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说课稿
七年级(初一)生物 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三课时]种子萌发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通过栽培不同内部条件的种子,观察、分析其萌发情况,描述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⑵.通过讨论、分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实验方案及观看兴趣小组课外探究结果,描述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2.能力目标:⑴.通过讨论、分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实验方案,进一步提高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变量等科学探究的能力;⑵.通过课前的栽培、观察实验,学会客观地记录实验数据,能用简明的语言清楚地描述实验现象,表述自己的观点;⑶.能利用概念图作为学习工具,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参与“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培养责任心和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处理与设计思路:㈠.对本节教学顺序的微调1.教材的安排:2.调整后的安排3.调整说明:将探究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安排在同一个课时里完成,能使“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更具条理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能更好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㈡.设计思路:“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对此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希望以此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把本节课的教学定位为:让学生在开展探究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呢?开展哪些探究呢?通过研究,我们决定引导学生开展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的探究,并将其分为“课外探究”和“课内探究”两部分进行。
1.课外探究“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探究活动的结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如果没有课外探究的支持,课堂上只能讨论设计方案,看不到实验结果,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 3.6.1《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案 北师大版

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于叶植物种子的一般结构及这些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胚的结构和特点;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及实例。
2.通过解剖观察种于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以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两类种子结构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形成善于通过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的习惯。
4.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就是种于的结构,种皮(包括种孔、种脐)和胚乳可以一般讲述,而胚的结构则须详细说明,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和说出胚在种子中的位置以及胚自身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同时了解这些结构在种子萌发后将形成幼苗的哪些部分(虽然在种子的萌发一节中要重点介绍,但此处应适当地提及,以便加深学生对胚各部分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因为胚是将来一株完整的植物体的雏型,是一个没有完成分化的幼小植物体。
所以,一个植物体是由胚发育成的,而种皮及胚乳只是帮助胚完成生长发育的辅助结构。
在胚萌发成幼苗的时候,种皮及胚乳就完成使命而脱落和消失了。
由于种子内胚的体积很小,其各部分结构不易看清,尤其是单子叶植物种于内的胚,和胚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易剥离。
所以,让学生了解胚的结构不能仅从挂图或教材中的插图去了解,而要观察实物,这也是让学生认清胚结构的一个难点。
例如,教材中指导学生将玉米种子沿胚的纵轴方向切开,然后向切面上滴碘液,结果是胚乳部分变蓝,而胚则不变色,这样来观察玉米种子内胚的结构。
然而,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胚的侧面观,不能认识胚的整体,所以,在以上步骤之前,另选一粒吸涨后的玉米种子,去掉种皮,用针将种子一侧中央的白色船形结构剥离,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个结构的全貌,它就是胚。
然后再切开种子,加滴碘液进行观察。
使学生从形态到结构有一个完整的对胚的认识,这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教学过程设计1.引言设计。
初中生物第6章 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讨论、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使学生明确种子能萌发形成幼苗的原因。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交流与合作、实验与实践的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之体验学习的快乐,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倡导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第一阶段,也是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起点.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主要包括“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中的营养物质、种子萌发的条件”四部分内容,核心是阐明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生长、发育特征。
本节内容需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萌发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种子中的营养物质”,第三课时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
二、学生分析在小学常识课里学生已经对种子的结构、幼苗的形成有所了解;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知识。
现在学习了细胞的知识后,再来研究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即有了经验积累又有了知识储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都很旺盛,语言表达和交流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教学目标1.认识种子,学会区分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特点。
2.初步认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3.能描述种子萌发和形成幼苗的过程。
4.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的形态结构,提升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5.参与观察和探究活动,逐步形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素养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解剖和观察种子的结构,识别种子各部分的功能。
2.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说出种子各部分在萌发时的形态变化。
五、课前准备1.实验材料:第一组种子(浸泡白芸豆、玉米种子)第二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玉米、红豆等)2.实验用具:解剖刀、解剖盘、镊子、放大镜、碘液等。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1、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教学方法双边式和兴趣式教学教学过程思考:花生,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那花生的一生要经历哪些过程呢?——种子-幼苗-植株-开花-结果-种子小结:以上的过程就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从种子到种子)。
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讲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源是什么呢?——种子,所以,要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首先必须认识种子。
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一、种子的结构学生:阅读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思考该实验的讨论题。
1、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种皮保护作用种孔胚芽茎和叶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位胚新的植物体胚根根子叶两片,储存营养物质种皮果皮保护作用胚乳储存营养物质胚芽茎和叶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位胚新的植物体胚根根子叶3、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双子叶植物:子叶两片(如大豆、花生)绿色开花植物单子叶植物:子叶一片(如玉米、小麦、水稻)思考:种子的萌发需要种子的什么结构?——胚讨论:种子有了胚就一定能长成新的植物体吗?小结:种子的萌发既要有自身的条件,也要有外界的条件。
二、种子萌发的条件1、自身条件:胚成熟而完整,营养充足,有生活力,未处于休眠状态。
2、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小结:本节课介绍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以及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布置作业:比较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说课

教材分析
重点: 1.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难点: 解剖、观察、记录种子的形态结构
教材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2.能指出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说出双 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 3.能说出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结构的发育趋势。
教材分析
1 情境导入
种子
幼苗
果实
成熟植物
开花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教学过程
2 观察认知
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 (1)自主学习 (2)解剖观察 (3)绘图巩固
(1)自主学习
(2)解剖观察
1.大豆与玉米种子各部分结构有什么功能?
2.将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时,为什么 胚乳部分会呈现蓝色?
教学创新及反思
创新: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践性作业 (3)情感教育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教学创新及反思
反思: 改进学习方式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升生物科学素养 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谢 谢 指 导 !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 教学创新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生物 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 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 成幼苗》第1课时的内容, 作为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 的第一个阶段,该内容在 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
教学过程
5 知识梳理
课堂小结
系统梳理
使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 知结构相融合。
教学过程
6 好书鉴赏
教学过程
7 实践体验
实践作业: 播种,观察种子的萌发与成长
第六章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北师大版)

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自身条件 种子萌发的条件
外界条件
成熟的、结构完整的胚 有生活力的胚 有充足的营养物质
适量的水分
适宜的温度 充足的空气
10.如图是菜豆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是 种皮 ,对幼嫩的胚有保护作用。 (2)图甲中④是 胚芽 ,能发育成图乙中的 ⑥ (填序号)。 (3)图甲中⑤是 子叶 ,它的功能是为胚的发育提供 营养 。 (4)图甲中②、③、④、⑤构成种子的 胚 ,是新植物体的 幼体 。
D.胚轴
4.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不同之处在于( B )
A.是否有胚乳
B.子叶的数目不同
C.胚芽的数目不同
D.胚的数目不同
5.种子的胚芽将来会发育成新植株的( A )
A.茎和叶
B.根
C.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D.芽
探究2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1.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
猜一猜:这些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什么?
( D)
A.超过存放年限的小麦种子
B.去掉胚乳的水稻种子
C.正处于休眠期的红松种子
D.颗粒饱满的菜豆种子
7.(北师七上P102活动改编) 种子萌发的正确顺序是( C )
①胚根发育成根 ②胚轴伸长 ③种皮吸水 ④胚芽发育成芽
⑤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轴、胚芽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②④
胚根发育成根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
1.不论是大豆还是玉米的种子,胚的结构都包含( C )
①胚芽 ②胚乳 ③胚根 ④子叶 ⑤胚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如图是大豆种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初中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精品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6章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桂平市第二中学 叶虹教材分析本节课在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属于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的内容。
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以后,再来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并准确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的第一阶段,也是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起点和基础。
学情分析在小学常识课里学生已经对种子的结构、幼苗的形成有所了解;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知识。
现在学习了细胞的知识后,再来研究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即有了经验积累又有了知识储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都很旺盛,语言表达和交流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知道种子在其生活史中的作用。
2.描述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特点;明确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含义。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和描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思辩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植物生活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2.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素养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制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
二、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阅读课本朗读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导学案自主学习1种子都有和。
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地位: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之后,再来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绿色开花植物,准确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第一阶段,也是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起点.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节主要包括“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中的营养物质和种子萌发的条件”四部分内容,核心是阐明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生长、发育特征.本节内容安排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萌发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种子中的营养物质”,第三课时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
学情分析:在小学常识课里学生已经对种子的结构、幼苗的形成有所了解;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知识.现在学习了细胞的知识后,再来研究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即有了经验积累又有了知识储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都很旺盛,语言表达和交流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知道种子在其生活史中的作用。
●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特点。
● 3.说明各部分结构的发育趋势;理解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2.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互助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素养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 2.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制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主人翁意识。
重点:●解剖和观察种子的结构。
●难点:● 1.识记种子结构及其功能。
● 2.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学习过程:导入新课:目标一: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知道种子在其生活史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打算从四个方面说起:一、理解教材二、教法与学法三、教学过程四、教学反思
一、理解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在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属于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的内容。
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以后,再来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并准确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起点和基础。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指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主要区别。
(2)描述种子萌发时的变化过程,并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发育趋势。
2、能力目标:
(1)会用适当的方法解剖、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
(2)通过绘制种子结构模式图,掌握生物绘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习惯。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1)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2、难点是:(1)玉米种子的结构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四)、分析学生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认识,但对种子的内部结构没有科学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旺盛,这为我们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情感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比较法
(二)学习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三、教学过程:(包括五个环节)
(一)观察思考、疑问导入
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形态各异的植物种子并提出问题:
1、种子的形态各异,他们的内部结构是否也有很大区别呢?
2、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可以发育为一棵幼苗?种子的内部结构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二)自主学习、初步认知
在这个环节,我精心选择了五个小题,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教材上找出问题的答案,而这五个小题分别涉及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学生通过自学,初步认识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方向,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并提炼重点的能力。
当学生明确五个小题的答案时,教师作出引导: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各个结构的形态及位置关系如何呢?我们来进一步探究。
由此引出第三个环节:(三)实验观察、合作探究1、解剖并观察菜豆种子。
在这里我采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完成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中我依次做出三步指导:
(1)实验前:根据教材,完成实验报告单中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两块内容。
检查试验台上的材料用具是否齐全。
(2)实验过程中:依据教材分组实验,按从外向内的顺序依次观察。
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单。
(3)实验结束:观察完毕,绘制大豆种子结构模式图,完成实验报告单。
整理实验材料和用具。
当学生探究实验完毕,我随机选出几个学生把实验报告单上的题目和绘图进行展示,教师作出点评。
为再一次强调并及时巩固重点知识,我在屏幕上出示大豆种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回答出各个结构的名称,并强调大豆种子有两片肥厚的子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像这样的植物我们称之为双子叶植物。
这个实验要想得到满意的结果,教师的三步指导最为重要,只有指导到位,学生才能有条不紊的完成整个实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验动手能力。
我们认识了大豆种子的结构,那其他种子的结构是否也和大豆一样呢?由此引出第二个实验:
2、解剖并观察玉米种子。
认识玉米种子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是这样突破该难点的:第一步,播放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认识玉米种子的结构。
第二步,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单,观察完毕绘制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
第三步,屏幕上出示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练习填写。
第四步,提出问题:玉米种子只有一片瘦弱的子叶,营养物质贮存在哪里呢?经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单子叶植物的含义。
我们观察了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大家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种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出示表格)通过学生填表的过程,学生进一步明确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并理解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含义。
至此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了种子通过生长、发育、繁殖结出更多的种子,从而完成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那么种子萌发长出幼苗的过程中,种子的各个结构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由此引出本环节的第三个实验:
3、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提出问题: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胚根、胚芽、胚轴分别发育成幼苗的什么部分?子叶和胚乳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一段视频资料,从视频资料中来观察种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判断种子各个结构的变化方向。
看完录像,我用一张幻灯片将种子和幼苗的各个结构进行比照,让学生填出种子发育为幼苗时各个结构的变化方向。
通过看视频和填图这两个步骤,学生就可以牢固掌握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由此突破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种子为了破土萌发而竭尽全力,禾苗生长过程同样蕴含了农民辛苦的汗水,粮食来之不易,我们都应该节约每一粒粮食。
课程进行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四)小结知识、完成目标
在各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然后出示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五)练习巩固、拓展延伸:通过练习,达到及时巩固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使学生把当堂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
1、本着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我打造开放的课堂模式,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2、我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动手观察、思考问题、填写实验报告单等方式,来体会、感知和理解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知识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