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麻醉状态与循环管理于布为
精准麻醉之循环管理

精准麻醉循环管理的内涵
图1展示了2010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SBP不稳定(<95 mm Hg或>130 mm Hg)的时间越长,30天死亡率越高。
精准麻醉循环管理之术中高血压
▪ 麻醉医生遇到高血压的患者很多。还有很多患者看到白大褂血压 就高了。高血压疾病也是手术患者中最常见的麻醉危险因素,排 在各种因素的前五位。
▪ 围术期高血压也是气管插管的反应。如何防止气管插管引起的高 血压,我们要精准的给药。掌握好不同药物给药后的作用时间, 达到峰值的时间很重要。
谢谢观看
精准麻醉循环管理的内涵
另外一个也是低血压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及 心肌损伤的相关性的研究,发表在2013年的Anesthesiology上, 这篇文章让重视术中问题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麻醉学也正逐步 向围术期医学发展。
精准麻醉循环管理的内涵
随着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55mm Hg时 间延长,AKI风险升高:1~5 min时,AKI风险增加18%,>20 min 时,AKI风险增加51%。随MAP<55 mm Hg时间延长,心肌损伤 危险升高:1~5 min时,心肌损伤风险增加30%,>20 min时,风 险增加82%,见图3。
▪ 需要以功能血液动力学指标作为目标导向,包括很多指标如SVV, ScvO2等等。还有ICU常用的以乳酸为目标导向。我们科室也习惯 测乳酸和静脉氧饱和度。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符合精准的麻醉的 原则。有目标导向后,会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周期等等。
《麻醉期间循环管理》课件

中心静脉压监测
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监测 中心静脉压,评估循环
血量和右心功能。
机械通气与氧疗
01
02
03
04
机械通气
使用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 维持适当的通气量和氧合状态
。
氧疗
通过面罩或鼻导管提供高浓度 氧气,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
吸入麻醉
使用吸入麻醉药使患者失去意 识,同时抑制呼吸和循环功能
。
静脉麻醉
案例二:危重患者的循环管理
总结词
危重患者的循环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 因素,包括器官功能、液体平衡、药物 治疗等,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VS
详细描述
对于危重患者,由于其身体状况复杂多变 ,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状态 和器官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如休克、心力衰竭等。同时,还需要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循环管 理方案,如调整输液量、使用血管活性药 物等。
麻醉期间循环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麻醉期间循环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 人们对麻醉认识的不断深入,麻醉期间循环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和完善。
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麻醉期间循环管理将更加智能 化、精细化,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进一步提高麻醉期间循环 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06
CATALOGUE
麻醉期间循环管理的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复杂心血管手术的循环管理
总结词
复杂心血管手术的循环管理需要精细的监测和调控,以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
详细描述
在复杂心血管手术中,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状态,包括心率、血压、心输出量、血容量 等指标,并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循环管理措施,如输液速度、血管活性 药物的输注等,以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麻醉期间循环管理

汇报人:XX
• 麻醉前循环评估与准备 • 麻醉诱导期循环管理 • 麻醉维持期循环管理 • 苏醒期循环管理注意事项 • 总结与展望
01
麻醉前循环评估与准备
患者病史及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特别 是与循环系统相关的疾病,如高 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心率 、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生命 体征的监测,以及心脏、肺部、 血管等相关系统的检查。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神经系统并发症
预测患者可能出现苏醒延迟、谵 妄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患者意
识状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苏醒期疼痛管理策略
评估疼痛程度
采用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为 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药物治疗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进行治 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技术创新探讨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01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麻醉过程自动化管理,提高麻醉精准
度和安全性。
远程医疗与互联网+
02
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实现麻醉专家远程会诊和指导,提高基层
医院麻醉水平。
新型麻醉药物研发
03
研发更高效、更安全的新型麻醉药物,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舒适度。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实 验室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 生化检查、凝血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心电图、超声心 动图、胸部X线或CT等影像学检查, 以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
术前用药及禁食指导
术前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术前用药,如镇静剂、镇 痛剂、抗胆碱能药物等,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SIRS量化评分

SIRS量化评分----基层麻醉管理的评价指标史计月.作者单位:056029 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2001年首届亚州麻醉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上上海瑞瑞金医院麻醉科于布为教授首次提出“理想麻醉状态”,即手术麻醉后机体建立的一种新的稳态。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脑电双频谱分析(BIS)<50或听觉诱发电位<20,以确保术中无知晓,术后无记忆;②心率变异指数(HRV)30~40,交感抑制适度;③心率(HR)50~80次/分钟,以保证心肌负荷适度,氧供平衡;④ST分析<±0.2mV;⑤动脉血压12~15/8~11kPa(90~110/60~80mmHg),正常且有>4 kPa(30 mmHg)的脉压。
⑥容积脉搏图波形(Pleth)波形宽大、振幅高、无随机械呼吸周期出现的波动,反映交感神经紧张度、末梢灌注、组织器官灌注和有效循环血量。
此概念及相关指标综合了当今麻醉深度监测与麻醉目标管理的核心理论与技术。
然而,此概念所涉及的指标在当前经济水平下,国内相当多的基层医院(二甲及以下级别医院)尚不具有推广应用相关设备的条件,即使非教学科研为主的三级医院日常临床麻醉中也未必普遍应用。
因而,相当多的麻醉科医师称之为真正的“理想麻醉状态”。
然而,当今临床麻醉目标化管理是必然趋势,“理想麻醉状态”可望不可及;传统“通用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标准”缺乏必要的数据化指标,加之肌松剂的应用相关指标已经无实际意义。
作者于2002年临床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防治过程中依据国际脓毒症学术会确定的SIRS诊断标准及其演变拟定了SIRS量评分标准(见表1),用于评估危重术后ARDS防治效果;相继用于危重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价与围生期危重产妇病情观察等,体会SIRS量化评分可有效地识别、处理危重术后SIRS,并有效地防治ARDS、肝肾功能障碍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那么,该量化标准能否用于麻醉管理呢?表1 SIRS量评分标准项目内容0分1分2分3分4分HR(次/min)MAP(mmHg) RR(次/min)S P O2(%)*T(℃) WBC(×109/L)GLU(mmol/L) 意识水平60~10070~10012~20>9236.0~37.54.0~10.03.5~5.6清醒55~59或100~11960~69或101~1109~12或20~2585~9135~35.9或37.5~38.3.0~3.9或10.1~14.95.7~8.6嗜睡或烦躁50~54或120~14050~59或111~1305~8或26~3575~8434.~34.9或38.6~39.52.0~2.9/15~20.08.7~13.5浅昏迷41~49或141~16040~49或131~159<5或6~4560~7433.1~33.9或39.6~401.0~2.0或21~3013.6~23.0昏迷<40或>160<40或>1600或>46<60<33或>40<1.0或>31>23.1脑死亡手术无论大小对机体均是一种应激性刺激,并通过桥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等诱发机体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变化基础上尚刺激机体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加之原发疾病、手术创伤等因素影响,机体炎性反应失衡可诱发SIRS。
《麻醉期循环管理》课件

麻醉期间,由于手术刺激、麻醉药物的抑制作用以及患者自身状况的变化,血流 动力学容易发生波动。因此,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心输出 量等指标,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补液速度,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维持氧供需平衡
总结词
保持氧供需平衡是麻醉期间循环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通过维持适当的通气和氧合状态,保证机体 氧需求得到满足。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 查,了解其心、肺、肝、 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 评估麻醉风险。
制定麻醉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合适的麻醉计划,包括 麻醉方法、药物选择、监 测项目等。
术前准备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准备, 如禁食、禁饮、备皮等,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术中监测与处理
监测生命体征
应对紧急情况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 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对于某些紧急手术或复杂手术,麻醉管理需更加严谨和细致,以确保手术的顺利 进行。
05 麻醉期循环管理的未来展望
CHAPTER
新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
利用AI技术对大量临床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预测麻醉期循环管 理的风险,提供个性化的管理方
案。
远程医疗
通过远程监测和诊断,实现远程 管理麻醉期循环,提高管理的及
VS
详细描述
麻醉期间,高血压的原因可能包括疼痛、 焦虑、缺氧、高碳酸血症等。为了预防和 处理高血压,麻醉医生需要针对不同原因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镇痛、镇静、改 善通气等,同时注意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 的用量,以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03 麻醉期循环管理的具体措施
CHAPTER
术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者全身状况
外周循环监测(于布为)

反映血容量多寡
外周循环监测
麻醉中必须始终保持Pleth波形处于高波幅状态
麻醉的目标管理
麻醉的目标:安全、无意识、无痛苦、无记忆
麻醉同时是治疗过程:麻醉应同时纠正一切内环境紊乱
麻醉前最需要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病人的各种信息,并无必要
拖延时间去做术前准备
每个麻醉医师在做每一例麻醉时,都应问一个问题:我的病人 是在充分“睡眠”吗?还是正在无意义地跑“马拉松”
麻醉全面监测
呼吸系统:Vt、MV、f、Paw、Raw、C、
PetCO2、SpO2、BG(ABG、VBG)
中枢神经系统:BIS、AEP、ENTROPY、rSO2 其它:尿量、温度(中心、末梢)等
麻醉中监测
O 目前我们最需要监测的是什么?
麻醉 中监测
血容量监测
外周灌注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特别是抗伤害刺激监测)
麻醉中监测
O 以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缺陷
O 忽略了外周循环的监测
麻醉中监测
例如:某病人:CI
5.2 L/m2
SVR
BP
650 dyne/s/cm5
90/50 mmHg
外周循环:手脚冰凉、苍白 脉搏氧饱和度的指脉波信号微弱 波幅近乎平线 此时应如何处理?
麻醉中监测
仅凭血流动力学指标,很容易使人得出高排低阻的概念,从而
适用于除全身麻醉以外的所有麻醉病人的监测,包括:
ECG:可监测 HR、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水电紊乱如低钾、高 钾等
最低限度监测
BP:无创血压,可连续监测或每隔1、3、5min
监测一次
中国麻醉学科发展60年概要_于布为

·述评·中国麻醉学科发展60年概要于布为 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 作者简介:本刊副主编。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疼痛诊疗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与危重病学系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专科化培训基地麻醉科专家组组长。
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Anesthesia &Analgesia 中文版等多本杂志副主编,《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Cardiothorasic Anesthesia 编委,《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主编。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项。
2007年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拥有发明专利2项。
西方麻醉技术传入中国,应起自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各地相继建立教会医院,多由嬷嬷(修女)和医学实习生施行麻醉,此后逐步转向外科助手轮流实施麻醉。
中国最早有记载的乙醚麻醉是在1847年,即M o rto n 开创乙醚现代麻醉后的第2年。
20世纪40年代末,尚德延教授在兰州陆军中央医院建立了中国第1个麻醉科。
同时期,李杏芳教授在上海仁济医院从事麻醉工作(1957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吴珏教授建立了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和国内第1个血库,谢荣教授则建立了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此后,吴珏教授通过带教进修生(其早期学生有史济湘、王景阳、李德馨等,以及南方地区学生),谢荣教授(其学生遍及北方地区)和尚德延教授(其早期学生后来多成为各军区总医院的主任)通过开办学习班,为国内麻醉学科的发展培养了第一批人才。
之后,谭慧英教授从法国回国,与前述4位教授成为中国麻醉界在“文化大革命”前被评为正教授的5人,加上天津王源旭教授和南京军区总院李德馨教授,对中国麻醉学科的早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麻醉学新进展

・148•Shanghai MedJ,2021,Vol.44,No.4*本期导读*麻醉学麻醉学新进展于布为作者简介:本刊副总编辑,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六届委员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会长,上海市麻醉科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专家组组长,东亚麻醉联盟主席。
担任《临床麻醉学杂志》总编辑,《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副总编辑。
累计发表文章5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0余篇,主编专著12部。
创立了“理想麻醉状态”“精确麻醉管理”“麻醉治疗学”理论和实践。
2007年在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率先提出了“舒适化医疗”的概念和“麻醉学科是发展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的理念,建立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五大发展愿景,主持编撰了2014年版《中国麻醉学快捷指南主2018年建立了国内首个“麻醉治疗科的将麻醉学技术和药物用于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荣获20〜年上海市医师协会精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0〜年第二届国家名医盛典理之名医・卓越建树奖的摘商要】本期麻醉学专辑中的专家笔谈内容丰富,在临床麻醉方面着眼于阿片类药物节俭策略、胸外科手术麻醉管理和臂丛上干阻滞等热点问题,在麻醉管理方面聚焦于质量改进科学、中国整形美容麻醉等难点问题。
反映了上海的麻醉科同仁在追求高质量麻醉、改善患者围术期体验方面正在不懈地努力,唯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推动学科持续进步,使手术过程真正成为-种舒适无痛苦的体验,使麻醉能更好地服务于手术医师和广大患者。
【关键词】麻醉;学科;进展【引用本文】于布为.麻醉学新进展M上海医学,2〜1,44M):2年49.DOI:10.19842/ki.issc0253-99〜.2026.03.302本期为《上海医学》2021年麻醉学专辑,以容涵盖了麻醉学多个领域的研究和专家笔谈,代表了不同亚专科手术麻醉学的进展和热点问题,有后感觉受益良多,对麻醉科同道来说有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