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2.[2013· 江苏卷] 在稻田中养鱼的好处是鱼粪为浮游植物提供 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浮游动物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 物的捕食作用。( ) √ [解析] 鱼类会捕食体型较小的浮游动物,减小这些浮游动 物对浮游植物的捕食。
3.在稻田中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从而 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速率。( ) √ [解析] 放养鱼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加了该生态系 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鱼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 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速率。 4.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 ) × [解析] 植物数量增加,旅鼠数量随之增加,但旅鼠的数量 增加却使植物数量减少,这是负反馈调节。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 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 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 [解析] 鼬和田鼠的行为中,某些个体的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 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从而使它们通过种间的“食”与 “被食”的关系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三
生态系统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 保持相对平衡状态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 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 而保持稳态平衡 食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结果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 分所发生的变化 若一个湖泊受到的污染超过 其自我调节能力,则污染会越 来越严重
变式题 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如 图①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 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 图②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2024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教师用书

第32课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项目实例作用地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①食物链②食物网1.生态系统中只有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泥巴中的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
(√)3.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只能有一种种间关系。
(×)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5.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方法(1)根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判断①“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和蓝细菌等)和化能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②“捕食异养或寄生异养型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其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而是以捕食或寄生方式获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③“腐生异养型生物”一定是“分解者”,是能把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的腐生生物。
(2)牢记特例判断几个典型的错误说法错误说法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如结核杆菌属于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蚯蚓、蜣螂以枯枝落叶和动物遗体、粪便为食,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化能自养生物也是生产者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属于消费者2.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1)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相关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ppt课件

一、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46
猎物种群生产量(886.4g)
未捕获(876.1g)
被捕获(10.3g)
被吃下(7.93g)I 未吃下(2.37g)
同化(7.3g)A
未同化(0.63g)
净次级生产(2.7g)P
呼吸(4.6g)R
47
1.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 量:
P=A-R;
A=C-FU
2.P=Pg+Pr (净生产量为种群中个体的生长和出生之和)
利用工厂饲料、饲料添加剂、良种繁育、环境调节控制等。
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差异大的生态系统的辅助能特征与能量效率
1. 一般,随着辅助能的投入的增加,能量的产出水平和农业产量 也相应增加,但辅助能的产投效率不一定增加,甚至出现报酬 递减现象。
2. 投能结构:能量投入中辅助能在总输入能量所占的比例,无机 能和有技能所占的比例,化肥、农药各项投能所占的比例等等。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生产力为最高,平 均为2200g/m2.yr。由热带雨林向常绿林、落叶林、 北方针叶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依次减少。初 级生产量从热带至亚热带、经温带到寒带逐渐降低 。 一般认为,太阳辐射、温度和降水是导致初级生产量随 纬度增大而降低的原因。
28
29
3.海洋中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 河口湾由于有大陆河流的辅助输入,它们的净初级生
3. 辅助能的质量及其投入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关。 60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6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过程
62
63
8% 29.7%
25%
64
二、生态金生态效率
70
71
三、生态效率
第九单元第34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化学 生物自身产生 信息 的化学物质
信息素
屏、乌贼喷墨、豪 行为 猪竖刺、 雄鸟震动 信息 翅膀向雌鸟发出 信号等行为
生物的特殊行 为特征
植物或动物 的异常表现 及行为
考点一
基础回扣
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返回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观察信息传递的模型,回答相关问题Βιβλιοθήκη 考点一基础回扣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返回
考点一
A.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 D.无机环境中的 CO2 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考点一
基础回扣
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返回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由图中的箭头可知,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乙、丙是消费 者,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量地燃烧煤炭等化学燃料, 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 而不是分解者的呼吸增加造成 的;物质是循环的,因此图示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 方向;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可 以来自生物细胞的呼吸,也可以来自化学燃料的燃烧。
考点一
)
基础回扣
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返回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光属于物理信息,翅膀的扇动属于行为信息,而分泌的 化合物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
B
考点一
基础回扣
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返回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3.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 选项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 量的措施的是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 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上课讲义

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目录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 节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1)第2 节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4)第1 节通过神经系统给的调节 (4)第2 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7)第3 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1)第4 节免疫调节 (13)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8)第1 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8)第2 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2)第3 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26)第1 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 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8)第3 节群落的结构 (31)第4 节群落的演替 (3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4)第1 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4)第2 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7)第3 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9)第4 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1)第5 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3)第六章生态系统环境的保护 (45)第1 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5)第2 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 节细胞生活的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90%渗回细胞外液:组织液(约占1/3)10%流入淋巴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组织液: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淋巴:淋巴管内的液体。
2、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叫做内环境)(1)概念: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2)注意:消化液(唾液、胃液等)、尿液等是外界环境的延伸,不属于内环境。
3、集中特殊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1)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2)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液和组织液(3)淋巴细胞:淋巴和血浆(4)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成分word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可编辑水无机物无机盐血浆有机物(蛋白质、葡萄糖、脂质等)代谢废物(尿素等)其它气体(C02、O2)调节物质(激素、微生物)2、血浆与淋巴、组织液的成分:(1)成分和含量相似。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并进
行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系统。
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群落和生物圈两个层次。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的物种集合,包括各个物种之间的相
互关系。
生物圈则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非生物和它们之间的相互
作用形成的一个巨大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
群落包括动植物群落、微生物等生物体。
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我调
节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是指有机物、无机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循环利用。
而能量
流动则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物种传向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5-1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曾乔
一【学情分析】
高二1班是一个艺术班,同学们理科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但是班级里大部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是比较高的。
根据文科生的这些特点,我采用了大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中明白知识,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是整章知识的基础,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在后面章节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知识都是建立在食物链的基础之上,所以这一节的基石作用相当关键。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食物链的定义和正确书写,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数目。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2、引导学生对食物链数目的统计方法。
3、小组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大自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的定义和书写。
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脑、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P88 §5-1生态系统的结构
九【作业布置】
学案
2012.3。
2015届《优化方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配套课件:第34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态的维持

来源 实例 生物体、 草的数量、 无机 昆虫的数量 环境 等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2.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能量流动 单向流动,逐级递 特点 减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 范围 级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循环运动, 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种类、特点及来源[连一连]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解惑
行为信息是动物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
2.信息传递的作用和应用 调节机制 (1)信息传递强化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 性外激素 (2)释放______________ ,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减少害虫的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2)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 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
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高考警示】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
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这种调节主
要是依靠群落内部种间关系及种内斗争来实现的。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归类食物链的呈现形式)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营养级是消费者。
②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
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的食物来源可能来自多种生物,且某种生物可能为多种生物所食,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往往是由多种食物链交错而成,从而构成食物网。
[思维诊断](1)所有的生产者都是植物(×)(2)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3)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5)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6)理论上分析,只有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题组一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细菌等答案 C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其进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让有机物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乙是消费者,包括各种异养生物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案 B解析从图中甲、乙和分解者的关系可以判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
异养生物中一部分是消费者,如大部分动物,一部分是分解者,如腐生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B错误。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C正确。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正确。
技法提炼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1)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 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 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①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细菌等。
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
易错警示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三个易混点①绿色植物≠生产者:蓝藻是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而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②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③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题组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方法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答案 C解析此食物网中共含有8条食物链,故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故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有6个营养级,如桉树→甲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故C正确;甲虫的营养级虽比桉树高,但体型小,故D错误。
4.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答案 B解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技法提炼食物链变式模型的分析(1)如下图中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图2中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图3表示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在食物链中,甲是低营养级,乙是高营养级;图4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的食物链是A→B。
(2)数据表格形式直接呈现(能量值)构建食物链(网)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
营养级 A B C DPg 15.9 870.7 0.9 141.0→C。
(3)数据表格形式间接呈现(重金属、DDT等浓度)构建食物链(网):如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生物体 A B C D E有机汞0.05 7 0.51 68 0.39浓度(ppm)第一营养级,含能量也最多,C和E的有机汞浓度差不多,表明两者属于同一营养级,D有机汞浓度最高,属于最高营养级,含能量也最少,那么,最可能的食物网如右图所示。
题组三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分析5.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答案 D解析由上图可知,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以上述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乙种群数量增加,就要捕食更多的甲生物,因而甲生物的数量减少;随之丙的数量将增加,丁又是以乙为食,所以丁的数量随乙的增加而增加。
6.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若去除鼬,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增强D.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答案 D解析兔和人有共同的食物来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兔也能被人捕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鼬和鹰都能捕食兔和鼠,若鼬减少时,鹰缺乏竞争者,数量会增多,B正确;大量捕杀鼬时,鼠的数量会增多,种内斗争会增强,C正确;植物到鹰的食物链有4条,D 错误。
技法提炼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大体遵循如下思路: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过程(1)概念理解 输入—⎩⎪⎨⎪⎧ 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自身呼吸作用 (2)流动过程①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能量散失的途径是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③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④上述过程中,能量流动不能(填“能”或“不能”)逆转,原因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一定的;能量流动不能(填“能”或“不能”)循环,原因是最终散失的热能不能再被利用。
(3)如图表示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流动过程①第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其摄入量和粪便量有怎样的关系?答案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②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是不是全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为什么?答案不是。
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所消耗,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所利用,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可绘成能量金字塔。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思维诊断](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2014·江苏,10B)(×)(2)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2010·江苏,11B)(×)(3)除最高营养级外,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由四个部分组成: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4)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固定,且食物链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5)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6)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7)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该狼获得了兔子能量的10%~20%(×)(8)能量流动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热能越多,所以能量流动一般不会超过4~5个营养级(√)题组一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分析1.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答案 C解析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值,一般处于K 值,C错误;B摄入量为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丁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都是异养型生物;D的能量可来自于B的粪便,而此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A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