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态平衡:群落的演替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平衡的重要机制,能够维 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物多样性:群落的演替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增加生态系统的 复杂性和稳定性。
资源利用:群落的演替能够使生态系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提高资源 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结构是指群落 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 作用形成的空间布局和营养结构,包 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镶 嵌现象,不同地点上的种群分布不同, 形成不同的群落类型,有利于提高群 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种类组成: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优势种 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生物量等 空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时间变化:演替和季节性变化
群落结构: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和分布格局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变化和优势种的更替
制约关系:群落结构对群落演替具有重要影响,如物种丰富度、空间异质性等
实例:森林砍伐后,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的差异
群落结构对演替的影响:群落结构 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 从而影响演替的过程和方向。
结构。
单击添加标题
群落的动态:指群落随时间 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由于 环境因素和生物本身的生命 活动不断改变着群落的结构 和种类组成,因此群落是一
个动态系统。
群落演替的定义: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群落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 有规律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类型: a) 初生演替:一个从未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b)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 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

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本文将介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概念、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应用。
一、群落结构的概念与原理群落是指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的总体,其中包含了相互作用密切的多个种群。
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丰度分布、空间分布、物种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1. 丰度分布:群落中各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状况。
常见的丰度分布模式包括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2. 空间分布:物种在群落内的空间分布模式。
可以是聚集分布,即物种个体相互靠近;也可以是随机分布,即个体分布无规律性。
3. 物种间相互关系:群落内不同物种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如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共存等。
群落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环境条件、生物间相互作用等。
它们共同塑造了群落的特征和功能。
二、演替的概念与类型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表明了群落从初始阶段向成熟阶段的持续演变过程。
演替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 初级演替:发生在尚未有土壤或有极少量土壤形成的裸地上。
典型的初级演替是由岩石裸露开始,经过苔藓植物和草本植物的侵入,逐渐发展为乔木和林地。
2. 次生演替:发生在已被破坏的群落中,如火灾、风灾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破坏。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被破坏后,通过残存植物种子、根茎或种间关系的再生和重建。
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演替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过程。
三、生物群落结构与演替的影响因素生物群落结构和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 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域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物种适应性的影响。
不同环境条件对物种多样性和个体数量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2. 竞争和捕食: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会影响物种的分布和丰度。
资源的争夺和捕食行为是物种在群落中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个 体 数
2
竞争
A
B 时间
B
个 体 数 3
B
共生 时间
个 体 数 4
寄生 时间
A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
水平结构:
⒈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 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 种特殊形式。
成层性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以及地被层 ; 草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也具有成层性; 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 群落的成层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与环境相互矛盾统一 的反映。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成层现象(地上与地下成层)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 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 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有 ,甚至 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 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
火灾后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农田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 响
内部因素(根本原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影响群落演 替的因素
高二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生物群落是由生物体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群落中的生物体可以是同种的,也可以是不同种的。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土壤、水源等。
群落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演替。
一、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群落由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体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这些生物体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群落的结构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横向结构指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间的相对丰度。
物种的丰富度越高,群落越复杂。
纵向结构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层次关系。
群落中的植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生境类型,例如森林的上层、中层和下层。
动物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形成不同的层次和种类。
二、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
它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生物存在的地方,例如火山爆发后的岩浆表面。
这时,最先出现的植物是一些耐寒和耐旱的物种,例如青苔和地衣。
它们通过生物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逐渐改善环境条件,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基础。
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当原有群落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时。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级演替快,因为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存在。
原有植被的死亡和土壤中的种子会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再次发芽和生长。
然而,次生演替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可能与原有群落有所不同。
三、演替的影响演替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演替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的多样性在群落中逐渐增加。
初期物种往往是对极端环境条件适应的物种,而后期物种则具有更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其次,演替可以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随着群落发展,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生物体数量和种类增加,群落的稳定性也相应提高。
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目标要求】1.群落的结构I2.群落的演替I【知识梳理】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1.概念:同一______________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各种生物______________的集合。
2.物种组成:群落_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______不同。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结构1.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_____________。
(2)竞争: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②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______________。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________。
2.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______________分布。
三、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____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裸岩阶段→____________→苔藓阶段→____________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进行。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群落——空间结构
空间 结构 垂直 结构
水平 结构
特点 形成原因
分 光照强度
层 现 象
食物、栖息 场所等
镶 光照强度、 嵌 地形、湿度 分 等因素的影 布响
意义
是长期自然选择 基础上形成的对 环境的适应。有 利于提高生物群 落整体对环境资 源的利用。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一、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 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 替。
种群的个数,优势种群 种群间的关系 群落的演替情况 群落的空间结构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区别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我国从北到南,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 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三.种间关系
种内互助 种内关系包括 种内竞争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 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 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 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 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 2003 年1月起开始实施 《退耕还林条例》。
实验十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P75 调查步骤: 准备:制作取样器 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 境的主要情况 取样:用取样器取样 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吸虫器等 观察分类:用放大镜、实体镜观察 统计分析: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 集的数据,完成研究报告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 集在一定区域 中各种生物种 群的集合,叫 做群落.
群落的内涵
要点: 1、一定的自然区域,包含这里的各种生物。 2、区内各种生物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3.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解析:考查群落的类型、分布和演替及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因 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地球上的生物群落是 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群落必须与其环境相适应才能存在和发展,群落 的演替也要受环境的限制。B中可恢复为寒带针叶林,C、D中可演替 为温带阔叶林,而A中由于环境条件的不适合,不能演替为森林,故选 A。 答案:A
(2)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 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例如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是受水 分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水平结构主要受温度的制约。 (3)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①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 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 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度越高。由于螨类是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活动范围小,实验常采
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进行计算。螨类密度与铬浓度有关,因此可作为
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表格中未反映出螨类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答案:D 6.(2009年高考宁夏卷)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
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
(2010年高考安徽理综)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 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 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 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一、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1.群落(1)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群落的性质是由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以及这些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2.群落的垂直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定义群落的垂直结构即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决定的。
生长型是指植物的外貌特征,主要生长型有苔藓、草木、灌木和乔木,它们自下而上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三大群落垂直结构①森林群落从上到下可分为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
②草原群落从上到下可分为草本层、地表层和根系层。
③水生群落从上而下可以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
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3)在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物种类。
3.陆地生物群落(1)热带森林①热带雨林②热带季相林③热带干旱林(2)温带森林①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林的垂直分层不明显。
②温带阔叶林温带阔叶林通常可分为4层,即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和由草本植物、蕨类和苔藓组成的地面层。
(3)寒带针叶林寒带针叶林又称泰加林,树种主要是各种云杉和松树,也有少量阔叶树。
(4)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①草原最明显的特征是几乎完全由绿色的禾草组成,草长得高大但生长期很短,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个生命世代。
②热带稀树草原的垂直结构不发达,但水平结构很明显。
(5)荒漠荒漠共同特征是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
(6)苔原苔原又称冻原和冻土带,特点是严寒、生长季短、雨量少和没有树木生长。
二、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1.生态位的几个概念(1)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2)基本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按其生理上的要求及所需的资源可能占领的全部生态位。
(3)实际生态位是指由于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种间竞争,一个物种实际上所占领的生态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
考纲解读
本节内容容易创设情境,出题切入点较多,是高考题的热点。
复习时,“种间关系”应多联系实例,同时用对比分析法或曲线形象地理解种间关系,“群落演替”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以生物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思路去看待演替的必然性。
考点梳理
考点1、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中各种的集合。
2、特征: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和空间结构等。
3、丰富度: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和两种。
巩固练习
1、下列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孙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成的大肠杆菌菌落
2、(2010年安徽理综T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 、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 、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 、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 、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考点2、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 1、种间关系
(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其特点 ,实例 (2)寄生:一种生物 与另一种生物的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其特点 ,实例
(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 和 等,一般 ,种间竞争越来越激烈。
实例 。
(4)捕食:一种生物以 作为食物,在数量上呈现 的为被捕食者,呈现 的为捕食者。
实例 。
2、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 分布。
巩固练习
3、(2010年重庆T31Ⅱ)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 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决定;若容
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类似。
4、下列关于种群、物种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片成熟的竹林里竹子的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可以说明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引起森林去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阳光和食物
C、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形成了新物种
考点3、群落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代替的过程。
2、类型:和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演替过程。
④实例:。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来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繁殖体的地方发生演替。
②过程:→→→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演替过程。
④实例:。
3、群落演替的结果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得,一般都可以演替到这一高级阶段。
(2)能量:总生产量,群落的有机物总量。
(3)结构:生物种类,群落的结构。
(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
巩固练习
5、(2010年海南T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有关该地群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6、在火山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类型及其特点分别是()
A、初生演替,丰富度增加
B、初生演替,丰富度减少
C、次生演替,丰富度增加
D、次生演替,丰富度减少
7、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课后练习
答案
1、C
2、C
3、解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 mL(600只/20 mL)。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
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
注此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应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关键。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了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
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
4、B
5、B
6、A
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