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宏观经济学第三讲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学时数:36 学分数:2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学入门课和必修课,它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西方经济学理论最核心的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把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还应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宏观经济学》(36学时)的授课对象是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

2、课程教学内容导论(3学时)本章对宏观经济学做一个概貌性的介绍,包括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知道从什么角度以及如何对宏观经济的运行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3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统计方法、名义GDP与实际GDP 的区别和换算、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指标、国民收入的收支均衡等式。

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国民收入的收支均衡等式。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国民收入等概念加深理解,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宏观经济均衡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均衡”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教师要在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才能将学生领入宏观经济学的领域。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3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了解消费和储蓄这两个经济变量的相关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消费函数理论。

要求学生掌握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原理。

教学重点: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深入的理解,并对其它消费函数理论有所了解。

乘数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之一,抽象且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讲解清楚。

宏观经济学第三章

宏观经济学第三章

2016年1月29日,日本央行宣布将商业银行 存放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从之前的0.1%降 至-0.1%,从2月16日开始实施。同时认为若 有必要,将进一步调降负利率。在经济发展 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日本央行降低利率,向 市场表达进一步量化宽松的决心。
2019-09-12欧洲央行利率决议:将存款利率 下调10个基点至-0.5%,为2016年3月以来首 次下调。
投机需求的情况
证券价格随利率变化而变化。
利率越高,证券价格越低。 人们就会拿货币去买证券——低价买进,将来价格升高后卖 出获利。 利率越高,货币投机需求(持有货币为了投机)越少。 当认为利率高到不再上升、证券价格不再下降时, 会将所有货币换成证券。货币投机需求为0 。
反之,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证券价 格不再上升,而会跌落。
y a e dr 1 b
IS曲线的方程为: y=2500-25r
r a e 1b y
d
d
IS曲线的方程为: r = 100 - 0.04y
假定:
(a)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
(b)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 10r;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投资的决定 二、IS曲线 三、利率的决定 四、LM曲线 五、IS-LM分析 六、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i=i(r) (满足di/dr < 0) 。
假定只有利率变, 其他都不变
投资i是利率r的减函数,即投资与利率反向变动。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以10亿美元。
2、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 会使IS 曲线( )。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一、各章参考文献第一章导论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 2nd Ed., Norton Co. , New York, 1988, Chapter 13、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5、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

其次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1、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Chapter 22、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

5、美国商务部,《当今商业概览》,1976年一月号。

第三章经济增长1、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Mordern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 , McGraw-Hill Co.,New York, 19762 > So 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Agregate Production Inunction n, in “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 , 1957第四章失业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其次版),中国人民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3、兰荣华,《我们国家当前失业的缘由和再就业的措施》,载《上海铁道高校学报》2000年第7期。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3》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A19020240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3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课学期:3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推荐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目: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萨级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下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多恩布什、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改革》、〈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消息报》、《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杂志。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绪论(2学时)本绪论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4学时)本章主要阐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为以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提供一个必要的前提。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四、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三、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等关系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二、引入政府和对外贸易后的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第四节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及其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的主要差异一、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二、我国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的主要内容三、两种核算体系的主要差异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6学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本章至第五章都是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分析。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000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成如下教学目的: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不同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不同宏观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力。

掌握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考察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解不同政策运用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学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并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2.理解GDP及相关指标的含义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4.应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理解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重点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其它教学环节:课后查阅当前全球GDP排名,熟悉前20的国家和地区;登录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历年《统计年鉴》,熟悉GDP核算的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使用。

(二)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9课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5.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6.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教学要求:1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3.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理解各种乘数的概念重点难点:1均衡产出的含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乘数原理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

03--内生增长模型

03--内生增长模型

中级宏观经济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许晓茵 11

1 1 2 (t ) B a g [ L ( t )] [ A ( t )] L ( t ) ( 1 )[ L ( t )] [ A ( t )] A(t ) L (t ) (t ) ( 1)[ A(t )] 1 A B a [ L(t )] [ A(t )] 1 [ L(t )] 1 L
与AK模型的相同一样,隐含着很强的规模效应(Scale Effect),即长期均 衡增长率与经济规模成比例。例如,随着人口增长,进行R&D活动的人 数会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模型的结论是人均收入增长率会 提高。 来自Jones(1995a)的批判。“二战”后,美国及其他OECD国家实际 R&D人数成倍增加,但人均收入增长率基本上保持不变甚至略有下降, 增长是否确实如第一代R&D模型所预测的那样,随着模型所识别的因素 改变而变化?

中级宏观经济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许晓茵 23

(t ) Y g K (t ) (1 )( g A (t ) n) g A g K Y (t ) (t ) y ( g K (t ) n) (1 ) g A (t ) g A g K y (t )
中级宏观经济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许晓茵 xuxiaoyin@
第3章 内生增长模型
阅读资料: 罗默:《高级宏观经学》(第四版),第3章 Romer, Paul M. 1990.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October, Part 2): S71-S102 Jones,Charles I. 1995b. “Time Series Tests of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 (May): 495-525

《高级宏观经济分析》教学大纲

《高级宏观经济分析》教学大纲

《高级宏观经济分析》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通过讲授与讨论,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以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进展,同时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专题文献研读相结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师主讲与学生自讲相结合。

教学课时:2学分,每周2课时,总课时30~34。

教学内容第一讲 Solow模型一、增长理论概述二、Solow模型的基本假设三、Solow模型的动态四、Solow模型的基本命题五、储蓄率变化的影响六、环境与经济增长七、增长因素分析第二讲知识积累模型一、模型描述二、知识性质以及R&D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三、内生储蓄的知识积累模型第三讲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一、模型描述二、模型动态分析三、人力资本积累模型Solow模型的比较第四讲经济周期基本理论一、经济周期一般特征二、经济周期的几种冲击说三、经济周期模型第五讲凯恩斯主义模型一、IS—LM模型二、AD—AS模型三、Mundell-Fleming模型第六讲通货膨胀理论一、通货膨胀概述二、通货膨胀形成机理与模型三、铸币税与通货膨胀四、通货膨胀的成本第七讲失业理论一、失业理论概述二、失业产生的机理与模型三、失业的影响四、失业的治理第八讲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概述二、货币创造与货币乘数三、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四、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五、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第九讲货币需求理论一、古典的货币数量论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四、动态调整的货币需求模型第十讲消费理论一、绝对收入假说二、相对收入假说三、生命周期假说四、持久收入假说五、随机游走假说六、其他消费理论第十一讲投资理论一、投资与投资成本二、有调整成本的投资模型三、托宾q理论四、有调整成本模型的扩展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一)教材[美]戴维·罗默. 高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二)主要参考书孔爱国. 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上海三联书店,2003庄子银. 高级宏观经济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袁志刚,宋铮. 高级宏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龚六堂. 高级宏观经济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周爱民. 高级宏观经济学.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Blanchard, O. J. and S. Fischer, 1989. Lectures on Macroeconomics. Cambridge. MA: MIT Press.Sargent, T., 2000. Recursive Macroeconomic Theory. MIT Press.Turnovsky, S., 2000. Methods of Macroeconomic Dynamics. MIT Press.。

宏观经济学全部

宏观经济学全部

下一讲预习提示:
长期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的核算 索洛模型:资本、人口、技术与经济
增长
第二讲 长期经济增长
真实GDP水平是判断经济繁荣与否的 良好标准;
真实GDP增长是判断经济进步与否的 良好标准。
2007,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
经济增长的一般原理 经济增长源泉的核算 经济增长模型 促进经济增长的公共政策
6、依通胀率调整经济数据 关注货币价值的变化 经济中的指数化:社保、工资、 实际和名义利率
三、失业的概念及其衡量
1、失业的概念 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就是一定年龄
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 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失业就是就业 的对称,即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 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 失业的三个条件: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 望、正在寻找工作
的增长、劳动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相互作用, 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
资本、储蓄与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1、资本、储蓄与经济增长
基本结论:在长期,一个经济的储蓄 率决定其资本存量规模,从而决定其产 出水平。储蓄率越高,资本存量就越多, 产出水平也越高。
分析过程:从基本模型开始
一些数据: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核算
∆Y/Y =α ∆K/K+(1- α) )∆L/L+ ∆A/A
1950-1999 3.6
1.2

1950-1960
3.3
1.0

1960-1970
4.4
1.4
1970-1980 3.6
1.4
1980-1990 3.4
1.2
1990-1999 3.7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在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地位 初步确立。 Shibor报价的准确性、灵敏性、代表性稳步提高,与拆借、回 购利率的利差稳定性不断增强,以Shibor为基准的市场交易持续 扩大。同时,Shibor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中得以广泛运用。 据了解,Shibor在利率衍生品交易定价中发挥重要作用。2007年, 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占互换交易总量约13%,下半年占比 升至24%左右。基准多为3个月和隔夜Shibor,分别占以Shibor 24% 3 Shibor Shibor 为基准的交易总量的79%和20%。远期利率协议自开办以来全部 采用3个月Shibor作为定价基准。 据悉,Shibor利率将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业发展和改 革‘十一五’规划”明确,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将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国债收益率培育为我国短 期和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以疏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 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渠道,构建完整的金融市场收益率曲线,稳 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理财产品也将更多与Shibor挂钩。
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货币
广义货币
更广义货币
M0的诞生地
•M1:主要包括现钞和活期存款部分,这部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对 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有效需求。 M1的增长变动情况与生产资料 和生活资料价格走势关系最为密切。 M1增速过快,很可能会从需 求角度带动商品和劳务市场价格上涨。 •M2:这部分货币形式流动性不强,但与M1相比受经济形势和利率水 平等影响较大。 •如果M1的增长率在较长时间高于M2的增长率,说明有更多的人把 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提出进行投资或购买股票,大量的资金表现为 可随时支付的形式,使得商品和劳务市场普遍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 经济会出现过热的情况。 •反之,如果M2的增速在较长时间内较M1增速高,则说明实体经济 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可以随时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期存款 大量转变为较高息的定期存款,货币构成中的流动性较强的部分转 变为流动性较弱的部分,经济出现降温。
பைடு நூலகம்谨慎货币需求
因个体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不同而不同,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货币需求量 是与收入密切相关的
货币需求还与物价水平有关
当价格较高时,对于同一商品,需要更多的货币作为交易媒介
综合:
Md = (kY – hR) P 或 Md /P = kY – hR
参数K与h的含义?
货币需求方程
Md = (kY – hR) P 或 Md /P = kY - hR
央行公布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在去年出现“天量信 贷”之后,今年货币供应量出现减速,截至2010年3月末,广义 货币供应量M2、狭义货币供应量M1均较上年末出现下调,分别 降低5.2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但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9万亿 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4.9个百分点。央行表示, 虽然货币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运行,但近期增速已呈逐步放缓态 势,其中M2增速已连续四个月保持回落。
10万元存款最终可创造多少存款? 取决于准备金率是多少!
准备金率=10%: 10+10(1-0.1)+10(1-0.1)2 + 10(1-0.1)3 +…=10/(1-0.9)=100 准备金率=15%: 10+10(1-0.15)+10(1-0.15)2 + 10(1-0.15)3 +…=10/(1-0.85)=66.7 讨论: 漏出 哪些货币没有参加货币创造 漏出” 哪些货币没有参加货币创造? 讨论 “漏出”:哪些货币没有参加货币创造?
均衡利率
R Ms/P
•市场利率是由市场上货币供求状况所 决定:供给小于需求,利率上升:供给 大干需求,利率下降。 •能够及时反映短期市场利率的指标有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 等。新发行的债券利率一般也是按照 当时的市场基准利率来设计的。一般 来说,市场利率上升会引起债券类固 定收益产品价格下降,股票价格下跌, 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走低,但储蓄 收益将增加
货币供给
货币创造乘数
S
S
准备金
M
S
1+ c = •MB r+e+c
如何控制货币供给?
参数控制 (影响乘数) 1. 法定准备金率 直接控制 法定准备金率(直接控制 直接控制)
存款准备金政策 定义: 定义: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 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 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 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一般是确定存款余额。 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一般是确定存款余额。
货币需求
费雪方程 概念:货币流通速度 ---------名义GDP PY V = M S --------货币供给数量
当货币供给MS增加时,可能造成三个方面的后果: 1.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2.真实总产出Y增加; 3.物价水平P上升 弄清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哪一种后果,或主要表现为哪一种结果, 是货币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关于货币供给与总产出的关系我们 留待以后讨论。这里主要讨论货币流通速度问题。
2. 超额准备金率 (间接控制:中央银行怎样施加影响)
2008年 ·9月15日 央行6年来首 次降息 ·10月8日 央行再度降息 ·10月29日央行第三次降息 央行可通过对利率结构的调整影响超额准 备金率。 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提高,意味 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提高了, 商业银行为了减少借款就会多留准备金, 这样贷出的资金减少了,货币的供给也就 减少了。 如果再贷款利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借 款的成本降低了,商业银行会少留准备金 而多贷款,这样货币供给就会增加。 同样,提高(降低)准备金存款利率,商业银 行会增加(减少)超额准备金存款而将资金 贷给客户,这样参与货币创造的资金多了, 货币供给也就增加.
7% 5% 4%
Md/P M/P
讨论: 讨论
货币供给有货币当局依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决定,货币供 给曲线不取决于利率.但货币供给增加(紧缩)会影响利率
在完全开放的货币市场或资金市场上,利率又能影响资 金的供给与需求,促进资金供求趋向平衡.当资金供大 于求,市场资金多余,利率下降时,资金供给者的利息 减少,能促使一部分原打算投向资金市场的货币转用于 其他方面,例如,用于增加消费,囤积能够保值的商品, 扩大本企业的生产与业务经营,使市场资金的供给量减 少。同时,由于利率降低,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用于新 建企业或扩大原有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规模,利息负担减 轻,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筹资者增多,对资金的需求 增加。这就可能使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逐渐趋于平衡。 反过来,如果市场上的资金求大于供,比较紧张,利率 上涨时,则会引起一系列相反的经济活动。即人们从各 方面挤出来一些资金投向市场,以获取较多的利息收入; 同时因筹集资金成本提高,运用这种资金,可能获得的 利润减少,而尽可能少从市场筹资,使资金供不应求的 紧张状况缓和下来。
货币市场
• 投资决策需考虑利率,那么利率由什么因素决定? • 回答这一问题,不能仅分析产品市场.实际上,利率是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价格. 为此需要了解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 研究货币市场的意义还不仅如此.在此之前,我们所讨论的是产品(与服务)市场, 受”虚拟世界”的影响与控制,这个”虚拟世界”就是货币市场. 了解货币市场,也是理解宏观货币政策所必须的.
现代货币形态
货币的数量
M0=现金 现金 M1=M0+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 M 定期存款 M3=M2+债券 债券
M = CU + D 货币的数量=现金+存款
M0=通货=纸币+硬币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 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 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 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 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R Y增加
Md /P = kY - hR M/P
讨论:货币需求曲线描述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收入增加的影响 讨论 用曲线的移动来说明 中国货币需求方程 (M1/P)t=0.5083Y - 126.0613R
利用1978-2000年数据,R为年平均存款利率
问题:对于中国货币需求方程, 你注意了什么?
均衡利率的决定
R
货币供给(控制) 货币供给(控制)
中国货币银行体系

有关概念: 有关概念 准备金RE 准备金率 (准 备金与存款的 比率) 法定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 MB=CU+RE
存款创造的前提是: 存款创造的前提是: 储蓄的准备金制度 存在非现金的结算制度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货币创造机制
货币创造机制
Shibor
均衡利率的决定
凯因斯认为货币政策在大恐慌时无效
(1)凯因斯认为,价格无效,利率无效,工资无效 (2)凯因斯认为在大恐慌时,货币需求的形状是L,货币需求接近一水平线。 (1)这代表当利率很低时,买债券所获 得的利息太少了,人们会将手中的钱 全部以现金持有。 (2)即使货币供给增加,由MS1移到 MS2,,但实际上,因利率太低了, 我不会多持有债券,这称之为「流动 性陷阱」(Liquidity Trap)。 (3)在利率很低的区间,货币供给上升, 利率不会下跌,投资也不会上升,故 货币政策无效。 (4)凯因斯认为货币政策无效可归纳出 两个陷阱,即 a. MS→R不跌,为流动性陷阱 b. 即使 R 下跌→I 不上升,为投资 性陷阱
货币需求的含义:货币流动速度,主要取决于人们愿 意在多少时间里持有货币。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流动性偏好(凯恩斯)
货币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