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含解析)——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之文化史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之文化史1.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
《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2.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
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
据此可知( ) 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3.下面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
这说明( )C.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D.科技发展与农耕联系紧密4.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5.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
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C.为封建统治服务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6.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下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
表中信息反映了( )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7.唐代边塞诗多表达士人立功边塞,慷慨杀敌等豪情壮志。
对王羲之的评价

对王羲之的评价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那么你了解王羲之这个人吗?大家对王羲之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关于对王羲之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对王羲之的评价准确地总结很难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来看王羲之。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实并不都是因为李世民的作用。
唐太宗肯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王羲之客观的书法水平决定了他书圣的地位。
再者,如果说字因人(李世民)贵,那皇帝贵为天子,那岂不字更贵?但事实上皇帝留下的字迹,还是没有王羲之的字贵。
因此,字因人贵也有不合理的一面。
王羲之个人书法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来谈书法风格问题。
风格这两个字也是新名词,在古代很难谈到“风格”问题,但也强调书法某方面的特色问题。
你很难拿出一个准确的字眼来圈定他,诠释他,很难做到。
因为往往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
这是一句什么话呢?这也是现在书法论坛上很少有人提到的。
真正的书法大家都没有什么特色,包括其他方面的,绘画是,诗文都是如此。
前段时间,我看到戏曲频道播放梅兰芳的演唱,其中有一个人就论到梅兰芳的特色问题。
说梅兰芳没有特色,为什么没有特色?因为他浑身都是优点,他每个方面都超长与别人,你说他特色在哪里?王羲之作为书圣也是这样。
他被称为圣人的时候,就是一个绝对的覆盖面,他把以后书法家的优势完全集于一身。
我们谈到杜甫诗圣,你说杜甫诗有什么特色,当然,你要故意去找总能找,但整体说来,他覆盖整个一个格律诗坛,站在了最高点。
就像他写的望岳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说泰山有什么特色,你说他太雄伟太高大,这就是他的特点——“大”,那也不能叫特色,他的特色是囊括了所有其他山的特点。
你说王羲之是书圣的时候,他也就是书界之尊,你应该看到,他的优点别人都只是学到一部分,学到一部分的人反倒成了个特色。
而对于他,很难用什么风格特色去衡量他。
这样说,有人可能说,你太迷信王羲之了。
有人说王羲之的字属于中和一派,不是雄强的,是中和的,是以韵胜。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的晋人尚韵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的晋人尚韵中国的书法艺术除了含有一定的美学之外,还容有一定的哲学在其中。
有人说中国书法的起源,就是中国哲学的起源。
《说文》中即有“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以后又表现为“阴阳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说。
在这里,我们首先谈一谈关于“晋人尚韵”之说。
在战国时期,由于正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形成了各种政治、学术派别互相辩争的风气。
这就是历史上“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这其中力量最为强大的有“儒”、“道”两家。
后来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其他门派才偃旗息鼓。
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它的发展却是一直按着这两条线循序渐进的。
儒家——追求中和之美;道家——唯革新是求,追求雄强之美。
东晋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艺术成就也最为辉煌。
可是由于历经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政治的混乱、社会的动荡,在广大知识分子当中,对儒家思想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思想产生了动摇。
因此许多人又崇尚起了道教,而当时又尤以老庄为基础的玄学最为流行。
玄学尚无,无则超旷空灵。
由哲学命题转向艺术境界,其理想就是“澄怀观道”“超以象外”。
晋人书法,从而形成了以“韵”为追术的终极目标。
在书法艺术上则表现为潇洒、飘逸、变幻莫测……黎泉先生在兰州市的一家报纸上也曾撰文《闲话‘晋人尚韵’》。
说到晋人尚韵,黎泉先生曾这样说:“晋人尚韵是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共性所在。
”其实任何事物的改变都是由一定的“量变积累”而产生“质”变。
当然艺术亦是如此。
祝嘉在《书史学》中曾写道:“晋代书学,接汉魏之光焰,名山之石刻如新,书家之墨迹犹在,谠论名言,多亲闻而目见,师承不远,自易步武。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晋人之书多承接汉魏风骨。
而汉魏书法的代表人物当是伟大的书法家——“草圣”张芝莫属了。
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就“幼学于父、次习于张”。
什么是宋代书法的“尚意”之说?

什么是宋代书法的“尚意”之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
陈寅恪先生曾经深情地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无独有偶,李泽厚先生亦曾在其经典之作《美的历程》中,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论及宋代,他如是写道“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
”书法艺术历数千载之演进,在宋代亦达到了一个高峰。
与宋代山水画一样,宋代书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与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形似,而要表达出内在风神,作品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书法家不能不尽主观心意灵气的形式。
在书法美学理论上,文艺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宋代书法美学的中心。
古人论及书法,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之说。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开创了一代新风。
“尚意”也就是说书法家在作品中张扬个性,表达性情,不受法度拘束,任由感情自然流露,纵横驰骋。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出内府秘阁所藏历代名人法书,命人编《淳化秘阁法帖》10卷,摹勒枣木板,将历代名迹汇于一帙,且摹勒精细,成为后世“法帖之祖”。
《淳化秘阁法帖》对于古代书法名迹的保存与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淳化秘阁法帖》的面世,打破了古人学书必求真迹的限制,同时也打破了前人法度,书法家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宋代书法,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
在强调意趣的前提下,宋代书法家重视自身修养,胸次高、读书多、见识广,为前人所不及。
宋人尚意,表现在书法上,就有着异与唐代的、不同的审美风范。
读《中国书法史》关于“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读《中国书法史》关于“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乾隆间,梁巘之论。
此应属允论。
然此说并非始创于梁氏,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言:“晋、宋(指刘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
至唐人始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妍矣。
”已提出晋、宋之书尚风流,唐书尚法之说。
若言“风流”尚不够明确,明末清初冯班亦曾言及此“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指赵宋)人用意。
”“晋人尽理,唐人尽法,宋人多用新意,自以为过唐人,实不及也”“唐人用法谨严,晋人用法潇洒,然未有无法者,意即法也。
”诚然,此论源自董氏,又明确了晋人用理,宋人用意。
然,以“理”字论晋恐又未当,梁氏从其说而又发展为晋人用韵,一字道破天机。
由述及元明书法以“态”论之亦为允论。
试将诸阶段成因归纳如下:西晋《菅氏夫人墓碑》(碑阳)西安碑林博物馆藏《菅氏夫人墓碑》碑阴《菅氏夫人墓碑》即《徐君夫人菅氏之墓碑》,晋永平元年(291)刻。
1930年河南洛阳城北门外后坑村出土,1939年于右任将其捐藏西安碑林。
高58厘米,宽24厘米。
隶书。
碑阳ll行,满行16字;碑阴7行,满行10字。
额题“晋待诏中郎将徐君夫人菅氏之墓碑”。
此碑书法,此碑书法舒展规整,委婉清丽。
「额」晋待诏中郎」将徐君夫人」菅氏之墓碑。
」「铭文」夫人讳洛,字胜,代郡人也。
夫人淑质清」和,恭诚朗识。
年有十七,始适徐氏。
虽生自」出于督孝之门,而志存礼让,只奉姑舅,接」事夫主,自始及终卌一年,其谦让之节,柔」顺之行,曾无片言违慢之矢。
整修中匮,仆」御肃然。
是以姻族墓其义,父党贵其行。
宜」当等寿姜任,永锡难老。
年五十有八,以泰」康十一年五月廿七日罔。
于永平元年二」月十九日附葬于洛之西南。
大女婿崇,不」胜感墓罔极之哀,财立墓碑,略纪遗烈。
其」辞曰:」「碑阴」皇灵诞育,惟岳绦猜,猗与」夫人,秉德淑清。
聪朗内识,」接物以诚,曰仁者寿,当享」百龄。
昊天不吊,大命中倾,」卜兹宅窕,永即幽冥。
遗孤」号啕,姻族涕零,千秋万岁,」何时复形。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谁是始作俑者?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谁是始作俑者?“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是对不同历史时代书法特点的高度概括,为许多书家所津津乐道。
那么,这句话最早是谁提出来的?之后又由谁完善的?最早提出这句话的是晚明大书家董其昌,其所著《容台别集》(卷四)有这样一句话: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
清朝许多书家都知道董其昌这一说法,道光年间的书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人皆知之“。
——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清散(东晋王珣《伯远帖》)到了清乾隆时期,学者兼书家梁(山獻)对董其昌的表述进行了完善,提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梁在其专著《评书帖》中提到:“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清散。
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
宋人思脱唐习,造意运笔,纵横有余,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
元、明厌宋之放佚,尚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
”——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唐柳公权《玄秘塔碑》)梁表述时把董其昌所说的“取”换成了“尚”,并且把历史时段延伸到元、明两朝,句式更为简洁,朗朗上口,以至今人大多引用梁的话,竟忘记了原创者是董其昌。
按梁的意思,每一朝代的书法都是利弊相生,后朝为矫正前朝书法之特点。
——宋人造意用笔,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北宋苏轼《寒食诗帖》)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梁的书学修养极高,比较有名的著作是《承晋斋积闻录》,我们熟识的邓石如,是经梁点拨才走上学习篆隶书法的正轨的。
——元、明尚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上图:元杨维祯《真镜庵募缘梳卷》;下图明末黄道周书法)注:本文是读中央美院刘涛先生《简约的书法史观》一文所作的读书笔记。
公众号:线条的雄辩。
三分钟搞懂书法常识——何为晋尚韵,何为宋尚意

三分钟搞懂书法常识——何为晋尚韵,何为宋尚意自清代梁巘提出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的观点后,书法学界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
当然这个观点不是梁巘创造的,早在明代的董其昌就提出“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
唐尚法和元、明尚态比较好理解,“法”就是法度、规矩,“态”指的是字形姿态,结构体态。
而晋尚韵与宋尚意就比较难理解了,这两者意思非常相近,不好辨别,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晋尚韵——王羲之晋尚韵——王献之一、“韵”与“意”的含义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韵”与“意”的基本含义。
1、何为“韵”?“韵”字左边是音,右边是匀,就是说音调匀称的、好听的音乐。
“韵”是一个与音乐有关的词汇,固有“韵律”一词。
“韵”的本意是指那些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惬意、动听的音乐,也是和谐的节奏美。
延伸到书画领域就有“气韵”、“雅韵”、“远韵”、“韵味”一说。
都是指外界物质给人带来的美感。
但请注意,“韵”给人带来的美感是有特指的,那种悲伤、大气、雄浑的美感不属于“韵”的范畴。
所以“韵”常常和婉转、研媚、流畅、潇洒、飘逸、悠扬、细腻等词联系在一起,形成让人非常舒服、惬意、愉悦的美感。
2、何为“意”?汉代董仲舒有言:“心之所之谓意”,一语道破“意”的本质。
“意”有个心字底,故其本意与“心”有关,即内心想说的话,内心表达的想法。
当内心想表达情绪状态时,就有情意、爱意一说。
当内心想表达理想和愿望时,就有意志一说。
当内心想表达道理时,就有道意、意思一说。
当内心想表达外界事物的给人带来美感时,就有意味、意象、意境一说,传递一种深邃的思想境界。
······总之,“意”的含义非常广。
宋尚意——苏轼二、“韵”与“意”的异同看了上面“韵”与“意”的含义,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对两者的区别有没有感觉,没有也不要紧,下面我们仔细剖析其中的细微差别。
1、不同之处:(1)词性区别:“韵”相当于名词,他表达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感受,一种美感。
百福书法

百福书法百福书法欣赏:百福书法1百福书法2百福书法3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
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
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中国书法是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
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
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
《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四家苏轼、蔡襄、米芾、黄庭坚是尚意新风的代表。 苏轼主张‘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其书法不拘于法, 意态自然、重神韵和意境。 黄庭坚草行楷皆善,以草书最能体现风格,长撇大捺,气势开张,以豪 放、博大的书法境界影响后世。 米芾精研古法,崇尚晋韵,重书法的天然和意趣,形成了自然古雅的艺 术特色。
王献之受其父影响,更趋于高逸,其所创草书连绵体拓展了书法的神韵 和境界。晋人尚韵符合东晋士人书法家的审美和思想,是书法史第一次 成功的演进。
唐人尚法
唐经贞观之治,国力强盛,法度严谨,形成了气魄雄伟、具有庙堂气氛 的书法风尚。
唐太宗醉心翰墨,首创科举书法考试科目。设国子监教习书法,设弘文 馆教习贵族子弟,成绩优秀者,授以官职,因此使楷书在唐代有了特定 样式,学习者下笔有规有矩,重于摹习、重于法度。 唐太宗犹对王羲之尊宠,王羲之书法在当时成为书法学习的范本。唐初 楷书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草书大家孙过庭皆受益于二王。
蔡襄天资颇高,以行书成就最高,其笔法精巧雅逸;楷书得颜真卿、虞 世南笔法,端庄沉着;草书变化丰富,意趣自然。蔡襄是最先倡导书法 新意的先行者,被尊为四家之首。
宋人尚意是在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书法第三阶 段演变之高潮,表达的是书法的意趣和思想,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晋唐宋三朝,受政治社会环境影响,形成了 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
晋人尚韵
魏晋以来,士人以清高自许,崇尚道教思想,表现在书法艺 术上即为‚尚韵‛,其成就表现在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 楷书、行书、草书自然灵动的神韵上。
王羲之身居东晋望族,精通儒学,笃信道教,其书法表现出对仕途人生 的淡定。 王羲之楷书远承钟繇的质朴自然,近受其师卫铄影响,把钟繇的隶意楷 书完全演变成正规楷书,又兼学张芝草书的飞动流畅,为行书的开创夯 下了坚实基础。加之他超然物外的思想,由此诞生了文章与书法相媲美 的传世神品《兰亭序》。
中唐张旭、怀素,吸取二王精髓后创造出极具个性的草书──狂草,光 耀千古。李邕行书以雄浑、豪放称著于世。颜真卿楷行皆为大成,被公 认为唐楷最为优秀者。柳公权受中唐书法变革影响,学颜书,兼习二王, 形成自己的风格,字形中宫紧收、更见骨气,与颜真卿被世人誉为人以书抒怀,注重书法的内涵和书写意趣,形成最能表意的书法 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