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4课《诗经》两首同步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一、语言基础(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村氓.(ménɡ) 渐.车(jiān) 踟.蹰(chí) 汤.汤(shānɡ) B .涉淇.(qí) 愆.期(qiān) 垝.垣(ɡuǐ) 卜筮.(shì) C .偕.老(xié) 城隅.(yú) 咥.笑(xì) 徂.尔(cù) D .蚩.蚩(chī) 奢靡.(mí) 垝垣.(yuán) 象弭.(mǐ) 答案 C解析 C 项,“徂”应读c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愆期 匪夷所思 断壁残垣 小心翼翼B .陨落 咎由自取 既往不究 雨雪霏霏C .荆棘 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 顺心随意D .奢靡 白首偕老 信誓旦旦 众目骙骙答案 A解析 B 项,究—咎;C 项,随—遂;D 项,骙骙—睽睽。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 B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将来 C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翼翼:形容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 D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答案 B解析 B 项,将:愿,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 .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 .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也不相同。

答案 A解析 ①②言:助词,无实义;③④思:考虑。

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答案 B解析 A 项,“以”,①把,②来;B 项,“其”,①②都代“他”;C 项,“至于”,①到达,②就;D 项,“莫”,①没有人,②同“暮”。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采薇)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采薇)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士也罔.极(wú)渐.车帷裳(jiān)夙.兴夜寐(sù) 靡.室劳矣(mǐ)B.咥.其笑矣(xì) 隰则有泮.(pàn)岁亦莫.止(mù) 淇水汤.汤(shānɡ)C.载.饥载渴(zǎi) 体无咎.言(jiù)自我徂.尔(cú) 信誓旦.旦(dàn)D.匪我愆.期(qiān) 乘彼垝.垣(ɡuǐ)象弭.鱼服(mí) 雨.雪霏霏(yù)项,“罔”应读“wǎnɡ”;C项,“载”应读“zài”;D项,“弭”应读“mǐ”。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躬:自身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使:使者项,使:指使、委托。

3.下列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狁孔棘项,“二三”,数词用作动词;B项,“雨”,名词用作动词;D项,“日”,名词作状语。

4.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尔”都是代词,代指“你”。

第一个“彼”,代词,指“那”;第二个“彼”,代词,指“对方、他们”。

5.比较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句的“言”是动词,说;②句的“言”是名词,预兆。

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

二、延伸阅读6.补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习题: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 Word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习题: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 Word版含解析

4《诗经》两首《诗经》,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

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余温尚存。

只有阡陌属于自己。

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

我想,应该再好好读读《诗经》了,古韵古风的诗句里,流淌着美丽永恒的情结和无限的憧憬与寄托。

它是写我的吧,否则我的心灵为何被它吸引与温柔着呢。

轻轻地从书橱里抽出它来,捧着,如同捧着一个千年悠悠之梦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而《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运用角度]“责任”“承诺”“爱情”“悲剧”“对比”等。

【课外运用】示例一:悲剧是把美撕碎给人看,鲁迅如是说。

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无比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随风而逝。

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会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

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一定是清醒自信的国家。

正视悲剧,促人成熟。

与之相比,《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西厢记》都太缺少这种彻底、这种决裂、这种沉痛、这种坦荡。

它们最终都安排了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

它们,不敢逼视人生的悲剧,就像日本不敢坦然面对历史一样。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试题: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试题: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doc

第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歌4《诗经》两首一、课外阅读( 一) 阅读下边的诗歌 , 达成 1~2 题。

子衿《诗经·郑风》①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 子宁不嗣音?挑兮达兮②,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 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单独往返走动的样子。

1.这首诗采纳了如何的表达手法 ?从构造上看 , 拥有如何的特色 ?分析 : 此题考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构造方式的能力。

能够看出, 这首诗采纳的是倒叙手法 , 构造上拥有《诗经》的共同特色——重章叠句 , 这可从《氓》《采薇》中看出。

答案 : 全诗采纳倒叙手法。

从构造上看 , 诗歌的前两章拥有重章叠句的特色。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一句“一日不见 , 如三月兮” 有什么含意 ?分析 : 此题考察评论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首诗的内容比较显然 , 最后一句采纳了夸张手法, 能点出写相思之苦这层意思即可。

答案 :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 , 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变为难过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意是: 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慌意乱, 来往返回地走个不断, 感觉固然只有一天不见面, 却仿佛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 二) 阅读下边这首宋词, 达成 3~4点绛唇题。

闺思李清照孤独深闺 ,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 几点催花雨。

阑干 , 祇是无情绪。

人哪处 , 连天芳草 , 望断回来路。

倚遍3.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词句开篇点题, 并经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目上的反差, 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 “惜春”一句 , 直言其愁 , 后一句则描绘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 , 如雨点落下的情况 , 表示春季回去 , 惜春、惜花 , 也示意惜青春、惜容貌。

C.词人“倚”字后边缀以“遍”字, 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烦恼 ; “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 , 单独一人无所作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一、语言基础1.以下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望风披糜内心不安世外桃园既来之,则安之B.糜糜之音纵横驰聘弥天大谎人材济济C.兵荒马乱戍马倥偬仓惶逃跑一触即发D.寻物启事无缘无故沧桑巨变山清水秀2.以下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止:句尾语气词,无实义B.我戍不决,靡使归聘聘:问C.行道迟迟迟迟:很晚D.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业业:高大的样子3.以下加点的“以”字不可以作介词理解的一项为哪一项()A.秋认为期B.以望复关C.以尔车来D.以我贿迁4.以下相关《诗经》的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早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所以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照音乐的不一样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此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广泛采纳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颂扬和保护其统治为基本偏向。

《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5.以下对《采薇》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诗的第五章运用了起兴的手法,描绘我方军队的军威。

B.这首诗中既有表达,也有谈论,更有抒怀,把出征的原由、战争的进度、自己心里的痛苦交代得清清楚楚。

C.“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绘,“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是直接抒怀,但感情是控制的、平易的,表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色。

D.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程中的心情,经过诗句,我们能够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艰辛情况。

诗歌表达了战士对参军生活的厌烦,对和一生活的神往和迷恋。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边的文段,达成6~8 题。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两首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沉溺C.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问D.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疚:内疚答案 D解析“疚”的意思是“痛苦”。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B.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C.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②戎车既.驾,四牡业业D.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答案 C解析C.“既”,都是“已经”的意思,指动作已经完成。

A.“以”,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用来。

B.“其”,都是代词,①他的,作定语;②他,作“反”的主语。

D.“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的。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岂敢..暴矣..定居?一月三捷 B.言既遂矣,至于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莫知我哀.. D.我心伤悲答案 B解析“至于”,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这里的意思是“就”,表顺承关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A.其黄.而陨 B.二三..其德C.岂不日.戒 D.雨.雪霏霏答案 D解析D.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

A.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B.二三: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

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C.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颂”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风格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诗经》两首同步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诗经》两首同步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诗经》两首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垝垣./恒.信卜筮./吞噬.夙.兴夜寐/风餐露宿.B.愆.期/繁衍.咎.言/内疚.熏陶渐.染/防微杜渐.C.不遑./仓皇.桑葚./甚.至风靡.全球/萎靡.不振D.象弭./弥.补腓.骨/绯.红载.笑载言/厚德载.物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愿,请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体:卜筮的卦象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遂:顺心,满足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宴会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下面各句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不见复关,泣涕涟涟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匪来贸丝,来即我谋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A.④①②③⑤⑥ B.②④①⑥⑤③C.①⑥②⑤③④ D.③④①⑤②⑥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人教版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精选同步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精选同步习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人教版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精选同步习题(含答案)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现代文阅读(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呈现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状态。

中华文化更是如此,它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

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或者至少可以认为,用内陆文化去描述长江文化是不全面的。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不同风格。

《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在黄河流域;而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楚辞》,则产生在长江流域。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

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发展,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

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

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文化的大传统。

但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他们后退一步,以“弱”态制衡“强”态,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这与孔子、孟子思想有很大不同。

如果说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则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以自然而然为旨归。

除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不能轻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诗经》两首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垝垣./恒.信卜筮./吞噬.夙.兴夜寐/风餐露宿.B.愆.期/繁衍.咎.言/内疚.熏陶渐.染/防微杜渐.C.不遑./仓皇.桑葚./甚.至风靡.全球/萎靡.不振D.象弭./弥.补腓.骨/绯.红载.笑载言/厚德载.物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愿,请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体:卜筮的卦象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遂:顺心,满足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宴会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下面各句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不见复关,泣涕涟涟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匪来贸丝,来即我谋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A.④①②③⑤⑥ B.②④①⑥⑤③C.①⑥②⑤③④ D.③④①⑤②⑥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可说.也说:解脱B.无与士耽.耽:沉溺C.自我徂.尔徂:往D.渐.车帷裳渐:渐渐地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桑之.未落太子迟之.B.士贰其.行吾其.还也C.以.尔车来具告以.事D.言.既遂矣静言.思之8.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运用了赋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悔恨和警醒。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技巧上看,它与下文“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构成了对比。

D.“女也不爽”意思是女主人公并无差错,她对感情忠贞,多年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对得起丈夫了。

9.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着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

B.本诗大体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采用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坚强的性格。

C.运用对比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诗歌通过女主人公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以及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D.本诗三次写到淇水,有实有虚,贯穿全诗,淇水是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见证,诗歌通过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可谓构思精巧,匠心独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狁之故。

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遑..启居不遑:不害怕B.忧心孔.疚孔:很C.彼路斯.何斯:语气词,无实义D.靡使归聘.聘:问11.下面关于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C.本诗意蕴丰富,情感深沉,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

D.本诗主旨在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1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三、课外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3~14题。

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旌旗。

13.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14.“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13.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回答喜欢“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二句,言之成理亦可。

)14.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②,云胡不夷③。

风雨潇潇,鸡鸣膠膠④。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⑤。

风雨如晦⑥,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喈:鸡叫声。

②君子:这里指丈夫。

③云:句首语气词。

胡:为什么。

夷:平,指心中平静。

④膠膠:鸡鸣声。

⑤瘳:病愈,此指愁思满怀的心病消除。

⑥晦:昏暗。

15.诗歌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答:16.本诗对“风雨”“鸡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第4课《诗经》两首参考答案及解析1. C【解析】C项分别读huáng/huáng,shèn/shèn,mǐ/mǐ;A项分别读yuán/héng,shì/shì,sù/sù; B项分别读qiān/yán,jiù/jiù,jiān/jiàn;D项分别读mǐ/mí,féi/fēi,zài/zài。

2. 2.D【解析】宴:快乐。

3. B【解析】A项,“至于”,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的程度;引出另一话题。

B项,“往”,古今义均为“去,到(某地)”。

C项,“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D项,“雨雪”,古义:下雪。

今义:雨和雪。

4. D【解析】A项,“莫”通“暮”/无;B项,“泮”通“畔”/无;C项,无/“匪”通“非”;D项,“于”通“吁”/“说”通“脱”。

5.D【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

题中整段文字围绕《诗经》来写,③交代《诗经》数量,也是④中“诗三百”名称的来历,应排在第一位;④①句写的是《诗经》名称的变化,故①排在④后;⑥句“齐、鲁、韩、毛四家”与下文联系最为紧密,排在最后。

用排除法可得出答案。

另外,⑤②写的是《诗经》的体例和内容。

答案6.D【解析】渐:浸湿。

7.D【解析】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荆轲。

B项,代词,他的/副词,表婉商,还是。

C项,介词,用/介词,把。

D项,均为助词,无实义。

8.A【解析】“运用了赋的手法”错误,这里运用的是“比”的手法。

9.D【解析】“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分析不当。

答案10.A【解析】不遑:无暇。

11.D【解析】主要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2.这几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手法,集中表现了出征时的“杨柳依依”,返归时“雨雪霏霏”。

一春一冬,一暖一寒,一绿一白,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

“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解析】赏析诗句一般从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入手,在表现手法方面,这几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抒情方式为“以乐景写哀情”,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即可。

13.【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重要语句的能力。

诗歌鉴赏首先要从诗歌的主题入手。

本诗重点在于后面“出关争得不回头”一句,写出思乡之情。

14.【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马后”“马前”是关键,反映将士出关,踏马征程,关内关外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的对比,聚集在“桃花”与“雪”的对比上,运用象征手法,为下文表现主题作好准备。

【答案】15.诗歌展现了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清晨,一个苦苦怀人的女子得见夫君归来而喜出望外的情景。

【解析】抓住本首诗中重章叠句的特点,提取重要信息加以概括。

16.①对“风雨”“鸡鸣”的描写引出了后面人物的活动,起到了起兴的作用;②渲染了风雨凄迷、阴冷沉郁的氛围;③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女子等到丈夫后的喜悦之情。

【解析】从艺术手法及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来体会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