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涛计算书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一等奖)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
2.2 结构选型
2.2.1 整体结构选型
在结构定型之前我们考虑了多种结构形式,并依次做出多种方案。
方案一: 我们设计了两榀平行的“W”形桁架,主要受压杆件为8mm×8mm 中 间带有“X”形支撑的矩形杆件;用交叉的拉条保持左右平衡,拉条用 0.35mm×4mm 的两层竹皮粘成;底面为150mm×100mm 的矩形。 如图2-1:
图 2-3
这种结构有以下特点: 优点:结构形式精简,重量轻,制作简单;主体桁架呈三角形,稳 定性好,承载荷载大;底面积小,易于快速行走,且不会出现以上方案 中因落地时倾斜而致使杆件受力偏差太大的情况。 缺点:静止站立必须靠两脚的配合。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通过多次试验对比,我们发现,以前 不敢相信能站稳的方案三中的结构荷重比最大,行走速度也最快。因此 我们选择了方案三。并通过长期测试,对奔跑时所受的冲击荷载和摩擦 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底面的位置稍加改变,发现在能保持静止平 衡的前提下适当前调底面的位置更利于奔跑。
12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
四、受力分析及计算
4.1 结构受力分析
根据结构特点,我们的结构承重杆件分布于踏板中部及后部木横梁 上。我队踩高跷队员 65kg ,安全系数为 f 1.2 ,考虑冲击系数 1.2 。 考虑人在前进过程中的重心随着双脚的前后交替,重心也随之前后移 动。因此,在整个绕标跑过程中,可偏安全的考虑三个工况:
1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
一、前言
正如插图所见,“踩高跷”是我国一项群众喜闻乐见、流行甚广的 传统民间活动。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高跷表 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 走,还能跳跃和舞剑,形式 多样。传统高跷道具简单, 但木质的选料很讲究,必须 采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质, 腐木不可用。将选好的木头 经过木匠加工成4-5尺长的木 棍,木棍上扁下圆,脚踏板 的设置,是根据高跷的高度 而定,一般在3尺以上装置。高跷的绑腿绳,一般是用布制成的,这样 的绑绳既能绑紧,又不勒腿脚。 “踩高跷”不但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对振兴民族精神和活跃、充实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这次结构设计竞赛是一个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科技竞赛。高跷所 承受的荷载与高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方式密切相关,这次比赛正是给我 们建立了一个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平台。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 计和制作竹高跷结构,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激发创新 和竞争意识,培养科学思维,加强团队协作。同时让我们更加加深对 “踩高跷”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了解,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 在赛前准备过程中,我们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加深了理论知识 的理解,而且还将与其他学校的参赛队员交流经验,使我们的眼界更加 开阔。这次比赛无疑使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将为我们 的人生画上精彩的一笔!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11月前言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李霆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1 总则12 方案设计22.1 一般要求22.2 设计说明书22。
3 设计图纸63 初步设计83。
1 一般要求83.2 设计总说明83.3 总平面93.4 建筑113.5 结构143。
6 建筑电气173。
7 给水排水203。
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243。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11月前言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李霆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1 总则 (1)2 方案设计 (2)2。
1 一般要求 (2)2.2 设计说明书 (2)2。
3 设计图纸 (6)3 初步设计 (8)3。
1 一般要求 (8)3。
2 设计总说明 (8)3.3 总平面 (9)3.4 建筑 (11)3。
5 结构 (14)3.6 建筑电气 (17)3.7 给水排水 (20)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24)3。
2012毕业设计计算书

毛截面面积A (参见图1-2) 毛截面重心位置全截面对1/2梁头大春率高处的净距: 铰缝的面积:则毛截面重心离1/2梁头大春率高的距离为: 铰缝重心对1/2梁头大春率高处的距离为: 空心梁头大春率毛截面对其重心轴的惯性矩I 由图1-3,设每个挖空的半圆面积为A ′: 半圆中心轴:半圆对其自身重心轴O —O 的惯性矩为'I : 则空心梁头大春率毛截面对其重心轴的惯性矩I 为: (忽略了铰缝对其自身重心轴的惯性矩)空心梁头大春率截面的抗扭刚度可简化为图1-4的单箱截面来近似计算: 插图1-3挖空半圆构造,插图1-4计算IT 的空心梁头大春率截面简化图 四、作用效应计算 永久作用效应计算空心梁头大春率自重(第一阶段结构自重)g1()m /kN 936.725103.317441=⨯⨯=⋅=-γA g 桥面系自重(第二阶段结构自重)g2人行道及意头大春率重力参照其它桥梁头大春率设计资料,单侧按 5.0kN/m 计算。
桥面铺装采用等厚度10cm 的沥青混凝土,则全桥宽铺装每延米的重力为: 上述自重效应是在各空心梁头大春率形成整体后,再加至梁头大春率桥上的,精确地说由于桥梁头大春率横向弯曲变形,各梁头大春率分配到自重效应应是不同的,本设计为计算方便近似按各梁头大春率平均分担来考虑,则每块空心梁头大春率分摊到的每延米桥面系重力为: 交缝自重(第二阶段结构自重)g3由此可计算出简支空心梁头大春率每延米总重力g 为:由此可计算出简支空心梁头大春率永久作用(自重)效应,计算结果见表1-1 插表1-1可变作用效应计算本设计采用汽车公路—Ⅰ级荷载,它由车道荷载及车辆荷载组成。
《桥规》规定桥梁头大春率结构整体计算采用车道荷载。
公路—Ⅰ级的车道荷载由qk=10.5(kN/m)的均布荷载和()()()kN 4.21055056.12180360180=⎥⎦⎤⎢⎣⎡---+=k P 的集中荷载两部分组成。
而在计算剪力效应时,集中荷载标准值Pk 应乘以1.2的系数,即计算剪力效应时按《桥规》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应满布于使结构产生最不利效应的同号影响线上,集中荷载标准值只作用于相应影响线中一个最大影响线峰值处。
建质函[2016]247号: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建质函[2016]247号: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cf614458fafab069dc02fe.png)
2016 年 11 月
前言
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 279 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 理条例》(国务院第 662 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 年版)基础上 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 2008 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 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 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 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 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 总负责人:李霆 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 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 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 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 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 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 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 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 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 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
-1-
1 总则
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 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 特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境内和援外的民用建筑、工业厂房、仓库及其配套工程的新建、改建、 扩建工程设计。 1.0.3 本规定是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基本要求。在满足本规定的基础上,设计深度尚应符合 各类专项审查和工程所在地的相关要求。 1.0.4 建筑工程一般应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技术要求相对 简单的民用建筑工程,当有关主管部门在初步设计阶段没有审查要求,且合同中没有做初步 设计的约定时,可在方案设计审批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 1.0.5 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按以下原则进行(具体应执行第 2、3、4 章条款):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前言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李霆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1 总则 (1)2 方案设计 (2)2.1 一般要求 (2)2.2 设计说明书 (2)2.3 设计图纸 (6)3 初步设计 (8)3.1 一般要求 (8)3.2 设计总说明 (8)3.3 总平面 (9)3.4 建筑 (11)3.5 结构 (14)3.6 建筑电气 (17)3.7 给水排水 (20)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24)3.9 热能动力 (26)3.10 概算 (28)4 施工图设计 (30)4.1 一般要求 (30)4.2 总平面 (30)4.3 建筑 (32)4.4 结构 (36)4.5 建筑电气 (43)4.6 给水排水 (46)4.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0)4.8 热能动力 (53)4.9 预算 (57)5专项设计 (58)5.1 建筑幕墙 (58)5.2 基坑工程 (61)5.3 建筑智能化 (64)5.4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图设计 (69)条文说明 (74)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 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稳定性计算计算书

稳定性计算计算书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工程;工程建设地点:钱江路与婺江路交叉口;属于框剪结构;地上21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86.6m;标准层层高:3.9m ;总建筑面积:60302平方米;总工期:730天。
本工程由杭州市妇联投资建设,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杭州市勘察设计院地质勘察,浙江省江南监理公司监理,浙江省三丰公司组织施工;由袁明祥担任项目经理,泮锦杨担任技术负责人。
本计算书主要依据施工图纸及以下规范及参考文献编制:《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GB/T13752-199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建筑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编著)等编制。
一、塔吊有荷载时稳定性验算塔吊有荷载时,计算简图:塔吊有荷载时,稳定安全系数可按下式验算:式中K1──塔吊有荷载时稳定安全系数,允许稳定安全系数最小取1.15;G──塔吊自重力(包括配重,压重),G=630.00(kN);c──塔吊重心至旋转中心的距离,c=1.50(m);h o──塔吊重心至支承平面距离, h o=6.00(m);b──塔吊旋转中心至倾覆边缘的距离,b=2.50(m);Q──最大工作荷载,Q=90.00(kN);g──重力加速度(m/s2),取9.81;v──起升速度,v=0.50(m/s);t──制动时间,t=20.00(s);a──塔吊旋转中心至悬挂物重心的水平距离,a=15.00(m); W1──作用在塔吊上的风力,W1=4.00(kN);W2──作用在荷载上的风力,W2=0.30(kN);P1──自W1作用线至倾覆点的垂直距离,P1=8.00(m);P2──自W2作用线至倾覆点的垂直距离,P2=2.50(m);h──吊杆端部至支承平面的垂直距离,h=30.00m(m);n──塔吊的旋转速度,n=1.00(r/min);H──吊杆端部到重物最低位置时的重心距离,H=28.00(m);α──塔吊的倾斜角(轨道或道路的坡度),α=2.00(度)。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11月前言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李霆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目录1 总则............................................................................................ - 1 -2 方案设计 ...................................................................................... - 2 -2.1 一般要求 .................................................................................... - 2 -2.2 设计说明书 ................................................................................. -3 -2.3 设计图纸 .................................................................................... - 9 -3 初步设计 .................................................................................... - 12 -3.1 一般要求 .................................................................................. - 12 -3.2 设计总说明 ............................................................................... - 12 -3.3 总平面..................................................................................... - 13 -3.4 建筑 ....................................................................................... - 17 -3.5 结构 ....................................................................................... - 21 -3.6 建筑电气 .................................................................................. - 25 -3.7 给水排水 .................................................................................. - 31 -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36 -3.9 热能动力 .................................................................................. - 39 -3.10 概算...................................................................................... - 42 -4 施工图设计.................................................................................. - 45 -4.1 一般要求 .................................................................................. - 45 -4.2 总平面..................................................................................... - 45 -4.3 建筑 ....................................................................................... - 48 -4.4 结构 ....................................................................................... - 56 -4.5 建筑电气 .................................................................................. - 66 -4.6 给水排水 .................................................................................. - 71 -4.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75 -4.8 热能动力 .................................................................................. - 81 -4.9 预算 ....................................................................................... - 86 -5专项设计 ..................................................................................... - 88 -5.1 建筑幕墙设计............................................................................. - 88 -5.2基坑与边坡工程设计 ..................................................................... - 92 -5.3 建筑智能化设计 .......................................................................... - 97 -5.3.1智能化专项设计根据需要可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深化设计四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框架结构体系设计学生姓名:马涛指导教师:王志云专业名称:土木工程所在学院:海洋与土木工程2014年6月目录摘要 (1)前言 (3)第一部分建筑设计 (4)第二部分结构部分 (8)第一章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8)1.1框架结构布置 (8)1.2材料选择 (9)1.3截面尺寸 (9)1.4横向框架的跨度和柱高 (9)第二章竖向荷载汇集及内力计算 (11)2.1竖向荷载下框架受荷总图 (11)2.2恒荷载计算 (13)2.3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框架弯矩 (18)2.4活荷载汇集及内力计算 (24)第三章地震内力作用计算 (33)3.1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33)3.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35)3.3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37)第四章水平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41)4.1风荷载计算 (41)4.2水平风荷载作用下框架柱内力计算 (43)4.3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 (44)第五章框架内力组合 (46)5.1荷载效应组合方式 (46)5.2框架梁的内力组合 (46)5.3框架柱的内力组合 (52)5.4柱端弯矩设计的调整 (62)5.5柱端剪力组合和设计值的调整 (9)第六章一榀框架配筋 (63)6.1梁的配筋计算 (63)6.2柱的配筋计算 (69)6.3楼板配筋 (71)第七章楼梯计算 (73)7.1楼梯平面示意图 (73)7.2基本资料 (74)7.3计算过程 (74)7.4计算结果 (76)7.5跨中挠度验算 (76)第八章基础设计 (78)8.1构造要求 (78)8.2基础地面尺寸计算 (78)8.3柱配筋计算 (9)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 (85)摘要本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框架结构多层教学楼的设计,主体5层。
总建筑高19.5m,标准层层高3.9m,总建筑面积5041.25m2.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类别为II类场地。
基本风压0.45KN/m2,基本雪0.3KN/m2。
楼﹑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设计主要进行了结构方案中横向框架第10轴抗震设计。
在确定框架布局之后,先进行了层间荷载代表值的计算,接着求出自震周期,然后应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大小,进而求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弯矩、剪力、轴力)。
接着计算竖向荷载(恒载及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
在找出最不利的一组或几组内力组合。
选取最安全的结果计算配筋并绘图。
此外还进行了结构方案中的室内楼梯的设计。
完成了平台板,梯段板,平台梁等构件的内力和配筋计算及施工图绘制。
对楼板进行了配筋计算,本设计采用筏板基础,对基础梁、板进行了受力和配筋计算。
整个结构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的专业规范的要求,参考相关资料和有关最新的国家标准规范,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全面的科学性考虑。
总之,适用、安全、经济、使用方便是本设计的原则。
设计合理可行的建筑结构方案是现场施工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荷载计算,内力计算,计算配筋ABSTRACTThis works for the city of Dalian XX Hotel, a framework of shear wall structure fora forteen-storey main, in the region earthquake intensity of 7 degrees near Lan site classification as Class II venues. Led to the southeast direction, the basic Pressure 0.65 KN / M, basic snow pressure 0.4KN/M. Floor roof were using cast-in-plac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The design of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 horizontal framework 3-axis seismic design. In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framework, the first layer of representative value of the load, Then use vertex from the displacement method for earthquake cycle, and then atthe bottom of shear horizontal seismic load calculation under size, then calculated the level of load under the Internal Forces (bending moment, shear and axial force). Then calculate vertical load (constant load and live load) under the Internal Forces. Identify the most disadvantaged group or an internal force several combinations. Select the best safety results of the reinforcement and Mapping. In addi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 indoor staircase design. Completion of the platform boards, boards of the ladder, platform beam component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internal forces calc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mapping. On the floor reinforcement calculation, the use of raft foundation design, foundation beam and board for the force and reinforcement calculation.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 design process, in strict compli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standard, reference to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the latest national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and design of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a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considerations. In short, application, security, economic and user-friendly design is the principle. Design reasonable and workable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 is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KEY WORDS:Frame of shear wall Struct111qw1qweismic Design ,Load Calculation,Internal force calculation,Calculation reinforcement 。
前言房屋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够胜任将来工作岗位的一次综合练习。
通过毕业设计既可以融会贯通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是按照大连海洋大学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2014年毕业设计要求编写的毕业设计。
题目为“大连市24中综合教学楼设计”。
内容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两部份。
框架结构的研究,对于建筑的荷载情况,分析其受力,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剪力、轴力,然后进行内力组合,挑选出最不利的内力组合进行截面的承载力计算,保证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对竖向荷载的计算种采用了弯矩二次分配法,对水平荷载采用了D值法,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和斜截面计算都有应用。
本结构计算选用一榀框架为计算单元,采用手算的简化计算方法,其中计算框架在竖向荷载下的内力时使用的弯距二次分配法,不但使计算结果较为合理,而且计算量较小,是一种不错的手算方法。
本设计主要通过工程实例来强化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建立一个完整的设计知识体系,了解设计总过程,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设计资料,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进一步了解了Word、Excel、CAD软件。
这次设计是在结构教研室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鉴于水平有限,计算书中还存在不少缺点甚至错误,敬请老师批评和指正。
第一部分建筑设计一、设计任务与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目前中学教学楼的设计在满足教学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人性化要求,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以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
为发展教育及适应学校的整体规划,某中学拟建设一教学楼,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拟规划用地地势平坦,电力、给排水、供热、通信设施等可方便接入。
二、设计条件地质条件:该场地地基地形起伏不大,地貌单元单一,地层结构简单,无不良地质体。
场地地质条件自上而下为:第四纪松散堆积层和杂填土,0.3~1.3m,粉质粘土层0.5~1.2m;强风化泥质板岩0.5~0.6m,下部为中风化和微风化泥质板岩。
强化风化泥质板岩容许承力400Kpa,中风化泥质板岩为800Kpa,微风化泥质板岩为1150Kpa。
自然条件:基本风压:W0=0.45KN/m2基本雪压:S0=0.30KN/m2最大冻深:室外地表-1.10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