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人教语文九上《杨修之死》写作手法
人教版初级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设计.doc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设计-《杨修之死》的教学难点是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教学重点: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四、布置预习题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10分钟)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1、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
属哪一种方式?明确: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则是插叙。
3、请找出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
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杨修之死》教学把握三“美”

《杨修之死》教学把握三“美”
433304 湖北监利新兴中学陈振林
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一文,因为是小说节选,又是自读课文,于是不少教师教学时认为让学生看看就行。
笔者认为,教学《杨修之死》一文要把握三“美”。
一、抓住结构美。
“杨修之死”是一个故事,可这个故事又由七个小故事组成,这七个小故事的组成大致按时间顺序,却又打破了死板的安排,采用了先果后因进行补叙的方法,此可谓“冰糖葫芦式”结构,却又在这“冰糖葫芦”中放进了一个“大大的苹果”。
这种结构,看似不美,实则平淡中蕴美,学生发现后却是欣喜不已。
二、突出故事美。
教《杨修之死》的一堂课可以说是一堂故事课,关键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灵活把握好这多个小故事的串联、讲解。
可以放手让学生来讲这几个故事,不必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依故事情节自由发挥,还可以适当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美”的情节。
同时可以请学生当评委,评一评所讲故事的优劣。
这样抓住“故事美”,这堂课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注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注重板书美。
“杨修之死”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可以让学生依故事情节相应列出简洁而富有概括力的小标题。
然后由学生写到黑板上,大家共同讨论修改。
这样,既注重了“板书美”,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的能力。
附:《杨修之死》板书:
1、“鸡肋”事件--→操借感乱军心之罪杀修
2、“园门阔”
3、“一盒酥
补
4、“梦中杀人”
5、“藏吴质
叙
6、“试才干”
7、“教作答教”。
杨修之死的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三篇]-最新范文
![杨修之死的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三篇]-最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79c03add88d0d232d46a44.png)
杨修之死的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三篇]-最新范文《杨修之死》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一教学设计思路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靠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
通过梳理课文的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辩论,学习多角度探讨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4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重难点讲解

《杨修之死》重难点讲解
《杨修之死》重难点讲解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此题针对本文的核心内容设问,目的在于启发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入挖掘其潜在的内涵。
既是考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更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原因归结起来有两种:一是杨修恃才放旷,终遭杀身之祸;二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是因其心胸狭窄,忌贤妒能。
2、本文哪几节文字属于插叙的内容?如果删掉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不好?
此问的重点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插叙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由此,加深体会作者叙述手法的精巧。
本文第二部分第4至第9节为插叙。
去掉这部分内容,虽然从行文上看,前后仍然连贯,但是这部分内容是作者对杨修之死的原因的探究。
用上它们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曹操杀杨修的原因,同时,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杨修“恃才放旷”和曹操“忌才多疑”的性格特点。
3、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
此题目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节,体会人物态度的发展变化,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9.《杨修之死》语文教学技巧

9.《杨修之死》语文教学技巧。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学习《杨修之死》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图片或短片,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例如三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等。
而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于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梳理出文章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另外,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需要考虑到多元素的需求。
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多个维度的剖析与了解,有助于学生对于作品的整体性理解。
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杨修之死》的内容不仅仅在于描述杨修之死的故事,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杨修一生的经历,呈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文化精神、人生观念等多个方面。
教师可以开展文化对比分析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期以及时代背景等角度,系统性掌握文化知识,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杨修之死》通过杨修的悔过人生、宁死不辱的精神,展现出了道德品质、爱国情操、家庭美德等多个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研读这些价值观,引
导学生学会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人生观、道德观,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去对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拔尖精神。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贯串价值观积极的态度与精神。
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发现教材中的优点,对自己的教学事业进行革新与优化,实现优化教育与再创高峰的目标。
《杨修之死》写作手法

杨修之死·写作手法
1. 巧妙的材料安排,完整、严谨的情节结构。
文章先写杨修被杀,更能吸引读者,文章先给读者一个“谜”,然后再逐步揭示“谜”底。
继杨修被杀之死,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一句,转入“插叙”;用“数犯曹操之忌”一语,统率六个具体生动的事例。
以“身死因才误”一线贯穿,情节从“操屯兵曰久”开始,到“下令班师”结束,结构完整谨严,曲折有致。
全文处处以杨修有才、曹操忌才对照来写,条理清楚,余味无穷。
2. 选用典型事例表现主要人物的思想行动。
全文为表现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特征,共选用了七个典型事例。
这些事例,既有曰常生活小事,也有军国大事。
作者将这些事例按照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次序,精心安排,从各个方面表现杨修的个性,因而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在叙述每一个典型事例中,作者都紧紧抓住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冲突,使读者看出曹杨矛盾口趋激化的过程。
同时曹操的忌才伪善性格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3. 文章采用插叙、作用突出。
(1)作为主要人物杨修的性格,主要是在文章中的插叙部分塑造的。
在插叙中,作者以六个典型事例,把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正因为插叙部分对杨修性格的逐步刻画,读者才清楚地理解了文章开头所叙杨修因为对“鸡肋”口令的解释而招来杀身之祸是必然的。
(2)文章开头写杨修被斩首示众,杀气腾腾,气氛很紧张。
转入插叙先用一句交代杨修致死的缘由,释读者的悬念;然后写两件生活小事,饶有情趣,使紧张气氛陡然一转。
以后渐次将曹、杨矛盾越来越尖锐化,与开头的氛围自然衔接。
九年级语文教案 杨修之死阅读与写作练习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阅读与写作练习9篇杨修之死阅读与写作练习 1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分析故事情节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1.善用伏笔: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
(略)2.善用景物描写: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
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3.巧用双线索: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一、处理作业: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
(学生试述,教师总结)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
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8课杨修之死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8课杨修之死一. 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杨修因为多嘴多舌,多次触犯曹操,最终导致被杀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成语,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和人物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意思,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杨修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做到言行谨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意思,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2.难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曹操的心理和行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汇和成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杨修的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曹操的心理。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杨修之死的教训,提出正确的言行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写作手法
1. 巧妙的材料安排,完整、严谨的情节结构。
文章先写杨修被杀,更能吸引读者,文章先给读者一个“谜”,然后再逐步揭示“谜”底。
继杨修被杀之死,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一句,转入“插叙”;用“数犯曹操之忌”一语,统率六个具体生动的事例。
以“身死因才误”一线贯穿,情节从“操屯兵曰久”开始,到“下令班师”结束,结构完整谨严,曲折有致。
全文处处以杨修有才、曹操忌才对照来写,条理清楚,余味无穷。
2. 选用典型事例表现主要人物的思想行动。
全文为表现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特征,共选用了七个典型事例。
这些事例,既有曰常生活小事,也有军国大事。
作者将这些事例按照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次序,精心安排,从各个方面表现杨修的个性,因而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在叙述每一个典型事例中,作者都紧紧抓住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冲突,使读者看出曹杨矛盾口趋激化的过程。
同时曹操的忌才伪善性格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3. 文章采用插叙、作用突出。
(1)作为主要人物杨修的性格,主要是在文章中的插叙部分塑造的。
在插叙中,作者以六个典型事例,把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正因为插叙部分对杨修性格的逐步刻画,读者才清楚地认识了文章开头所叙杨修由于对“鸡肋”口令的解释而招来杀身之祸是必然的。
(2)文章开头写杨修被斩首示众,杀气腾腾,气氛很紧张。
转入插叙先用一句交代杨修致死的缘由,释读者的悬念;然后写两件生活小事,饶有情趣,使紧张气氛陡然一转。
以后渐次将曹、杨矛盾越来越尖锐化,与开头的氛围自然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