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培养学生对维也纳古典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历史人物和作品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维也纳简介: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之都。

2. 维也纳古典音乐:维也纳古典音乐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重要音乐流派,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

3. 音乐家故事:介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在维也纳的生活和创作经历。

4. 音乐作品欣赏:选取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维也纳古典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维也纳的历史背景、音乐家和作品。

2. 欣赏法:聆听和分析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

2. 音响设备:CD机、音响等。

3. 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4.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以便于教学。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维也纳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欣赏音乐作品。

通过讲解音乐家的故事和作品,学生对维也纳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音乐鉴赏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维也纳音乐文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维也纳城市的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维也纳的兴趣。

音乐之都维也纳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课堂实录这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成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片段一:审题导入出示课题:音乐之都维也纳师:齐读课题看着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生:“都”就是大城市,维也纳是一座闻名世界的音乐城生:我知道维也纳是奥地利首都生:我知道维也纳风景优美,有一条多瑙河穿城而过(预习过课文了吧?)生:我知道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过独唱音乐会(你知道得还真不少呢。

不简单)生:我知道在维也纳,每年都要举行新年音乐演奏会师:看着这个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生: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生:课文是怎么来介绍这个音乐之都的?片段二:抓关键语句,理清文章脉络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看文章是按“总分”结构来写的?找出课文总写的句子,分述的句子。

生:课文是围绕“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这句话来写的。

生:分述的句子是“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生:“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更加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片段三: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过渡: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你最喜欢哪一点,请多读一读,看看你喜欢的这点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的,然后我们交流。

生:我最喜欢“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因为音乐已经融入了维也纳人的生活,每天都有音乐的陪伴,多美呀。

(文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在维也纳生活的人们,时刻都能听到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

)生:“随时”。

(“随时”说明了什么?)生:维也纳人每时每刻都能听到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就连人们在散步时,也有音乐相伴。

(这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来自哪里呢?)生:来自公园里的露天音乐演奏会(你见过露天演奏会吗?我们这里的公园里有什么?)生:没见过,我们这里的公园里有游乐场、还有许多吃的东西。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维也纳音乐的兴趣。

2. 介绍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维也纳的城市风光和音乐氛围。

2. 讲述维也纳音乐的发展历程,包括古典、浪漫和现代音乐。

教学活动:1. 展示维也纳的城市风光和音乐场景,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

2. 引导学生了解维也纳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第二章:古典音乐大师教学目标:1. 介绍维也纳古典音乐大师。

2. 使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维也纳古典音乐大师。

2. 讲解古典音乐的形式、旋律和和声等特点。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维也纳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

2. 引导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基本特点,如形式、旋律和和声等。

第三章:维也纳浪漫乐派教学目标:1. 介绍维也纳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

2. 使学生了解浪漫乐派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舒伯特、李斯特和斯特劳斯等维也纳浪漫乐派代表人物。

2. 讲解浪漫乐派的音乐特点,如情感表达、幻想和个性化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维也纳浪漫乐派代表人物的作品。

2. 引导学生了解浪漫乐派的特点和影响,如情感表达、幻想和个性化等。

第四章:维也纳现代音乐教学目标:1. 介绍维也纳现代音乐的发展。

2. 使学生了解现代音乐的创新和多样性。

教学内容:1. 介绍维也纳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如贝尔格、施尼特凯和哈格等。

2. 讲解现代音乐的特点,如创新、实验和多样性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维也纳现代音乐代表人物的作品。

2. 引导学生了解维也纳现代音乐的发展和特点,如创新、实验和多样性等。

第五章:维也纳音乐之旅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维也纳的音乐景点和活动。

2. 激发学生对维也纳音乐的兴趣和向往。

教学内容:1. 介绍维也纳的音乐景点,如音乐厅、教堂和音乐家故居等。

2. 讲述维也纳的音乐活动,如音乐会、音乐节和音乐比赛等。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使学生掌握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维也纳音乐历史的介绍2. 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3. 经典作品的分析:如《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维也纳音乐历史和古典音乐家的生平和作品。

2. 欣赏法:播放古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3. 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维也纳音乐历史的图片、古典音乐家的照片和作品乐谱等。

2. 音乐播放设备:用于播放古典音乐作品。

3. 乐谱:准备一些经典作品的乐谱,供学生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维也纳的音乐片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简要介绍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讲解维也纳音乐历史的演变,介绍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包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

3. 欣赏:播放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如《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重要性和古典音乐的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音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描述维也纳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学生能够识别和介绍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3.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古典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维也纳音乐之旅的虚拟考察,了解维也纳的音乐场所和音乐节。

2. 引导学生进行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维也纳音乐历史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培养学生对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学习维也纳的音乐历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维也纳的音乐历史: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时期,再到浪漫时期,到现代音乐。

2. 维也纳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等。

3. 维也纳的音乐场馆:金色大厅、维也纳音乐协会、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等。

三、教学重点1. 维也纳的音乐历史和发展。

2. 维也纳著名音乐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3. 维也纳的音乐场馆和音乐节。

四、教学难点1. 音乐历史和专业术语的解释。

2. 维也纳音乐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音乐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维也纳的音乐历史、音乐家和音乐场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维也纳音乐家的代表作品。

3. 欣赏法:播放维也纳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维也纳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1. 教材或教学资源:收集有关维也纳音乐历史的教材、乐谱、图片等资源。

2.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维也纳的音乐作品。

3. 投影仪: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维也纳的音乐家和音乐场馆的图片和信息。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维也纳的音乐作品,引起学生对维也纳音乐的兴趣。

2. 讲解维也纳的音乐历史:介绍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

3. 分析维也纳音乐家的代表作品:通过播放音乐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进行案例分析。

4. 参观维也纳的音乐场馆: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金色大厅、维也纳音乐协会等音乐场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维也纳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维也纳音乐历史和音乐家的理解程度。

3.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对维也纳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汤嘉琪记录《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教学实录

汤嘉琪记录《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教学实录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语文五下16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及感悟执教者:安徽省六安市城北小学黄丽丽巧设疑问引新知师:这节课我们将与作者一起踏上维也纳的音乐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请大家齐读课题。

齐读。

师:读了课题,你的脑海中一定有几个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我想知道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音乐之都出了哪些音乐家?我想知道维也纳坐落于哪里?......师:这些问题相信也是大家心中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课文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伊始,教师在揭题解题环节做足文章,把题目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教学资源充分运用,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初读文章扫障碍师:刚才大家都预习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情况,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师:一个好的开头。

我们来看,这一段当中有一组地名,(出示: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多瑙河)谁再来读一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指名读。

师:多瑙河是欧洲的第二大河,河水澄净,两岸景色秀丽,被誉为“蓝色的多瑙河”,施特劳斯的名曲“蓝色多瑙河”就是赞美它的。

一起读。

齐读。

师:有些词本身就是一幅画,一支曲,(出示: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些词你能读出它的画面感吗?指名读,一起读。

师:维也纳风景如画,它孕育出了哪些音乐大师?谁来读第二段?指名读。

师:如果不慌张那就更好了的,这一组外国人的名字从这里开一列火车,一人读一个。

(出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开火车读。

师:读得自然,读得连贯。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104部交响乐,所以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其他几位课下同学们可以多去了解,与老师合作一起再响亮地读读他们的名字。

师生合作读。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生:是围绕“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来写的。

师:你能把这句话概括成一个词吗?生:音乐摇篮师:请你把摇篮写在左边上面的横线上。

(生板书:摇篮)其他的孩子我们接着读书。

精选-《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片断2-文档资料

精选-《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片断2-文档资料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片断2 师:谁来介绍,还有哪些方面还可以看出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生: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师:那就请你来把它读一下。

(学生朗读第三小节)师:同学们听了他的介绍,知不知道这里的装饰是什么意思?生:就是装点的意思。

生:就是装扮。

生:是点缀的意思。

师:对,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维也纳都有哪些音乐装饰呢?生:维也纳有很多音乐家的雕像。

生:有很多场所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生:还用用鲜花组成的巨大的音乐符号。

师:是这样的,你们知道为什么维也纳要用这么多音乐家的雕像来装扮城市吗?(学生们面面相觑)师:在我们南京的新街口曾经也有一尊雕像,知道那是谁吗?生:(齐)孙中山。

师:知道那儿为什么会有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吗?生:那是因为孙中山先生曾经在我们南京生活过。

生:孙中山先生建立了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生: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们南京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那维也纳有很多很多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像这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这些大音乐家在维也纳长期生活过。

生:说明了在维也纳的音乐家非常多。

生:说明了他们对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正因为这些音乐家们在维也纳长期生活、创作,才使维也纳成为了(生齐: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给他们树立了很多(生齐: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像)师:再看看关于命名的介绍,有没有同学知道都有哪些建筑是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生:我知道有贝多芬广场。

生:有莫扎特音乐学院。

生:还有海顿街。

师:再来看看,王宫花园的草坪上,居然用鲜花组成了一个(生齐: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标志。

师:有没有同学会画这个音乐符号,老师这儿留了一个空处,我们也用它来点缀一下。

(学生在课题中间画)师:画得真好,谢谢!。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和地位。

2. 掌握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维也纳简介: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色。

2. 维也纳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家的代表作品。

3. 维也纳音乐厅:金色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维也纳的历史背景、音乐家和作品。

2. 欣赏法:播放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维也纳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维也纳的历史与音乐教学目标:1. 了解维也纳的历史背景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2. 掌握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1. 维也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

2. 维也纳古典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3. 维也纳音乐厅的建立和音乐活动的发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维也纳的历史背景和音乐发展。

2. 图片展示法:展示维也纳音乐厅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维也纳历史与音乐的关系。

第三章:维也纳古典音乐家教学目标:1. 了解维也纳古典音乐家的生平和作品。

2. 掌握维也纳古典音乐家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教学内容:1. 海顿:生平、代表作品、音乐风格。

2. 莫扎特:生平、代表作品、音乐风格。

3. 贝多芬:生平、代表作品、音乐风格。

4. 舒伯特:生平、代表作品、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维也纳古典音乐家的生平和作品。

2. 欣赏法:播放维也纳古典音乐家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维也纳古典音乐家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第四章:维也纳音乐厅教学目标:1. 了解维也纳音乐厅的建设和音乐活动。

2. 掌握维也纳音乐厅的特点和音乐演出。

教学内容:1. 维也纳音乐厅的建立和发展。

2. 维也纳爱乐乐团:组成、历史、演出活动。

3. 维也纳音乐节的举办和音乐演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带反思】板块一:导入课题,初读感悟师:同学们好!(课前,班主任已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我)我不是一位老师,这是我第二次登上讲台,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共度这40分钟的时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板书:音乐之都维也纳)。

(指着“都”字),这个字念什么?生:du(一声)。

师:它是什么意思呢?生:都市。

生:首都。

师:什么是首都?生:一个国家的中心。

师:音乐之都是什么意思呢?生:音乐的首都、音乐的中心。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生沉默半天后,有一人举手)生: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师:很好,很会提问题,真是一位聪明的学生。

维也纳大家听说过吗?听说过的请举手,说一说你所了解的维也纳是什么样子的。

(无人回答)师:大家还不是很熟悉维也纳,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维也纳是奥地利首都,位于多瑙河畔。

它以精妙绝伦、风格各异的建筑而赢得“建筑之都”的美称,又以历史悠久被称为“文化之都”,还以富丽华美的装饰被称为“装饰之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课件出示维也纳的图片)师:维也纳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建筑也很有特点,而这篇文章中,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的是“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

文章已经发到同学们手里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刚才那位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维也纳为音乐之都呢?一会儿,我找学生分段朗读。

(生不是默读,而是小声朗读)反思:我明明说的是默读,结果学生纷纷小声朗读。

是我没有表达清楚,还是学生习惯了拿到一篇文章先小声朗读?我想打断学生,改为默读,但既然这么多学生都听成或默认应该小声朗读,那就尊重学生的选择吧。

课后细想又觉得,当时为什么不问问学生——为什么小声朗读?是听错了,还是习惯使然?板块二:品词析句,积累语言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词语。

(课件出示:阿尔卑斯、北麓、多瑙河、生涯波光粼粼、装饰、博物馆、草坪街头巷尾、飘溢、华尔兹、露天星罗棋布、掺和、圆舞曲、镂花)师:我找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大家认真听,看他读得对不对?(三位学生朗读,出现不同的错误,同学们踊跃纠正)师:好,现在,我找同学分段来朗读课文。

注意,这篇文章中有很多长句子,想要读得流利,就要注意如何正确断句。

谁先来读第1段?(生读第1段)反思:第一次试教,在梳理文章结构时,学生感到相当吃力。

比如文章如何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一个特点?文章四个方面材料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这样结尾?这些问题都是建立在对文章结构有清楚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次试教时,我毅然采用这种相对落伍的方法——读一段处理一段的字词,概括段落大意。

然而,前面几次设计,我是努力规避的。

师:大家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话特别重要呢?生: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

师:为什么觉得它很重要?生:它是总起的一句话。

师:哦,是统领全文的一句话。

这种结构形式叫什么啊?生(纷纷):总分。

师:看来大家对总分结构很熟悉了。

我们来看第一段。

作者要介绍的是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但是这一段并没有提到音乐,而是介绍了维也纳的位置。

这一段中有几个词特别美,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哪些词让你觉得维也纳特别美?生: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

师:去掉这三个词,我们再来读一遍。

(出示课件)师:加上这三个词以后,有什么不一样?生:让人觉得维也纳很美。

生:让人体会到作者对维也纳的喜爱之情。

师:对了,加上这三个形容词,文字就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

如果只有小盆地三个字,文字就很干瘪,加上“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小盆地一下子就丰满了,仿佛就在眼前。

“波光粼粼”这个词呢,大家想象一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微风吹过,河面上的波纹闪闪发光,煞是好看。

一下子,我们脑海中就形成了一幅很美的画面。

所以,我们以后在遣词造句时,也要努力给读者一种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看到、听到一样。

好,我找位同学来读第2段。

(生读第2段)师:这一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哪个句子非常关键?生: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师:对了,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段也是一个总分结构。

看“摇篮”这个词,我们都听过“摇篮曲”吧?在这里,这个摇篮是婴儿睡觉时妈妈摇动的篮子吗?生:不是。

师:那这个摇篮是什么意思呢?生:发端。

生:起源。

生:源头。

生:最开始的地方。

师:摇篮在这里是发源地、诞生地。

比如,井岗山是革命的摇篮,少年宫是我成长的摇篮。

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第3段?(生举手)我找一位不举手的同学怎么样?(指着一位低头的学生),你来给大家读读?(生读第3段)师: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生: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师:(板书:用音乐装饰的城市)这也是一个总分结构。

在这一段中,有一个词出现了两次,是哪个词?生:装饰。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一样吗?生:(稍稍沉默后)不一样。

师:那分别是什么意思呢?生:第一个装饰是用音乐装饰,第二个装饰是用音乐符号装饰。

师:嗯?是装饰的材料不一样?生:(笑)不是的。

师:那这两个装饰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生:第一个是把它装饰起来的意思,第二个是被装饰好的意思。

师:哦,您是这么认为的啊?谁还想要补充一下?反思:其实学生回答到这儿的时候,意思基本明白了,只是表达欠妥,我应该及时纠正这位学生的回答,引导他完成逐步精确和规范语言这样一个过程,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接招,只好找下一位学生来补充。

对于这位学生来讲,失去了一次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生:第一个是打扮的意思,第二个是打扮成的样子。

师:谁还想再补充一下?生: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

师:你太厉害了,看出了词性不同。

对了,第一个是动词,是打扮、装扮的意思;第二个名词,是装饰品的意思。

好了,我再找一位同学读一读第4段。

(生读第4段)师:这一段主要说明了什么?生: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师:(板书: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我们来看一个句子,我找位学生读一读,注意要读出画面、读出意境来。

(课件出示含有“掺和”的句子,生读)师:掺和是什么意思?乐声和花草的芬芳能不能掺和?生:(纷纷)不能掺和。

师:为什么不能掺和呢?生:因为一个是用鼻子闻的,一个是用耳朵听的。

师:哦,不能掺和啊?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一片沉默)反思:学生为什么会沉默?是我的提问方式欠妥,还是这个问题难度过大?师:客观来讲,乐声和花草的芬芳当然不能“掺和”,但作者之所以这么写,是想要告诉我们,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

试想,在夏天的夜晚,没有视觉的干扰,我们静下心来感受这“声”与“味”的掺和,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啊!我们再来看一个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师:“这几乎成了惯例”能不能删去?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生:因为意思表达得不一样,如果没有“几乎成了惯例”,就成了每次都要演奏一曲古典音乐了。

师:哦,意思不一样?那惯例是什么意思呢?生:每次都这么做。

师:是每次都这样做吗?生:是大部分情况下都这么做。

师:是大都这么做,常常这样做。

刚才那位同学说了,“这几乎成了惯例”表达了这样做很普遍。

那好,现在,我把这个句子改一改。

(课件出示: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经常各奏一曲古典音乐)这样是不是就表达了常常、经常这样做的意思?这两句话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还不一样?为什么呢?我先找个学生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师:谁来说说为什么不一样?生:因为“经常”没有“几乎成了惯例”,次数更多。

师:哦,您是觉得,“这几乎成了惯例”比“经常”的频率要高。

还有谁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觉得把“这几乎成了惯例”放到最后,重点强调了演奏的频率。

师:您是觉得在语气上有所不同?您是觉得意思相同,但表达的语气不同,是吗?生:是的。

师:我们再来看这两个句子。

这两个句子呢,在意思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刚才那位女生坚持认为,在表达的频率上有所不同,我也表示认可。

关键在于,这两句话在语气上的不同。

把“这几乎成了惯例”单独拎出来放在句末,有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也就是说,这两个句子虽然意思基本相同,但是在表达的语气上有强弱之分。

今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要格外注意句式的变换,要用心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意思表达和语气强弱上有什么区别。

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个,我们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反思:“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

”此句不同于常规表达,是个陌生化句式。

“这几乎成了惯例”置后有强调、加强语气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让学生体会不同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细微差别,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

但是,在处理中却出现严重失误。

本来,最初设计的问题是“这几乎成了惯例”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但是,又担心同学们会纠结于意思表达上的不同。

为了把问题的答案指向语气不同,我又设计出示一个意思表达相同的句子,也就是把“几乎成了惯例”改成了“经常”,从而让学生通过对比读来体会语气的不同。

结果,两次执教都出现同样的问题——学生依然纠缠于“几乎成了惯例”和“经常”在频率上也就是在意思表达上有区别。

课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对惯例的理解有误,才导致犯下严重错误。

“惯例”是指“一向的做法”“常规”,而我却把它理解为“通常做法”,再经过“几乎”一词“稀释”,就变成了“经常”和“常常”。

事后,认真琢磨,方才悟出这样处理有些不妥。

目前,我依然没有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但是我知道纠缠于“几乎成了惯例”和“经常”,哪个表示的频率更高,显然偏离了最初设定的目标。

板块三:梳理脉理,读写结合师:现在,我找位同学读一读第5-7段。

有同学一直在和同桌说话,我找他来给大家读一下?(生读)师:这三段说的是不是一个意思?生:是的。

师:说了什么?生: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

师:(板书:音乐厅和歌剧院星罗棋布)星罗棋布是什么意思?生:像星星那样多,那样密。

生:像星星和棋子一样多,一样广。

师:星罗棋布就是,像群星那样罗列,像棋子那样分布。

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我们来回顾一下整篇文章。

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第一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是这篇文章的总述,第2到4自然段,每段的第一句话也是该自然段的总述。

第5-7自然表达了一个意思,而第5段的首句呢,也是这一段落的总述。

可以说,这篇文章将总分结构运用到了极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可以使人一下子就明白作者要写什么。

生:可以使文章更有条理。

师:可以使表述更有条理,脉络更清晰。

好了,我们再回到课始那个问题,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呢?概括一下,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的。

(生根据板书概述文章内容)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作者是怎么组织这四个方面的材料的?这四个方面的材料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生沉默)师:大家看一看,先是说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然后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再接着说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最后又详细写了歌剧院和音乐厅,这四个方面的材料之间是有着什么样关系呢?(生沉默)反思:第一次试教时,学生提出了从大到小的关系,让我颇感意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