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研究进展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率、病因、预后及其外科处理

三分 之 一 以上 的 二尖 瓣 狭 窄 患 者 至 少存 在 中
度 T ] RE。风 湿 性 心 脏 病 二 尖 瓣 替 换 术 ( R) 2 MV 后 2 %~ 7 3 3%的患 者存 在重 度 T 无 明显 左 心疾 病 RE 。
1%的患者 T 4 R加 重 . 晚期 T R在二 尖瓣脱 垂 中较少 发 生 , 尚须更 多 的证据 和较长 的随访 说 明[。 但
2 伴 有 二 尖瓣 疾 病 的 三 尖 瓣反 流 预后
比较 随 访 8年 的研 究 表 明 ,在 二 尖 瓣 替换 术 术 前二 尖 瓣 狭 窄 合 并 中 、重 度 T R的 患 者 比合 并
而 发生 T 的患 者 ,4 R 1 %有 肺 动 脉 高压 或 三尖 瓣 器 质性 病 变 。心 脏 超 声 心 动 图显 示 风 湿 性 心 脏 病 患 者 的 晚期 中 、 度 T 重 R发 病 率更 高 , 6 %E 大 达 8 。
患 者 , 5年 生 存 率 仅 为 5 %, 轻度 T 其 0 而 R患 者无
:三 . 垒 :
.
S u h Ch n o r a fCa d o a c l rDi e s s o t i a J u n lo r i v s u a s a e ,Oco e 01 ,Vo 6 tb r2 0 l 1 ,No 5
d i 1 .9 9 ji n 1 0 - 6 82 1 .5 0 2 o : 0 3 6 / . s .0 7 9 8 .0 00 .0 s
轻 度 T 纽 约 心 脏 协 会 心 功 能 分 级 ( YH I ~ R、 N A)l I
是 心 脏手 术 中具 有挑 战性 的难 题 , 因为 其 诊 断 、 手 术 指 征 、理 想 的 手 术 方 法和 远 期 结 果 方 面 存 在许
功能性三尖瓣返流改良Devega环缩术疗效分析

功能性三尖瓣返流改良Devega环缩术疗效分析庞中一【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25)002【摘要】目的:通过超声评价改良Devega环缩术与经典Devega环缩术对三尖瓣返流术后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因功能性三尖瓣返流行改良Devega环缩术组(改良组)25例与经典Devega环缩术组(经典组)30例.对术前、术后的三尖瓣返流程度、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两组病人心功能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随访射血分数均有轻度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两组三尖瓣返流情况都较术前有明显减轻,但后期随访显示改良组远期效果优于经典组,经典组远期出现三尖瓣环缩返流加重情况,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尖瓣改良Devega环缩术的成形效果优于经典Devega环缩术.【总页数】2页(P166-167)【作者】庞中一【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内蒙古,包头,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Carpentier成形环与经典De Vega环缩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临床疗效分析[J], 凤玮;吕振乾;张瑛;刘晓君;王海平;王刚;周保国2.改良式三尖瓣环缩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J], 王建华3.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改良Devega成形环缩术与经典Devega环缩术疗效分析[J], 庞中一;陆龙4.改良式三尖瓣环缩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J], 王建华5.用改良Devega成形环缩术与经典Devega环缩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疗效的对比分析 [J], 刘成昌;张福维;何振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临床意义及长期预后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临床意义及长期预后
李双菲;黄岚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卷),期】2014(35)2
【摘要】三尖瓣反流普遍存在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健康人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以功能性和继发性多见.当反流量少时常被误认为是良性病变,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原发疾病治愈或改善后,三尖瓣反流就可以随之消失.但是近来发现,即使微量的三尖瓣反流也往往与原发疾病的预后相关,对三尖瓣反流又有了新认识.现主要对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及临床预后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168-171)
【作者】李双菲;黄岚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重庆4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两种三尖瓣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疗效比较 [J], 刘健;张健;曹旭丹;马玉泉
2.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类型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的三尖瓣环形态改变[J], 吴文谦;杨亚利;张丽
3.二尖瓣及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
的效果 [J], 王国锋;张建卿;汪高磊;陈国锋
4.三尖瓣瓣环成形术后三尖瓣反流复发或残余功能性反流的决定因素 [J], Fukuda S.;Gillinov A.M.;McCarthy P.M.;T. Shiota;刘相飞
5.同期MC3三尖瓣成形环植入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疗效分析 [J], 王桂亮;蔡国华;亓峰;刁力为;孙振东;刘石健骢;张庆华;崔昭庆;吴乃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影响因素的分析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影响因素的分析梁柱【摘要】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 FTR) is a common finding in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left-sided valvular disease. The long-standing moderate-to-severe FTR can result on poor recovery of cardiac function, or even worsening of heart function and death, reducing long-term survival rates after left-sided valve surgery.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ed that FTR reduced in different levels after valve replacement; observed in some patients after valve replacement FTR failed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therapeutic effect, and late postoperative FTR or aggravating FTR occurred. Positive tricuspid valve plasty has been adopted for FTR in recent years,which ha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results,while there is still recurrence in long term. Currently influencing factors on FTR residual, reverse or aggravation are various, without uniform conclusions.%左心系统瓣膜病变患者常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中度及以上FTR长期存在可引起手术后期心功能恢复不良,甚至心功能进行性恶化、死亡,降低长期生存率.既往研究认为,瓣膜置换术后FTR将不同程度减轻;但观察发现瓣膜置换术后部分患者FTR未能达到术前所期望的疗效,术后远期出现FTR或FTR进行性加重.近年对FTR采取积极的三尖瓣成形术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中、远期复发情况.目前影响FTR的残留、逆转或加重的因素较多,尚无定论.【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23【总页数】3页(P3974-3976)【关键词】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机制;复发【作者】梁柱【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广东湛江524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53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FTR),又称继发性三尖瓣反流,其形成原因多为左心瓣膜病变或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扩大,三尖瓣环扩大和(或)瓣叶对合不佳,而瓣叶、瓣下结构(键索和乳头肌)形态学上基本正常。
2021年三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进展(全文)

2021年三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进展(全文)一、前言三尖瓣(tricuspid valve,TV)也称为右房室瓣,由前瓣、后瓣与隔瓣组成。
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一般由左侧心脏疾病引起,当出现左房压增高和/或肺动脉高压时,引起右心室肥大、TV 扩张,瓣叶对合不良,最终导致TR。
此疾病临床以功能性TR(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FTR)多见,占所有TR的80%-85%,目前针对此疾病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本文从FTR的介入治疗做一综述。
二、FTR的介入治疗目前经导管TR治疗主要应用于无法手术或手术存在高风险的患者,特别是左侧心脏瓣膜术后发生TR的患者[1]。
重度FTR的治疗策略是瓣膜修复,或者对药物治疗无效的TR进行瓣膜置换,对于伴有心衰的患者,优先选择瓣膜修复[2]。
(一)治疗指征研究证明[3-6],二尖瓣修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增加,肺动脉压力下降,右心室与三尖瓣环缩小,TR得到改善,且TR改善程度与肺动脉压力下降程度呈正相关。
但若同时对二尖瓣和TV进行手术则具有更高的死亡率。
但也有学者认为[6],单纯对二尖瓣干预,忽略TR情况,此策略仅能暂时使术后的TR改善,无法保证TR改善能长期维持。
也有学者认为[7-9],在TR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三尖瓣环已有扩张等结构改变,所以,二尖瓣手术后,轻中度TR仍会继续存在,并且TR 逐渐加重,中重度TR是长期死亡率的预测因子。
所以,对左心瓣膜疾病的患者进行手术的同时,应积极对TV进行手术。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脏瓣膜病治疗指南提出[6,10],二尖瓣手术中应同时对重度TR(Ⅰ级推荐)、轻中度TR伴TV环扩大(Ⅱa级推荐)或进展性右室扩大(Ⅱ级推荐)的患者进行TV 修复。
另外,右心室功能是决定重度TR能否手术的重要因素,其与术后长期死亡率密切相关,患者是否存在右心室功能衰竭不仅影响腔静脉瓣植入术的预后,对三尖瓣原位置换术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1]。
三尖瓣反流临床介入治疗新进展

三尖瓣反流临床介入治疗新进展作者:党国琴苏新胡源崔芬芬李元敏来源:《甘肃科技纵横》2022年第01期关键词: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654.2 文献标志码:A三尖瓣(tricuspid valve,TV)更容易出现功能障碍,而且超声技术难以准确评估、反映三尖瓣功能的相关数据少,是临床上最具挑战的瓣膜[1]。
三尖瓣病变包括三尖瓣反流及三尖瓣狭窄,三尖瓣狭窄较为罕见,主要的病因是风湿热,常伴关闭不全、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损害等,其他少见病因有类癌瘤、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右心房肿瘤等。
而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是一种常见的瓣膜病[2],可由左心衰竭导致的心肌或瓣膜损伤引起,也可由右心室容积和压力超负荷,或心腔扩张引起[3]。
按病理变化结果三尖瓣病变可分为三尖瓣闭锁、关闭不全、下移畸形等。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重度三尖瓣反流与死亡率增加相关[4],然而,最佳治疗时机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或介入技术仍有待阐明。
1三尖瓣反流的分类及评估方法1.1三尖瓣反流的分类及机制TR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种,以前者多见[2],占三尖瓣反流发病率的85%至90%[5]。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多见于左心疾病和左心房压力升高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其他原因(慢性肺部疾病、肺栓塞、房间隔缺损和肺静脉异位引流等)导致的肺动脉高压、任何原因的右心功能不全(心肌疾病、右心室缺如或梗死、特发性三尖瓣环扩张、先天性三尖瓣无挡畸形)等。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unctiona tricuspid regurgitation,FTR)有两种机制:无显著肺动脉高压的FTR 患者存在明显的环状扩张[6],而有肺动脉高压的FTR与瓣膜栓系密切相关[5,7]。
非功能性三尖瓣反流通常发生于三尖瓣瓣叶、腱索、乳头肌或瓣环受损时,多与三尖瓣瓣叶或腱索结构缺陷有关[8],不依赖右室功能障碍或肺动脉高压。
引起非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因素主要包括风湿性和粘液瘤、获得性和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心内膜炎、肉瘤、起搏器、钝挫伤、心脏肿瘤、心房颤动和先天性畸形(包括Eb⁃stein畸形)等[2]。
综 述:左心瓣膜手术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发病机制及外科治疗进展

・综述・左心瓣膜手术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发病机制及外科治疗进展张飞 黄磊DOI:10畅3877/cma.j.issn.1674唱0785.2013.04.119基金项目: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立项课题(2010C60)作者单位:518052 广东深圳,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心胸外科通讯作者:张飞,Email:fei.zhang263@yahoo.com.cn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tricuspidregurgitation,TR)的形成原因多为左心瓣膜病变或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扩大、功能不全和三尖瓣环扩张,从而出现关闭不全,三尖瓣本身没有器质性病变。
重度TR如不经治疗会逐渐恶化,导致症状加重,全心衰,甚至死亡[1]。
合并左心系统病变的TR,其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
压力与容量超负荷是其发生的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
结构变化如三尖瓣瓣环扩大,瓣叶牵拉和右心室重构加剧随着TR加重而出现。
与晚期发生TR可能性最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长女性,巨大左心房,房颤,右心腔的扩大,较高的肺动脉收缩压,二尖瓣疾病从发生到手术时间过长,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缺血性心脏病和人工瓣膜失功。
TR可能出现在二尖瓣手术后10年或更长时间。
根据功能性TR的发病机制的不同,以及三尖瓣病变分级、三尖瓣不同成形方法的特点,多可采用外科手术予以矫治。
超声心动图包括三维超声技术对于TR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是非常重要的,适宜的手术技术和手术时机尚需进一步明确。
一、功能性TR发病机制在功能性TR的发病机制中,三尖瓣瓣环扩大和三尖瓣叶牵拉(三尖瓣叶顶点移位)是其病理生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参数,这两个现象打破了三尖瓣装置中三尖瓣叶尺寸,瓣口面积和空间位置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三尖瓣叶闭合不良和TR的发生[2]。
这两种因素影响TR发展的程度尚存争议。
1.三尖瓣环扩大与功能性TR:可由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引起,包括来源于心肌或瓣膜因素导致的左心衰,右心室压力、容量超负荷和心脏各心腔的扩大。
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进展

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13-07-31T15:46:24.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李富骊韦成信(通讯作者)曹健斌[导读] Ebstein畸形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反流,在患者的一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出现临床症状而需要外科干预。
李富骊韦成信(通讯作者)曹健斌(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广西柳州 545006)【中图分类号】R542.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401-02三尖瓣关闭不全在我国心脏瓣膜病为常见疾病,有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
功能性较为常见,凡有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高压性心脏病,均可继发三尖瓣关闭不全[1],此类三尖瓣关闭不全多可通过三尖瓣成形术获得改善[2],器质性三尖瓣关闭不全除少数先天性或因外伤、心内膜炎、等绝大多数是风湿性心瓣膜炎的结果。
现在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心脏外科医生的重视,以下就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指征及手术方式等进行综述。
1 诊断及手术治疗指证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三尖瓣的病变,根据反流射血的最大面积占右心房面积的多少来决定,如果占右心房面积的1/3为轻度关闭不全,占2/3为中度关闭不全,>2/3为重度关闭不全。
1.1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这种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常继发于左心系统病变的肺动脉高压、三尖瓣环扩张,由于三尖瓣手术技术相对简单以及难以预测矫正左心病变后三尖瓣功能的恢复,建议在行左心瓣膜手术的同时积极行三尖瓣成形术。
病例随访发现即使首次手术三尖瓣无反流或者轻度反流,也有30%-35%的病例术后发生三尖瓣轻到重度反流。
2008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和欧洲心脏病协会 (ESC)治疗指南的补充指南主张即使轻的三尖瓣关闭不全但伴有明显三尖瓣环扩张也应考虑在左心瓣膜术同期预防性处理三尖瓣环,以避免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复发或加重。
1.2 孤立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当药物治疗难以消除症状时,需要考虑外科手术,通常这些患者都有难治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有选择地对这些患者进行三尖瓣置换可以改善向前血流,明显改善这些患者的体循环淤血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研究进展作者:梁丽明陈同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2年第02期【摘要】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按发生机制分为器质性三尖瓣反流(organic tricuspid regurgitation,OTR)和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FTR)。
FTR发生的原因、FTR与左心瓣膜病的关系、外科手术指征、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评价都还存在不同的观点。
本文就FTR的发病机理、诊断进展、外科手术时机及方案选择的新观念做一综述。
【关键词】三尖瓣反流;功能性三尖瓣反流;三尖瓣成形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106FTR是造成TR最常见的原因,多数FTR继发于左心瓣膜疾病,有研究表明30%的FTR 与左心疾病有关,左心瓣膜手术同时对FTR的干预与术后远期生存率和死亡率直接相关。
近年来FTR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重视,成为外科领域研究的焦点。
1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形成的原因1.1 风湿活动的进展左心瓣膜置换或成形术只纠正了瓣膜的病理改变,并没有阻止风湿活动的进展。
Dreyfus等[1]报道风湿性病变在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出现TR的患者中占 11%,国内一组报道显示风湿病进展约占远期三尖瓣反流患者的25%。
Antunes等[2]指出三尖瓣风湿性受累后围绕三尖瓣瓣环的心肌结构发生收缩性改变是导致三尖瓣反流的病理基础。
反复风湿活动累及心肌,使心肌发生纤维化改变,致右室功能不全加重而引起TR。
梅举等研究认为,风湿性病变可累及心肌,使心肌呈纤维化改变,导致右心室功能不全加重引起TR。
1.2 心房纤维性颤动二尖瓣或双瓣病变患者常合并心房纤颤,房颤时心房机械活动紊乱,失去主动、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血液动力学改变,在心房内形成涡流,出现血流淤滞造成心房扩大, 最终可导致三尖瓣瓣环扩大而继发FTR。
Kim等[3]研究发现,术前为窦性心律和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术后远期FTR加剧比例远低于房颤者,证实房颤是FTR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是引起FTR的传统观念,长期持续的肺循环高压,造成右室负荷增加,进一步使右心室几何构型由原近椭球形向近球形改变,并引起三尖瓣瓣环扩大进而发生FTR。
但近年一些作者对传统观念提出疑问。
Skudicky等[4]使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压,发现肺动脉压与FTR 程度并非线性关系。
Matsuyama等[5]研究发现,在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中,术前有肺动脉高压组患者术后远期仅有13%出现FTR,而无肺动脉高压组患者术后反而17%出现FTR,故认为术前肺动脉高压并不是术后远期FTR的危险因素。
Colombo 等[6]研究发现二尖瓣病变继发FTR或二尖瓣术后出现的FTR,肺动脉高压并不是FTR的预测因子,FTR严重程度与肺动脉压力高低无直接关系。
1.4 右心功能不全 Kaul等[7]对86例进行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出现TR的患者进行研究后认为,术前右心室扩大及右心室功能不全是术后TR复发和进展的危险因素。
Kim等[3]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75例FTR患者的右心室偏心指数及球形指数,提出右心室几何形态的改变及三尖瓣环径与FTR密切相关。
持续的肺动脉高压可导致右心功能不全和右室心肌重构,进而使三尖瓣环扩大,乳头肌移位三尖瓣瓣叶受到牵拉,最终构成TR。
而TR又进一步加剧右室扩张,加重右心室功能不全,使三尖瓣环受到牵拉而扩张形成恶性循环。
Porter等[8]研究认为,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几何构型改变,从而妨碍右心室游离壁朝向室间隔的风箱样运动,导致右心室功能下降,进而逐渐出现TR。
随着TR的逐渐增加,右心室逐渐扩大,右心功能也越来越差,造成右心室舒张压增加、室间隔移向左室,使左室受压,从而限制了左室充盈,导致左室舒张压和肺动脉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Antunes等[9]把上述现象叫做“限制扩张综合征”。
Kaul等[7]报道了86例风湿性心脏二尖瓣置换术后伴中度TR的患者。
在随访中发现重度肺动脉高压[(78±14) mm Hg]患者与非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41±6)mm Hg]患者相比反而有更好的心功能,更高的存活率。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非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可能心功能更差,FTR是右心功能不全的一种表现,因此FTR是提示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1.5 左室功能不全 Matsunaga等[10]研究认为,左室功能不全会影响FTR治疗的远期效果。
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常伴左室几何构型的改变,这种改变通过室间隔、心室间交错的肌纤维及心包直接引起右心室构型及功能改变,也可通过影响肺动脉压而间接影响右心功能。
weber等[11]在实验中证实,左心室几何构型变化与右心室压力相关,左心室形态改变时右心室也受其影响发生构型改变,并最终导致右心室功能不全,并且心包完整时心室间的相互影响无论在舒张期或收缩期都更加明显。
左右心通过肺循环、体循环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循环回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左心功能不全可以影响右心功能,从而导致FTR。
同样左心室功能不全可致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并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影响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导致FTR进展。
所以左心功能不全是造成FTR的重要因素之一。
1.6 人工瓣膜对FTR的影响研究表明,左心机械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跨瓣压差明显高于自然瓣膜,持续的影响诱发病变,左房压力升高及房颤与术后三尖瓣反流加重或继发相关[12]。
虽然历经第一二代瓣膜后,第三代中心血流的双叶机械瓣与过去的机械瓣相比,血流动力学更好,而且降低了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但各种人工瓣膜均没有达到完全符合生理的程度。
近年来出现了机械三叶瓣,其跨瓣压差远小于双叶瓣,而且血流动力学表现优于双叶瓣,可能成为未来机械瓣的发展方向。
更小的跨瓣压差,更好的血流动力学,可能更有利于改善心功能,从而阻止或延缓FTR的进展。
此外硬质的机械瓣环对心室的收缩及舒张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目前还缺乏相关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证实。
2 FTR的诊断学进展二维超声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但常规的二维超声技术很难准确评估右心室的容量和功能。
脉冲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评价右心功能,可避免对右心室形态几何假设引起的误差。
组织多普勒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评价右心室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传统的多普勒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创、定量分析室壁运动的新技术。
心肌功能指数[13](Tei指数)是近年由日本学者提出的评价心功能的新方法。
右室Tei指数的测量:右室Tei指数=(右室等容收缩时间IRT+等容舒张时间ICT)/右室射血时间ET。
它可用脉冲多普勒频谱和组织多普勒频谱两种方法测得,且两者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Tei指数越大三尖瓣反流越严重,Tei指数越大右室功能损伤也越严重。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室容积不受心室几何形态限制,主要优点是容量分析不再基于假设的几何形态,从心室整体采集数据,在定量心腔容积和评价心功能上较二维超声心动图更具优势。
心脏多层螺旋CT扫描及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MRI)对右心衰竭的诊断较准确,其可提供右心室的形态、功能及组织特点等参数,且重复性较超声心动图更佳,尤其是其能反映右心室复杂的几何结构。
3 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案的选择临床上许多重度TR患者被推荐外科手术时已经发生右心衰,心功能差,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这是TR手术治疗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传统的三尖瓣成形术如Kay成形、DeVega及改良DeVega成形近年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其远期效果并不理想,已经逐渐被淘汰。
TR手术指征的问题,以往认为左心瓣膜术后TR会逐渐好转并不需要处理的观念已经过时,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2006版ACC/AHA和ESC指南,指南中均把二尖瓣病变伴重度TR 的患者二尖瓣手术同时行三尖瓣环成形作为I类推荐。
ESC把三尖瓣环直径≥40 mm的中度TR 作为IIa类推荐,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出现TR临床症状但没有严重的左心衰、右心衰、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也作为三尖瓣环成形IIa类推荐的对象。
而ACC/AHA把二尖瓣置换术后伴有肺动脉高压和三尖瓣环扩张的轻-中度TR作为IIb类推荐。
目前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和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更多推荐的是人工瓣环成形术。
尤其是严重的三尖瓣反流伴有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阻力增高的患者,研究表明三尖瓣环成形远期效果良好。
目前常用的是Cosgrove-Edwards成形环,是一种C形的三维弹性软环,其优点是三维空间设计能最大限度贴合患者的解剖形态,减少缝线的张力,能更准确地瓣膜重塑,植入后有效保存了三尖瓣环的生理形态和活动,又可消除因缝合隔瓣环所引起的传导组织损伤[14]。
在大多数病例中,人工瓣环成形是目前最好的治疗FTR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生存率、阻止远期TR和心衰的发生。
研究发现,轻度FTR保守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积极行人工瓣环成形术远期效果良好。
对于瓣膜损伤、瓣叶脱垂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瓣膜损害较复杂的患者可行“Edge-to-Edge或Clover”结合人工瓣环成形进行功能矫正也可获得一定的临床效果。
对于瓣膜本身病变比较严重,成形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行三尖瓣置换(TVR),此类患者多存在严重的右心功能不全,往往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病情复杂,围手术期处理难度大,手术死亡率较高。
国外文献报道三尖瓣置换住院病死率高达10%~54%[15]。
因此,对三尖瓣置换的手术适应证应采取慎重态度。
在TVR中人工瓣种类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有的推荐生物瓣,有的推荐机械瓣,也有分析认为两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16]。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生物瓣优于机械瓣。
Rizzoli等[17]对1160例三尖瓣置换的病例研究,其中生物瓣646例,机械瓣514例,发现生物瓣和机械瓣的近、远期生存率以及需要再次手术的病例并没有统计学差异。
正因为两者相比没有一种比另一种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所以临床上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适当选择瓣膜的种类。
已经左心机械瓣置换的患者一般认为三尖瓣宜植入机械瓣;相对年龄轻的患者考虑到生物瓣的使用寿命也宜植入机械瓣。
由于机械瓣有潜在的抗凝相关的出血风险及机械瓣跨瓣压差问题,除上述情况以外一般临床上多倾向于使用生物瓣。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手术存在较大困难和风险,因此对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再发严重FTR的患者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笔者认为,FTR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可称之为“功能性三闭综合征”。
现有的研究尚不能全面地说明其原因,尤其是神经内分泌机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尚未被充分揭示。
忽视FTR的本质原因认为左心瓣膜术后FTR会逐渐好转的观念已经被取代,同样忽视FTR发生的本质原因一味追求外科手术显然也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