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之信仰 士之担当 君子敬业乐群

合集下载

励学敦品 敬业乐群

励学敦品 敬业乐群

“ 身 、 家 、 国 、 天 下 ” 我 国古 代 的 治 国 思 想 . 是 修 齐 治 平 是 也
“ 学 、 品 、 业 、 群 ” 达 之 目标 。《 学 》 云 :身 修 而 后 励 敦 敬 乐 所 大 有 “
家齐 , 齐而后国治 , 家 国治 而后 天 下 平 。 ” 中庸 》 云 :古 之 欲 《 有 “ 明 明 德 于 天 下 者 , 治 其 国 ; 治 其 国 者 。 齐 其 家 ; 齐 其 家 先 欲 先 欲 者 , 修 其 身 。 平 天 下 、 国 、 家 、 身 四 者 之 间 . 身 处 于 枢 先 ” 治 齐 修 修
勤 于 自勉 , 苦 磨 砺 , 重 内德 的 提 升 和思 维 的 创 新 。 传 道 、 刻 注 授 业 是 一 项 极 其 重 要 的 工 作 , 是 励 学 的 目的 。 师 必 须 以“ 也 教 治学 求 实 , 学 扎 实 , 人 朴 实 , 事 诚 实 , 作 踏 实 . 向笃 实 ” 教 对 待 工 志 为 修 行 准 则 , 实在 在 、 点 落 实 , 能 够 真 正 做 到 不 浮 、 躁 , 实 点 才 不 育 人 才 能平 实 而 快 乐 。 “ 品” 是砥 砺 品 德 、 升 涵 养 。 它 要 求 教 师 必 须 注 重 自 敦 就 提
行 有所 果 。
宋 朝 朱 熹 指 出 :敬 业 者 , 心致 志 以 事其 业 也 ” 即 用 恭 敬 “ 专 。 严 肃 的 态 度 对 侍 自己 的 工 作 , 真 负 责 , 心 全 意 , 劳 任 怨 , 认 全 任 精 益 求 精 。 业 表 现 为教 师 对 职 业 生 涯 长 期 不 懈 的 追 求 和 强 烈 敬 的工 作 热 忱 . 意 为 自 己所 向往 的事 业 付 出 时 间 和 精 力 。 凡 能 愿

高才厚行 敬业乐群

高才厚行    敬业乐群

高才厚行敬业乐群
“高才厚行”,意指为人既要有高深的才智和过人的本领,又要品行端正,与惯用的德
才兼备同义。

该句间引自汉·王充的《论衡·命禄》篇,原文是: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知寡德薄,命善,兴而超迈。

显然这是唯心主义宿命论的哲学思想,理应扬弃,但仅就“才高行厚”而言,也是唯物主义者信奉的优秀人才标准之一。

“敬业乐群”,意思是说对待工作或学业,应当专心致志、全身投入,同时又要善于与
同事、同学融洽相处、互补短长。

该句直取自春秋·孔子的《礼记·学记》,原文是“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宋·朱熹曾解到: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人也。

“高才厚行”倾向于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而“敬业乐群”则是对个人行为基本要求。

如果人人都按照上述院训的要求修炼自己,就会在全院形成一种风气、一种理念、一种目标、一种标志。

这才是院训的真正意义所在。

【中考作文】士之精神

【中考作文】士之精神

【中考作文】士之精神士之精神拥有属于自己的立身之道“士之精神”,这个词汇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代表着道德高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士之精神一直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士之精神,意味着一个人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士人捧心修身,讲究仁义道德,以诗书礼乐为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他们追求忠诚正直、谦逊有礼、勤奋进取的品质,以自身的榜样来影响和启迪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即使在今天,士之精神仍然不可或缺。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为自己的追求争取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士之精神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士之精神,意味着一个人有责任担当。

在古代中国,士人的追求不仅限于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包括了带领同胞走向幸福、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重任。

他们具备明礼敬慎、学贯礼仪的修养,以及丰富的知识和坚定的信仰。

士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站在国家的前线,推动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今天,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同样离不开士之精神的熏陶。

只有坚守自己的职责,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士之精神,意味着一个人追求卓越。

古代士人追求品德卓越、学问卓越、事业卓越,追求“仕宦达道”的境界。

这种追求不仅是对自身的追求,也是对社会发展的追求。

他们努力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而奋斗。

今天,一个拥有士之精神的人同样需要追求卓越。

只有不懈地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士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和弘扬士之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敬业乐群5

敬业乐群5

敬业乐群敬业乐群是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

什么是敬业乐群?顾名思义敬业:违心于学业;乐群:乐于与好朋友相处。

所以敬业乐群就是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的意思。

黄先生认为,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职业具有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

也就是说,敬业是指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什么是敬业精神?核心:无私奉献意识,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

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

你具备敬业精神吗?你具备敬业精神吗?随处可见的“不敬业”,我们身边之所以充满“不敬业”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做事情不细心,对工作不负责。

在数学上,“100-1”是等于99,在数学上,“100-1”是等于99,然而是等于99 工作中,“100-1”有时却是等于有时却是等于0 工作中,“100-1”有时却是等于0。

一千次决策,有一次失败了,一千次决策,有一次失败了,可能让企业垮掉;一千件产品,有一件不合格,企业垮掉;一千件产品,有一件不合格,可能失去整个市场;一千个员工,可能失去整个市场;一千个员工,有一个背叛公司,背叛公司,可能让公司蒙受无法承受的损失……敬业精神的基本要求。

有巩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有巩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忠于职守,持之以恒,有强烈的事业心,尽职尽责,有强烈的事业心,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有勤勉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无怨无悔,有勤勉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有旺盛的进取意识,不断创新,有旺盛的进取意识,不断创新,精益求精。

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公而忘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忘我工作。

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在职业活动领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事业心,在职业活动领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事业心,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敬业精神。

敬业乐群的意思解释

敬业乐群的意思解释

敬业乐群的意思解释“敬业乐群”这一术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人们认为,敬业让生活和谐,而乐群则指追求团结、和谐,以及友善互助。

因此“敬业乐群”这一术语,承载着人们谋求和谐、致力于实现协作共融的美好理想。

“敬业乐群”的理念经久不衰,在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囊括了传统文化中“敬业、诚信、协作、求和”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引领着人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首先,“敬业乐群”的理念提倡敬业。

古人们认为,敬业是一种尊重自身、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美好态度,也是一种拥有正确理念,能够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敬业乐群”的理念相信,通过敬业,尊重自我和他人,能够帮助人们让个体的生活处于和谐的状态。

其次,“敬业乐群”的理念提倡诚信。

古人们认为,诚信是首要的品质,那么什么是诚信?诚信就是运用实际行动来履行自己对他人所作出的承诺,是行为和言语的一种统一。

“敬业乐群”的理念相信,通过诚信,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出个体的作用,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

第三,“敬业乐群”的理念提倡协作共融。

古人们认为,协作是实现和谐的一种方法,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和共同努力,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谐发展。

“敬业乐群”的理念相信,通过协作共融,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协作共融。

最后,“敬业乐群”的理念提倡求和。

古人们认为,求和是一种智慧,它包括对自己的深刻认识、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各自的不同思想和行为的尊重和理解。

“敬业乐群”的理念相信,通过求和,可以促进各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存,构建一个更为美好的生活环境。

“敬业乐群”的理念源于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提倡敬业、诚信、协作共融、求和,引领着人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力量,把握自身,拥抱他人,共创美好未来。

敬业乐群,从今天开始!。

担当:中华民族的生命气质和精神底色

担当:中华民族的生命气质和精神底色

担当:中华民族的生命气质和精神底色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23期儒家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担当思想:孔子主张“当仁不让”、孟子期许“舍我其谁”、荀子倡言“人定胜天”……君子志在担当,忧乐天下,是儒家脉动的“道统”,薪火相传,绵延千年。

崇尚担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气质和精神底色。

君子志在担当,是儒家脉动的“道统”所谓担当,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早在先秦时期,担当观就已初步形成了。

我国先秦时期很敬重君子,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就是具有担当意识的人。

《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事,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

《易传》还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等。

宋代儒家担当观进一步充實、完善。

随着理学的兴起,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

如北宋的张载自许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

从南宋时期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担当”这个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使用。

如南宋初年名臣李纲在给吕祉的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

南宋末期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

元明时期使用“担当”更为普遍。

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在朝政腐败之际,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

顾宪成说过:“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隐求乡里不讲正义,不配称为君子。

”他们也经常使用“担当”这个词。

明末清初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认。

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清康熙、雍正皇帝在谕旨中一再要求臣子勇于担当。

此外,周公劝诫“敬德保民”、孔子主张“当仁不让”、孟子期许“舍我其谁”、荀子倡言“人定胜天”、曾子践行“三省吾身”、王阳明阐明“知行合一”、顾亭林提出“匹夫有责”等,君子志在担当,忧乐天下,是儒家脉动的“道统”,薪火相传,绵延千年。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译文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译文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
行,抱义而处译文
这句话出自《礼记·儒行》,意思是:儒者具有忠诚信实作为盔甲,具有礼仪道义作为盾牌,头戴仁爱之心而行,怀抱正义而处世。

简单来说,这句话强调了儒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即以忠诚信实、礼仪道义为核心,始终保持仁爱之心,坚持正义之路。

这也是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的具体体现。

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儒者对于道德准则的坚守和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即要时刻准备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月5日,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儒士社导师洪秀平,中华儒士社总干事、儒士学院执行院长罗仁和,中华儒士社理事、儒士学院执行副院长彭元善携儒士社成员到访代代传承。

洪秀平先生(中)、罗仁和先生(左二)、彭元善先生(左一)及儒士社成员(右一右二)洪秀平先生曾于1988年留学美国,这段经历让他对中西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对比后愈发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绝妙。

他所在的香港孔教学院已有八十五年历史,由康有为的弟子陈焕章博士以及一群尊孔学者在香港创立,历任院长皆以弘扬圣道,匡正人心,兴学办校,培育青年为职志,一本立己立人,树木树人之旨,夙夜孜孜,未尝稍懈。

孔子像“你们很有活力,我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学校的很多事情也都是年轻人在做,我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上。

”洪秀平先生笑着说。

单纯谈文化,只是泛泛而谈,效果并不理想,洪秀平先生另辟蹊径,结合社会热点,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中国人历来重视血缘亲情,家族文化的代代相传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秘诀之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破坏了中国的家庭文化,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很难体会传统社会的宗族孝悌温暖。

洪先生对中国人口危机感受深切,他认为中国人口结构严重不合理,国家应该尽快全面开放生育政策。

按照目前的人口变化趋势,人口专家估算到本世界末,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仅为3%左右,中华民族将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民族。

即使近期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也难以扭转中国人口雪崩式下降的趋势,他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来会化解此危局。

洪秀平先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家族庙祭是儒士社经常开展的活动,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罗仁和先生目前也是深圳市儒士礼仪文化推广中心主任。

不学礼,无以立。

“礼”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儒士社笃行弘道,崇礼重法,亲爱精诚,做了诸如支教弘道、青年修身营、礼仪服务等有益尝试,反响良好。

企业家礼仪培训通天地之人曰儒,推十合一为士。

儒士社倡导知行合一,从最初的学生组织,成长为如今融思想性、实践性和公益性为一体的儒士组织,走过了14年,在全国17个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坚韧、挺拔、胸怀天下,正如他们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那般,他们把兴趣爱好做成了人生事业。

这个团队经历了西式教育的洗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以青年人为主,对儒家文化有一番独到见解,其价值观和理念与代代团队提倡的“坐而论道并起而行之”十分契合。

汉服成人礼谈到人才的培养,双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罗仁和先生说道:“儒家最大的一个特点,用现代化的语言来讲,就是共同体的培养,把家庭、家族、群体凝聚到一起。

我觉得这是儒家的核心要点,君子敬业乐群。

将其挖掘出来,对于我们的团队建设,对人群、社群结构的建设都会有莫大的好处。


交流现场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交流虽短暂,但双方达成了许多共识,洪秀平先生与罗仁和先生都对代代传承的事业表示支持并期待深入合作。

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古之仁人志士莫不以此为念,真正做到“死而不朽”的屈指可数,但这并不妨碍今人循着先贤往圣的足迹进行探索和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