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隧道穿越滑坡堆积体施工技术
特长隧道黄土堆积体施工工法

特长隧道黄土堆积体施工工法特长隧道黄土堆积体施工工法一、前言特长隧道黄土堆积体施工工法是一种适用于大规模黄土地质条件下特长隧道的施工方法。
本文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特长隧道黄土堆积体施工工法具备以下特点:1. 适用范围广:适用于黄土条件下的特长隧道工程,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2. 施工速度快:该工法采用黄土堆积体填筑的方式,具有施工速度快的优势。
3. 施工成本较低:相比其他隧道施工方法,特长隧道黄土堆积体施工工法的施工成本较低。
4. 良好的适应性:该工法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黄土地质条件,具备较好的适应性。
三、适应范围特长隧道黄土堆积体施工工法适用于砂土黄土或黏土的黄土地质条件下的特长隧道,黄土的含水率一般不宜过高。
适用范围包括特长隧道的路基填筑、洞口掘进、洞内支护等。
四、工艺原理特长隧道黄土堆积体施工工法的原理是通过对特长隧道黄土地层进行开挖、支护和填筑,形成黄土堆积体,提供隧道施工的临时工作平台。
具体工艺原理如下:1. 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开挖的方式进行黄土地层的开挖,保持开挖面整齐光滑,以便后续的支护施工。
2. 支护工程:对开挖面进行支护,如喷射混凝土、锚杆支护等,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土方填筑:将黄土填筑至设计高程,使用合适的填土方法进行填筑,如平铺填筑或分层填筑等。
4. 加固与压实:填筑完成后,进行黄土堆积体的加固和压实,以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五、施工工艺特长隧道黄土堆积体施工工法的施工工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土方开挖阶段:采用机械开挖的方式进行黄土地层的开挖,保持开挖面整齐光滑。
2. 支护施工阶段:对开挖面进行支护,采用喷射混凝土、锚杆支护等方式进行支护工程。
3. 土方填筑阶段:将黄土填筑至设计高程,采用平铺填筑或分层填筑等方法进行土方填筑。
4. 加固与压实阶段:填筑完成后,进行黄土堆积体的加固和压实,以确保堆积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隧道穿越古滑坡堆积层关键施工技术

2 1 %, .8 通过设置 一1 %纵 坡 的中心水 沟仰 拱穿越 段来 达 到两 情况完善 以达最佳 。 种排水方式的顺畅连接 , 该段 长度 为 12m。该穿越 段为 断层破 参考文献 : 0 碎带 , 围岩较差 , 排水按 黄土泥 岩段设 计参 数 向砂 砾岩 段延 伸 的 [ ] 吕康成 . 1 隧道防排水工程指 南[ . M] 北京 : 民交通 出版社 , 人
建筑限界净高为 5m, 净宽 1 .5m( 0 2 车行道宽 75m, . 左右两侧分
块石岩性主要为砾岩 , 其直径 1 m~1 排列 杂乱 、 0m, 无序 , 构造 受
岩石 陡倾 角节理裂 隙发育 , 岩体较 破碎 , 为地下水下渗 的 良 别设 0 5m及 0 7 . .5m宽路缘 带 , 检修道宽 0 7 。隧道 区属 于 影响 , .5m) 好通道 。由于块石间夹多层粉砂质岩及 粉砂质 泥岩 , 其透水性较 六盘 山低 山区, 受六盘 山褶皱 山体 东 、 界断裂的影响 , 西 隧道 区内 范 围内衬砌每 1 应设 一 道沉 降缝 , 0m 连续 V级 , Ⅵ级 围岩段 每 质处理工作 , 须探清隧道周 围陷穴 、 必 冲沟发育走 向及 深度 , 将表 5 0m设置一 道沉 降缝 , 内软硬 地层 明显分 界处 应设一 道 2 c 洞 m 层 土体清除 , 再将陷穴及 冲沟 用黄土 夯填 密实 , 最后 用 1m 厚黏 宽 的沉降缝 。有沉降缝 的位 置 , 工缝 应与沉降缝调整 在同一位 土隔水层 封顶 , 施 黏土 隔水层须 嵌入两 侧稳 定土体不 小于 1m。应 置 。施工缝 、 沉降缝内分别设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和 中埋式 3 m 切实做好 排水构造物 的衔接 , 0c 做好 衬砌间 的接缝处 理 , 以防渗 、 漏 宽遇水膨胀橡 胶 止 水带 , 缘 用沥 青 麻 絮 填塞 密 实 , 外 内缘 采 用 水 , 使洞 内外形成一个完整 的排 水系统 。2 中心水沟采用砂 砾填 ) 1 m 防水砂浆填塞密实 。 0c 充 , 级配形式根据试 验数 据来确 定 , 其 避免 采用 过细材 料堵 塞 中 心排水管 。3 隧道施工缝施 工时 , ) 应尽 量使先浇 筑完成 的衬 砌混
隧道穿越滑坡堆积体施工技术

隧道穿越滑坡堆积体施工技术提纲:1.隧道穿越滑坡堆积体的施工流程2.施工中的安全措施3.优化施工方案,降低风险4.材料选择与特殊工艺5.施工中的质量控制1.隧道穿越滑坡堆积体的施工流程隧道穿越滑坡堆积体的施工流程应该包括调查勘探、设计方案、材料选择、建设与监测等几个阶段。
在调查勘探方面,首先要了解滑坡的性质、厚度、深度、倾角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安排施工工艺;其次还要了解现场环境和特殊情况,如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规划;最后还要了解现有的道路、管道等工程设施,以便更好地选择施工方案。
在设计方案方面,应该根据调查结果确定隧道的位置、断面尺寸、施工工艺和路面堆积等参数。
在材料选择方面,应该选择具有抗压、抗拉、耐蚀性等优良性能的材料。
在建设与监测方面,应该按照设计方案严格执行工艺流程,同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2.施工中的安全措施施工中的安全措施是非常重要的,隧道穿越滑坡堆积体的施工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施工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确保施工安全;(2)在施工过程中,对现场环境和地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随时调整施工方案;(3)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配备足够的防护设施,如安全帽、安全绳、护栏等;(4)确保施工设备有完备的安全装置,并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5)防潮防水,防止地面涌水、倒塌等意外情况;(6)在施工前禁止私拉乱接电线,避免电气事故发生;(7)在施工现场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如“危险区域”、“禁止通行”等,以提醒工人和路人;3.优化施工方案,降低风险为了降低隧道穿越滑坡堆积体的施工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设计方案,降低施工难度和风险;(2)提前组织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现场情况,规划安全措施;(3)优化施工工艺,减少振动对滑坡体的影响;(4)加强准备工作,如明确施工天气条件、报备施工计划等;(5)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施工各环节的协调配合;(6)强化施工现场监管,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减少安全隐患;(7)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松散堆积体隧道围岩超前注浆技术

三航南京分公司
李龙喜白鹏鹏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叶新田 阳军生 刘朋飞
[摘 要]为解决隧道穿越松散堆积体时的超前加固难题,依托云南省华丽高速公路罗打拉隧道,将水泥等
材料按一定添加比配制了一种针对该地层的新型膏状注浆材料。试验表明:普通硅酸盐水泥(42.5R)与水等量 混合,并根据水泥用量,加入占比为4%的水玻璃(40~45°Be)与高分子材料聚乙二醇,通过隧道拱部120。范围内 超前小导管注入水泥膏状浆液,当注浆压力达到1.5~2.0MPa时,即可取得理想的加固效果。釆用上述浆材加固
2.2地质条件及参数
罗打拉隧道丽江端隧道左、右幅进口段
属V?级围岩,以稍密状碎石、硬塑黏土及强
风化玄武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围岩多呈碎石 状松散堆积结构。拟建隧道区范围内地层主要
为第四系泥石流堆积(Q汙)、冲洪积层 (Q严以)、滑坡堆积体层(Q严)、残坡积(Q产厲) 及二迭系上统玄武岩组(P?B)玄武岩。
松散体地层,浆液能够有效充填块石之间的孔隙,使地层中的块石胶结,形成结石体,地层得到良好加固。监控 量测的结果显示,釆用新型浆材注浆的断面拱顶沉降较小,且变形可更快趋于稳定。
[关键词]松散堆积体超前注浆浆液选材现场试验
1引言 松散堆积体是一种介于土石之间,且力
学性质不均匀不连续的地质结构,地层是由 不同粒径、不同空间分布的块石和充填其间 的土体组成的混合体,其工程特性与常规地 层材料具有明显差异。在松散堆积体地层进 行隧道施工易引起洞口坡体滑坡、掌子面坍 塌、隧道基底不均匀沉降等问题,风险极大。 因此,在松散堆积体地层隧道施工时,采取合 理的地层预加固措施十分必要。
道施工工序的顺利衔接,注浆后需在2 h内形
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结石体,确保掌子面开挖 时不会发生垮塌,但结石体强度不宜过高,否 则将不利于后续的开挖作业,因此注浆结石
特殊地质或严重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位置选择的要求

特殊地质或严重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位置选择的要求特殊地质或严重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位置选择的要求?1)穿过滑坡、错落体内时,应使洞身埋置在错落体或滑动面以下一定深度的稳固地层中。
2)陡岸斜坡严重张裂不稳或者山坡有严重崩塌时,隧道位置宜往里靠,置于稳固地层中。
当崩塌地段短,崩落石块小,情况不严重,可采用明洞方案,或与路基防护工程作比较。
3)隧道应防止通过严重不良地质、地下水极为发育的低洼部位。
4)通过岩堆地段时,若岩堆严密稳定,可修建隧道,但应防止洞身置于岩堆与基岩接触面处;若为不稳定岩堆,隧道应内移置于基岩中,并留有足够的安全厚度。
5)隧道穿过泥石流沟床下部时,应使洞身置于基岩中或稳定的地层内,并保证拱顶以上有一定的安全覆盖厚度。
6)明洞根底应置于基岩或牢固可靠的地基上,明洞洞顶回填应考虑河床下切或上涨以及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并加不小于0.5m的安全覆盖厚度。
7)通过岩溶地区时,宜选择在难溶岩的地段和地下水不发育的地带。
应防止穿越岩溶严重发育的地下溶蚀大厅、溶洞群及地质构造破碎带等地段;不能避开时,宜选择在较狭窄,影响范围最小处,以垂直或大角度穿过。
8)隧道应避开流砂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选择其范围最小且相对稳定地段以短距离通过。
9)隧道应避开松软易坍的第四纪堆积层;当其部分洞身无法避开时,应选择影响范围最小的地段通过。
10)隧道应尽量避开构造松散的冰碛层;必须通过冰碛层时,宜选择构造相对严密的、影响范围最短的地段通过。
11)隧道宜避开穿越富煤区和瓦斯含量最高的地带;当必须通过煤系地层时,隧道应有一定厚度的隔层,或以大角度横穿,尽量减少其影响长度。
12)黄土地区隧道,应避开有地下水活动,陷穴密集,冲沟发育,地层不稳和滑坡、泥石流等地段。
13)多年冻土地区,由于受冻胀、融沉、热融滑坍等多种特殊物理地质现象影响,隧道洞身应避开穿过地下冰及地下水发育的地带。
14)水库地区的隧道位置,应避开受水库充水及消水影响易于发生滑塌病害的松散、破碎地带,选择在稳定的基岩或坍岸范围以外的稳固地层内。
【精品】龙华隧道施工安全项目施工方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目录一、编制依据、工程概况及工程环境概况 (5)(一)编制依据 (5)(二)工程概况 (5)1、地理位置 (5)2、工程概况 (5)3、工程环境概况 (6)4、工程地质 (7)5、水文地质 (7)6、特殊、不良地质情况及对工程影响的评价 (7)二、施工安全保证体系 (8)(一)安全施工指标 (8)(二)安全保证体系 (8)1、安全组织机构 (8)2、安全保证体系 (9)三、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11)(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11)(二)安全教育制度 (11)(三)安全技术交底 (12)(四)安全检查制度 (13)(五)安全奖罚制度 (13)四、文明施工及“五小”设施搭设安全防护措施 (15)(一)文明施工措施 (15)1、现场平面布置要求 (15)2、现场材料堆放要求 (15)3、施工机械、用具及用电管理要求 (16)4、施工作业面要求 (16)5、现场宣传与精神文明要求 (17)(二)“五小”搭设安全防护措施 (17)1、办公室 (17)2、工人宿舍 (17)3、厨房 (18)4、厕所、浴室 (18)五、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制度 (18)1、项目经理 (18)2、总工程师 (19)3、安全质量部 (19)4、施工队长 (20)5、队安全员 (22)六、各分部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 (22)(一)隧道开挖安全技术措施 (22)(二)隧道爆破安全技术措施 (24)(三)洞内出碴的安全技术措施 (24)七、各工种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5)(一)机械操作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5)1、混凝土搅拌机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5)2、砂浆搅拌机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6)3、钢筋弯曲机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6)4、钢筋切断机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7)5、电锯、平刨、砂轮切割机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8)6、电焊机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9)7、移动式电动工具和手持电动工具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9)8、潜水泵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30)9、蛙式打夯机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31)(二)脚手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31)(三)“三宝”、“四口”与高空作业安全施工技术措施 (33)1、“三宝”-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 (33)2、“四口”—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坑、井口、通道口 (33)3、高处作业 (34)(四)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34)八、施工现场保卫、消防安全及环境保护措施 (36)(一)施工现场保卫、门卫安全保护措施 (36)(二)施工现场消防安全保护措施 (36)(三)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 (37)九、防止“五大”伤害事故与“五个”预防专题防范措施 (38)(一)防止“五大”伤害事故措施 (38)1、高处坠落 (38)2、触电 (39)3、物体打击 (39)4、机械伤害 (40)5、隧道坍塌 (40)(二)“五个”预防防范措施 (41)1、工程赶工 (41)2、工程收尾 (41)3、节前节后 (41)4、施工环境差 (41)5、气候变化 (41)十、安全技术资料的管理措施 (42)十一、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措施 (42)(一)安全事故的报告措施 (42)(二)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措施 (43)安全施工组织设计一、编制依据、工程概况及工程环境概况(一)编制依据本工程安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1、《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2、《JGJ46-8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3、《JGJ80-91建筑施工高空作业安全技术规范》4、《JGJ130-200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5、《JGJ33-200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二)工程概况1、地理位置龙华隧道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镇长源社区东侧、平南铁路既有线南侧山系中,属低山丘陵区,相对高差20~30m左右,坡度一般为15~55°,植被茂盛,地貌线状冲刷和片状冲刷均较明显。
例谈隧道穿越既有滑坡体施工技术

例谈隧道穿越既有滑坡体施工技术根据塔-中公路改扩建工程指挥部提供的《塔吉克斯坦-中国边境公路改扩建工程杜尚别至丹加拉段乔尔马克扎克隧道主体工程施工图设计》等资料,受两断层影响,在隧道进口段存在一大的古滑坡体(隧道仰坡古滑坡体见图1所示),因此,设计图纸要求“对于乔尔马克扎克隧道进口明洞开挖位置处容易发生滑坡,因此在明洞的开挖过程中要加强洞门上方边坡的防护。
在当前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揭示隧道进口段现已施工段围岩为坡积土,富水,稳定性差,在施工过程中形成多次溜塌。
鉴于进口地质复杂,隧道的施工扰动引起原有平衡状态破坏,导致隧道进口已开挖边仰坡变形。
边仰坡的变形进一步增加了隧道支护结构上的荷载,加之受降雨等影响,隧道初期支护出现严重开裂,变形增加。
根据施工单位提供隧道现有断面的测量资料,结构最大沉降量达30cm,这势必造成隧道仰坡的进一步变形。
隧道仰坡的变形破坏将导致既有古滑坡体的复活,进而导致隧道进口发生大规模滑坡破坏。
鉴于隧道进口段实际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和当前隧道结构的变形情况,为保证隧道进口段施工期间的稳定性,确保隧道进口段施工、运营安全,需要对隧道进口段隧道施工边仰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根据分析计算结果,提出安全、经济、合理的工程处置措施。
1. 乔尔马扎克隧道工程概况在建吉克斯坦-中国边境公路改扩建工程杜尚别至丹加拉段乔尔马克扎克隧道为控制性工程。
隧道隧址区地貌属高山地貌,洞身所在山体为横穿山脊,总体地势中间高两端低,地面标高1200~1630~1120m,相对高差510m。
隧道进出口处地形较缓,坡度为20-38°,隧道最大埋深约419m。
隧址区沟谷切割强烈,山坡陡峭,坡面大部分为黄土;隧址区地层岩性主要为黄土、砂岩、粉砂岩、石灰岩加板岩,上部岩体呈强~弱风化岩体,节理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好,其上局部覆盖第二系全新统残坡积物(Q2)黄土,透水性较强。
该区段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积雪的补给,隧址段局部存在基岩裂隙水,水量较弱,随季节而变化,对隧道的影响较小。
滑坡堆积带偏压隧道进洞施工技术

滑坡堆积带偏压隧道进洞施工技术摘要:结合小磨公路勐腊四号隧道工程实例,介绍洞宽11.3m的隧道在滑坡堆积带的进洞施工技术,包括增设抗滑桩和偏压墙、明洞暗作、引排地表水、大管棚和小导管超前支护及短进尺台阶分部开挖等。
关键词:山岭隧道;滑坡堆积带;进洞;施工技术1工程概况勐5腊4号隧道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是昆曼国际大通道小磨高速公路勐腊段的控制性工程之一。
隧道起讫里程为K119+120~K119+435段。
全长315m,为单线双向隧道。
设计为单心圆单拱结构,净宽为11.3m,净高7.45m。
隧道所处地区属构造剥蚀中低山地形地貌区,所穿越山岭植被茂密。
区域冲沟、山间盆地发育,山顶波状起伏,山坡坡度一般小于40°。
隧道小勐养端地势较陡,进洞处在斜坡上且上面覆盖层较薄。
坡面为茂密的植被所覆盖。
本地气候属热带雨林,夏季多雨、高温。
隧道出露地层由白垩系下统曼岗组(K1m)紫红色泥质粉砂岩、褐黄、褐红、紫红色砂岩和第四系残坡积(Q el+dl)褐、紫红色亚黏土组成。
土层较薄,分布不连续。
岩面节理发育。
隧道区内岩层产状较陡,为123°∠12°。
在隧道区内无断层通过,属构造稳定区。
Ⅱ类围岩段围岩为褐红、暗红色砾岩及紫红色泥岩,岩石节理裂隙发育,以全一强风化、碎石土状为主,少量碎石状;岩体呈碎(石)状压碎结构。
围岩拱顶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坍塌,侧壁常有掉块、小坍塌出现。
2隧道特点及施工方案2.1工程特点及难点(1)隧道所处山区植被茂盛,山体蓄水量大,岩层裂隙比较发育,降水渗入岩层,裂隙水丰富,能够形成小的渗水汇流,雨季能形成暂时的喷涌现象。
(2)该隧道进口段地质条件复杂,洞口段地层为第四系滑坡堆积层,层厚25m~30m,隧道穿越强风化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地层。
呈土夹石结构,节理、裂隙极为发育,岩石破碎。
洞口端地形呈左高右低、左前右后的特征,与线路呈25。
的夹角,左侧山体陡峻,右侧山体覆盖层薄,是典型的偏压、斜交隧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华隧道穿越滑坡堆积体的施工技术谢惜谦摘要针对龙华隧道出口段55m滑坡堆积体地表、洞内及工期等因素,对本段的施工措施进行了探讨,并详细地介绍了主要的施工工艺及实施效果,可为以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滑坡堆积体浅埋上软下硬优化的CRD法地表注浆1.概况1.1工程概况深圳市地铁5#线建设平南铁路改线工程龙华隧道全长806m,里程为DK15+100~DK15+906,属于一级电气化双线铁路隧道,最大开挖宽度13.56m,高度12.96m,断面方145.61m2。
全隧均位于曲线上,线路平面上隧道呈中间小两头大,标段范围内从0.4m加宽断面逐渐变化到1.6m加宽断面,变化值从1.0m-0.4m-1.2m-1.6m共计4个变化段。
采用新奥法施工,光面爆破,钢架锚喷支护,复合式衬砌。
中铁十局负责施工的第3标段暗挖长度500m,其中Ⅴ、Ⅵ级围岩段长355 m,占全长的 71 %,是工程的难点、重点所在,尤其是DK15+745~+800段的滑坡堆积体。
1.2 滑坡堆积体概况1.2.1 工程及水文地质特征DK15+745~+800段原为山谷,2005年暴雨将四周山体的残坡积层冲集此处。
隧道顶板厚 3.5~11.0m,边墙底以上主要由坍滑体的含砾粉质粘土及全风化花岗岩组成,松散,饱和,呈软泥状,地表已作植草及排水处理(见下图)。
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渗透及富水性较好,雨季时降水即刻渗透到隧道内,水量极大。
隧道边墙底部以下为中~弱风化的花岗岩,施工时需进行爆破处理。
DK15+800隧道中线DK15+7451.2.2 设计开挖初支概况(1)滑坡体处理加固:①DK15+740~+810线路左侧抗滑桩:距线路左中线13m处布置一排11根2×2.25人工挖孔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深23m,桩间距3.0m。
②DK15+750~+800段地表袖阀管注浆:隧道中线左右10m范围,钻设¢110cm孔,¢50袖阀管注浆,2×2.0m间距梅花形布置,入弱风化岩2m以上。
详见下图(2)超前支护:DK15+800~+770洞口段拱部1500范围¢108×6mm 长管棚,环向间距40cm;DK15+770~+745洞身段拱部1500范围¢89×5mm长管棚,每次打设10m,纵向间距7m,搭接3m,环向间距40cm;均注1:1水泥浆液。
(3)初支体系:本段为Ⅵ级围岩,采用I20a钢架,@50cm;¢8单层钢筋网,@20×20cm;拱部¢22组合中空注浆锚杆,边墙¢22砂浆锚杆,L=3.5m,纵环间距100×100cm;¢22纵向连接筋,@100cm;全环喷射C25砼27cm厚。
(4)施工方法:采用CD工法,分为上中下3台阶;中隔壁上部采用¢22超前砂浆锚杆,L=4.5m;架立I18临时钢架,@60cm;侧壁上、中部采用¢22砂浆锚杆,L=2.5m,纵环间距100×120cm;¢22纵向连接筋,@100cm;喷射C20砼15cm厚。
临时仰拱采用喷射C20素砼10cm厚;上、中部每侧拱脚打设1根¢42×3.5注浆小导管锁脚,L=4.0m。
2.施工情况在按原设计完成地表抗滑桩、袖阀管注浆、洞口段拱部的超前大管棚支护后,于2009年2月15日采用CD法进洞暗挖施工,在完成前几榀初支钢架后发现下沉严重、迅速(施工时预留30cm的沉降量,喷射砼封闭后1-2天就下沉了5-10cm),底部临时封闭的10cm厚C25喷射砼仰拱翘壳、开裂,但洞身初支结构未见任何异常开裂变形,监控量测数据也表明下沉大但收敛位移稳定。
发生此种情况后,现场立即在拱部(1200范围)增设临时仰拱(I20a钢架+喷射27cm厚C25砼)及中部临时竖撑(I20a工字钢),通过采取上述的措施,仰拱整体已闭合段下沉、收敛均稳定无异常。
经过设计单位现场踏勘后,拟将开挖方法变更为CRD法施工。
在结合以下因素后,最终采用优化的CRD法施工。
(1)工期紧迫:龙华隧道能否按期完成影响到深圳地铁5号线乃至广深港客运专线及深圳北站的建设,若完全按CRD法实施,施工步骤繁多,相互干扰大,工期肯定无法按期完成。
(2)爆破干扰破坏:根据地表注浆钻探的地质情况反映,隧道底部座落在原山沟底,“上软下硬”,边墙及仰拱围岩为中~弱风化的花岗岩,施工时必须爆破,会对中隔墙产生破坏。
(3)地表沉降控制要求较轻:监控量测反映地表及拱顶下沉大,但收敛位移稳定,主要是钢架底部的围岩达不到承载力要求,造成下沉。
但考虑隧道地处郊外的山岭地带,影响范围内无任何的建筑物及管线,若开挖时预留足够的沉降量,地表沉降控制有较大的空间。
3.优化的CRD法采用四台阶法开挖,拱部预留大核心环形槽挖,临时仰拱增设I20a钢架喷射27cm厚C25砼,中部采用I20a工字钢临时竖撑,整体闭合、步步为营施工。
具体施工措施如下:3.1滑坡体处理加固抗滑桩已按设计施做完毕,入微风化岩均在6m以上;袖阀管注浆也已按设计完成。
3.2超前支护DK15+800~+770洞口段拱部1500范围¢108×6mm长管棚已按设计施做完毕,必要时局部补充¢42×3.5mm超前小导管。
DK15+770~+740洞身段拱部1500范围¢89×5mm长管棚拟按设计施做,若现场操作困难,则改为双排¢42×3.5mm超前注浆小导管,层距15~20cm,梅花形间隔布置,环向间距30cm,L=3.0m,纵向搭接1.5m。
3.3初支体系采用I20a钢架,@50cm;¢8单层钢筋网,@20×20cm;¢22纵向连接筋,@100cm;全环喷射C25砼27cm厚。
由于本段埋深浅,土质松软,打设锚杆时的扰动经常造成局部的掉块、坍塌,加上预留大核心土后打设锚杆极其困难,因此取消了原设计的拱部¢22组合中空注浆锚杆。
在钢架每侧拱脚打设6根¢42×3.5mm注浆小导管锁脚,L=4.0m,环向间距100cm,钢架左右各布置3根。
边墙采用原设计¢22砂浆锚杆,L=3.5m,纵环间距100×100cm。
3.4施工方法第一台阶采用预留大核心土环形槽挖法,高度范围为拱部1200;至起拱线;第二台阶至起拱线下1m,高度3.5m,采用左右错开半边开挖;第三台阶至边墙底,高度3.5m,采用左右错开半边开挖;第四台阶为仰拱,整体开挖闭合施工。
纵向每台阶长度控制在6~8m,第一台阶每次开挖一榀钢架长度;第二、三台阶每次开挖1~2榀钢架长度,左右错开5m以上;仰拱每次开挖2~3m。
3.5临时支护措施(1)临时仰拱:第一台阶增设I20a钢架(@50cm)+喷射27cm 厚C25砼;¢22纵向连接筋,@100cm。
(2)中隔壁临时支撑:第一台阶增设I20a临时竖撑,@50cm,¢22纵向连接筋,@100cm。
若拱顶下沉较大时喷射27cm厚C25砼包裹封闭。
(3)大核心土临时支护:由于第二、三台阶的基底为原岩(强风化~微风化花岗岩),所以未设置临时仰拱及中隔壁临时支撑。
改为保留“八字形”大核心土,两侧采用导坑形式开挖(详见下两图),核心土侧挂¢8单层钢筋网,@20×20cm,喷射10cm厚C20砼支护。
3.6施工步骤第一台阶预留大核心土环形槽挖法,每次开挖一榀钢架,超前5m→第一台阶临时仰拱闭合,中隔壁临时支撑架设→第二台阶左右错开5m槽挖、初支→大核心土临时支护→第三台阶左右错开5m槽挖、初支→大核心土临时支护→第四台阶仰拱整体闭合(包括仰拱二衬及填充)→每闭合2个循环的仰拱拆除1个循环的临时支撑。
详见下图4.施工技术措施(1)测量:开挖半径(以R1为例)=6.95m,视现场地质实际情况,高程整体抬高20~40cm,确保预留沉降量,满足二衬净空。
(2)¢42×3.5mm超前小导管根据现场围岩情况确定施工与否,施工时注浆必须饱满,开挖长度不能超出小导管的搭接范围。
(3)上部核心土预留长度、宽度以现场立拱、锚杆、喷射砼方便操作为宜,并且要注意核心土的坡度,防止坍塌。
(4)孤石爆破作业必须采用浅孔预裂爆破,应尽量控制药量,避免放大炮,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严格控制超挖,杜绝欠挖。
(5)钢架横向应与隧道纵向垂直,中线与隧道中线重合。
连接螺栓应紧固,不管螺栓连接与否均要焊接连接板,纵向连接筋与拱架焊接牢实,钢架脚用方木或木板垫平垫稳,楔子打紧,使钢架顶紧岩面,拱脚处回填洞碴,方便下部连接。
(6)锚杆钻孔应垂直于岩面,保证深度,插入杆体前应将孔内杂质吹洗干净,注浆饱满,与钢架焊接牢固,杆体外露不大于10cm。
除边墙外必须采用注浆泵施工。
(7)钢筋网绑扎、点焊牢固,以喷射时不晃动为原则,并且应预留下次的搭接长度。
(8)锁脚锚管一定要保证其数量、质量。
注浆禁止采用药卷锚固剂,必须使用气动吹风泵或电动注浆泵,以保证其关键的作用。
(9)喷射砼要求采用湿喷工艺。
施工时严格配合比,注意调整风、水压力和喷射角度、距离,减少回弹量。
喷射时岩面不得有松土虚碴和杂物,风化岩面不得用水冲洗,只能用高压风吹扫干净。
喷射面要平整、不得成波浪形,厚度保证27cm。
每循环喷射前必须将上循环钢架背后空洞喷射满,必要时预留注浆导管回填注浆。
(10)量测桩点要妥善保护,加强量测工作,指导和修正施工支护参数。
当洞内变形量较大时,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施做仰拱及填充,甚至二次衬砌。
5.施工安全措施(1)进入工作面人员首先检查工作面情况,特别是拱顶、两帮、掌子面有无松动岩块、裂纹等安全隐患,如有,必须立即处理!开挖时注意落石、掉块,防止事故发生。
(2)打锚杆和环形开挖在斜坡上作业,注意检查支腿的稳定性,防止跌落伤人,同时注意钎子或锚杆滑落伤人。
(3)钢架笨重,安装时要有专人指挥,大家齐心协力不得各行其是,架立好后要支撑牢固,防止倾倒,纵向连接筋随立拱同时就要安装好。
(4)喷射作业人员要戴好防护用品,防止高压风、水、石料伤人。
(5)隧道内多工序多工种平行作业,相隔距离较近,互有干扰,噪音大,任何工作人员都得注意周围工作环境,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还要保护别人。
(6)施工开挖要以上部为主,大家相互配合,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保证质量和进度。
6.施工总结及体会6.1地表水的防渗处理滑塌体主要由砾粉质粘土及全风化花岗岩组成,松散,饱和,呈软泥状,隧道本身处于沟谷地处,降雨时水流即刻渗入洞内。
针对这种情况,在隧道地表铺设了一层防水板,并在防水板上覆盖泥土,根据地形修建了环形的排水沟。
雨天时,专人排引水流,以防渗入洞内。
6.2地表袖阀管注浆的作用本段隧道地表设有¢50袖阀管注浆,2×2.0m间距梅花形布置,范围为隧道两侧10m,加固至底部弱风化岩上,注浆压力为1.5~2.0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