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曲目中的“红楼”文化研究
京韵大鼓

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 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 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种玉杰、王玉兰等接班人。
2008年,京韵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骆派京韵大鼓的优秀传人陆倚琴、刘春爱被认定 为该遗产的传承人。
代表曲目
京韵大鼓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闹江州》、 《大西厢》、《祭晴雯》、《黛玉悲秋》等。
流派名家
京韵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鼓界大王”的刘宝全,与刘宝全齐名的还有白云鹏和张小轩(张筱轩), 并形成刘派、白派、张派三大流派。刘宝全的学生白凤鸣,早期师承刘宝全的唱法。其长兄白凤岩曾任刘宝全的 弦师,他根据白凤鸣嗓音较宽、较低的特点,吸收借鉴了白云鹏的演唱艺术,与白凤鸣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 同创造了苍凉悲壮“凡字腔”见长的“少白派”,并对后来天津“骆派”(骆玉笙)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可分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基本腔调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长腔、 悲腔等。平腔适于叙事,高腔表现激昂的情绪,落腔则表现平缓轻松的情绪。
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唱词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唱词基本为七 字句和十字句,多为上下句的反复,并且比较讲究语气韵味,与唱腔衔接自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 有时也有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
分析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与表演艺术

分析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与表演艺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以其丰富的戏曲元素和精湛的表演艺术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曹雪芹将戏曲元素融入小说的结构和情节之中,通过对戏曲的描写和表演艺术的运用,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具有戏剧性,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首先,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曹雪芹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行为表演等细节的描写,赋予了他们戏曲般的特点。
比如,贾宝玉就像是一位戏曲中的扮演男主角的花旦,他娇媚多情、情绪多变,时而悲伤、时而欢喜,展现出了戏曲中女性角色的柔美与婉约。
而贾母则像是一位戏曲中的老生,她严肃庄重、智慧老成,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
通过这种戏曲化的人物塑造,曹雪芹使读者更容易接近和理解这些角色,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戏剧张力。
其次,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还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
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戏曲的表演结构,将故事分为多个场景,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推进和高潮迭起的情节冲突,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
比如,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就像是一出悲剧般的戏曲,充满了悲欢离合、命运多舛的情节,给人一种戏剧般的感受。
同时,曹雪芹还通过对戏曲的描写和表演艺术的运用,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此外,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还体现在语言和描写手法上。
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富有节奏感,具有戏曲的韵律美。
比如,在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话时,曹雪芹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对话更加押韵、流畅,给人一种戏曲般的感觉。
同时,曹雪芹还通过对戏曲的描写,将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戏台之上,共同观赏一场精彩的戏曲表演。
总之,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与表演艺术相互交织,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戏曲化塑造、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安排以及语言和描写手法的运用,曹雪芹成功地将戏曲的艺术特点融入小说之中,创造出了一部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
京剧的资料

京剧的资料简介京剧,又称为“平剧”、“京韵大鼓”,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明代中晚期的北京地区,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戏曲的主要门类之一。
京剧的音乐、唱腔、表演和舞蹈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其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美学思想。
京剧自20世纪初起迅速发展,并远播海内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背景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当时主要表演的剧种是元杂剧。
明代末年,北京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类曲艺在京城逐渐流行起来。
其中,元杂剧与其他地方剧种相结合,形成了京剧的雏形。
到了清朝时期,京剧逐渐发展壮大,并定型为现今的样貌。
清朝时期的京剧以皇宫各大剧院为主要演出场所,得到了皇帝和贵族阶层的支持,也使得京剧的流派更加多样化。
京剧的特点京剧的音乐以打击乐器如锣、鼓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唱腔上,京剧分为生、旦、净和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角色特点和唱腔风格。
表演上,京剧注重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表达,演员要通过身体动作和面部肌肉的变化,刻画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此外,京剧还融入了舞蹈元素,舞台上常常出现旋转、跳跃等华丽的舞蹈动作。
代表作品京剧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红楼梦》、《白蛇传》、《赵氏孤儿》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文学名著的改编,将精彩的故事情节和艺术表现相结合。
京剧的演出形式非常丰富,既有单个角色的独唱,也有多人合唱和对唱。
同时,京剧还以其华丽的戏服和精致的舞台布景而闻名,给观众眼前一亮的视觉享受。
影响和发展京剧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戏剧和舞台表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曾多次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演出,并广为世人所称赞。
尤其在20世纪初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价值引起了西方观众的极大兴趣,成为当时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虽然京剧在年轻一代的观众中受到了一些冲击,但京剧仍然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力。
京韵大鼓介绍

36
叁
京 韵 大 鼓 流 派 名 家
第三章
京韵大鼓的流派名家
3
骆玉笙(1914年-2002年),艺名小彩舞。曾任中国 曲艺协会主席。骆玉笙吸收刘派的高亢挺拔,又吸收 了白派的低回俏丽,还吸收了白凤鸣少白派的悲壮苍 凉,加上她自己浓郁的女中音音色,创造了风格迥异 的骆派京韵大鼓。
骆玉笙先生其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丑末寅 初》、《红梅阁》、《子期听琴》、《和氏璧》及电 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 等。
京韵大鼓介绍
目录
第一章
发展沿革
第四章
传承发展
京韵大鼓介绍
01
02
目录
04
03
2
第二章
艺术特点
第三章
流派名家
第一章
3
壹
什 么 是 京 韵 大 鼓 ?
第二章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贰
艺 术 特 点 概 述
第三章
京韵大鼓的流派名家
1
刘宝全(1869年—1942年)是清末明初明出红极一 时的说唱大鼓艺人,在大江南北都享有盛名,他不但 在曲坛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鼓界大王”,而且在 戏曲界尤其是京剧界,为谭鑫培、梅兰芳、马连良等 一些戏曲名家所推崇。
37
叁
京 韵 大 鼓 流 派 名 家
第四章
京韵大鼓的传承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艺人成了人民的演员和艺术家,除演唱流传下来的传
统曲目外,还新编及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 《光荣的航行》、《珠峰红旗》、《急浪丹心》、《韩英见 娘》、《白妞说书》等。同时,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 员。有成就的如赵学义(白派)、杨凤杰(刘派)、刘春爱(骆派)、 钟玉杰(刘派),他们已成为曲艺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 京韵大鼓演员。
《红楼梦》中的音乐文化描写

《红楼梦》中的音乐文化描写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刻画,展现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本文将探讨在《红楼梦》中出现的音乐形式、演奏场合以及对人物情感、家族格局等方面的影响。
音乐形式与演奏场合歌曲《红楼梦》中出现了众多歌曲,这些歌曲以不同形式呈现,包括宫廷歌舞、江南民歌等。
例如,《红楼梦》中有著名的“舞剑仙子曲”和“醉金刚忆旧情”,这些歌曲旋律优美动听,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
戏曲戏曲在《红楼梦》中占据重要位置。
作者以华丽而繁复的语言描绘了戏曲表演,如宝玉与黛玉的“捧心妆”、甄家府中的《三侠五义》等。
这些戏曲呈现了宫廷生活中的娱乐形式,也反映了人物命运多舛的寓意。
乐器《红楼梦》中描写了许多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乐器,包括琵琶、箫、笙、胡琴等。
这些乐器不仅仅是音乐演奏工具,还承载着人物情感和思绪。
例如,在大观园中,黛玉常常拿起琵琶弹奏寄托自己的情感。
音乐影响人物情感与家族格局情感表达在《红楼梦》中,音乐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人物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
通过音乐,人物们能够倾吐内心的苦楚、喜悦或沉思。
例如,黛玉以琵琶之音表达她内心深处对于父母亲离世的伤痛。
家族氛围塑造音乐文化在《红楼梦》中也体现出家族的繁荣与衰落。
在宝黛之间的婚姻发展过程中,音乐成为了连系两个家族和人物情感的纽带。
宝玉与黛玉初次相遇时,黛玉弹琵琶,这一场景象征着两个家族间的友谊和美好前景。
然而,在后续剧情中,音乐逐渐变得少了起来,反映了两个家族命运交织中所蕴含的悲剧。
结论《红楼梦》中对于音乐文化的描写非常丰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表达人物情感、塑造家族格局的重要元素。
通过音乐形式与演奏场合、人物情感与家族格局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音乐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付蔷:京韵大鼓正时尚

在付蔷的演唱 中,不管是对 这段 子早 就烂熟 于心 的老观 众 , 还是 初次听到的新 观众,全都被 宝玉 与黛玉的爱情 、紫鹃与黛玉 的姐妹情所 打动。 有的击 节拍手、 有的静 默聆听 ,有些女残甚至还 被感动得 流下了眼泪 , 到这段 《 宝 玉哭 黛玉》口 昌完, 喝彩声和拳声久
把自己融在宝玉 、 黛玉 、 宝锼 、 晴
雯… ・ ・ 那些人物 里, 真的很 幸福。 而现在 , 我每每唱起 《 红楼梦 》 的 段子,不管 是 《 黛玉焚稿》《 宝玉 哭黛玉》 也好 , 还是《 宝玉探 晴雯* 《 宝玉娶 亲*也罢 ,又或 者是 《 遣 晴雯*《 双玉听琴》等 ,我都觉得 自己比那些 电视剧 、电影演 品还 要幸福。 他们能够诠释 的. 只是一 个角色 ,而我 一个 人就 可以演绎
她一直夹在 董卓和 吕布之 间,处
或者 其他 一些场 所演 出的时 候 , 台下的 年轻观矗越 来越多 。我 也 加入了一 些曲艺QQ群, 跟他 们一 起聊曲 艺。这些年轻 观众喜欢 古 典文化 , 接受 传统段干 , 同时他们 身上叉 不乏时尚元素 跟他们 聊 天, 我最大的 感受就是 , 曲艺的 明 天是美 好的。虽然鼓 曲不可能再 恢复到 民国时那样的地 位 ,也很 难像 如今 的相声 一样 火遍天 下, 火地流 传下去。传绕 艺术就是这 样,它很淡然 , 没有烟火气 。 一个 人总有一天 . 会需要这样 的声音, 来慰藉浮躁 的心灵。
-
芷
回
京韵大鼓正时 尚
E 辉
“ 潇湘馆病 倒了林黛玉 , 门儿 寂静掩 苍苔 。有 贾母在那边 辩理 宝玉迎 亲的事 .各样的张 罗也忙 不开 。忽一 E 闻黛玉的病体 到垂 3 危后 ,老^家不 放心前来看 望她 的外孙女 接 … ” 在 湖广会馆 大戏楼里的 舞台 上, 付蔷的 《 宝玉 哭黛玉》刚刚唱 罢头一 落儿,台下 已经响起 了一
《红楼梦》中的中国古代戏曲文化

《红楼梦》中的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在《红楼梦》中的体现一、戏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中国人来说,戏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戏曲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社会中,戏曲被广泛演出并受到了各级人民的欢迎。
在这种情况下,《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自然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借鉴和影响。
二、《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作为一部以古代京城贵族家庭为背景的小说,《红楼梦》自然少不了戏曲元素的加入。
小说中频繁出现的京剧脸谱、曲调名称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小说中的一些描写和对话,更是直接表现了当时戏曲演出的情景。
三、戏曲与《红楼梦》的结合1. 作为一个具有肢体表演特点的艺术形式,戏曲能够传递更为直观和生动的情感。
这一特点直接影响到《红楼梦》中的描写手法。
小说中通过对角色的肢体动作以及言行举止的描写,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
这与戏曲中演员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是息息相关的。
2. 《红楼梦》中出现的一些角色形象正是受到了戏曲中的启发。
例如,贾宝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就深受西皮戏形象“阳儿”和“老生”的影响。
小说中的贾宝玉具有纨绔子弟、情感细腻的特点,这与西皮戏中老生角色的性格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3. 《红楼梦》中的一些段落和章节的结构也受到了戏曲剧本的启发。
书中使用了戏曲中常见的问题和回答、宴会场景、戏曲剧目常用的场景等手法,使得小说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性。
四、戏曲文化对《红楼梦》的价值1. 戏曲文化为《红楼梦》提供了取材的丰富资源。
小说中描写的宴会、戏曲演出,都离不开对戏曲的借鉴。
这种借鉴不仅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更使得小说中的场景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感。
2. 戏曲文化赋予《红楼梦》独特的艺术氛围。
通过对戏曲剧目、台词、音调的运用,小说为读者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感受,使得作品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
京韵大鼓太虚幻境唱词

京韵大鼓太虚幻境唱词仲冬瑞雪满庭除,冬至阳升气候舒,酒香不问寒深浅,漏永谁知梦有无。
水仙花放黄金盏,心字香焚白玉炉。
秀帐中柔情软言低声劝,好一副寒夜挑灯的仕女图。
(甩板)薛宝钗本是闺中秀,不戴方巾一丈夫。
自与宝玉成亲后,因为他疯魔未退就犯了踌躇,也明知,此病原因黛玉起,疼痛伤心气不舒,当把良言相解劝,要将他引归正路就指回了迷途。
(甩板)这一日,宝玉又赴那伤心处,短叹长吁就滚泪珠。
宝钗说,我有句良言对着你诉,这几日看你的精神神又恍惚。
饭儿也不吃茶儿也不饮了,怎么学儿也不上了你就书儿也不读。
闷沉沉终夜常闪目,乜呆呆白日像糊涂,你是个知书明理的奇男子,智慧聪明盖世无。
怎么这点都看不破,偏要在女孩身上呀你还用的什么功夫。
(甩板)你的心事奴我知道,总为那林家妹妹身亡你就忍不住的哭。
我想他是个仙人谪降临凡世,到如今,已在人间限满足。
回首重归极乐界,返本还原到蓬壶。
空留下你万裁千秋歌长恨,要想那气转还魂大药皆无。
要论林妹妹才貌学问谁能够比,就是体态丰神我们那个如。
怪不得,时常在你的心坎上,你也算是个高明眼力叫人服。
真果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总是俗。
但只是,云去天空人已往,何曾见落花返树又重出。
我劝你,及早回头登了彼岸,你费尽了精神益处全都无。
宝玉说,我也明知无有益处,由不得我这心中辗转自反复。
我们二人以往的事儿焉能瞒得了你,我和她心里相亲外场儿疏。
到如今,她谢了世界撇了我去,好叫我万绪千条的说也说不出。
可怜他,临死也没有说一句知心的话,怎不叫人痛断了肝肠啊泪眼模糊。
(甩板)宝钗说,为人哪个没心事,也要分个轻重与亲疏。
老祖宗看你如性命,说什么怀中美玉掌上珠。
太太只剩你人一个,慈母的深恩分外笃。
老爷指望你登了金榜,显姓扬名把大事图。
一家儿所靠都是你,你想想,一身关系岂非浮。
就是咱二人的姻缘也是天作配,才能够几辈子修来的凤鸾俦。
不想你,不思上进把功名取,终日打不破这闷葫芦。
叫我这一辈子没了指望,你不是那四通八达要强的丈夫,你可辜负了小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 韵 大 鼓 的唱 词 结 构 一 般 由“ 诗篇 “ 、 “ 正文” 和“ 结尾 ” 三 部 分 组 成 “ 红楼 ” 唱 词 也 不例 外 . 它的“ 诗 篇” 能 够 简 单 提 出 主 旨. “ 正文 ” 能够讲述故 事 . “ 结尾” 则 有 不 同 的功 能 . 它独 特 的 结 构 使 它 在 演 唱 中 层
三、 “ 红楼 ” 唱 词 的 结构 独 特
பைடு நூலகம்
的 诗 句 通过 “ 煞尾” , 作 者表 达 了 在 当 时
的社 会 背 景 下 人们 都 比较 迷 信 . 由 于 贾 母 听 信 了算 命 人 的话 。 选下“ 金命 ” 的 宝 钗 与
宝玉完婚 . 才最 后 酿 成 了不 可 挽 回 得 到 悲
头” .一般可 以 为故事 的发展 埋下 伏笔 并交
在上世纪 7 O年 代 , 《 红楼 梦》 文 化 就 已经 渗透到了曲艺音乐中 1 9 8 3年 , 天 津 曲艺
团建 团 3 O周 年 . 恰 逢 曹 雪 芹 先 生 逝 世
代故 事 即将发 生的 时间背 景、 时代背 景等 .
句 式 就 是 一 句唱 词 中分 成 了三 个 小 单 位 .
剧。 所 以“ 煞尾 “ 不但 使 得 作 品 结 尾 更 加 完
整, 还 有 一定 的 民俗 学 、 社 会 学 的意 义 , 让 观 众 久 久 回 味 四、 “ 红楼 ” 唱 词 的旬 式 丰 富 京 韵 大 鼓 唱词 的句 式 . 不 仅 同 其他 大 鼓、 坠 子 等 唱 词 的句 式 相 同 . 而 且 与 中 国 所 有 的板 腔 类 的 戏 曲 文 学 的句 式 相 同
捧。 《 祭 晴雯 》 是“ 红楼” 曲 目 中很 有 代表 性 的作 品 , 源 自《 红楼 梦》 原 著 的 第 七 十 八
回, 故 事 生动 有 趣 . 在 艺 术 家 沈 彭 年 先 生 的 改编 下 , 成 为 了短 小 精 悍 、 朗 朗 上 口 的 唱词 , 受到 许 多 演 唱 家 的 喜 爱 , 被骆玉笙、 冯 新 蕊 等 名 家演 绎 并 推 广 。
是二、 二、 三 型 的七 字 句 式 。 所谓二、 二、 三
例 来 分析 “ 红楼 ” 曲 目的结 构
( 一 ) 《 宝玉 娶亲》 的“ 诗 篇” 也 是 正 文 的 引子 曲 目引子 写 道 “ 中秋 十 五 月 轮 高 。 月 下人 园 乐更饶 金茎玉 露空 中落 , 桂 子天 香云 外飘 嫦娥 应悔偷 灵 药 , 弄玉 低吹 引凤
京韵大 鼓 曲 目中的“ 红楼 " 文 化研 究
● 吕笙 天 津师 范 大 学 音 乐 与 影视 学 院
摘要: 京 韵 大 鼓是 曲 艺音 乐 中最 具 代 表 性 的 曲 艺之 一 , 小说 《 红楼梦》 又是 四 大名 著 中 最具 有 文 学价 值 的作 品 。通 过 本 文
的研 究 , 从 京 韵 大鼓 的 经典 的 “ 红楼” 作 品 中研 究 “ 红楼” 文 化 在 曲 艺 音 乐 中的 渗 透 、 延伸 , 深刻分析“ 红楼” 唱词的框架 , 感
表 面 的意 思 。 却 不 能 轻 松 地理 解 小 说所 蕴
含 的深 刻 学 问 京 韵 大鼓 是 曲艺 音 乐 中 最 容 易被 大 众 接 受 的 艺术 形 式 . 由 于 他 的 语 言 简练 , 合辙押韵 , 能够将 长篇幅复 杂的 语 言 变成 短 小 通 俗精 悍 的 唱段 。 通 过 聆 听 京 韵 大鼓 “ 红楼 ” 曲目. 观 众 可 以 更 好 地 感 受“ 红楼 ” 文化 带 我 们 的 民 俗 、 哲 学 思 想
受 更 深层 的 “ 红楼 ” 文化。 关键词 : “ 红楼 ” 曲 目 唱词 “ 红楼” 文化
《 红楼梦》 是 我 国 四 大 名 著 中 最 具 有 影 响 力 的作 品 . 也 是 被 大 家 公认 的 古典 小 说 完 美 之 作 作 者 曹 雪芹 有 着 很 高 的 文 学 造诣 , 在《 红楼 梦》 中我们不难看 出 , 他用 奇 妙 的手 笔 描 写着 世 态 炎 凉 、 人 情 世 故 , 深 刻地 反 映 封 建 阶 级 不 平 等 以及 当时 家 庭 腐 朽 的现 状 . 不 免 会 用 到 一 些 深 奥 的语 句, 使得读过( 红楼梦》 的 人 虽 看懂 了 文 字
、
“ 红楼” 曲 目的 创 作 来 源
京 韵 大 鼓 的 唱 词 早 期都 沿 用 明 清 时 期的“ 鼓词” 曲本 . 后来 吸收 其 他 地 方 曲艺 音乐形式( 比 如 乐 亭大 鼓 等 ) 的唱词 , 最 后
形 成 了 我们 本 文所 说 的京 韵 大 鼓 曲 目 早
箫 ” 它 的性质 有如 “ 单 弦牌 子 曲 ” 中的“ 曲
即: 二 字一 逗 、 二 字一 逗 、 三 字一 逗 。 例如 :
且 每一 个 “ 诗篇 “ 都 是 与主 题 紧 密 联 系 。
( 二) 《 宝 玉娶亲》 的“ 正文 ” 也就是 曲
目的主要部分 . 是所述故 事的主体 , 篇 幅
《 元春省亲》 中的 一句 : “ 方厦 、 画栋 、 宝 石 砌( 二、 二、 三) ” 这样 的唱腔排列 整齐 , 观 众 听 起 来 也 十 分和 谐
一
次分明, 婉 转流 畅。 下 面 以《 宝玉娶亲》 为
成, 每 篇 由 无数 组 构 成 每 一 组 上 句 末 字
用 仄声 , 可以无韵 : 下 句 末 字 用平 声 , 一 定 要押韵。 例如 : 《 元春省亲》 中“ 百鸟诸禽凤 为 魁, 食金 宿玉 不能 飞 . 繁盛 的 贾府 如油 烹火 , 还 仗着 元春入宫 闱。” 这是全篇 的前四句 , 唯 独第 一 句 例 外 , 大 都 用平 声 , 且押韵。 f 二) “ 红楼 ” 唱 词 的 最 基 本 的 句 式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