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说课稿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2节呼吸作用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2节呼吸作用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2节呼吸作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1、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

2、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呼吸作用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思考讨论:1、谷子没有晒干堆积起来会怎样呢?2、苹果放久了又会怎样呢?解释:这种现象就是呼吸作用。

导入:那到底什么是呼吸作用呢?对植物的生长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出示课题:第2节呼吸作用一、为了全面了解呼吸作用,我们来看几组植物呼吸现象的实验:1、演示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

(详细参看课本的第83-84页)结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需吸收氧气。

2、演示实验二: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

(详细参看课本的第84页)结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会放出二氧化碳。

3、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

(详细参看课本的第85页)结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会放出能量。

4、实验还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还会放出水。

小结: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思考讨论:是不是只有种子才会有这种现象呢?举例:根、茎、叶、花、果实放置久了会不会有这种发热的现象呢?小结:只要是活的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二、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1、原料:有机物、氧气2、产物:二氧化碳、水、能量三、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1、呼吸作用的定义: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呼吸作用的原理:有机物(储存能量)+氧二氧化碳+水+能量线粒体3、呼吸作用的场所:活细胞内的线粒体中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小结:本节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了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课件)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课件)
思考:植物的光合利用率很低,约为5%,作物现有的产量与理论 产量相差甚远,所以增产的潜力很大。你的办法是什么? ①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 ②立体高效种植; ③加强光合效率,如:通过调节温室中的光照(延长光照)、 温度、水、肥料和二氧化碳(空中肥料)等。
二、呼吸作用
1.概念:绿色植物吸收 氧气 ,将 有机物 分解成 二氧化碳 . 和水 ,并且将储存在 有机物 中的 能量 释放出来 的过程,叫做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场所是 线粒体 。 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的 特征 。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一、光合作用 二、呼吸作用 三、吸收作用 四、蒸腾作用 五、运输作用
一、叶片与光合作用
1、植物体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是 叶 ,场所是 叶绿体 。
气孔是气 体交换的 窗口和水 分蒸发的 “门户”
太阳 2、概念:绿色植物通过 叶绿体 利用 提供的能量, 叶片 (器官)中,把 二氧化碳 水 在 和 转化成储 有机物 (主要是 淀粉 存能量的 ),并且释放出 氧气 光合作用 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 。
3.无机盐的吸收
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植物从土壤里吸收水分的同 时,也吸收了溶解在水中的 无机盐 。植物需要量最多 氮 的是含 、 磷 、 钾 的无机盐。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和“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这两种说法
是否符合科学种田的道理?请说明理由。
第一句农谚具有科学道理,说明了水、肥对于 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二句农谚有片面性,忽视了不同生长发育时 期作物对水、肥的需要是不同的。
绿 色 开 花 植 物 的 生 活 方 式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吸收作用 蒸腾作用 运输作用
1、叶片的结构 2、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光合作用的应用 1、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呼吸作用的应用 1、根的结构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1、植物的蒸腾作用 2、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1、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木质部(导管) 2、有机物的运输——韧皮部(筛管)

植物的生活方式单元说课稿

植物的生活方式单元说课稿

说课稿姓名学科生物年级说课题目植物的生活方式说课内容一、确定单元主题本单元学习内容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五章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

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等植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原理和应用。

所以本单元主题确定为:“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

二、单元内容分析1、在课程标准中,本单元教学内容隶属于第四个学习主题“植物的生活”。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运用这些生命活动原理分析、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并从物质循环和能量变化的角度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

2、本单元教学承接第四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对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已有初步认识。

学生在本单元在对根、茎、叶等器官的功能和特点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植物体的物质和能量获取方式,以及吸收、运输、蒸腾等生理活动,(同第6、7章的学习一起)对构建“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氧平衡”这一大概念具有重要作用。

3、本单元包含五节内容,各节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和概念如下:通过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的教学,学生应当形成的概念体系如下:三、学情分析1、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植物各器官的特点和功能有所了解,对本单元深入学习植物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帮助。

但本单元设计到的部分原理相对抽象,且涉及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更加重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开发真实情境,提供更多与知识相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2、随着年龄的增长,七年级的学生思想开始成熟,具有一定的思维独立和自主的能力,经过之前教学中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综合能力,本单元涉及多个实验探究活动,应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四、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对绿色植物生活方式的实验探究学习,能够概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的过程和原理;能够运用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上《第3单元5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word教案 (1)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上《第3单元5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word教案 (1)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一、复习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2.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3.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解释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4.通过实验观察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5.理解并能阐述植物细胞及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6.说出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7.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8.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及运输方向,说出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二、复习提纲第一节光合作用*1、叶片的结构(丛书P24)表皮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外壁有角质层。

起保护、透光和保水作用(上、下) 保卫细胞:成对存在,围成气孔,可进行气体交换。

细胞内有叶绿体 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紧密和整齐,含叶绿体较多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具有支撑作用*2、“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教材P71—72)实验步骤:1)植物黑暗处理2)叶片部分遮光3)光照4)酒精脱色5)清水漂洗6)碘液显影(对植物进行黑暗处理的原因:使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实验现象:叶片见光部分呈深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

实验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3、“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实验(教材P72—73)实验现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后,可见带火星的木条立刻猛烈地燃烧起来。

叶肉 具有输导作用—— 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 , 筛管:输送有机物 叶脉实验结论:说明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

*4、“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实验(教材P73—74)实验现象:银边天竺葵脱色、碘液处理后,可见叶片的绿色部分变蓝色,白色部分不变色。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5、“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教材P74—75) 装置一中放入氢氧化钠的原因:氢氧化钠有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

【教案新部编本】【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4节】

【教案新部编本】【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4节】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案
授课班级
七(1)
主备人
曹静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时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4节 蒸腾作用
教学目标
1、熟记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4、蒸腾作用的过程
结合吸收作用,配合图片,师生一起总结出蒸腾作用的过程(途径):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并指出:植物体吸收的水分只有1%~5%保留在植物体内或被利用,其余部分散失到体外,蒸腾作用则是植物散失体内水分的主要方式。
再次展示引入中的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玉米吸收的近99%的水去哪儿了?----过蒸腾作用散失了。
植物对水的吸收又是通过植物的哪个器官,什么位置来进行的?
根毛细胞的特点是?根毛吸水的特点是?
土壤浓度>根毛细胞液浓度,失水。
土壤浓度<根毛细胞液浓度,吸水。
2、导入:
我们在学习过吸收作用后,让我们进入第5章第四节的学习,一起来了解下,植物吸收的水大部分都去哪儿了!展示玉米水分吸收的表格,提出问题:玉米吸收的近99%的水去哪儿了?
2、了解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重点: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难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与主要内容
1、巩固复习
我们在上一章的学习当中,我们了解到了吸收作用,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 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  教案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教案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能够: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探究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阐明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3.说明根毛的结构,列举植物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证据。

4.列举茎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实验证据。

5.描述植物通过气孔蒸腾水分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本章希望你能认识到:尝试制作叶片表皮临时装片,进一步熟练显微镜操作。

运用给定的材料制作叶片的结构模型,推测叶片的结构与功能之间联系,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在观察活动中,养成细致严谨、善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1.教材地位:《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中的一部分知识。

2.教材内容: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是绿色植物生活的最大特点;所以本章首先讲述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一节中,先介绍光合作用有发现史,让学生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学生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徒手切片,识别叶片的结构,利用制作模型讲解叶片的结构,最后,总结归纳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制作叶片的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1、心理和生理特征: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有一定兴趣。

2、知识现状: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已经有2月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对光合作用现象虽熟悉,但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尤其叶片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2)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2)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1、探索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通过探讨柳苗的生长之谜,了解了幼苗的生长需要二氧化碳、水、光,还要是绿色植物;同时在生长过程中还会产生淀粉和氧气(产物)。

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四个典型的实验,进一步探索光合作用,弄清楚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和场所分别是什么,板书:一、探索光合作用的实验这些实验由于没有实验器材,无法在实验室里做,我们只能通过看实验、讲实验、讨论相关问题,来分析实验结果。

第一步是看实验,就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1-75页的四个实验。

板书四个实验标题:1、实验一: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详见课文71-72页的内容)。

2、实验二: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详见课文72-73页的内容)。

3、实验三: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详见课文73-74页的内容)。

4、实验四: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详见课文74-75页的内容)。

学生看完实验后,教师逐个讲解实验过程,然后讨论相关间题,得出以下结论。

1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2结论:氧气也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3结论:光合作用产物的产生必须要叶内的叶绿素,而叶绿素又在叶绿体内,所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水。

通过以上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和场所总结:光合作用: (1)、产物:氧气、淀粉(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 (2)、原料: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物)(3)、条件:光能、叶绿素(4)、场所:叶绿体二、光合作用的定义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反应式:二氧化碳 + 水 淀粉(储存能量)+ 氧气板书设计:一、探索光合作用的实验实验 结论 总结1、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二氧化碳、水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2、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氧气也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条件:光、叶绿素3、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产物:淀粉、氧气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2、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3、探究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4、阐明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举例说明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知识网络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 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有机物(主要为淀粉)、氧气探索光合作用 条件:光场所:叶绿体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外壁有角质层,起保护、表皮 透气和保水作用。

(分上、下表皮) 保卫细胞:成对存在,围成气孔,可进行气体交换,细胞内有叶绿体叶片的结构 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形,排列较紧密和整齐,含叶肉 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按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叶绿体较少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叶脉:具有输导作用 筛管:输送有机物反应式: 二氧化碳 + 水 →叶绿体光能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物质转变:简单的无机物变为复杂的有机物实质: 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的化学能为植物自身提供营养物质,是人类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是生物活动的能量来意义: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应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充分利用太阳光二、呼吸作用有机物用来构造植物体呼吸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表达式:有机物(储存能量) + 氧气 −−→−线粒体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三个演示实验:呼吸时放热。

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

呼吸时消耗氧气。

意义: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课堂练习 :1、潮湿稻谷堆内的温度很高,这些热能来自于潮湿种子的:( )A 、输导作用B 蒸腾作用C 、光合作用D 呼吸作用2、农艺师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农作物产物的措施是:( )A 、施农家肥B 、适时播种C 、合理密植D 、及时松土3、“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①将叶片放到酒精中隔水加热;②把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③将天竺葵叶片用黑纸遮盖一部分;④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二昼夜;⑤把部分遮盖的叶片取下并去掉纸片;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光合作用说课稿
执教人:任昌斌
授课时间:2012、11、13
授课班级:纳雍三中七年级(9)班
成员:生物组全体教师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

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

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 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
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 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
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
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说重难点:
重点:
1. 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 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1. 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 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说教法
讲解法、对比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题
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讲解法。

实验一: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对这一结论产生置疑,作出了挑战,他设计了课本上第一个实验----柳苗生长之谜。

跨出了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的第一步。

课前让同学们已进行了预习。

要提出的问题有:
1哪位同学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
2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74、5千克。

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0、057千克分析讨论:
1、柳苗增加的74、5千克从哪儿来的呢?
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减少的0、057千克干泥变不出来74、5千克
柳苗来。

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只有水。

2、海尔蒙特的这个实验设计很巧妙:是最早通过实验来解释植物生命现象的学者,而且结论来源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3、通过数据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使柳苗增重的物质来水。

4、海尔蒙特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到土壤要已知“干”重、要“加桶盖”,有何意义?
防灰尘落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体现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5、我们来看看海尔蒙特的结论。

6、.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不完全正确,他只考虑土壤中物质对植物生长和影响,没有考虑空气中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那时他们并没有想到植物能从空气中获得什么。

对比式。

实验二: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利。

(学生每2个人一组,自学普利斯利的实验,时间是7min,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
讨论: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亡可能的原因?
1、分析图1—2,讨论: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亡可能的原因?
在光下,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鼠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所以死亡原因是: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学生得出结论:蜡烛燃烧,小鼠呼吸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看看当时普利斯利得出的结论: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会使瓶中的空气变坏。

3、如何才能使空气变好?
当时科学家曾用水来试验,但都没有成功,你有什么办法来净化空气呢?
在玻璃罩中放了一盆植物后,蜡烛和小白鼠都很好。

4、植物和蜡烛为什么能长期共存,小白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也没有死去?小白鼠和蜡烛燃烧需要的氧气从哪儿来的?它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去哪儿了?
图3分析: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产生氧气,吸收了二氧化碳;小白鼠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图4分析: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产生氧气,吸收了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放出了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生得出结论: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科学家的结论:
总结归纳:植物生长不仅需要空气而且能净化空气。

因为在当时,普利斯特利仅知道这些。

3、.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重复普利斯利的实验时,实验控制条件不同,实验结果就不会相同。

有的学者在黑暗条件下重复他的实验,植物不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会因为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更严重地污染了空气。

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实验三:你们的想法跟当年的英格豪斯一样,他设计如下实验(出示英格豪斯的实验图)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素。

探究式,萨克斯的实验:后来经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淀粉。

淀粉遇碘呈现蓝色
如果让你来证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的实验设计,你会怎么设计?学生讨论。

讨论:有点问题。

与平时学的加以引导,不能一下入题太深。

1、实验要控制的变量是什么?光照。

2、怎么来设置对照?照光和遮光。

3、是在同一片叶上进行对照实验好,还是取不同叶片进行对照实验好?同一片叶上好。

4、我们怎么来检测是否有淀粉产生?用碘液染色后,叶片不遮光的部分变成蓝色,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色
5、如果遮光部份也变蓝色,我们怎么办?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份营养物质。

介绍: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黑暗处理→一半照光、一半遮光→酒精脱色→碘液显色(遮光处颜色没有变化,照光处变深蓝色)。

说明光是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必需条件。

问: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以上几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光照、水、氧气、二氧化碳、淀粉、叶绿体有关。

三.归纳;还有哪些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
二、课堂小结
1、什么是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的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它是地球上一个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它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合理密植,多层次种植)进行反馈,问学生有没什么要问的。

课堂小练习:
1、下列营养物质中,遇到碘液变蓝的是(C)
A、蛋白质
B、维生素
C、淀粉
D、脂肪
2、填空: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板书
光合作用
一、实验:
1、海尔蒙特————需要水
2、普利斯特利————净化空气
3、英格豪斯————光
4、瑟讷比埃————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5、索绪尔————消耗水
6、萨克斯————淀粉
二、归纳
原料、
条件
场所
产物
三、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