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两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消息二则》课文笔记

《消息二则》课文笔记
《消息二则》是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美文,讲述了两则关于感恩和友情的故事。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触颇多。
第一则消息讲的是一个感恩的故事。
故事中,一个小男孩因为得到了一块面包而感到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他把这份礼物拿到了家里,让家人分享他的快乐。
然而,他的父母却告诉他,面包不是他的,而是他的奶奶给他买的。
这时,小男孩意识到,原来是奶奶给他买的面包,他内心感到非常感激和愧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要懂得珍惜那些给予我们帮助和关爱的人。
第二则消息讲的是一个友情的故事。
故事中,两个好朋友因为一枚硬币发生了争执,最终他们决定一同将硬币埋在了地里,然后分开种下了两棵树。
多年以后,两棵树长大了,硬币也变成了一棵大树。
这时,两个好朋友重逢了,他们感叹时间的变迁,也感叹着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要懂得珍惜友情,不要为了小事而伤了感情。
通过这两则消息,我们懂得了感恩和友情的重要性。
感恩让我们心存感激,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友情让我们学会宽容和理解,懂得珍惜与朋友之间的情谊。
这两则消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要以感恩之心对待生活,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铭记这两则消息,让感恩和友情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
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笔记

八年级语文消息二则笔记
摘要:
一、消息一:汉字听写大会
1.事件背景
2.比赛过程
3.结果与影响
二、消息二:中学生阅读习惯调查
1.调查背景与目的
2.调查结果概述
3.结果分析与建议
正文:
【消息一:汉字听写大会】
我国一年一度的汉字听写大会在各地火热进行,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书写能力。
本次比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众多中学生参与,通过层层选拔,最终选拔出佼佼者进行全国决赛。
在比赛过程中,选手们展现了扎实的汉字功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某中学的选手小王最终脱颖而出,赢得了本次汉字听写大会的冠军。
他的表现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也为其他选手树立了榜样。
本次汉字听写大会的举办,不仅激发了中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社会的汉字素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汉字的书写和传承问题,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消息二:中学生阅读习惯调查】
为了解我国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教育部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中学生每天都有阅读习惯,但阅读质量参差不齐。
其中,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最为突出,而课内阅读则相对较弱。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教育专家们认为,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是当务之急。
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阅读教育的投入和指导,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总之,这次调查为我们揭示了中学生阅读习惯的一些问题,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方向。
八年级课文消息二则主要内容

八年级课文消息二则主要内容
《八年级课文消息二则主要内容》
嘿呀!八年级课文里的这消息二则可有意思啦!
第一则消息叫《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这说的是咱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那气势,就像出山的猛虎,胜利南渡长江啦!你想想,三十万大军啊,那得是多么壮观的场面!这就好比是一阵狂风,把敌人的防线一下子就给吹散了。
当时的情况是,国民党反动派还想着负隅顽抗,可咱解放军战士们那是士气高昂,锐不可当!他们一个个奋勇向前,心里就一个念头: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我仿佛能看到战士们那坚定的眼神,听到他们激昂的口号:“冲啊!”这情景,难道不令人热血沸腾吗?
再说说第二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哇塞!百万大军啊!这规模,简直是惊天动地!这就像是汹涌澎湃的大海,一往无前,谁也阻挡不了。
从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这一路上,咱们的大军那是势如破竹!敌人的防线在我们面前就跟纸糊的一样,一捅就破。
你说敌人能抵挡得住吗?他们根本就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咱们的解放军战士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援,那团结的力量,简直无敌!
这里面还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呢!比如哪个部队最先突破防线,哪个战士表现得特别英勇。
这两则消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解放军的强大和英勇,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他们难道不是最可爱的人吗?
我觉得啊,通过这两则消息,咱们能真切地了解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能感受到胜利的来之不易。
咱们得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可不能忘了那些为了咱们今天的好日子流血流汗的英雄们!。
八上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概括

八上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概括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中的消息二则分别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在长江南岸的胜利渡江行动。
文章首先交代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然后通过描绘战况的紧张和激烈,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反映了这一伟大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出恢宏的气度。
文章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这两则消息都以真实、客观的方式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同时强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决心。
通过这两则消息,学生可以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结构和语言风格,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练习

知识点0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作者简介毛泽东 (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 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领袖” 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 • 雪》《七律 • 长征》《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24 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 1949 年 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 20 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 日 2 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1.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2. 摧枯拉朽:“枯” 指枯草,“朽” 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1.“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第1课《消息二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料链接
“消息”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日中则昃,月盈则 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意思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 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要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或 丰盈或虚弱,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 滋长。太史公亦曰:“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 。”皇侃注云:“乾者阳,生为息;坤者阴,死为消也。 ”由此可见,消息之义,盖已古矣。中国古代就把客观世 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把它们的枯荣、 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中的事实称 之为“消息”。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新闻 体裁,所以“消息”又叫新闻。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 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 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 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 家。
关于毛泽东的历史贡献
歼(jiān)灭 签(qiān)订 铜陵(línɡ)
认准字音
督(dū)战 芜(wú)湖 泄(xiè)气
溃(kuì)退 荻(dí)港
多音字识别 要塞(sài)
殷(yīn)切
塞
瓶塞(sài)
殷
阻塞(sài)
殷(yān)红
词义理解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退后。 泄气:失去信心和干劲。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消息特点?
第一,用事实说话; 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第三,时效性强; 第四,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 第五,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