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皮亚杰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他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以及每个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关键任务。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如何影响当代教育理念和实践,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环境以及教育评估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而优化教育实践,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概述让·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且阶段性的过程,他将其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觉运动期(出生至约2岁),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物理交互来了解世界,例如抓取、摸索等动作。
此阶段,儿童逐渐形成对物体的永久性认知,即明白物体即使不在视线内也依然存在。
接下来是前运算期(约2岁至7岁),此时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不可逆性和集中性等特点。
他们开始理解并使用符号,但往往无法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也无法理解事物的变化具有可逆性。
具体运算期(约7岁至11岁)的儿童思维开始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理解守恒原则,并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序列化和序列化思考,能够理解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最后是形式运算期(约从12岁开始),这一阶段的思维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假设性思考和系统思考。
他们能够理解并使用符号系统,进行逻辑推理,解决假设性问题,并对复杂系统进行深入分析。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指出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任务。
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

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者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的理解也越来越重视。
而在这个领域中,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从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三个方面,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概念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初提出的。
该理论系统地描述了儿童在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运用符号功能,运用预操作,运用具体操作和运用形式操作。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的,并且每个阶段会反复出现。
他强调了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性,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主活动来构建知识和发展智力。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理论框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儿童通过主动与环境的互动,通过适应和组织行为来发展智力。
他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认知能力。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传感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四个阶段代表了儿童逐渐从感觉运动行为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
在传感运动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通过感官和运动的能力来理解事物,但还没有具体的思维能力。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象征的功能,但是他们的思维还受到物质的限制,无法理解逻辑推理。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可以进行具体的操作和逻辑推理,开始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可以进行抽象的推理和思维,达到成人的认知水平。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1.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中,这对于个性化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知识和发展智力。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刘长城;张向东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科学》
【年(卷),期】2003(000)001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刘长城;张向东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济南市委办公厅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 [J], 周姣术;朱华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J], 陈瑞芳;郑丽君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J], 李忠东;
4.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小学低年级STEM教育 [J], 肖化;谭伟红
5.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幼儿动作发展教育的启示 [J], 韩佩轩;胡建平;郭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得体会

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得体会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作为一名未来教师,不懂这个理论是搞不好教育的,所以第二次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这个理论对搞好教育的巨大的参考价值。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即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适应。
而行为主义的观点是所有行为的产生或反应都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接关系。
所以,皮亚杰更加强调主体的主动性。
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其中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而要认识这三种方式,首先要了解图式。
图式即认知结构。
“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反应,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
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征。
比如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是单向思维,思维是不可逆的,以自我为中心,泛灵性,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等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有巨大的参考价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它要求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反观现在的教育,把儿童看做小大人,就会形成以大人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实施课堂教育,是错误;其次,它要求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再次,要懂得因材施教。
[论文]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论文]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6742e1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a.png)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摘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从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四个主要阶段,不同阶段各有其认知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顺序发展起来的。
这一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二是教学要努力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过渡,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一关于人的发展,历来是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心理学家们主要是从认知、人格、社会化、语言、动作与行为等方面研究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理论。
而在认知发展上最有影响的研究,当属瑞士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 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
起初他主要研究智力测验。
1920 年他在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被指定研究设计儿童智力测验。
他对这个工作十分厌烦,他对于像智力测验所要求的那样去计算儿童回答的正误几乎没有什么兴趣。
但不久以后,他却对儿童的反应,特别是错误回答非常关心。
他发现儿童的错误符合一个连贯的模式,这模式暗示他们的思考可能具有自己的特点。
幼小儿童不会只是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更不会说话,而可能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
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可分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导语:儿童的认知发展对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对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以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探讨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些阶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儿童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在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都会有所不同。
感觉运动阶段(0-2岁)是儿童生命的起点,其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进行。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触摸、口吮等感觉和行动方式来认识世界。
前运算阶段(2-7岁)是儿童开始表现出符号思维能力的阶段。
他们可以使用符号(如语言)来代表物品或事件,但对符号的运算还不具备完全的能力。
儿童的思维方式以感性为主,并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是儿童逐渐形成透彻思维形式的阶段。
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只限于具体的操作对象,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儿童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形式运算阶段(11岁及以上)是儿童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逻辑推理能力的阶段。
他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并能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推理,解决复杂的问题。
二、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 耐心陪伴与引导: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陪伴与引导。
教育者应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适宜的行动环境,鼓励他们通过感知和动作来主动探索。
同时,要耐心地引导他们逐步形成符号思维,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
2. 应用情景教学: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主要通过具体操作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儿童通过身临其境的情景来学习。
例如,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儿童通过游戏中的具体操作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的意义与启示[摘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因此,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教育目标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力;教学内容应适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皮亚杰,认识发展论,教育启示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当代最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专家,他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他的思想、理论向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并带来教育革命,对当代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把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认识形成的心理结构和认识结构与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即图式。
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同化是主体把客体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
顺应是主体改造已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境,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
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1]。
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儿童遇到新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
反之,儿童就做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接受新事物,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儿童心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低一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一级水平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
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获得对教学的启示。
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重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不断去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
注重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了认知发展的实质和过程,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机体在和环境不断发生的交互作用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就是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认知发展就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循环往复、逐渐发展的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把儿童认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认为儿童的认知是逐渐发展和建构起来的。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一)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认知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发展要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
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计。
我们不应该给学生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人为地加速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内容与难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释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通过身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认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这说明了学生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断地对它们进行外部的刺激。
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
(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班的认知发展水平都有很大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详细论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这对于当今教育教学的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教育中,教育目标应改变传统的知识累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育关键则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教育角色方面应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内容方面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认知阶段发展;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打破学生已有认知平衡,帮助学生建立新平衡。
标签: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当代教育教学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作为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从认识的发生与发展两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儿童在各阶段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其理论思想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指引了认识论发展的方向,对当代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基本概念界定(一)认知结构与图式认知结构是指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适应后天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用以认识周围环境的知识和行为系统。
图式则是个体在应付某种特定情境时所具备的认知结构,它是认知结构的最小单元。
如抓握图式、吮吸图式等。
(二)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运用其已有的图式能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或将其新遇见的事物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之内,即知识的类推运用。
顺应是指个体运用已有图式不能直接同化新知识时,为了符合环境的要求,个体主动修改其原有的图式从而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1]。
无论同化或是顺应,它们都是个体吸收新知识、促进个体认知结构系统丰富与发展的重要过程。
(三)平衡与失衡平衡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当个体运用已有认知结构能解决当前问题时,即处于平衡状态。
失衡则是指个体运用已有认知结构不能解决当前问题时,从而平衡被打破,导致失衡。
在失衡后,个体必须接受新知识,通过知识的同化或顺应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得新知识被吸收,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系统,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因此,人的认知结构就是在不断的失衡与平衡之间丰富与发展起来的。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本内容(一)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是指自出生到两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依靠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等图式吸收外界知识;到感知运动阶段末期,感覺与动作渐渐分化具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指两岁到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使用语言表达概念。
且随着语言的出现,儿童渐渐使用表象符号代表外界实物,但还不能用符号来代表抽象的概念。
这一阶段中儿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即儿童能运用思维,但常常是不符合逻辑的。
因为这一时期儿童思维具有单维思维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等特点。
(三)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是指七到十一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具有守恒概念,且儿童具有去集中化的特点,即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再仅凭知觉所见的片面事实去做判断,其思维具有多维性、可逆性。
另外,儿童能根据逻辑法则进行推理思维,但这种思维能力仅局限于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
例如,向7-8岁儿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A>B,B>C,问A与C哪个大?他们可能难以回答。
若换一种说法:“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个高?”他们可以回答[2]。
因为在后一种情形下,儿童可以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是指十一到十五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个体的思维能力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此外,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能解决如(a+b)2=a2+2ab+b2这样的代数问题[2]。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其理论不仅对于西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教育教学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教育目标:改变传统的知识累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皮亚杰看来,新知识只有通过已有图式的同化或顺应才能被吸收,才能被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然而,在传统灌输式教学中,教学重点在于短时间内向学生注入知识,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结果导致学生对于知识仅是日复一日的累积,并未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学以致用。
皮亚杰理论明确指出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现今教育来说,教育的目标并非知识量的积累,而是要改进传统灌输教学对知识积累的要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使得他们的新知识能够被其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或顺应,从而建立他们新的知识结构系统,而非一味地占有时间向学生灌输更多的新知识,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因为这与教育的目标是相违背的[3]。
如果新的知识无法被原有的知识结构所吸收,那么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不能得到提升,学生的智力也不会得到发展。
因此,从皮亚杰的理论思想来看,教育目标应得到改进,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
(二)教育关键: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在皮亚杰看来,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存在差异,从而造成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存在一定区别,即有的学生认知快,有的学生则认知慢,从而学生学习步伐不一致。
然而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将学生能力视作同一水平,对学生实施统一教学,试图将学生培养成同一类型的人。
此教学行为既不符合学生的差异发展的教学理念,也不符合新世纪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社会要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学生差异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差异发展造就了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每一独立的个体又有其自身发展的权利,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各个阶段发展的具体情况,把握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以每位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改变传统的统一教学,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为学生的差异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渠道。
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优势各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角色: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学习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构建新知识系统的有意义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而非知识的被动接受。
然而,大多数教育过程并未体现这一关键要素。
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以自我传授和体验为教学的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知识的输入对象,未真正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局限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宽度,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这种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好似空中楼阁,难以实现教育脚踏实地的发展。
同时,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中,其“图式”理论正是强调学生在与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所处的地位,即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学生应是教育过程的主体。
教育是学生主动学习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因而教育应实现由静态教育向动态教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解放儿童的被动状态,释放儿童的天性,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儿童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因此,正确认识教育的主体,辩证教育的角色,化学生的被动接受为有意义地主动建构,才能使教育得到真正有意义的发展。
(四)教育内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认知阶段发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儿童均具备其各自所处阶段的独有特点,且每一阶段的发展须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既要尊重学生在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又要考虑儿童思维前后两个认知发展阶段的联系,以此为基础来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活动。
在当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内容的选择确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大问题。
因此,教育应以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结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尊重学生所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适应于儿童的认知结构和智力结构,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内容,即教育应选择适应儿童各认知阶段发展的教育内容,即教育内容不宜过难,远远超越儿童现有的知识水平,也不宜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教学意义。
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五)教育过程:不断打破学生已有认知平衡,帮助学生建立新平衡教育过程是学生认知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包含了知识的同化和知识的顺应,同时皮亚杰又强调认知发展是平衡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平衡不断建构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若只是停留于某一知识平衡状态,那么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知识量将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也将停于原地,不能随认知阶段的推进而趋于发展和完善。
要改变这种状态,在教育中就必须不断打破学生已有认知平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
因此,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使他们处于一种失衡—平衡—失衡的不断循环往复的状态[4]。
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供与他们已有知识结构系统或图式类似或相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同化丰富认知,而且还应提供与他们自身认知相矛盾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知识的顺应发展和完善认知结构。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使得知识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一步步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逐渐建立新的、更高层次平衡状态,最终促进学生认知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年龄发展各个阶段论述了儿童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具备的特点,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实施具有深刻意义,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当代教育教学相结合,以此理论为基础,合理把握、运用此理论,努力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1]王皓.皮亚杰理论入门须知的四项核心概念[J].班主任之友,2016(Z1):27-31.[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贾彦琪,汪明.从皮亚杰平衡观看智力发展之内在机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