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合集下载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重庆文理学院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重庆文理学院

第三编文学创造六、七、八三章讲文学创造原理。

第六章讲对文学创造性质的一种理解,第七章分析文学创造过程,第八章讲文学创造的几个原则。

不过,大家不要以为学了这几章后,文学创作水平就有多大提高。

对文学创作活动作理论分析,与实际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理论分析是一种理智活动,文学创作是对具体情景的感受和追求活动。

文学创作要处理的事务是为了达到某种感受效果去想象、铺排和表现意识材料;理论分析则是要冷静地认识文学创作活动的一般性质和规律。

从事具体文学创作时如果心中只有这里学到的理论要点,那他就还没有进入创作过程,或者从文学创作中出来了。

那么概论中写的文学创造原理我们学它有什么用呢?有的原理可以用到创作中去:但一条原理必须经过理解,在创作过程中定位运用、磨练,到形成不加思索的习惯,然后才能对创作有用。

概论中有的原理只是对创作活动一般性质规律的说明,可以加深我们对创作活动的理解,增强我们的理性分析能力,对创作实践并无直接的指导意义。

我们学习中要注意分开这两类知识。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这一章所讲的就是对文学创造活动性质的一种理解。

这些观念都是文学理论家和文学评论家感兴趣的话题,文学作家不在乎理论家的这些理解。

文学创造涉及的说明对象不外乎创造活动本身,以及活动的主体(作家)与客体(材料和作品)。

教材第一节说明文学创造活动;第二节说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理解文学创造必需一种理解思路,教材所采用的理解思路是从马克思的一句话中引申出来的。

马克思说:“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马克思把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放进“生产”这个总概念中,这就产生了理解说明任务:怎样在“生产”这个总类别中去确认“文学创造”这种生产活动的特殊性。

教材分两步来完成这个工作:第一步区别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第二步区别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关于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艺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18世纪伟大的德国文学: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19 世纪70至90年代的俄国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中国春秋时期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文学与科学文学和宗教文学创造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其特殊性主要应从两方面去把握:第一,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的精神掌握。

第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一、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即“情感”说华兹华斯、雪莱史达尔夫人、托尔斯泰苏珊¡¤朗格、科林伍德中国古代文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钱锺书对旧式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的体验,使他写出了《围城》。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第一,文学创造的主体必须存在于艺术创造活动中。

第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第三,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人类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思考问题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思考问题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文学概论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文学概论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1
2、客体即“情感”说
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 潮认为艺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华兹华斯、雪莱 ➢史达尔夫人 、托尔斯泰 ➢苏珊·朗格 科林伍德
➢中国古代文论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2
华兹华斯、雪莱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 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 殊的精神生产
学习要点
1、名词解释:
A、精神生产 B、客体即“情感”说
2、文学创造和宗教活动的关系 3、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4、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5、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3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 为特殊的生产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7
2、精神生产从物质生产独立后,反
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诺贝尔发现炸药对建筑和铁路的作用; 爱因斯坦《相对论》导致核武器从而改变
世界;
美学和艺术发展促进人类生活的审美化。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8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精神生产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如 对知识、真理、道德、信仰和审美 的需要。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4
B、文学创造和宗教活动的区别:
宗教活动: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忘却现
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创造:以现实的真实感为基础—发现、认
识、回归世界—导向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6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一、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1.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及其相互关系(l)物质生产的内涵物质生产是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2)精神生产的内涵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3)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①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②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而且在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a.精神生产总是受着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b.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由物质生产所决定的。

③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a.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的作用是间接的(必须以思想关系为中介),而且影响精神生产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b.就精神生产本身而言,一方面它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是在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精神资料的基础上发展的;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特殊的现实的社会条件,因此,精神生产在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

c.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2.精神生产的特殊性(l)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共同性质和规律①两种生产都作为人的生活活动,具有人的生活活动的一般特点,这就是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

②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2)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①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它只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体验或思索,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观念世界。

文学理论第六章整理

文学理论第六章整理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P113: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决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视情况举例)其次,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视情况举例)(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在物质生产中,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人们想要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实践对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性的改造。

因此,物质生产是在物质领域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生产;/而精神生产则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如对知识、真理、道德、信仰和审美的需要,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它只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体验或思索,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观念世界。

一句话,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任何生产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

物质生产的手段是工具,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工具和符号都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

工具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物质生产的能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必须借助于工具。

在精神生产中,人们凭借的工具是符号。

符号是标示事物的代码,例如文字、语言等。

文字、语言作为建构观念世界的工具,既是人思索世界的手段,又是构造科学著作、塑造文学形象的材料。

总之,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即必然性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程度的限制,不太自由。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圣才出品】

第6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一、填空题1.文学创造材料虽是精神现象,但其来源只能有一个: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社会生活【解析】社会生活是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文学创造的客体,离开了这个客体,就没有文学创造。

2.文学是一种________,文学创造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答案】语言艺术【解析】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材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受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要服从于说明的需要。

文学言语不仅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而且采用描写、表现、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

二、名词解释1.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

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2.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答:文学创造中客体虽然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

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中,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即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

3.艺术生产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劳动”,后来马克思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之为“艺术生产”。

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将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这是马克思主义创造人的科学创见。

艺术生产指艺术创造、艺术接受的活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活动,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看着一个循环的生产过程,从而揭示文学的价值生成过程。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圣才出品】

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一、填空题1.文学创造材料虽是精神现象,但其来源只能有一个,即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社会生活【解析】社会生活是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离开了这个客体,就没有文学创造。

2.文学是一种______,文学创造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答案】语言艺术【解析】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材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受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要服从于说明的需要。

文学言语不仅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而且采用描写、表现、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

二、名词解释1.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

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2.文学创造的客体答: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文学史上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客体即“自然”说和客体即“情感”说。

两者都未能完满而科学地阐释这一问题。

科学的解释为:首先,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其次,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具有三个特殊性: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②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③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3.“社会生活”答:“社会生活”,是指人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此外,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还应包括自然界。

文学概论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文学概论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9
卢卡契
2020/10/2
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 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 在这里,现象与本质、个别与 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的对立消 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 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 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
温州大学
贺晓武
30
审美
绝句二首(之一)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2
➢ 文学创造:情感体验、感受、评价—表 达主观感受—传达给他人—满足人的情 感需要。
➢ 紫式部《源氏物语》、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3
(2)文学创造和宗教活动的关系
A、相似: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 象性。
➢ 《圣经》中有文学,《荷马史诗》《俄狄浦 斯王》中有宗教。
➢观念性的体验或思考,从而创造观 念世界。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9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 念世界。
➢物质生产的手段是工具;
➢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如文字、语 言。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0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 动。
➢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 “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
中世纪教会控制土地和物
质—教堂的锋利尖顶。 大工业生产—人的异化。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6
(2)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1、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
生产绝对同步。
➢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艺术。 ➢18世纪伟大的德国文学。 ➢ 19 世纪70至90年代的俄国。 ➢中国春秋时期和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春秋时期和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杜甫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 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 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 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 生产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 界的符号活动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红楼梦》


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卢卡契曾指出,审美与审丑 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比如钱锺书对旧知 识分子的体验、张承志对黄河的体验
整体性的生活
《红楼梦》
围绕着宝黛的爱情悲剧 这一轴心,展现的是封建家 族内部的、外交的、世俗的、 官场的、政治的、经济的等 多方面生活相交织的画卷; 同时《红楼梦》所呈现出来 的又是活生生的、五彩缤纷 的生活现象,如一个个青年 女子的悲惨命运……

理 性 思 维 的 基 本 元 素 : 概 念
“猪:哺乳动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 ‌ ,粪是很好的肥料!‌ ” ‌ 牛: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 “ 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 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 ‌ ‌ “驴: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 、拉车、耕田、供人骑乘,皮可制阿胶!” ‌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 统一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别林斯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 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人本与神本 主体心理无限与有限的对立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区别
科学话语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 日常言语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 文学言语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采用
修辞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
文本赏析


明代诗论家谢榛《四溟诗话》比较: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俗白头时” (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 (司空曙)
表现整体性的结构关系,寻求现 象与本质的统一的不同文学实践
曲折的情节
在反复的打击中 完成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心理分析
在一层层的心理分析中 完成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 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的制约 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 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文学与科学
科学:理性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
—获取真
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 文学:情感体验、感受、评价—表达主观感受—传 达给他人—满足人的情感需要 文学区别于科学: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认识被情 感化、诗意化、审美化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卢卡奇《以树叶与客观现实》: 每一种伟大艺术,他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 现实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 艺术作品的直接形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 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学创作反映的生活是现象和本质融为一体的整体性生活
生活丑向艺术美的转化




1、丑是一种背景,用以衬托美的丽质 美的东西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丑相对而存在。 心理学证明,对比效应是感知事物的重要特征。 通过对比,显得更加夸张突出,获得更强烈的美 学效果。 《淮南子· 说山训》云:“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 则美矣;求丑则不得丑,不求丑则丑矣。” 。 雨果:“根据我们的意见,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 美的配角的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 富的源泉。”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审丑
丑的事物,经过 艺术处理,就具有 审美价值。如《阿 Q正传》中阿Q的癞 疮疤。
罗丹
“在自然中人以 为丑的东西在艺术 中可以变成极美” ——罗丹
审丑的基本内涵


审美体验之一,指审视和突现令人可笑的、发人深 思的或令人生厌的否定性事物,从而获得某些启迪 同审美迥异的特殊感受。属于广义的审美范畴。 (病态、畸形、贫弱、丑陋、不和谐)人的天性: 人本能的心理隐藏性。审美需求是人的天性,人类 除了这种审美需求外,还有审丑的特殊感受。
探究隐藏 新闻:内幕 娱乐:花边(隐私)
隐藏 农村风水:藏风纳水 城市住宅:垂帘 画家:画莫测高深的丛山峻岭
审丑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时代:美丑不分; 第二阶段:古典时期:崇拜美。分清美丑,推 崇美,认为丑是美的对照,丑受到批判可以转 化为美。奥古斯丁:“罪恶已经得到惩治,就 会成为正义美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现代主义时代:有意识地发现丑 理性万能被打破,“丑”的东西内在于人的欲 望自身,而且这种“恶”的东西有时成为社会 前进的杠杆。丑比美更真实,更满足人的欲望, 更有攫取人的精神力量。
李斯托威尔:“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 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


施莱格尔:“恶的令人不愉快的表现”。 罗森克兰兹:美感是积极的反应(使人愉悦),丑感 则是消极的反应(使人厌恶)。 “审丑”,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行为, 人们对于丑的事 物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恶参半的弗洛伊德称为“情感矛 盾”的特殊心理,这种心理会导致一种类似于萨特所 定义的“审美喜悦”的快感。审美主体(人在对客体 丑 的“审丑” 过程产生惊异、恐惧、怜悯或厌恶的感 情,他们又从“审丑”这一心理的行为过程中得到渲 泄、净化和陶冶。
亚里士多德认为: 艺术模仿可达真理境界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客体即“情感”说
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 认为艺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华兹华斯、雪莱 史达尔夫人 、托尔斯泰 苏珊·朗格 科林伍德 中国古代文论
华兹华斯、雪莱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 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雪莱:“诗人的职责就在于: 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 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 于他人。”


理 性 思 维 的 基 本 元 素 : 概 念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文学和宗教


相似性: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 宗教: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忘却现实世 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发现、认识、 回归世界—导向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封建骑士
基督神学
哥特建筑
现代革命
人的异化
人的解放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
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艺术
莎士比亚
柏拉图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
18世纪伟大的德国文学:
歌德与席勒铜不同步
19 世纪70至90年代的俄国
普希金
屠格涅夫
列夫·托尔斯泰
果戈理
契诃夫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
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 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 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 念活动
‌ “这太令人震惊了,居然这样解释这些动物!” ‌ ‌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大自然里的每一种动物和人类都是平等 “ 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要爱惜它们,帮助他们,保护 他们,而不是去利用它们,你看字典中的解释,不是用来吃,就 是用来做劳动工具,甚至要把他们杀死后做成产品,这完全不是 他们的朋友应该做的事情,我觉得那些注解会让中国的学生从认 字开始就觉得动物并不值得尊重,会觉得动物只是用来杀掉吃的 食品或者是用来使唤劳动的工具,甚至是一种产品,这和‘ ‌ 保护 动物’的呼吁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 小约翰的这番话使我怔住了,从他这个角度去理解,字典里 对一些动物的解释确实缺乏“ ‌ 尊重” ‌ 与“ ‌ 平等” ‌ ,不是站在“ ‌ 朋 友” ‌ 的立场去介绍,而是站在一个屠夫的立场,对动物做出了残 忍的,不人道的,野蛮并且自私的注解。

审丑的过程,是对审美活动的负面效应因素所 蕴含的否定性价值进行认识的过程。就是以正 确的态度对待平庸、病态、畸形的现实生活, 即对真实人生和真实人性的审视过程。相对于 美丑意味着对立和否定,意味着不和谐、不完 满。 而“审丑”就是“使人们看到这种否定 和不完满从而把人们从日常麻木的情绪中解脱 出来 意识到日常与人共同存在状态的虚假性 最终促使人们对现实提出质疑、提出抗议”。
丑与丑感

丑是作为美的对立和否定而存在 美是和谐,丑即不和谐、反和谐----不合目 的恶与不合规律假的统一。审美对象外观形 式上的怪异、畸形、缺陷、丑陋等以及从内 部体现出来的黑暗、卑劣、罪恶、荒淫等这 些违背道德律令的内容 强烈地撞击着欣赏 者的生理感官 从而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尖锐 的矛盾冲突,给人们一种丑的刺激。
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史达尔夫人、列夫·托尔斯泰
史达尔夫人:诗表现的是诗人“灵魂中的感 情”,当热情激动灵魂时,诗人就借助形象和 比喻来表现“内心的东西”。 托尔斯泰:艺术就是一种“有意识地把自己体 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 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的人类活动。
中国经典:逼上梁山

苏联作家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个》
红军神枪手玛留特卡 和白匪中尉漂到了荒 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