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颅高压综合征与静脉窦狭窄

合集下载

颅内静脉窦病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颅内静脉窦病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颅内静脉窦病的常见问题有哪些在脑血管疾病中,人们对脑动脉系统的疾病研究较多。

发病可分为急性的、亚急性的及慢性的。

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其次是癫痫发作,包括限同性的及全身性的癫痫大发作。

常见的体征是视乳头水肿及限局性神经障碍。

作为脑血管系统一个统一的组成部分的静脉,与脑动脉既相对独立又与其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脑血管系统。

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脑静脉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并非少见。

局部感染如中耳炎、副鼻窦炎、扁桃体周围脓肿、面部感染、颅骨骨髓炎、硬脑膜内脓肿或硬脑膜外脓肿都可引起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除此而外,肝胆脓肿和服下脓肿,泌尿系感染或盆腔炎症可经脊椎周围静脉丛进入椎管内静脉,再经椎静脉传到颅内静脉。

约有37%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局部感染引起。

有感染或恶性肿瘤的病人伴有发烧,血沉(ESR)快.血中性白细胞增高。

怀孕及产后、服避孕药的妇女中,有的血小板易凝集,且纤维蛋白溶解能力减退。

报告转移描造成的静脉窦闭塞可分为两种临床类型:一种是原发癌早期转移到静脉窦,病人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神经功能缺失和意识改变;另一种是肿瘤晚期转移到静脉窦,病人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而缺乏局灶性定位体征。

前者预后好于后者。

静脉窦损伤致命的危害为失血和静脉窦处血肿压迫,其它较严重的合并症有静脉窦空气栓塞和血栓形成;脑血循环障碍是静脉窦损伤的另一合并症,此时常出现神经功能缺失。

报告124例静脉窦损伤病人,除有血肿压迫症状外,l12例还有因肋静脉循环障碍引起的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缺失。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体征分成五型:(1)突然头痛,似蛛网膜下腔出血;(2)突然出现眼局性神经功能缺失似动脉性卒中,但癫痫较多;(3)似脑脓肿有神经功能缺失和或癫痫发作,有几天出现高血压或没有;(4)似颅内肿瘤,发病慢,需几周至几月;(5)颅内压逐渐增高,符合良性颅内压增高或假性脑瘤综合征;总之,凡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症状及体征复杂多变的思考常无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持续性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和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良性颅高压综合症》PPT课件

《良性颅高压综合症》PPT课件

流行病学
本症多发于肥胖者、青春期或年轻女性。 据报道90%以上患者为女性,并且90%以上 患者为肥胖症患者,在美国普通人群中发 病率为每年1/10万但在20-40岁的肥胖女性 中为每19/10万(Durcan等1988)。
精品文档
良性颅内高压症-临床表现
精品文档
诊断步骤
1.病史 2.神经系统检查 3.三主征 4.影像学检查
精品文档
治疗
腰穿
不仅是诊断手段,也是治疗良性颅内高压症的主要手段在1至数天内可重复穿
刺。经过数次重复腰穿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短时间内可被治愈(大约1/3的患者),经过
重复穿刺能保持正常脑脊液压力增高在6个月内治愈;余下的大部分患者则需同时应用
药物治疗。
药物
治疗常用的药物有:1.减少脑脊液形成的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
精品文档
鉴别诊断
主要有硬膜静脉窦隐性栓塞 弥漫性脑胶质瘤病 癌性脑膜炎 肉芽肿性脑膜炎及微型脑动脉畸形等 以上病变的主要特征是都能引起头痛,视盘水肿,严重颅
内压增高,但在影像学检查中无占位性病变,可见神经体 检中无其他定位体征。脑硬膜静脉窦栓塞(包括脑大静脉 栓塞)与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在临床上有时几乎无法区别但 脑硬膜静脉窦栓塞发病急,头痛多位于顶部并可有癫痫发 生。注意MRI或增强对比CT时上矢状窦的形状有助于鉴别 诊断。
良性颅高压综合症
精品文档
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
成人颅腔的容积基本恒定: 约1400~1500ml
颅内容物有三种: 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
三种内容物的体积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 颅内保持着稳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精品文档
Monro-Kellei原理 Monro,1783年提出假说,40年后Kellie实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5例误诊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5例误诊分析
乏 。虽 然 磁 共 振 的 临 床 应 用 提 高 丁 对 CVS 的 诊 T
高 压 症 候 伴 或 不 伴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者¨ , 应 高 度 均
考 虑 C T 可 能 。影 像 学 检 查 是 诊 断 该 疾 病 的 主 VS
要 手段 。脑 C 敏 感 性 较 低 , 可 发 现 一 些 间 接 性 T 多
改 变 如 脑 水 肿 , 血 性 或 缺 血 性 脑 梗 死 , 征 性 改 变 出 特 为 条 索 征 . 化 可 见 6征 , 不 易 识 别 。 因 此 疑 为 强 但 C T, CT 不 能 明 确 诊 断 , 条 件 应 进 一 步 行 VS 如 有
2 误 诊 情 况
型 , 临 床 表现 复 杂 多 样 而 无 特 异 性 , 断 较 困 难 , 其 诊 容 易 误 诊 。我 院 自 1 9 9 5年 8月 一 2 0 0 2年 4月 共 收 治 C T病人 1 VS 0例 , 诊 5例 , 诊 率 达 5 。 误 误 0
1 临 床 资 料
张 小 乔 , 刘 开 胜 , 邹 同 庠 , 严 洁
( 阳 医学 院附属 太 和 医院干 部 病房 , 北 十 堰 郧 湖 42 0) 4 0 0
颅 内 静 脉 窦 血 栓 形 成 ( r na v n u iu ca il e o s sn s tr mb ss CVS 是 脑 血 管 疾 病 中 的 一 种 特 殊 类 ho oi, T)
C T) 易 误 诊 为 颅 内 感 染 。 ( ) 纯 依 靠 脑 T Vs , 2单 检 查 结 果 : T 对 C T 诊 断 的 敏 感 性 低 . 多 只 能 C VS 且
发 现 一 些 间接 征 象 , 此 应 结 合病 史 、 状 、 , 因 症 体 止及

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的症状,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治疗【专业知识】

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的症状,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治疗【专业知识】

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的症状,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特发性颅高压是临床表现以高颅压为主,脑脊液化验正常和神经放射学检查无颅内占位病位和脑积水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病人的主要表现为无明确病因的头痛和视盘水肿。

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是引起脑静脉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产生颅高压,此种特殊类型的颅高压称为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慢性中耳炎继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原因。

也可由一些全身疾病引起,如颅外肿瘤、血液疾患、代谢障碍和服用某些药物等。

目前,有人认为该病与月经失调、妊娠、口服避孕药、维生素A过多症及用四环素、呋喃类药、萘啶酸和皮质激素等药物也有关系。

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身体过重、肥胖人群发病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如CT、MRI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广泛应用和实验室检查项目的精确和增加,对特发性颅高压病人,除仔细询问病人和体格检查外,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以发现有关病因。

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多发生在上矢状窦、直窦、横窦、海绵窦血栓形成之后。

血栓形成的症状因部位而不同。

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后者多由颅脑外伤、消耗性疾病(如晚期癌症、恶病质)、某些血液病(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贫血)及严重脱水等引起。

前者多继发于头部、面部感染以及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等。

二、发病机制70%~80%的脑血容量存在于脑静脉系统内,它对正常颅内压的维持和快速调节均十分重要。

脑静脉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静脉不完全相同,脑静脉和静脉窦无静脉瓣,静脉内血流方向可以逆流,并与颅外静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

海绵窦经眼静脉与面静脉相通,穿过卵圆孔和颈静脉管的导静脉与翼状静脉丛和咽静脉丛相通,并经基底静脉丛与脊髓静脉相通;横窦经乳突导静脉与枕静脉相通;上矢状窦经顶部导静脉与颅外顶后静脉相通。

脑静脉窦测压指导静脉窦狭窄支架成形术及疗效评价

脑静脉窦测压指导静脉窦狭窄支架成形术及疗效评价

脑静脉窦测压指导静脉窦狭窄支架成形术及疗效评价温宏峰;王凌霄;王培福【摘要】目的评价脑静脉窦微导管测压指导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静脉窦狭窄的效果.方法 42例诊断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伴局限性静脉窦狭窄患者接受微导管静脉窦DSA造影及测压,对其中32例狭窄远近端压力差>12 mmHg患者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并复测静脉窦内压.术后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随访观察并发症及症状有无复发,静脉窦是否通畅.结果 32例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颅内高压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前后狭窄远近端压力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平行.术后1周患者头痛症状明显改善,视力无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无复发,MRV或DSA复查提示静脉窦主干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IIH伴静脉窦狭窄患者相对安全、有效,微导管静脉窦测压对适应证选择及疗效评价有临床指导意义.%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pressure measurement with a microcatheter in guiding stent angi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venous sinus stenosis.Methods A total of 42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H) complicated by localized venous sinus stenos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Microcatheter venous sinus venography with DSA and venous sinus pressure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Of the 42 patients,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stal end and the proximal end of venous sinus >12 mmHg was found in 32,for whom balloon dilatation together with stent angioplasty was carried out.The venous sinus pressure was measured again after the treatment.The improvement of postoperative clinical symptomswas evaluated.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the symptom relapse and the patency of venous sinus were checked up.Results Successful venous sinus stent angioplasty was achieved in all 32 patients.The symptoms of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were remarkably relieved,and no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occurred.The postoperativ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stal end and the proximal end of venous sinu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preoperative one (P<0.05),and the pressure showed a parallel correlation with the pressure of lumbar puncture.One week after the treatment,the headache was strikingly rclieved although visual acuity showed no obvious improvement.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no recurrence of clinical symptoms was seen,and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 or DSA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venous sinus blood flow was unobstructed and no restenosis was detected.Con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IH stenosis complicated by localized venous sinus stenosis,endovascular stent angioplasty is relatively safe and effective,and the cerebral venous sinus pressure measurement with a microcatheter is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patients as well as for the evaluation of curative effect.【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8(027)001【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颅内高压;脑静脉窦;狭窄;血管成形术【作者】温宏峰;王凌霄;王培福【作者单位】100049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100049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100049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文献报道脑静脉窦狭窄所致静脉窦高压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相关[1]。

颅内静脉窦损伤的手术治疗

颅内静脉窦损伤的手术治疗

横窦、乙状窦的静脉优势
血流一般位于右侧,无血管造 影时,采用静脉窦临时阻断法
判定优势静脉回流。
六、术前准备
1、备血,至少2000~3000ml。 2、有失血性休克者先纠正休克。
七、麻 醉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八、体 位
仰卧位或侧卧位。
九、手术步骤 以上矢状窦中1/3段闭合性损伤为例。 1、取“S”形或正中直切口,常规消 毒铺无菌巾、单。 2、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帽状键膜、 头皮夹止血、游离皮瓣,翻向两侧。
③如裂口较长,上述压迫法无效 者,可采用缝合的方法。应用5—0 或7—0无创伤缝线每隔2mm作间断 缝合(图5)尔后用明胶海绵覆盖, 医用胶粘合加固。必要时可先用无创 血管钳轻轻地暂时夹闭静脉窦的破裂 口,但不可将整个静脉窦夹闭,以免 造成静脉血回流障碍,再逐步缝合。 也可先于破裂口的中间缝合1针,
颅内静脉窦 损伤的手术治疗
长沙市第一医院 谢 宏
静脉窦损伤是颅脑外伤中严重 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占颅脑损伤 的4%,以上矢状窦及横窦损伤最 多见,是外伤早期导致病人死亡的 重要原因之一,及早诊断和正确治 疗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的关键。
一、诊断
静脉窦伤诊断困难。 Meier认为,仅50%术前可能明 确诊断。多数在术中证实。 X线和CT对诊断很有帮助。 临床,下列情况要警惕此损伤。
四、手术禁忌症
1、闭合性静脉窦损伤无活动性 出血且未形成颅内血肿者; 2、闭合性静脉窦损伤,有凹陷 性骨折或骨折片镶嵌,但未引起 压迫症状体征者; 3、不能耐受手术者。
五、手术方案设计
通过修补,压迫等达到止血 目的,避免结扎静脉窦。 大部或全部断裂的静脉窦, 位于矢状窦前1/3或非优势侧的 横窦、乙状窦可采取结扎法, 否则必须重建。

良性颅内高压症

良性颅内高压症

疾病名:良性颅内高压症英文名:benig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缩写:别名:原发性颅内压增高症;假脑瘤症;良性颅内高血压;primary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pseudocerebri tumor疾病代码:ICD:G93.2概述:良性颅内高压症(benig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又称原发性颅内压增高症(primary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假脑瘤症(pseudocerebri tumor),以颅内压增高为特征。

常以头痛起病,可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由Quincke 于1891年首先报道,病因至今不明。

流行病学:本症多发于肥胖者、青春期或年轻女性。

据报道90%以上患者为女性,并且90%以上患者为肥胖症患者。

在美国,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每年1/10万,但在20~44岁的肥胖女性中为每年19/10万(Durcan 等,1988)。

病因:究其病因可有内分泌及代谢障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药物及毒素等,也有原发性良性颅内高压,即原因不明者。

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是在数周或数月内发展起来的颅内高压。

至于引起颅压增高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脑实质本身的肿胀,抑或是脑脊液变化所致现仍无定论,多数人认为是脑脊液吸收障碍所致,但证据不多。

Karahalios 等(1996)发现:所有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患者都有脑静脉压增高,在这种情况下脑脊液吸收受阻,可引起颅压增高,但脑静脉压升高是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抑或是结果尚不清楚。

在对良性颅内高压症患者进行持续脑脊液监护时发现,脑脊液压力存在着不间断地、无规则地波动性升高,当压力升高呈平台状持续20~30min 后,会突然降至正常水平,就像把增加的CSF 引流出去(Johnston 与Paterson ,1974)。

相当一部分患者据报道有月经不调或闭经,有些是孕妇,有些有内分泌系统功能不调,还有的服用过四环素、吲哚美辛、口服避孕药或其他激素,也有报道与维生素A 中毒有关。

良性颅内高压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良性颅内高压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良性颅内高压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良性颅内高压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良性颅内高压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良性颅内高压症如何诊断鉴别,良性颅内高压症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良性颅内高压症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脑脊液压力、脑脊液常规检验(CSF)、血常规、血糖、头颅平片、颅脑超声检查、颅脑CT检查、颅脑MRI检查*一、检查1.脑脊液检查压力一般均高于200mmH2O,CSF常规化验检查多正常。

2.必要的有选择性的检查依据可能的病因选择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免疫项目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

3.对慢性颅内高压综合征,头颅X线平片可发现蝶鞍,尤其是鞍背及前、后床突骨质破坏或吸收;颅骨弥漫性稀疏变薄;脑回压迹增多和加深。

4.对于那些具有颅内压增高的客观体征或神经系统检查有阳性发现或临床上高度怀疑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早期行CT或MRI检查。

*以上是对于良性颅内高压症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良性颅内高压症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良性颅内高压症易混淆疾病。

*良性颅内高压症如何鉴别?:*一、鉴别主要有硬膜静脉窦隐性栓塞、弥漫性脑胶质瘤病、癌性脑膜炎、肉芽肿性脑膜炎及微型脑动脉畸形等。

以上病变的主要特征是都能引起头痛,视盘水肿,严重颅内压增高,但在影像学检查中无占位性病变可见,神经体检中无其他定位体征。

脑硬膜静脉窦栓塞(包括脑大静脉栓塞)与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在临床上有时几乎无法区别。

但脑硬膜静脉窦栓塞发病急,头痛多位于顶部,并可有癫痫发生。

注意MRI或增强对比CT时上矢状窦的形状有助于鉴别诊断。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良性颅内高压症应该做哪些检查,良性颅内高压症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良性颅内高压症”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性颅高压综合征与静脉窦狭窄
头痛的病因复杂多样,往往对患者生活质量生不利影响。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经常可见一部分青年人有不明原因的头痛,并且行颅脑CT及MRI 常规检查结果常为阴性;当MRV等检查发现横窦发育不良时,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头面部存在着大量的静脉,通过静脉窦引流入颈内静脉,最后流入右心房。

颅内静脉窦又称硬脑膜窦,是硬脑膜之间或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间构成的腔隙。

不同部位的静脉窦组织结构也不尽相同,如横窦内皮下层中有平滑肌细胞的存在,越往后平滑肌越密集。

横窦可通过平滑肌交替舒缩和挤压及颅内静脉的虹吸作用来调节颅内容量;而上矢状窦则无平滑肌结构,调节颅内血容量则靠脑静脉压与静脉窦压力梯度、脑静脉的虹吸作用及海绵体的充盈与否。

从解剖结构上来看,硬脑膜窦的神经与疼痛以及血流量的调节有关。

总之,当上矢状窦或直窦发生局限性狭窄时,其血流量可以发生改变,其周围神经可能会受到刺激,这时可以产生疼痛;当一侧横窦狭窄时,其内血液流量相对少,血管管壁所受压力侧相对较大,则更容易使刺激血管平滑肌,进而刺激血管周围神经,产生疼痛。

良性颅高压综合征又称假瘤综合征,是指有头痛和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而无局限性神经体征,脑脊液成分和脑室系统形态正常且预后较好,该综合征进展缓慢可自行缓解的颅内压增高征。

常见的原因有
多种,但大多数患者病因不明确。

影像学检查可排除脑室系统变化,罕见阳性影像学报道。

是一种在常规检查中无法找到任何病理发现的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综合征。

临床症状主要以头痛,视盘水肿合并视力下降为主要特点,继续发展可最终引起失明。

其诊断标准:患者所有意识清楚,其症状和体征均由颅内高压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引起,神经系统检查无定位体征(除外假定位体征如展神经或面神经麻痹);颅内压增高由侧卧位腰穿证实(脑脊液压力>250mmH2O,无细胞学及生化的异常);头颅增强CT或MRI未发现颅内占位病变、结构异常以及血管病,无硬膜静脉窦血栓形成
的迹象;没有其他导致颅内高压的明确原因等。

临床上患者一般表现为头痛,有时呈非对称性眼部症状包括视物模糊,发作性黑矇等症状,短暂性视力减退以及微小的水平性复视,经常出现在头痛的高峰,体检有视神经乳头水肿,视野检查通畅能发现外周视野缩小和盲点扩大,有时随着视力的下降,可出现严重的鼻侧或前鼻侧视野缩小。

头颅MRI可以发现患者存在空蝶鞍和眶内段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扩大。

目前导致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的确切病因仍不明确,多种药物、内分泌代谢异常、血液病或者头部外伤均可能引起发病。

对于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患者MRV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很重要,可了解颅内静脉窦有无异常,尤其是静脉窦造影及窦内压力测量可明确静脉窦有无狭窄,又可以帮助了解血流动力学意义。

蛛网膜颗粒是蛛网膜突入颅内静脉窦形成的颗粒状突起,组织学结构与蛛网膜绒毛相似,其主要作用是将脑脊液滤过,使其进入静脉循环系统。

研究已证实,蛛网膜颗粒的体积与年龄呈正相关,大蛛网膜颗粒可导致静脉窦狭窄,影响脑脊液回流,引起颅内压增高。

静脉窦狭窄与颅内高压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93%的颅内高压患者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局
灶性横窦或乙状窦上段狭窄,而无症状性患者中仅有6.8% 的存在局灶性静脉窦狭窄。

传统观点认为静脉窦狭窄引起良性颅压高主要是因其导致脑脊液重
吸收障碍所致,脑脊液重吸收是通过上矢状窦的蛛网膜颗粒,在此位置脑脊液重吸收的量遵从Davson公式:脑脊液重吸收量=(脑脊液压力-上矢状窦压力)/蛛网膜颗粒的阻力。

根据方程式发现压力梯度大约在3mmHg
是重吸收的必要条件,因此脑脊液的重吸收和脑脊液的压力被上矢状窦压力所控制。

消除静脉窦狭窄从而改变上矢状窦压力可以降低脑脊液压力。

部分观点则认为静脉窦狭窄是颅内压增高的结果,同时有文献报道颅内压高患者行腰椎穿刺或者分流手术后再次复查MRV结果显示原先狭窄的静脉窦出现好转,因此认为静脉窦狭窄是颅内压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

但是相对于这类观点,越来越多的病例证实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可以让患者得到更多的益处。

腰穿压颈(Queeken)试验显示脑脊液压力上升及下降速度,可以评估
静脉窦情况及其治疗后评估。

目前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外科方案已经十分成熟,但是治疗失败率达30%,且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少见。

视神经开放减压的目的是降低视
神经周围的脑脊液压力,对于是否能减少头痛,广泛地降低脑脊液压力存在一些争议。

脑脊液分流可以广泛地降低脑脊液压力,但是感染和堵管的并发症也比较多。

腰大池腹腔分流容易引起后天性的Chiari畸形、低颅
压头痛、腰骶部的蛛网膜炎等。

脑室腹腔分流可以导致裂隙脑室和伴随的并发症,双侧颞下减压增加颅腔的顺应性,对部分患者有效,但上述手术的目的是降低脑脊液压力或增加颅腔的顺应性,没有针对潜在的病因治疗。

对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如果找不出其他导致脑脊液压力升高的原因,推荐采用逆行静脉造影和测压,在发现静脉窦狭窄的情况下,静脉窦狭窄血管成形术(静脉窦狭窄处球囊扩张)或放置支架治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支架置入的患者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等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对于支架置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尚缺少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