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7《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卖木雕的少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分析课文内容。
(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关爱他人,付诸实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让学生分享朗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交流(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4.生字词学习(1)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
(2)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巩固生字词。
5.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2)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关爱他人,付诸实践。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四、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3.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分享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为了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这样设计: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什么吗?生1: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卖木雕的少年帮助一位外国游客的事情。
师:很好,那你们觉得这个故事里,卖木雕的少年做得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是什么?生2:我觉得是少年即使自己生活不容易,还是愿意帮助别人。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年级语文下册《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卖木雕的少年》教案《卖木雕的少年》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卖木雕的少年》,让学生了解木雕的制作过程和木雕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手工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卖木雕的少年》,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意识,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和劳动者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卖木雕的少年》,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卖木雕的少年》课文,课外阅读资料,音乐资源教具:PPT,小组活动评价表学具:学生绘本,学生手工创作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师生互动:出示一些木雕作品图片,请学生说出自己对木雕的观感和认识。
2. 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木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需要经历哪些步骤?二、阅读与赏析(20分钟)1. 学生除阅读课文《卖木雕的少年》,边阅读边适当地讲解生词和语法点。
2. 课文赏析:就课文的情节、人物、描写进行细致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冲突和高潮。
3.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选出一个小组代表发表讨论结果。
三、合作学习与表演(30分钟)1. 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角色的性格、心理发展和转变,自由讨论后组织小组表演。
2. 学生分工合作,分别扮演文中的小明、张大爷等角色,并进行小组表演。
3. 全班观看表演,评价各小组表演的优缺点,进行评奖选出最佳表演奖。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者自行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文化。
2. 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手工艺品进行制作,并在下节课展示作品。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年级下册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卖木雕的少年》。
(2)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课文《卖木雕的少年》有个初步的了解。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少年卖木雕的原因是什么?4. 分析人物:(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2)学生分享找出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少年的性格特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谈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卖木雕的少年》,了解了故事内容,分析了少年的性格特点。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学会了诚实守信的道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卖木雕的少年》。
2.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3. 运用本课所学,写一篇关于诚信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三年级下册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非洲木雕的特点和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非洲文化的兴趣。
(2)运用问题引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3)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2. 对非洲木雕文化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非洲木雕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非洲木雕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简介非洲木雕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讲解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交流生字词的学习心得。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进行认读练习。
4. 理解课文:(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少年卖木雕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5. 拓展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关于非洲木雕的展示活动。
(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步骤:1.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少年卖木雕的心情和非洲木雕的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卖木雕的场景,提高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目。
2. 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关于非洲木雕的小短文。
八、课后作业:1. 学生在家朗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掌握。
2. 学生收集有关非洲文化的资料,进行阅读和分享。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7单元27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1.认识“尼、驮”等11个字。
会写“卖、售”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
2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
(指名读,学生边听边读音)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
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四、指导生字书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读文感悟。
1.提问: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2.质疑: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
读文,提出要求:边读边用~~~~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勾画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想法。
4.与学习伙伴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引导:课文体现了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组交流。
4.指名朗读。
四、总结积累。
三年级语文下册26.卖木雕的少年(优质教案)

26.《卖木雕的少年》教案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情感目标: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难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非洲有代表性的图片(植物,动物,人种等),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今天张老师带大家一起走入神秘的非洲。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组图片,用心地感受一下非洲这个地方。
(课件播放非洲的猴面包树,大象,舞蹈图片)。
二、揭示课题1.师:刚才看了这么多的图片,相信同学们对非洲在感官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吴晴一起走进非洲,去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出示课题)2.齐读课题,“卖”的反义词是:买,区分“卖”和“买”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同学们的质疑都很有针对性,课文中就有很多有关少年的信息。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找有关描写少年的语句。
2.指名交流,(少年的外貌,语言,行为等)师引导:他是哪里人(非洲)能说具体一点吗(非洲南部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边)指导读好瀑布的名字。
四、感受瀑布和木雕之美1.师:想去欣赏一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吗?(播放瀑布图片) 2.师:此时,你的脑子里蹦出了哪些词语(壮观,雄伟等)课文是怎样来描绘它的呢?指名说,(出示第2段)指导朗读,读好四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3.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四字词语,张老师把它们都找出来了。
出示: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4.师:从这些出示的词语中可以看出“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是写——瀑布的,而这些词语都是写——木雕的。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7、《卖木雕的少年》精品教案1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7、《卖木雕的少年》精品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抄、积累好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感情态度价值观: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带大家先去欣赏一些具有异域风情的景物。
1、介绍大瀑布和木雕生观看图片,师简介,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师: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位于非洲南部赞比西河中游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它跨赞比亚、津巴布韦国界,高120余米,宽达1800米,比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宽了几乎90倍,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莫西奥图尼亚”在当地语中意为“雷霆翻滚的云雾”。
在欧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又被称为维多利亚瀑布,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出示重点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
介绍木雕:师:在这里游客除了欣赏世界上最宽大最壮观的瀑布外,还能欣赏到琳琅满目的非洲木雕工艺品。
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于非洲中西部民间艺人之手,刀法娴熟,构思新奇,形象栩栩如生。
由于非洲大多数民族没有文字,许多非洲古老神话就是木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
出示重点词:琳琅满目、构思新奇、栩栩如生2、过渡:师:在这个风景优美又充满神秘气息的地方,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生活在这里的卖木雕的非洲少年。
3、板书课题:师:请注意看我写“卖”;请你给“卖”找个反义词?(买)一起读——“卖木雕的少年”。
过渡:师:这是怎样一个非洲少年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27 卖木雕的少年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
教学重难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课文1、教师出示木雕工艺品:这个大象木雕是老师从云南带回来,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个木雕吗?(栩栩如生、构思新奇……)其实最著名的要数非洲木雕。
(出示非洲木雕图片)教师简介非洲木雕的来历、种类。
出示资料:非洲木雕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传统非洲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离开躯体,但仍然在活着的人中间走动。
所以非洲人就想出制作面具和木雕的方式,为祖先的灵魂找个去处,避免对活着的后人造成危害。
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于非洲中西部民间艺人之手,那娴熟的刀法,生动的表情刻画,神秘而怪异的造型,使之成为世界各地乐于收藏的艺术品。
常见的非洲木雕有面具木雕和动物木雕。
由于非洲大多数民族没有文字,所以面具和雕刻又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许多非洲古老神话就是木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
所以这些面具和雕刻又被称之为“非洲式照片”。
2、揭题:如果我们去非洲旅游一定要带回一两件木雕工艺品,作者在非洲买木雕时,碰上了一位热情的卖木雕的少年(出示课题),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故事呢?二、初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出示要求:A、一边读一边划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语造句;B、读准生字条、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给它组词。
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A、“买卖”是一对反义词,说几个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B、“犹豫”找找反义词;(果断)C、“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出示瀑布的图片,教师简单介绍瀑布,用上词语库中的词语来形容一下。
(名不虚传、壮观)D、课文又是怎样来形容瀑布的?划出课文中描写瀑布的句子,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情感目标: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难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给别人送过东西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个非洲少年,这是怎样一个非洲少年呢?文中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教师纠正错误。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1、汇报交流:
提示:“我”为什么要买个木雕带回国?引导学生回答:
(1)第一自然段:朋友“一定要”(叮嘱)的两件事:游览大瀑布和买木雕。
一件已完成,饱了眼福。
木雕没买到,成了遗憾。
(2)木雕很精美: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象墩)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我很喜欢,)爱不释手。
①说说自己的体会。
(木雕精美,作者喜爱之情。
)
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如上四字词语。
)
③理解重点词语,加深感悟理解。
(如:“琳琅满目”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摊点里陈列的木雕——”怎么样?(很多,眼睛看也看不过来))
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4、填空完整理解“我”遗憾的原因:
师:我们把刚才同学们提到的遗憾的原因归纳一下,请你先快速地浏览课文,用课文中出现过的合适的词语,把这个原因说具体。
(指名回答,齐读)
朋友(叮嘱)我两件事,让我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购买木雕工艺品。
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那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其中象墩(构思新颖),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但是因为象墩(沉甸甸的),我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只得放弃购买的念头,因此很(遗憾)。
(二)体会少年的遗憾
1、师:我们明白了“我”遗憾的原因,那卖木雕的少年又为什么遗憾呢?
请同学们读少年和“我”之间的这组对话(出示这组对话),想想自己体会到了什么?“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
2、指名读这组对话,读完谈谈自己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注意读出语气。
(生意人的一般招呼――看我“爱不释手”木雕的望出售,“诚恳”――结合前文理解“语无伦次”的意思(“犹豫”“诚恳”)――什么是“猜想”?为什么猜想我是中国人?――当我“点了点头”后,为什么“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3、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呢?
生交流原因:(1)因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
(2)因为我是一位中国人。
过渡:看来少年的遗憾并不仅仅在于没有卖出木雕,而是他知道了“我”是位“中国人”。
请默读10-15小节,想想为什么?
(三)弥补遗憾,升华情感
1、汇报这一部分写了什么?(赠送木雕)
读了这一部分你想说些什么?(肯定学生的感受深刻部分,启发学生说得更具体些,导入下一环节)
2、出示第二组对话,自由读,你从体会到了什么?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
(1)交流体会,带着这种体会练读。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加深体会。
(如“沉甸甸”:①与前文中的“沉甸甸”比较:读句、体会――“重量”。
②这儿的“沉甸甸”除了“重量”还包涵着什么?引导学生从木雕小象墩的来之不易体会“沉甸甸”,从“暮色中专门等候”体会“沉甸甸”,从“不用钱”体会“沉甸甸”,从少年说的“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来体会“沉甸甸”。
)
3、少年送给“我”的仅仅是沉甸甸的木雕小象墩吗?还送给“我”什么?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交流拓展资料,感受、加深理解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友谊。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出示文字,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为支持非洲国家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援建了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
该铁路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
该铁路穿越坦赞部分高山、峡谷、湍急的河流、茂密的原始森林,有的路基、桥梁和隧道地基土质为淤泥、流沙,沿线许多地区荒无人烟,野兽群居出没,全线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施工条件异常困难。
在工程修建及后来技术合作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
坦赞铁路成为把坦赞两国连结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
20多年来,坦赞铁路促进了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
卡翁达总统赞扬说:“患难知真友,当我们面临最困难的时刻,是中国援助了我们。
”
四、回顾总结,升华感情
课文学到这儿,你明白了老师所说的“少年的遗憾并不仅仅在于没有卖出木雕,而是他知道了‘我’是位‘中国人’”了吗?(中非人民是朋友,中非人民有着深厚的的友谊。
板书:中非人民友谊深厚。
)让我们再一次回读一下这两组对话,从对话中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深厚的友谊吧。
(师出示两组对话,生齐读。
)
两个“遗憾”里写着中非人民的友谊,两个“沉甸甸”里装满了中非人民的友谊,这一“卖”一“送”的变化更加促进了中非人民的友谊。
五、拓展练习。
说说你的脑海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你想对这个卖木雕的少年说些什么?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
(热情、真诚、善良、友好)
附板书: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中非人民友谊深厚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1、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卖木雕的少年?
2、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读写结合,积累运用
1、这个故事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读、思考、汇报交流)
(1)木雕精美:
①指名读:写得怎么样?(细致、形象、生动……);作者抓住什么来写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四字词语,理解、品读)
②小结:观察细致、描写准确,会给我们留下形象生动的印象。
像这样的描写在文中还有,引导学生阅读描写“瀑布”、“人物”的部分,标画出四字词语,师相机板书: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木雕)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大瀑布)
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伦次(人物)
③指导学生抄写积累四字词语。
(2)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①指名读:写得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出示两组对话,指名感情朗读、分角色读,体会是如何通过言行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小结:不同环境下的人物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用心体会、品味就会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心观察、描写就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③指导学生摘抄优美句段。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受深刻的部分,有兴趣的可以自主背诵积累。
三、指导写字,巩固练习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