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8年高中地理优质课鲁教版必修三4.2农
高中地理必修三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 30ºN附近,东部沿 ❖ 43ºN—48ºN,
海地域中部长江入海 地处东北地域中
口
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 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以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分散 以黑土为主,多为旱地,
分布
集中分布
矿产资源贫乏
伴随工商业旳发展
当代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耕地破碎,造成农业生产规模小, 机械化水平低,粮食商品率低,粮棉生产在全国旳地位下降。
❖ 有较丰富旳石油 等矿产资源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旳影响
水热
长
江
三 角
好
洲
松
农 作物
业 熟制
备注
工 业 商业
水稻 油菜
一年两 熟或至
河湖水 面广
❖ 是我国
商业 贸易
棉花 三熟 水产发 主要旳 发达
达
综合性
工业基
地(运
入矿产
)
西部降
交通
沿海航线中枢,长 江入海口,水运交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旳影响
一、有关区域
1.什么是区域?
范围 松嫩平原位于东
○
北腹地,东靠长白 山地,西接科尔沁草地,
北枕大小兴安岭,
区域是地球表面旳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别旳基础上,南黑至龙辽江河、干吉流林以、北辽,跨
○ 按一定旳指标和措施划分出来旳。 层次性
宁三省,共辖53个县 (市)。土地总面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山东省烟台市2018年高中地理优质课鲁教版必修三4.2农

(学案导学)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2、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基础梳理】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黑土的开发问题:水土_______较严重;土壤肥力_______原因: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耕作制度加强黑土的______,增施_________ (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_)植树造林,加强对________、________治理2、林业的发展问题:森林资源________,森林覆盖率________原因:重采轻育、采伐量______生长量、滥砍乱伐、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坚持以_______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合理采伐,以_______定采伐量加强_______________的建设3、湿地的保护含义:沼泽、______、河流、河口、海岸带的______等(P97知识窗)功能:生态功能:调节______、蓄洪防洪、促淤造陆、_________,“地球之肾”经济功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其他:是大型水禽的________问题:湿地生态系统被________,湿地面积________,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日益_______ 措施:建立____________、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围垦的湿地逐步_______采取_______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活动:东北的特色农业(P98)特色农业有什么意义?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变_______优势为经济优势把现代__________应用到农业发展中,走_____兴农之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带动农产品_______业的发展,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方法总结】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法【合作探究】:怎样解决卖果难、提高果农的收入?结合图片:栖霞苹果网货节;早熟的红肉苹果;苹果醋饮(销售渠道) (科技,新品种) (深加工)【巩固练习】“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
山东省烟台市2018年高中地理优质课鲁教版必修三4.3经

4.3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导学案)复习回顾:1、城市化的表现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2、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有哪些?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人地矛盾加剧;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区域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探求其解决的措施;学会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探究1:80年代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条件有哪些?材料一:1、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其中,深圳和珠海在珠三角地区,广州为沿海开放城市。
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国家给予许多优惠的政策,使珠三角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2:区位条件: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方便受到香港、澳门的辐射与带动。
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
同时,珠三角又与东南亚较近,易受到东南亚经济的带动。
3、珠三角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东南亚就被我国劳动人民称为是“南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很早就有下“南洋”的传统,广东和福建是华侨的主要故乡。
在改革开放后,爱国华侨将大量的侨资投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2:珠三角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具有的优势条件?探究3:大力开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对珠三角地区的有利影响是?探究4:大力开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对珠三角地区的不利影响?探究5:珠三角应发展何种产业既使经济发展更快又能缓解上述问题?探究6:高新技术产业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珠三角产业升级后,造成了一些中小企业出现关闭、停产、外迁等现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第2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件(共75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明确区域 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2.掌握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 护措施。 3.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 自主探究
一、自然环境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_内__蒙__古__自__治__区___东 部。
南 部
暖温带
3 600 ℃ 温带季风 以上 气候,冬 制约一
①东北地区的 水热条件基本
中 部
中温带
1 000~ 3 600 ℃
季寒冷, 个区域 夏季温暖 农业的
满足喜凉类作 物一年一熟的
,降水量 生产品 生长需求,作
300~1 种、耕 物生长季节集
北 部
寒温带
小于 000毫米 作制度 1 000 ℃ ,集中在 和生产
第二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沛县张寨中学晁岱沧
小天地·大视野
振兴东北从振兴农业做起
专家表示,国家对农业的直补超过1 028亿元,但补贴效 率偏低,建议采用“土地赎买”的方式,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 经营,东北的黑土地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2011年东 北三省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 785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 17%,“南粮北调”逐渐被“北粮南运”所取代。在振兴东北 老工业基地的文件中,特别强调了要在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农 业。当时温总理说过一句话,“这个题目叫做振兴东北老工业 基地,讲得是工业,但是首先要从振兴农业做起。”
2.农业布局 (1)特点:明显的___地__域_____性。 (2)分布 ①自东向西:依次为以林为主的__林__农____交错地带,以农 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 ②自南向北:分为_海__洋__渔___业__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交 错地带。
地理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全国最大的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
1990 年 以 后
珠
发展 高新
江
_政__策__优势已不明显 劳__动__密__集__型_产 技术产业
三 角 洲 地 区
经济发展 带动工资 水平 提高
劳动力 成本低 优势丧失
业不能支撑该 迫 产业 地区工业化的 使 升级 进一步发展
抓机 住遇
世界:经济__全__球__化__、__信__息__化__, 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__经__济__结__构__调__整___。
第一阶段 (1979—1990)
第二阶段 (1990—现在)
第一阶段:起步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第二阶段: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比值在快速上升
第一阶段 (阅读课本73页1.2.3段)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
1979 年
至
1990 年
工业基础 薄弱 矿产资源 贫乏
主导产业劳__动_密集 型产业
附加 值_低_
珠三角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1980年 深圳、珠海被设置为经济特区。1985年 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经济开放区
减免税收,降低关税、 土地廉租、简化手续等 .
港澳台商、外商投资
2.良好的工业区位: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2.良好的工业区位: 丰富而廉价
毗邻港 澳,靠 近东南 亚
工厂地点
劳动力 改革开放
对策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城市分工与协作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对策3:加强规划与管理
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管理 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珠三角环保一体化规划(2009-2020)
日前,省政府出台我国首个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规 划。规划透露,将投入1970亿元,用于跨界河流及内河 涌综合治理等多项民生工程,优先解决珠三角大气灰霾、 水体黑臭等环境问题。并将使饮用水更洁净、食物更安 全、空气更清洁,环境更宜居,提高人民福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学案、课件、练习.docx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第1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流域开发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过程与方法:以某流域为例,联系已有的区域地理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流域综合开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及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难点】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概况害频繁。
(2)从社会经济方面看:长江航运价值高,沿岸港口众多,水陆交通运输便利;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生活 协作条件好。
不利条件:上游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外联系,经济水平低,贫困 人口多;中游土地利用不合理及自然原因,防洪任务艰巨;下游环境污染严重。
【典例精析】【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交通与经济分布图,该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读(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与长江干流相交的铁路线,自西向东依次是:A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B 是线,C 是 _____ 线,D 是 _____ , E 是京沪线。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长江沿岸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上海、马鞍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庆、 _______ 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商品粮基地名称: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 ③—④ ______ ⑤ ________(4) 请在图中正确位置用“*”注出三峡水利枢纽。
山东省烟台市高中地理优质课鲁教版必修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课件课前图片

美丽(měil美ì)的丽江(m南ě水ilì)乡的江南水乡
第六页,共11页。
赞不尽千古(qiāngǔ)运河--京杭大运河
第七页,共11页。
Hale Waihona Puke 流勇进的通天河第八页,共11页。
西气东输管道(guǎndào)的铺设
第九页,共11页。
西气东长输江管上道(游gu水ǎnd电ào()s的h铺uǐ设diàn)输送
西北干旱(gānhàn)的荒 漠
第一页,共11页。
爷爷(yé ye) 为什么 春天到了, 小草没有 发芽?
北方干旱(gānhàn)的田地 第二页,共11页。
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dǎozhì)的地面沉降
第三页,共11页。
南方(nánfāng)大雨
第四页,共11页。
鸟瞰(niǎokàn)长江水奔腾的壮观
第十页,共11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西北(xīběi)干旱的荒漠
No
Image
第十一页,共11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三节课件

1.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B)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2.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C)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3、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B )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三节课件
方 吧在
该 图 中 找 一 找 你 感 兴 趣 的 地
440000毫毫米米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三节课件
陡 壁
但 黄是
土极 干易 燥受 时流 坚水 实侵
蚀
能 保 持 直 立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三节课件
思考:矿产资 源开发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三节课件
人 口 增 长 迅 速
人 地 矛 盾 突 出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三节课件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鲁尔区为例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三节课件
鲁尔区地理位置优越 水陆交 通发达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三节课件
地处欧洲的 十字路口
是东、西 欧往来的 必经之地, 北欧通向 中欧、南 欧的捷径 且周边国 家和地区 经济发达, 消费能力 强,市场 广阔
(1)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 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且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严重
(2)松花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较小的共同原因是
植被覆盖率较高
(3)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
原因是
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三节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分析】:
本节第四目: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对前三目内容的承接和深入,在学习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土地开发、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从而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
本节课通过给学生尽量多的资料,鼓励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思路】本课时的课本内容,涉及三个方面,我用农业实地考察的方式,把三个问题有机的穿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本节课课本内容条理清楚,学生对相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浅显的内容,通过播放视频,学生总结;或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如林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解决措施可以让学生讨论归纳,如黑土问题的解决措施、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如东北地区不合理的耕作、秸秆还田、重采轻育等,通过视频或教师讲解;基本内容学习以后,在思路方法的提升上,师生共同整理。
注意学以致用,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苹果种植业的发展情况,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材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2、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
东北地区黑土、林区、湿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难点】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分析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东北地区黑土的流失、湿地的退化、森林的过度砍伐图片,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问题探究的兴趣,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回顾】承上启下
(师生共同)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了解了农业发展特点,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
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通过东北农业实地考查的方式,提出本节课的基本问题。
师:首先是松嫩平原黑土的开发。
播放视频,学生分析,黑土开发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生:回答(略)
师:分析原因:不合理的耕作
师:为减轻水土流失、提高黑土肥力可采取哪些措施?学生针对原因讨论分析归纳。
生:回答(略)
播放视频:秸秆还田
师: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生:秸秆还田
师:进入小兴安岭,出示数据资料,东北林业发展中出现什么问题?
生:东北地区森林资源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
展示图片材料,学生分析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
生:回答(略)
师:补充强调,解析重采轻育,展示答案。
针对这些原因,应采取哪些措施?学生讨论归纳。
生:回答(略)
师:补充其他措施。
师:进入三江平原,湿地资源是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先阅读知识窗,了解湿地的含义和功能。
学生读出湿地含义,明确湿地各种功能。
师:强调湿地的生态功能。
展示开发资源过程中对湿地的破坏:三江平原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湿地变化图片,生归纳
师:为保护湿地资源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生:讨论回答(略)
展示保护成果。
【课后活动】东北地区的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有什么意义?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告诉我们,农业发张展必须因地制宜,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方法总结】师生共同整理:分析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方法(略)
【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栖霞苹果种植业的发展
展示【板书】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问题、原因、措施
2、林业的发展:问题、原因、措施
3、湿地的保护:问题、措施
【巩固练习】略
【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