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

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

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孙中三的三民主义包括三个部分: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主义与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不同,是近代性质的民族主义。

最初的民族主义被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首先是将反满的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奋斗目标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列强蹂躏的中国,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由轻视到对抗再到依附,使得中国人民处于内外双重压迫之下。

民族主义当时的意义在于,唤起中国至鸦片战争后萌发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思想,反满情绪与反帝国主义列强的情绪在二十世纪得到了很好的契合,这就给孙中山提出推翻满清政权,从而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载体,为他发动辛亥革命、建立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民权主义包括“民权平等,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孙中山民权主义主要包括“民权平等,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五权宪法”“权能分立”的国学家学说;“民主自治”、“直接民权”的政治理论。

民权主义的核心来自西方的自由观,平等观。

孙中山把建立一个“主权在民”“人人自由平等”的共和国作为民权主义的主要标志。

主权在民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之一,人民拥有参与政权的权利,是实现民主制度的关键。

给予人民以权力,也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宣传民权主义有利于孙中山拉拢与知识分子的距离。

再者民权主义的提出,对于当时长期处于无权状态的中国人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为民国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孙中山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伟大贡献。

三民主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所谓平均地权就是“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一直都处于主导地位,土地是人民来意生存的根本。

“平均地权”从儒家的大同思想到近代天平天国运动的理想社会,一直是都人民所向往的社会。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以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作为一本以民报,它的发刊词确实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这篇发刊词以“以民报”为题,通过对“以民报”的解读,让人对这本报纸的定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这篇发刊词中,作者首先对“以民报”的含义进行了解释,指出“以民报”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宗旨,为人民群众提供真实、客观、及时的新闻资讯的报纸。

这种定位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因为它将人民放在了第一位,将人民的利益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这与我们国家的宪法和现行的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这种定位也让人感到非常安心,因为这意味着这本报纸将会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说话,为人民维权,这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使命。

在这篇发刊词中,作者还对“以民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以民报”将秉承“真实、客观、公正、负责”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资讯。

这种发展方向令人非常期待,因为这意味着这本报纸将会是一本真正的新闻报纸,不会偏向任何一方,不会为任何一方说话,只会为人民说话,只会为人民群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负责的新闻资讯。

这种发展方向也让人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意味着这本报纸将会是一本高质量的新闻报纸,将会为人民群众提供有益的信息,这对于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发刊词中,作者还对“以民报”的编辑团队进行了介绍,指出“以民报”的编辑团队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编辑团队,他们将会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资讯。

这种介绍让人感到非常放心,因为这意味着这本报纸将会是一本有实力的新闻报纸,将会有实力的编辑团队,将会有实力的新闻报道,这对于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这篇发刊词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

它通过对“以民报”的解读,让人对这本报纸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这本报纸的定位、发展方向、编辑团队都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

这篇发刊词还让人感到非常期待,因为它将会是一本真正的新闻报纸,将会为人民群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负责的新闻资讯,将会是一本高质量的新闻报纸,这对于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心得体会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心得体会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心得体会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发起并领导了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推动革命事业和民主进步,他创办了《民报》,成为了一种宣传革命思想和倡导民主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孙中山民报》的相关文章,让我对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体会到了他为了中国百姓的民主权益做出的不懈努力。

在《孙中山民报》的刊词中,孙中山强调了人民民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人民应该享有平等权利,应该能够参与国家决策,拥有自由的选举权和言论权。

他坚信,只有实现了人民民主,才能够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这使我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对于民主制度的强烈向往和追求。

他希望人民能够摆脱封建专制的枷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决策当中。

通过民主制度,他希望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同时,孙中山先生在刊词中也指出了民主实现的困难和挑战。

他意识到,要实现民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和各种阻力。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退缩,相反,他坚定地呼吁人民要以自己的努力争取民主自由的权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终生。

这让我对他坚定的理想和不屈的斗志感到深深地钦佩和敬仰。

通过阅读《孙中山民报》,我还了解到了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革命的思考和主张。

他强调了要进行彻底的政治革命,推翻满清的专制统治,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

他提出了“平均地权、保护工人、普选议会、推行总统制”的思想,这些主张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和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孙中山民报》中,我看到了他对于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热忱追求,以及他对于革命道路的坚定信仰。

他的思想启迪了一代代的革命者和进步者,为中国近代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阅读《孙中山民报》,我还更深入地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国际主义思想。

他坚信各国人民都应该享有平等和自由,主张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互利共赢。

在他看来,国际间的统一和团结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必然要求。

民报发刊词 译文

民报发刊词 译文

民报发刊词译文引言概述:民报发刊词是报纸创刊时所发表的一篇文章,它通常由报社的主编或负责人撰写,旨在向读者介绍报纸的创办宗旨、内容特点以及对读者的期望。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民报发刊词的重要性、撰写要点、内容结构、语言风格以及读者反响,并在总结中对其意义进行概括。

正文内容:1. 民报发刊词的重要性1.1 介绍报纸的创办宗旨:发刊词可以明确报纸的创办宗旨,使读者了解报纸的办刊理念和价值观。

1.2 建立读者与报纸的联系:发刊词可以拉近读者与报纸的距离,增强读者对报纸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1.3 宣传报纸的特点:发刊词可以突出报纸的内容特点和优势,吸引读者的关注和阅读。

2. 撰写民报发刊词的要点2.1 简明扼要:发刊词要言简意赅,突出主题,避免冗长庞杂的描述。

2.2 突出亮点:发刊词要突出报纸的独特之处,如特色栏目、独家报道等,以吸引读者。

2.3 温情感人:发刊词可以适当融入一些温情感人的语言,增加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兴趣。

2.4 向读者表达期望:发刊词中可以向读者表达期望,鼓励读者参与互动,提供意见和建议。

3. 民报发刊词的内容结构3.1 开篇点题:发刊词的开篇要点题,引起读者的兴趣,概括报纸的主题和目标。

3.2 介绍报纸的创办背景:发刊词可以介绍报纸的创办背景,包括创办目的、历史渊源等,使读者对报纸有更深入的了解。

3.3 强调报纸的特色栏目:发刊词可以突出报纸的特色栏目,如贴近生活、深度解读等,以吸引读者的关注。

3.4 提及报纸的发展方向:发刊词可以提及报纸的发展方向,如加强报道力度、扩大影响力等,让读者对报纸的未来充满期待。

3.5 表达对读者的感谢与期望:发刊词中可以表达对读者的感谢,并向读者表达期望,鼓励读者的支持和参与。

4. 民报发刊词的语言风格4.1 庄重严谨:发刊词的语言风格要庄重严谨,体现报纸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4.2 生动活泼:发刊词的语言风格可以生动活泼,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4.3 亲切贴近:发刊词的语言风格可以亲切贴近读者,增强读者与报纸的互动性。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简评辛亥革命1910年武昌楚望台的一声枪响,革命的烽火很快然遍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倒塌下去,中华民国在一片欣喜欢呼声中成立。

然而,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旧没有改变。

辛亥革命实际上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政治思想生活,再继续向前推进。

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简评一下辛亥革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一.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民族觉醒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存亡”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心目标。

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革命党人通过报纸、刊物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鼓动工作,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添加了新的内容。

1.革命者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形势和性质做了比过去深刻的多的揭露和分析。

过去,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认识处于更为感性的阶段。

往往在帝国主义欺辱得格外厉害的时候,清政府丧权辱国格外严重的时候,群众中那种反帝反封建的热情迅速高涨起来,汇成斗争的热潮;而当这种危机相对有所缓和时,反抗也就容易松弛下来。

这时,人们对于形势的认识比过去深刻的多,从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任何进展都容易引起强烈的反应。

1901年革命党早期刊物《开智录》就发表了题为《论帝国主义之前途及二十世纪之前途》的文章,鲜明指出:“今日之世界是帝国主义最盛而自由败灭之时代也。

”“今日世界之帝国主义”,“即强盗主义也”。

《浙江潮》在1903年写到:“帝国主义者,民族主义为其父,而经济膨胀之风潮则其母也。

”1他们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以整个民族为基础,以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后盾的。

这些议论虽然有不少谬误的地方,但他们指出:列强对中国实行的帝国主义侵略,不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一种有深刻背景的必然趋势,这对提高人们的民族觉醒是有益的。

2.更为重要的,他们指出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必须同反对清政府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命运大讨论

《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命运大讨论

《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命运大讨论《民报》从 1905 年 11 月 26 日创刊到 1908 年 10 月被日本政府封禁,共出24 号。

它是孙中山和同盟会从事宣传活动的主要阵地,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陈天华、胡汉民、汪精卫、章太炎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公开揭橥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来又在《民报》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的演讲,详细阐述了三民主义。

因而,宣传三民主义,成为《民报》的宗旨。

在第 3 号上,《民报》还提出“六大主义”为其办刊方针,内容是:1.颠覆现今之恶政府;2.建设共和政体;3.土地国有;4.维持世界真正之平和;5.主张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联合;6.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

革命党人在同盟会成立后开展的宣传活动,影响最大、声势最壮的是开展与改良派的论战。

从《民报》创刊后,革命派宣传家就针对《新民丛报》上宣扬的改良主义论点,开展批评。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于 1902 年 2 月创办的宣传改良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

其创刊号《本报告白》宣布办报宗旨三条:“一、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

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原。

二、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

但今日世界所趋重在国家主义之教育,故于政治,亦不得不详。

惟所论务在养吾人国家思想,故于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词费也。

三、本报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于一党派;不为灌夫骂座之语,以败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新民丛报》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方面,客观上进行了大量的反封建思想启蒙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它坚持渐进改良的政治主张,反对革命宣传和激烈行动,尤其是 1903 年 11 月梁启超游美回日本后,政治态度和言论大变,公开宣称:“呜呼,共和共和……吾与汝长别矣!”对于革命,他公开表示:“刀加吾颈,枪指吾胸,吾敢曰期期以为不可、期期以为不可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近年来,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新闻报纸作为传统媒体之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民报》作为一份具有影响力和影响力的报纸,在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我对《民报》的发刊词进行了阅读,并对其中的内容和形式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在阅读《民报》的发刊词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其用词的严谨和措辞的精准。

发刊词以简练的语句传达了报纸的发行宗旨和价值观,突出了批判性思维和客观公正的立场。

例如,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时,发刊词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而是以中性的态度呈现事实,并通过详细的数据和事例来支持观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严谨的逻辑推理和严谨的事实论证。

这种严谨和细致的表达方式不仅提高了文章的可信度,而且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观点。

其次,在发刊词中,《民报》展示了一种深入报道的精神和责任感。

通过对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入调查和报道,报纸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客观的信息,帮助他们真实地了解并思考有关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报道时,发刊词详细介绍了该问题的起因、影响和解决方案,并呼吁读者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通过这种深入的报道,报纸不仅向读者提供了有关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策略,使读者能够在实际行动中积极响应,实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此外,我还注意到,《民报》在发刊词中注重了社会事件的未来影响和趋势预测。

通过对过去事件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报纸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思考和预测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例如,在对科技创新进行报道时,发刊词指出了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这种对未来走向的预测和分析,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变化的脉搏,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在发刊词中,《民报》还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具体场景增强了文章的可视性和感染力。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事件细节的描写和现场场景的再现,报纸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与文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孙中山民生史观

孙中山民生史观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民生,民主,民权,(这与民政工作的基本主线就是民生,、民利、民权)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孙中山是社会进化论者,承认人类社会是进化的。

在近代,社会历史观因为和“中国向何处去”的社会政治问题相联系,而变得重要和突出了。

孙中山也把进化哲学的道理运用于社会历史,提出了他的民生史观,并进而提出了社会历史的动力是“民生”,人类进化的理想是“民生主义”的一整套观点。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765页)。

简单地说,就是人民求生存。

孙中山认为,正是这个民生,是社会历史进化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

“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人类因为要有不间断的生存,所以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所以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孙中山选集》7 79页)。

这里,孙中山既肯定了历史发展的重心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之中,同时,他又从人类求生存的延续上肯定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孙中山明确地指出,民生畅遂,社会就进步,人民就安宁;民生不遂,社会就纷乱、就停滞,人民就痛苦。

所以,民生问题的解决与否,是社会进退、治乱的关键。

三民主义是旧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是团结一切革命分子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的战斗旗帜。

伟大的辛亥革命,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爆发的。

毛主席说:“旧三民主义在旧时期内是革命的,它反映了旧时期的历史特点。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5页。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伟大的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的基础上爆发的。

因此,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所面临着的任务,就在于要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制度,而其事实上是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二是政治的民主制度;三是经济的民主制度。

在孙中山革命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所提倡的“民生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日益扩大。

他们不仅加强了对清政府地方政治控制,而且还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矿山、铁路的利权更是他们的掠夺对象。

同时,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而清末新政更是加剧了社会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化,民不聊生。

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出国留学的青年学生也开始接触到近代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

于是,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民宅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正式成立,而《明报》作为同盟会机关刊物,为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指明广大革命群众斗争的方向起着无可替
代的地位。

在孙中山先生伟大的革命生涯中,这篇发刊词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章开篇,孙中山先生通过其对社会现状独到的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评判了当时知识分子虽满腹经纶,大谈救国之道却虚有其表,不切实际的可悲现状(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并借此顺势在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学习和研究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充分认识到中国推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迫切性(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与推行民生主义的可行性(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
而去之易),从“以民为本”(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的宗旨出发,首次提出了救国救民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这也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发刊词最后,一字一语无不蕴含着孙中山对中华民族深沉的爱与崛起的信念(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并大声疾呼有识之士贯行三民主义,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则中国富强指日可待,中国不再受外敌欺辱,中国国民不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在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

从1840年6月的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清政府建王朝的腐败统治,中国落后的经济技术,反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而告结束的。

更甚者,许多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与自身的政治地位,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导致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大。

所以,我认为,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首先革之(非革命无以救垂亡),况且此时的朝廷是洋人的朝廷,若不先推翻最基本的民族矛盾,反帝又何去何从。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说的民族主义与民生主义。

孙中山先生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
未能解决土地问题。

为了使中国富强,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出现社会危机,他提出了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

(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当然不可避免,三民主义也许会存在一些缺陷。

但就当时而言,三民主义是进步且正确的,正如孙中山先生本人所说,“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

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

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孙逸仙,一生操劳,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抛却个人名利,大公无私,果断让位袁世凯,促成清帝退位并造成封建制度的彻底灭亡,彰显其伟大胸怀。

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一枝独秀前无古人。

而本篇发刊词可以说为广大中国贫苦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作出一定的贡献,其首先提出的三民主义为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可以说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

虽然最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但这只是历史的自然演进,成者王败者寇罢了,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也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

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