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区域差异的现象、原因及其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内部区域差异一直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空间角度出发,利用先进的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中国各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中国区域差异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政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在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上,本文将采用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学等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中国各区域的差异特征。
研究范围将涵盖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等多个区域,以期在全面把握中国区域差异的总体状况的同时,深入挖掘各区域间的差异性。
本文还将关注中国区域差异的历史演变趋势,以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区域差异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区域差异数据,揭示中国区域差异的动态演变过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区域差异问题,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在探讨中国区域差异的研究中,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基于空间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区域科学的理论观点,强调空间结构和空间过程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空间分析不仅关注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维度的差异,还致力于揭示这些差异在空间上的分布、演变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
文献综述部分,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差异研究的经典理论,如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边缘模型、增长极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理解区域差异提供了理论支撑。
接着,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区域差异进行的研究,包括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格局演变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区域差异的认识,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上的借鉴。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空间分析

,
W X, ( i一Xt( 一X ) ) e
× 上 L — — — — — 一 _
,
=
了不少具有 启发性 的研 究成果 [ 6, 4 显示 出空 间分 析 -J
∑( 一 )
f l z
启示。
关
键
词 :地 区经济 ; 索性 空间数据 分析 ; 间相关性 ; 探 空 空间异质性 ; 中国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0-3 3 2 o )卜0 3 -5 0 32 6 (o 7 0 0 50
中图分类号 :F 6 . 0 15
近年来 , 间思维 (p tl h kn ) 社会科 学 的 空 sai i ig 在 a tn
速度 空 间相 关 性 的基 本 特征 ; 后 , 19 然 与 90年 人 均
为观测单元; 代表t 冠 年 的均值; W 是空间权重矩
阵oa S n J
的取值处于 一1 1 和 之间 , 绝对值越大表示空 间相关程
为相似的观测值倾 向于在 空间上 聚集 。 1 1 Moa ’ r . rn S_统计量
1 3 L S 1 a i i tr o ai s c t n . IA( cln c os f p t l s i i ) o d a s aa o ao
( 或较低) 观测值的地 区, ① 其相邻地 区的观测值也较 高( 或较低 ) i - g 。Hg Hi h h和 L w L w属于 局部空 间正 O - O
1 S A方法简介 E D
姒 方法是一类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总称 , 它提 供 了测度 空 间相关 性 的工具 , Moa ’ 如 rn SJ统计 量 、
空间统计学在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中的应用

第 2期
山 东 商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u n l f h n o  ̄Isi t fC mmec n o r a a d n n tu e o o oS t re a d T
Vo . No. 19 2 ADr 2 9 .00
20 0 9年 4月
a sr n n v n r go a e eo me ta d u e e e i n i e eo me t I h n t g u e e e in d v lp n o l n n v n rgo a ct d v lp n . n t e e d, ti h ss p t o w r o l y hs te i us fr a d s me
深层 次 的宏 观 背景 。山东 省 作 为全 国 的一 个缩 影 , 也具有 相 似 的 区域 经 济 差 异 问 题 。 区域 发 展 不 平
15 69亿 元 和 1 . % , 省 内 ( 其 是 东 西 部 之 81 . 02 但 尤
问) 济 存 在 着 显 著 差 异 , 一 直 呈 扩 大 趋 势 。 因 经 并
s o h c n mi n ra eh sma n f e ts ai or lt n i i e n S a d n r vn e.On tewh l ts o h wst ee o o c ice s a g i c n p t c rea i n 1 c t si h n o g P ic i l a o 7 i o h oe.i h ws
关 键 词 : 空 间相 关性 ; rnsI 数 ; A指 数 ; Mo ’ 指 a us 区域 经 济发 展 中 图 分 类 号 : F2 . 2 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7 —48 (0 90 06— 5 6 1 35 20 )2— 1 0
中国区域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析

05
中国区域经济脆弱性的空 间分析
空间分析方法
空间权重矩阵
采用邻接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来衡量空间 相关性。
空间自相关
利用Moran's I指数检验各区域经济的空间自相关程 度。
空间回归模型
建立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区域经济脆弱性 的影响程度。
空间分布特征
总体分布
中国区域经济脆弱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较低,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较高的分 布特征。
THANKS
02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经济脆弱性差异大
,因此对经济脆弱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研究多从单一的灾害、环境或社会角度评价经济脆弱性
03
,缺乏对多要素的综合考虑。
研究意义
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为政府制定应对自然灾害的政策提供 科学依据。
有助于了解不同地区经济脆弱性的特点和差异,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空间分析,揭示经济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为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区域经济脆弱性提供指导。
02
文献综述与现状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
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经济脆弱性进行了研究。定性研究主要分析了经济脆弱性的概念、成因 和应对策略;定量研究则主要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模型,对经济脆弱性进行量化和测度。
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脆弱性的概念、成因、分类以及测度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量为主,定 性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国内研究也关注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上经济脆弱性的变化情况。
研究现状
经济脆弱性概念
经济脆弱性成因
经济脆弱性应对策略
经济脆弱性是指经济系统在面对外部 冲击或内部扰动时,容易受到损害或 出现不稳定的特性。目前,对于经济 脆弱性的定义和测度方法尚未形成统 一的标准,不同学者和研究机构根据 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可得性,采用 不同的方法和指标进行测度。
空间统计分析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

i J=1 =1 i 1 =
s∑ ∑训
i l ≠ i :
s= ∑ ( 一 . ) z 。
’ : z 墨 。
相似性 ( 集聚 ) 或差 异研 究 , 以及解 释产生 这种空 间格局原 因 的研 究【 引。文 中对空 间统计分析 的相 关理论进行 了深层 次 的研究 , 并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8期 2 0 0 8 年 3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F URE
Vo . 4 No 8 13 .
Ma. 2 0 r 08
・l ・
・
专 家 专 稿 ・
文章 编 号 :0 962 (08)80 0 ・2 10 8 52 0 0 .0 ຫໍສະໝຸດ 0 1 空间统 计分 析
1 1 空 间权 重矩 阵 .
通常定义 一个 二元 对称空间权重矩阵 w 来 表达 个位 置的 空 间区域 的邻 近关 系 , 其形式如下 :
13 局部 空 间 自相 关 .
1 3. 空 间联 系 的 局 部 指 标 ( IA) . 1 LS
空间联系的局 部 指标 ( oa n i tr fS ai soiin L cl dc os p t l sc t , I a o aA ao 缩写 为 L S 满足两个条件 : ) IA) 1 每个 区域单元 的 L S 是描述该 IA, 区域 单元 周围显著的相似值 区域单元 之 间空 间集 聚程度 的指标 ; 2 所有 区域 单 元 L S 的 总 和与 全局 的空 间联 系指 标成 比例 。 ) IA
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均匀程度分析

20 0 9年
第 3期
6月
地域研究与 开发 .
ARE S ARC AND DE L ME AL RE E H VE OP NT
V0 _ 8 N . l2 o 3
Jn 0 9 u .2 0
我 国经 济 社 会 统 计 数 据 空 间 均 匀 程 度 分 析
影响经济社 会统计数据 空间真实性 的要素包括算 法、 区域内部差异 、 统计单元规模大小 、 统计指标的空间 展布规律 、 统计 指标 的空 间规模 、 统计指标 的时 间存 在
1 1 经 济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 计数 据空 间离散 化通 用方 法 .
经济社会统计 数据对应 的社会 经济指标在 空间 的
系统软件工具实现 , A C I 软件为例 , 以 R GS 其计算方法是
利用 G I R D下 的 Z N L T T O A S A S函数 进行 S M 统 计 , 于 U 对
式 (1)有 : E I F T MP N O1 = Z NA S A S(A MG D, O LT T D R E EG D) 其 中 : D R 为 Z NA GR D; L R L R 。 A MG D O L I E EG D为
收 稿 日期 :2 0 0 8~l —1 ;修 回 日期 :2 0 1 2 0 9—0 3—3 1 基 金 项 目 : 国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宏 观 经 济 研 究 院 基 本 科 研 业
李 军 ,胡云峰
(. 1 国家发 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研究院 , 北京 10 3 ; . 0 0 8 2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北京 10 0 ) 0 11 摘 要 :在 经济社会数据应 用中 , 以行政单元为 空间统计对 象的数据仍是 目前最常用的数据。经济社会统计数据 表 示的是 统计对 象在 空间 区域上的一种平均状 况。 由于我 国同级 别行政 区域 的面积 大小差别很 大 , 计 区域 内部 统 差异也很 明显 , 导致 同级 别行政单元上 的统计数据表现 出的区域 内部空 间分布的真 实性 有很 大差异 , 这 即数据表 现 出来的空 间均 匀程度有很 大差异 。这里 以经济社会统计数据 空间离散化分析 为基础 , 利用 GS软件 空间分析方 法计 I 算部分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在不 同省级行政单元上 表现 出来的 空间均 匀程 度 , 以说 明不 同经济社会 统计指标表 现 用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与对策建议

2012年第12期 总第222期 ForeignEconomicRelations&Trade【区域经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与对策建议许 飞(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摘 要]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稳定,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
分析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及原因,并从主体战略、市场与政府关系、财政投入和承接产业转移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F129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086-03 作者简介:许飞(1982-),女,中共漯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发展不平衡,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目前我国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空间上看,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
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水平最高,前三位上海80344 86元,北京76544 11元,天津71723 07元;后三位云南15628 01元,甘肃14403 71元,贵州11749 28元,均为西部省份。
最发达的上海人均GDP是最贫困的贵州的近7倍,这个差距在2004年的时候高达13倍,虽然近几年差距有所缩小,但是总体上差距还是很大。
此外,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很大。
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
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高达90%以上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二)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不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也是如此。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收敛趋势,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区域经济收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不同类型,以及影响收敛的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空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地理邻近性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和发展。
在方法论上,本文采用了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以期更准确地捕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空间依赖性。
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旨在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真实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Solow(1956)的外生增长模型首次提出了收敛的概念,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会趋向一致。
随后,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收敛机制的讨论,强调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张晓晶和李善同(2003)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这引起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新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的贡献更大 , 以及空间自相关的全局评估在多大程度上掩盖了局部不稳定性时 , 就必须应
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包括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Local Indi cat ors of Spatial A sso ciatio n ,
LISA)、G 统计 、M oran 散点图. 本文选择 LISA 和 M o ran 散点图进行分析. 1. 3. 1 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L ISA)
Mo ran 散点图中第一 、三象限代表正的空间联系 , 第二 、四象限代表负的空间联系. 其
第2期
鲁凤 , 等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47
中第 一象 限代表 了高 观测 值的 区域 单元 为高 值 区域 所 包围 (高高) ;第 二象 限 代 表 了低 观 测 值的 区域 单元为 高值 区域 所包 围(低高) ;第三 象 限代 表 了 低 观测 值 的 区域 单 元 为 低值 区 域 所包围(低低);第四象限代表了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为低值区域所包围(高低). 据此可进一 步认识空间分异规律.
大的样本单元 , 以及不同的空间联系形式 , 这和利用 Mo ran 散点图来识别相似.
1. 3. 2 M o ran 散点图
Mo ran 散点图常来研究局部的空间不稳定性 , 对 W z 和 z 数据对进行了可视化的二维 图示. 其中 Wz 是相邻区域单元观测值的空间加权平均值 , 又称为“空间滞后”向量. 如以向
∑ ∑w ij (x i - x—)(x j - x—)
I = i =1 j ≠i
nn
.
∑ ∑ S2
w ij
i =1 j ≠i
(4)
∑ ∑ 其中 xi 为区域 i 的观测值 , Wij 为空间权重矩阵 , S2 = n (xi - x—)2 , x— = 1 n xi .
i =1
n i =1
检验统计量为标准化 Z 值 , 可以用公式(5)来检验.
0 引 言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一直为众多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考察以往的成果不难发现 , 研究
收稿日期 :2005-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JL 027) 第一作者 :鲁凤(1978 -) , 女 , 硕士 ;E-mail:aprillf @ntu. edu. cn. 通讯作者 :徐建华(1965 -) , 男 , 教授 , 主要从事 地理计 算 , 地理信 息系统和 区域经 济方面 的教学 与科研
Abstract : T he aim o f this paper is an ex plo rato 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of Chinese pro vincial per capita G DP ov er the sample period o f 1978-2001. It rev ealed stro ng evidence of spatial auto cor relatio n as w ell as sig nificant pa tterns of lo cal spatial a ssocia tion. T he detection o f spatial cluster s of hig h v ersus lo w pe r capita G DP distributio n thro ug hout the sample perio d is an indica to r of the per siste nce of spatial disparities ove r the Chinese economic landscape. Lo cal M o ran autoco rrelation statistics , M o ran scatterplo ts and LIS A w ere also computed and reveal the ex istence o f “ aty pical r eg io ns” .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ie s; ESD A ; China
第 2 期 2007 年 3 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 f East China N orm al U niver sity (N atural Science)
N o. 2 M ar. 2007
文章编号 :1000-5641(2007)02-0044-08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邻区域相同时 , 局部统计量存在着相关 , 可以遵循 Bonferroni 标准. 当总体显著性水平 α= 0. 05 , 样本总数为 n 时 , 设定各样本单元的显著性水平为 α/m(m =n), 但必须注意当 n 相当
大时 , 采用此标准可能过于保守.
LISA 作为 ESDA 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功能如下 :其一为每个观测单元周围的局部 空间集聚的显著性评估 ;其二为小范围内空间不稳定性的指标 , 可以揭示出对全局联系影响
工作 ;E-mail:jhx u@g eo. ecnu. edu. cn.
第2期
鲁凤 , 等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45
较多地运用传统的数量统计模型 , 在空间关系和数值的相关分析上往往顾此失彼[ 1-6] . 几乎 所有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或空间自相关特征 , 空间统计的核心就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 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 、空间关联和空间自相关 , 逐渐发展和完善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Explo ra to ry Spatial D ata A nalysi s , ESD A)技术 , 即是空间分析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7-22] . 近年来 , 空间分析技术已经在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 , 但国内的应用研究还多局限在进行空 间自相关指标的度量以及空间聚类方面 , 尚未深入至考察区域经济联系层面[ 7-12] . 由于 ESDA 系列方法强调了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之中地理区位的重要性 , 利用属性数据的空间特性 , 在分析空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值的相关分析 , 突出空间相互作用 , 更为科学地揭示区域经 济联系[ 13 , 20 , 21] . 因此 , 对于中国经济差异这一问题 , 基于 G IS 采用 ESDA 一系列的空间统计 方法进行研究 , 可更形象 、更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各省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 并能进行 各种深层次的分析.
1 空间统计分析理论简介
1. 1 空间权重矩阵
空间分析领域引入了空间权重矩阵 , 是利用 ESDA 技重矩阵 Wn ×n 来表达 n 个位置的空间邻近关系.
W11 W12 … W1n
W21 W22 … W2n … … … …
(1)
Wn1 Wn2 … Wnn .
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有多种规则 , 其中常用的有基于邻接规则和距离规则.
二进制邻接空间权重矩阵 , 其定义为
wij
=
1 当区域 i 和 j 相邻接 , 0 其它.
(2)
基于距离的二进制空间权重矩阵 , 其定义为
wij
=
1 当区域 i 和 j 的距离小于 d 时 , 0 其它.
量形式 , M o ran Ⅰ指数可描述如下 :
I
=n S0
z′Wz z′z
.
(7)
∑ ∑ 其中 S0 =
Wij , z 是由所有的观测值与均值之间的离差组成的向量.
ij
当 W 为行标准化的空间权重矩阵时 , S 0 =n , 此时 M oran Ⅰ指数即为 Wz 对于 z 的线性
回归斜率 ,(z , Wz )数据对在 M oran 散点图中已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 因此不同年份的结果具 有可比性. 对 M oran Ⅰ 指数具有强烈影响的区域单元 , 可通过标准回归诊断出来.
(3)
本文采用简单的二进制邻接空间权重矩阵. 考虑到海南省孤立在外 , 对其做了微小改 动 :海南和广东虽然空间上并不相邻接 , 但鉴于两地现实联系密切 , 改两地互为邻居.
1. 2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 Mo ran Ⅰ指数反映的是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观测值的相似程度 , 其公式为
nn
46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7 年
Z = I - E(I) .
(5)
VAR(I)
检验统计量可以对零假设 H 0 (n 个区域单元的观测值之间不存在空间自相关)进行显
著性检验 , 即检验所有区域单元的观测值之间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 显著性水平可以由标准
化 Z 值的 P 值检验来确定 :如果 P 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 α(一般取 0. 05), 则拒绝零假
鲁 凤1 , 2 , 徐建华2
(1. 南通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 江苏 南通 226007 ; 2.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上海 200062)
摘要 :运用 GIS 技术与空间统计分析 的综合集成方法 , 对 1978-2001 年间全国各省 区人均 G DP 的格局及其空间动态演变进行分析 和研究. 利用完善的 ESDA 方 法 , 包括 M o ran Ⅰ 指数 、M o ran 散点 图和 L ISA 等 , 来揭示 1978-2001 年间全国各 省区经 济发展 水平及增 长的空 间自相 关和空 间异 质性. 以有效地认识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 揭示空间联系的结构 , 认识其 内在规律 性及其动态演变过程 , 并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 了成因分析.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 空间统计分析 ; 中国 中图分类号 :F119. 9 文献标识码 :A
换方式 , 对人均 GDP 进行数据变换以减小变幅 , 然后进行 M oran Ⅰ指数的计算 , 结果如表 1 所示. 检验建立在正态分布假设之上 , 可见各年份的统计量相当显著. 这表明全国各省区人 均 GDP 水平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 , 即具有较高人均 GDP 水平的省区相对地趋于 和较高的省区相邻 , 较低的省区则趋于和较低的省区相邻. 考察知 1978 年以来 M o ran Ⅰ 指 数一直趋于上升 , 其显著性水平也逐渐增强. 这揭示出自改革以来 , 相似经济水平的省区之 间一直趋于空间集聚 , 并且这种空间集聚特征自 1990 年以来表现得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