被 动句 等 同 。事实 上 , “ ”字 句 是 被 被 被 动 句 中 的 一 种 , 被 动 句 包 含 的 范 围更 宽 泛 , 除 了 “ ”字 句还 有 “ ”字 被动 句 、 “ ”字 被动 句 等 。 被 见 于 最 早 论及 “ ”字 句 的应 该 是黎 锦 熙先 生 ,在 其 12年 被 94 出版 的 《 新著 国语 文 法》 中,虽 然没 有 单独 列 出 “ ” 被 字 句 。但 是认 为 “ ”字 句是 属 于被 动句 的 。传 统 意义 被 上 ,被动句被分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 在 本 文 中 , “ ”字 句 的研 究 对 象 当然 是 前者 —— 有 被 “ ”字标 记 的 “ ”字 句 。范 晓先 生认 为 : “ 被 被 在谓 语 动 词 前 边 用 介 词 ‘ ’表 示 被 动 的 句 子 , 叫 做 被 字 被
关 键词 :红楼 梦; “ ”字句;语义;三个平面 被 4 .九 州万 国被 恩 荣 ( 7 1 ) 1 / 8 5 .那 原告 道 : “ 被殴 死者乃 小人之主 人…… ” ( ) 4


关于 “ ”字句 被
( ) “ ” 字 句的定 义 一 被
6 这个 被 打 之 死 鬼 ,乃 是本 地 一 个 小 乡 绅 之子 , .
1.前 段 ( )前段 作 主 语 的 词 语 在语 义 平 面 一 般表 示 后 段 1 谓 语动 作 的受 事 。 1 .他 是被 拐子 打 怕 了的 ,万不 敢说 … … ( ) 4 2 .薛蟠 今 己得 了无名 之病 ,被冯魂追 索 己死。 ( ) 4

举例说明“被”字句的特点。

举例说明“被”字句的特点。

举例说明“被”字句的特点。

被字句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型,它以“被”为中心,围绕它衍生出许多种类。

特别是在口语中,“被”字句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以其特殊的结构特点赢得了说话者们的青睐。

那么,“被”字句又有哪些特点呢?本文通过举例说明,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被”字句的特点。

首先,“被”字句表示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动作,即它反映的是被动的意义。

例如,“他被送去医院了”,这里的“被”表示一种被动的意义,这次情况不是由他自己触发的,而是被别人做出的决定。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被”字句来表示一个人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而不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例如:“他被当做一个英雄”。

其次,“被”字句多用于表达“使”或“叫”(指某人做某事)的意义。

例如,“他被逼着去参加考试”,这里的“被”表示有人或某种情况使他不得不参加考试。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被”字句来表达做某件事被叫做去做,例如:“我被叫去教书”,这里的“被”表示我是被叫去做这件事的。

此外,“被”字句也常用于表达一种“不愿”的意义。

例如,“他被迫离开了家乡”,这里的“被”表示他不愿离开家乡,而是被逼无奈离开的。

同样的,“被”字句也可以表示一种拒绝,例如:“这个建议被否决了”,这里的“被”表示这个建议被否决了。

另外,“被”字句也经常用来表达“被粗心”或“被忽视”的意思。

例如,“他的贡献被忽略了”,这里的“被”表示他的贡献被忽视了,没有受到认可。

同样的,“被”字句也可以表示一种粗心,例如:“他被漏掉了”,这里的“被”表示他被粗心漏掉了。

最后,“被”字句还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被迫”的意义。

例如,“他被迫做这件事”,这里的“被”表示他被迫不得不做这件事。

同样的,“被”字句也可以表示一种“被迫”的意思,例如:“他被迫离开了家乡”,这里的“被”表示他被迫不得不离开家乡。

综上所述,“被”字句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被动、使、叫、不愿、忽视、粗心、被迫等意义,并且,它们具有许多特殊的结构特点,比如:被字句中的动词常常是一个被动态的动词,它们常常与名词或者代词搭配使用,出现的位置大多是句子的谓语位置。

修辞手法解析反讽

修辞手法解析反讽

修辞手法解析反讽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精华所在,能够为文章增添丰富的意境和感染力。

而反讽,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讽刺和反衬,达到引起读者思考和嘲笑的效果。

本文将对反讽进行解析,探讨其定义、特点以及常用的表现形式。

一、反讽的定义反讽是指在表达中,通过与表面含义相反或矛盾的方式,以戏谑、讥讽或冷嘲热讽的语气,达到嘲笑、引起思考或揭示问题本质的修辞手法。

它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是通过字里行间的转折,创造出对比鲜明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反讽的特点1. 对比鲜明:反讽通常通过将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突出问题的严重性或荒谬感。

2. 讽刺尖锐:反讽语气常常让人感受到一种冷嘲热讽的讽刺意味,具有抨击和犀利的特点。

3. 引发思考:反讽通过对问题的刻画,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的深层含义,引起共鸣并提供新的思维视角。

三、常用的反讽表现形式1. 反问句:以疑问的方式对某一观点或现象进行追问,达到戏谑和讽刺的目的。

例子:“你是个聪明人,怎么会犯这么愚蠢的错误?”2. 换位思考:通过将原本的情境发生对调,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揭示其中的矛盾和荒谬。

例子:“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坐在劳资谈判桌前,究竟是要为工人争取福利,还是保护资产阶级的权益?”3. 反向说法:用与实际相反的词语或语气来形容某一现象,达到讽刺效果。

例子:“他那么关心你,简直就是热爱你的魔郎。

”4. 双关语:通过运用多重意思的词语或句子,使读者在二义性中体会到潜在的讽刺和戏谑。

例子:“这个糟老头五十岁了,再年轻一些就好了,不能太早死,我们还得安排个大碗茶。

”总结:反讽作为一种高级修辞手法,具有戏剧性和讽刺性的特点,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通过对比鲜明、尖锐的语气以及适当的换位思考,我们可以在文字中灵活运用反讽,让文章更加出彩。

不过,在运用反讽时,也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分侮辱他人或犯下道德错误。

希望本文对你理解和运用反讽有所帮助。

_被XX_的认知分析

_被XX_的认知分析

收稿日期:2010-10-19作者简介:高海莲(1983-),女,山西大同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义学、语用学。

被XX 的认知分析高海莲(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摘 要: 被就业 、 被小康 等 被XX 式短语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表达出了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及无奈。

被XX 短语是一个新创结构。

被字句是汉语中的一个典型句式,一直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被XX 是从被字句衍生出来的,但它又和被字句有很大差异。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来分析 被XX 式短语,得出 被XX 是一个构式,有其丰富的构式义。

关键词: 被XX ;构式语法;构式义DO I :10.3969/.j issn .1672-0342.2010.04.023中图分类号:H 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42(2010)04-0078-02 被小康 被自杀 在网络上和新闻媒体上广为流传,受到了很大关注,表达了政府部门诚信缺失、人们迫切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心理诉求。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从认知的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一、由传统被字句发展而来的 被XX 结构(一)传统被字句汉语中的被字句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

现代汉语被字句谓语动词是处置性的及物动词,还有部分心理动词、认知动词。

牛保义先生认为被字句的结构为:N 2+被(N 1)V 。

其中,N 1为施事,N 2为受事,V 表示动词。

受事N 2作话题,动词V 为句子的焦点, 被 有 遭受 义。

这样的语义结构主要表示某人处于遭受某一动作处置的状态,即某一动作给某人带来的结果[1]。

被动句表达的有褒义,有贬义,也有中性义。

例如:!她被大家推选为人民代表。

∀她被旧礼教、旧思想害了一生,始终不能自拔出来。

#河水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

其中例!为褒义,例∀为贬义,例为#是中性义。

(二) 被XX 的句法语义特征被 字充当被动标记,用来说明施受关系。

什么叫“反讽”?诗歌中的“反讽”表现手法如何体现?请举例说明。

什么叫“反讽”?诗歌中的“反讽”表现手法如何体现?请举例说明。

什么叫“反讽”?诗歌中的“反讽”表现手法如何体现?请举
例说明。

分类: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解析: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

什么是反讽?从古希腊到黑格尔,到浪漫主义文学,再到新批评、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理论,都对它有不同的解说;它既是一种修辞 ... ,也是一种美学和哲学观念。

具体到诗歌,反讽的基本含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一种修辞手法,即“所言非所指”。

它造成了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之间的差异。

(2)诗歌文体的一般性原则,也就是说,诗歌语言从来就不是或不应该是单一的、透明的符号系统;任何一首诗的语言,不论写作者的“主观”意图是什么,都会由于语境的作用而发生转义。

《老残游记》“被”字句研究

《老残游记》“被”字句研究
( )主语 + + 事+ 一 被 施 动词
达 到 的结果 为 “ 好事 ”。 ( )被 + 事+ 词+宾语 五 施 动
1 .停 了一 会 , 只见 门外 来 了一 个 不 到 四十 岁 模 样 的人 , 尚未 留须 ,穿 了件 旧宁绸 二蓝 的大 毛皮 袍 子 ,玄 色 长 袖 皮 马褂 ,蹬 了一 双 绒 靴 , 已经 被 雪泥 漫 了帮 子

报 复。 ( 第十 七 回) 例句 的类 型 就属 于 宾语 是主 语受 动作 支 配而 达到 的
结果这 一类 。

“ 被”字句的分类
主语 为 “ 老残 ”,受 动作 支 配为 “ 人瑞 逼成 ”, 被
在这 部 小说 中 , “ ”字 句按 照 不 同的句 法 结构 可 被 以分 为十 类 ,从 以下 的例 子可 以看 出 ,这 些 “ ”字句 被 大都表 示 蒙受 、遭 受 的语义 。
字句加 以分析 比较 ,研 究它们 的句法结构 并将其 分为十 类。此外 ,本文从 语义 的角度研 究不表被 动关 系的 “ 被” 字句、 “ 被” 字虚化 以及谓语成分是否定 的 “ 被” 字句 的特 殊句 式。 关键 词 : 《 老残游记 》; “ 被”字句;句法结构;被 动式
《 老残 游记 》这 部 小说 包含 有 《 老残 游记 》和 《 老
◇ 语 言 文 字
《 老残游记 》 “ 被” 字句研 究
毕 圆
摘要 : 《 老残游记 》是 晚清 四大谴 责小说 之一,以 口语化的语言写作完成。就创作 时间而言, 《 残游记 》处于近代 老 汉语 向现代 汉语的过渡 阶段 ,是研 究近代 汉语语法和现代 汉语语 法的 宝贵语料 。本 文将 《 老残游记 》中的一百多个 “ 被”

“被”字反讽句的认知与解读

“被”字反讽句的认知与解读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Ironical
Chinese Bei-passives
作者: 姚俊[1] 宋杰[2]
作者机构: [1]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 [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出版物刊名: 外语学刊
页码: 55-5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汉语“被”字句 反讽的认知 句法结构 语义特征
摘要:论文旨在考察“被”字句作为反讽的认知、句法结构及语义特征。

我们认为,如
果“被”字句的使用偏离了原型被动句或者无标记被动句,这种语言暗示有助于读者对话语反讽意义的解读。

“被XX”反讽结构源于间接长被动句,其深层句法模式为:受影响者/主语+被+(使役者)+(隐性主要谓语)+显性次要谓语。

该结构的语义及反讽效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使其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论文旨在考察“被”字句作为反讽的认知、句法结构及语义特征。

我们认为,如果“被”字句的使用偏离了原型被动句或者无标记被动句,这种语言暗示有助于读者对话语反讽意义的解读。

“被××”反讽结构源于间接长被动句,其深层句法模式为:受影响者/主语+被+(使役者)+(隐性主要谓语)+显性次要谓语。

该结构的语义及反讽效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使其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

关键词:汉语“被”字句;反讽的认知;句法结构;语义特征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2)01-0055-041 引言近几年来,一个普通的汉字“被”一语风行,其生命力之顽强、影响力之广泛是其它网络流行语无法比拟的。

“被”做为“汉语盘点2009”网络征集的年度字词第一字,至今仍然频频出现在报刊、网络以及人们的日常交流中。

各种奇特的“被××”结构,如“被就业、被涨薪、被代表、被自杀”等等在网络新闻中随处可见,这些结构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媒体报道的失实、权威机构的造假、强权势力的胁迫行为等“别扭的被动现实”的无奈和失望。

为何该结构能够反映这些社会现象并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它做为反讽如何被读者解读?本文将从反讽语言暗示的角度,结合汉语原型被动句与无标记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分析“被”字反讽句的认知模式,探讨其特有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

2 “被”字句作为反讽的认知“被”字句的流行缘于它在语境中的反讽效应。

下面,我们探讨“被××”结构做为反讽的认知模式。

2.1 反讽的认知反讽是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义颠倒。

而反讽暗示是某个语言结构的使用偏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固定模式,但读者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图式解读作者的反讽意图。

(yus 2000,涂靖2004)反讽暗示,又译作反语诱因(曹道根2005:44),其作用是引导听者或读者去关注话语的反讽意义,其形式多样,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形式。

本文主要探讨“被xx"结构的使用是如何偏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句法、语义固定模式,引领读者更好地解读作者的反讽意图。

2.2 原型汉语被动句的句法特征熊学亮和王志军考察了英汉被动句的原型,认为汉语被动句的原型是:[非人称性受事主语+动词]与[人称性受事主语+被+动词]。

(熊学亮王志年2002)换言之,主语的生命性特征决定了“被”字出现与否。

汉语非标记性被动句包括4类:短被动句、长被动句、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

(邓思颖2004)邓思颖指出,这4种被动句都是由作格化(ergativization)推导而来。

汉语的受事宾语适应作格化有两种方式:一是宾语移位成为被动句的主语,形成直接被动句;二是宾语滞留获得部分格,形成间接被动句。

在长被动句中,“被”字后的名词短语不一定是施事,而是使役动词或处置意义动词的主语,属于使役者。

被动旬的主语作为作格化谓语的主语,只要非施事,可以是任何一种题元角色。

作格化对“被”字后的动词选择进行了限制。

首先,在直接被动句中,该动词应该是及物动词,因为不及物动词不能指派受格,无法进行作格化。

其次,在间接长被动句中,如果“被”字后的名词短语是使役者而非施事,那么“被”字后的动词应该能够与表示使役或处置意义的动词性成分组合,形成自然关联的使役事件结构。

综上所述,汉语被动句的句式原型是:[非人称性受事主语+动词]与[人称性受事主语+被十动词]。

从非标记性被动句来看,作格化要求“被”字后的动词是及物动词,或者该动词能够和表示使役或处置意义的动词性成分形成自然关联的使役事件结构。

2.3 原型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王力认为,汉语被动旬的“被动意义”多表达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情。

(王力1957:1-15)此观点为很多汉语学者接受,其中,李宗江从历史、认知和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论证了这一语义特征。

他考察了古汉语、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以及报刊语言中的被动句,发现大多数被动句都具有“有损”义倾向。

据此,他从主语受影响程度出发归纳了汉语被动句三个层次的语义特征,即作为受事直接受损害、受负面影响、间接受负面影响。

(李宗江2004) 在主语作为受事直接受损害的被动句中,“被”字后的动词具有“损害”的语义,主语作为受事直接受损害。

如“被杀”、“被抢”、“被抓”等被动结构都是典型的原型汉语被动式的例子。

在主语受到负面影响的被动句中,主要动词没有“损害”义,但整个谓语对主语来说有负面影响,或者是主语不企望的事情。

例如:他没料到被人认出来了。

在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受事的句子中,主语与主要谓语动词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只是整个由“被”参与构成的句子对主语或某个相关对象构成不利影响,是人们所不情愿或不企望发生的。

例如:贾政还要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

(李宗江2004) 在上述三个层次的语义特征中,“主语作为受事直接受损害”是原型汉语被动旬的语义特征,另外两个层次在汉语系统中也是自然的,无标记的。

2.4 无标记汉语被动句与有标记汉语被动句的区别本文提到的无标记汉语被动句是指符合汉语背景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被动句的常用模式,无论从句法还是语义上来看都是自然的,可接受的。

从句法上来看,根据主语的生命性特征,汉语被动句相应的原型是:[非人称性受事主语+动词]与[人称性受事主语+被+动词];无标记被动句中“被”字后的动词是及物动词,或者该动词能够和表示使役或处置意义的动词性成分形成自然关联的使役事件结构。

一旦违背了上述特征,该被动句就是有标记被动句。

从语义上来讲,根据主语受影响的程度,主语做为受事直接受损害是原型,主语受负面影响以及间接受负面影响都是无标记的。

但是,如果被动句中的主语没有受到所涉事件的负面影响,甚至从该事件中“受益”,这就不符合汉语背景者使用被动句的习惯,因此成为有标记被动句。

2.5 “被”字反讽句的语言暗示语言暗示是反讽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意识到作者的反讽意图是因为发现某个语言结构的用法与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固定模式有所不同。

同理,“被”字句被理解为反讽往往是因为人们发现该“被”字句的使用偏离了常规模式,即该“被”字句是有标记被动句。

为了考察“被”字反讽句的语言暗示形式,我们从2009年8月到2010年8月的网络报刊新闻中收集了140个“被”字反讽句的例子。

下面,我们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别探讨其语言暗示形式。

2.51 句法暗示“被”字句在句法上的标记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句式与原型被动句不吻合;二是“被”字后面的动词违反了句法限制。

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与[非人称性受事主语+动词]的原型句式不一致,尽管主语是非人称性受事,但是“被”字仍然出现,这种结构使读者感到异样,从而重新解读作者的话语意图。

例如:①作为一个国家收支的“记账本”,预算收支报告编制具有相当的专业性。

囿于各种原因,每年提交全国人代会审议的预算报告,都极难“被看懂”。

(中国日报2010-03-26) 上例中,“预算报告”作为非人称性受事主语,“被”字应该省略,但是作者为了暗示反讽意图,除了使用引号外,还特意使“被”字显形。

第二,“被”字后的动词不符合作格化的要求,有些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如例②中的“死亡”是不及物的自发性动词(inehoative verb),不能指派受格,无法进行作格化:有些动词是自主动词(volitional verb),如例③中的“捐款”,这类动词很难与表示使役或处置意义的动词性成分形成自然的使役结构。

汉语背景者能很快地意识到这些异常,从而洞察作者的反讽意图。

②1个月内5名人“被死亡”,任达华、刘著惨遭网络暴力。

(广州日报2010-06-04)③河南镇平拟投2.3亿建高中,居民抱怨“被捐款”(中国新闻网2010-05-27)第三,“被”字后的谓语不是动词,而是其他词类。

最常见的是名词,这些名词都表达了使役事件之后的事成状态,如下面两例中的“燕郊”和“委员”,通常情况下很少用做动词,正是这种位于“被”字后的特殊活用,凸显了该“被”字句的标记性。

④北京80后置业:租房、“啃老”、“被燕郊”。

(新华网2010-03-26)⑤电视台宣布了我才知自己是委员。

6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丁伟岳表示自己“被委员”。

(广州日报2010-03-14)2.52 语义暗示在语义上,表“有损”义的汉语被动句都是无标记的。

如果被动句表达的是“受益”义,或“中性”义,这些被动句都是非典型的、有标记的。

正因为无标记被动句的“有损”义特征,汉语背景者能够迅速地觉察“被”字反讽句的语义异常,并结合语境,解读作者的反讽意图。

⑥最热夏天:预报和实际感受差距大,市民怀疑“被清凉”。

(新华网2010-08-10)⑦福州“被宜居”了?宜居福州讨论持续升温。

(福州要闻2010-07-08)“清凉”和“宜居”都表达受益的概念,这与典型的“有损”义被动句不一致,因此有明显的标记性。

⑧半数孩子的暑期“被计划”,平均培训23.7天。

(深圳新闻网2010-8-6)上例中“计划”是中性词,没有“受损”或“受益”义。

因此,该被动句也是有标记的,其标记程度介于受损义与受益义之间。

2.53 句法语义双重暗示“被”字反讽句的语言暗示还表现为句法和语义同现的标记性。

在例⑨中,“小康”原为名词,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此语境中活用为谓语。

在语义上,该谓语表达了“受益”义,具有明显的标记性。

句法语义双重标记性使作者的反讽意图很容易识别。

⑨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

(重庆日报2010-03-04)“被”字反讽句最明显的暗示就是使用引号凸显“被××”结构,但并非所有的“被”字反讽句都是在句法或者语义上有标记的被动句,正如并非所有的反讽都存在语言暗示一样,语境对反讽的认知起着关键的作用。

(姚俊2008)我们想强调的是:“被”字反讽句语言暗示的存在令作者的反讽意图更为明显。

3 “被××”反讽句的结构解析曹道根通过分析汉语被动句事件结构的句法映射过程,提出非直接短被动句的句法模式:受影响者、主语+被动标记和转指成分“被”+隐性主要谓语(标记对象和转指对象)+次要谓语。

(曹道根2009)从表层结构来看,“被××”似乎归属非直接短被动句。

但是,通过对140个“被”字反讽句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被”字句由间接长被动句演变而来,它们都表达了某种使役意义,存在一个缺乏语音形态的使役动词或处置式动词,其深层句法模式可归纳如下:受影响者/主语+被+(使役者)+(隐性主要谓语)+显性次要谓语在上述模式中,使役者与主要谓语常常省略,构成最常见的“受影响者/主语+被+显性次要谓语”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