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电导率的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电位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电位测定实验报告引言土壤电位测定是一种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方法,通过测定土壤的电位,可以了解土壤的水分和盐分状况,从而为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土壤电位与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关系,并掌握土壤电位测定的方法和步骤。
材料和方法材料1. 土壤样品:从田间采集的土壤样品2. 电位计:用于测定土壤电位的仪器3. 导电电极:将电位计连接到土壤中的电极方法1. 采集土壤样品:在田间随机选择若干处采集土壤样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 处理土壤样品: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去除杂质,如石块和植物残渣,并搅拌均匀。
3. 准备土壤电位测定仪器:将电位计连接到导电电极上,并校准电位计。
4. 测定土壤电位:将导电电极插入土壤中,记录电位计上显示的土壤电位数值。
5. 重复测定:根据需求,可以选择在不同土壤深度或不同地点进行重复测定,以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结果。
6. 数据分析:将测得的土壤电位数据与土壤水分和盐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关系。
结果与讨论实验中,我们在农田选择了3个位置的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根据测得的土壤电位数据和对应的土壤水分和盐分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土壤电位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水分增加时,土壤电位下降。
这是因为土壤中的水分会导致土壤中的离子活动,从而降低土壤电位的数值。
2. 土壤电位与土壤盐分呈正相关关系:土壤盐分增加时,土壤电位上升。
这是因为土壤中的盐分会增加土壤中的离子浓度,提高土壤电位的数值。
通过对土壤电位、水分和盐分的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在农田管理中,根据土壤电位的测定结果来判断土壤中的水分和盐分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措施,以优化土壤的水分和盐分状况,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土壤电位测定的方法和步骤,并探究了土壤电位与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电位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盐分呈正相关关系。
这为我们在农田管理中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通过测定土壤电位来判断土壤水分和盐分状况,以优化土壤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土壤电导率开发报告记录

土壤电导率开发报告记录
一、项目概况
1. 项目名称:土壤电导率开发报告
2. 项目目的: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电导率
3. 项目范围:收集土壤电导率数据,分析土壤电导率的变化情况,提出改善措施
二、项目进展
1. 土壤电导率测量:采用电导率仪进行土壤电导率的测量,测量结果如下:
土壤电导率(μS/cm)
A区:6.5
B区:7.2
C区:8.5
2. 分析土壤电导率变化:分析不同区域的土壤电导率变化,发现A区和B区的土壤电导率变化不大,但C区的土壤电导率明显高于A区和B区,可能是由于C区土壤环境污染较严重所致。
3. 改善措施:根据土壤电导率的测量结果,提出以下改善措施:(1)加强对C区的土壤环境污染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水性;
(3)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肥力。
三、结论
根据土壤电导率的测量结果,发现C区的土壤电导率明显高
于A区和B区,可能是由于C区土壤环境污染较严重所致。
为了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电导率,应采取加强对C区的
土壤环境污染控制、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等措施。
土壤的总电导率 饱和泥浆法测量电导率

土壤的总电导率饱和泥浆法测量电导率土壤的总电导率是衡量土壤导电性能的重要指标,它通常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水分含量、温度以及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
测量土壤的总电导率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盐分状况、肥力水平以及土壤改良的需求。
饱和泥浆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土壤电导率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1. 土壤样品的准备:首先,需要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并去除其中的石块、植物残体等杂质。
然后,将土壤样品研磨并通过一定孔径的筛网,以获得均匀的土壤颗粒。
2. 制备饱和泥浆: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与去离子水混合,搅拌成均匀的泥浆。
泥浆的稠度应适中,以便于后续的电导率测量。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确保土壤颗粒充分分散在水中,并且泥浆达到饱和状态。
3. 电导率测量:使用电导率计或类似的设备来测量饱和泥浆的电导率。
在测量前,应确保电导率计已经校准,并按照设备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将电导率计的电极插入泥浆中,等待一段时间(通常为几秒钟到几分钟),使电极与泥浆达到平衡状态。
然后,读取并记录电导率计的读数。
4. 数据处理与解释:根据测量得到的电导率值,可以评估土壤的盐分状况和肥力水平。
通常,电导率值越高,表示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越高。
然而,土壤的总电导率是衡量土壤导电性能的重要指标,它通常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水分含量、温度以及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
测量土壤的总电导率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盐分状况、肥力水平以及土壤改良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饱和泥浆法虽然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土壤电导率的方法,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例如,这种方法可能会受到土壤颗粒大小、泥浆制备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以及电导率计设备的精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这些误差的影响,以获得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具体的解释还需要结合土壤的类型、质地以及当地的农业实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土壤电导率的测定方法验证报告

土壤电导率的测定HJ802-2016电极法验证报告1、目的通过对实验人员、设备、物料、方法,环境的能力确认,验证实验室均已达到各种要求,具备开展此实验的能力。
2、方法简介取自然风干的土壤样品,以1:5(m/v)的比例加入水,在20℃±1℃的条件下震荡提取,测定25℃±1℃条件下提取液的电导率。
当两个电极插入提取液时,可测出两个电极间的电阻。
温度一定时,该电阻值R与电导率K成反比,即R=Q/K.当已知电导池常数Q时,测量提取液的电阻,即可求得电导率3、仪器设备及药品验证情况3.1使用仪器设备:电导率仪、塑料烧杯、容量瓶250ml/100ml、分析天平。
温度计、振荡器、离心机尼龙样品筛。
3.2设备验证情况设备验收合格。
4、环境条件验证情况4.1本方法对环境无特殊要求。
4.2目前对环境的设施和监控情况天平室环境指标:温度:22℃;湿度59%。
5、人员能力验证5.1该项目人员配备情况有二名以上符合条件的实验人员。
5.2人员培训及考核情况通过培训,考核合格,相关记录见人员技术档案。
6、标准物质及试剂验证情况6.1方法所需标准(物质)溶液及试剂情况6.1表6.2配备情况6.2表7、方法验证情况7.1方法要求7.11 精密度:相对偏差≤3.3%7.12准确度:测量有证标准物质含量为47.1±2.0µS/cm。
7.2目前该项目本实验的精密度、准确度的实际水平。
7.21精密度表7.21测得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为0.064%7.22准确度表7.22测得质控样值为46.5 µS/cm,在47.1±2.0µS/cm之间,合格。
8、结论仪器设备验证合格、环境条件验证合格、人员能力验证合格、试剂验证合格、方法验证合格,即设备、环境、人员、物料均符合实验方法要求,实验室具备开展此项目的条件。
9、附件(记录)编制批准日期日期。
HJ 802-2016 土壤 电导率 方法验证

1 方法依据
本方法依据HJ 802-2016 土壤电导率的测定(电极法)
2 仪器和设备
电子分析天平,电导率仪,振荡器
3 分析步骤
详见HJ 802-2016土壤电导率的测定9分析步骤。
4试验结果报告
4.1精密度
取3个土壤样品,按照步骤3分别做6次平行实验,计算结果、平均值、标准偏差并求出相对标准偏差,结果如表1:
表1精密度测试数据
4.2准确度(人员比对)
对同一样品4,2名实验员按照步骤3各平行测定3次,计算平均值及相对偏差,结果见表2。
表2人员比对测试数据
5结论
5.1精密度
样品测得平均值为24.7 mS/m,最大绝对相差为1.1 mS/m,,标准中要求测定值≤50 mS/m时,绝对相差≤5 mS/m;样品2测得平均值为111 mS/m,最大绝对相差5 mS/m,标准中要求测定值为50~200 mS/m时,绝对相差为≤20 mS/m;样品3测得平均值为224mS/m,最大相对相差为4%,,标准中要求测定值≥200 mS/m时,相对偏差为≤10%。
5.2准确度(人员比对)
对同一样品3两名实验员分别进行测定,康爱祥测得结果为75.0mS/m,翁斌测得结果为75.6 mS/m,相对偏差为0.4%。
土壤电导率测试报告单

土壤电导率测试报告单
土壤电导率测试报告单
编号:201902001
测试单位:XXX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地点:XX农场
测试时间:2019年2月20日
测试方法:使用电导率仪进行测量
测试仪器:电导率仪(型号:XXX)
测试人员:XXX
测试结果:
- 土壤电导率(EC):0.3 mS/cm
- 土壤湿度(RH):20%
结论:
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土壤的电导率为0.3 mS/cm,处于较低的范围。
土壤电导率是衡量土壤中溶解质含量的指标,较低的电导率可能表示土壤中的溶解质含量较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较小。
2. 土壤的湿度为20%,属于较干燥的状态。
这可能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在灌溉和管理上加以调整。
建议:
根据测试结果和结论,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 建议在进行农田灌溉时,根据土壤湿度的测试结果,合理调整灌溉量和频率,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提供作物所需的水分。
2. 建议进行土壤养分测试,了解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以便进行合适的肥料施用,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
3. 建议进行土壤pH值的测试,了解土壤的酸碱性,如有必要
进行石灰调节,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4. 建议对土壤进行有机质和微生物测试,了解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环境,以便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备注:
以上测试结果仅适用于本次测试样品,对于其他地点和时间的土壤,结果可能会有差异。
测试结果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施肥和管理措施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土壤ph与电导率的测定

土壤ph与电导率的测定在土壤研究中,测定土壤的pH和电导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pH是衡量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电导率则反映了土壤中的盐度和性质。
以下是关于土壤pH和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一、土壤pH的测定方法1. 电位法电位法是一种测定土壤pH的标准方法,通常使用玻璃电极。
测定的原理是根据土壤溶液中所含的氢离子浓度,通过电极电位变化来进行测定。
具体步骤如下:(1)用蒸馏水洗净一个玻璃电极。
(2)将电极插入土壤中,并与土壤充分接触。
(3)将电极连接到电位计,并记录电位计的读数。
(4)用pH标准缓冲溶液校正电极,以确保准确性。
2. 指示剂法指示剂法是一种简单的测定土壤pH的方法,通常使用酚酞或溴甲酚作为指示剂。
测定的原理是指示剂在不同的pH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具体步骤如下:(1)将土壤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均匀,使溶液中的成分充分溶解。
(2)将指示剂添加到土壤溶液中,并混匀,观察颜色变化。
(3)将观察到的颜色与颜色标准对照表进行比较,得出土壤的pH值。
导电仪法是一种测定土壤电导率的快速和准确方法,使用电导仪进行测定。
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将电导仪的探头插入土壤中。
(2)在稳定时间后,读取电导仪的读数。
(3)使用电导仪的电源进行校准,以确保准确性。
(2)将标准溶液装入电导电池中,并记录电导度读数。
(4)将土壤溶液的电导度读数与标准溶液的电导度读数进行比较,得出土壤的电导率。
总之,正确测定土壤的pH和电导率非常重要,这两个指标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土壤性质信息。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土壤电导率的测定

土壤电导率的测定一、引言土壤电导率是指土壤中导电性物质对电流的导电能力,是衡量土壤中离子浓度和盐分含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测定土壤电导率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盐碱化程度以及水分含量等信息,对于合理施肥、调节土壤水分和改良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测定方法1. 电导率计测定法电导率计是测定土壤电导率最常用的工具。
测定时,首先准备好电导率计和土壤样品。
将土壤样品筛选至2mm以下,避免大颗粒物影响测定结果。
然后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蒸馏水混合均匀,使土壤与水的比例为1:5。
接着将电导率计的电极插入土壤样品中,待电导率计稳定后读数,即可得到土壤电导率值。
2. 导电率计测定法导电率计是另一种常用的测定土壤电导率的工具。
测定时,先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均匀,制成土壤悬浮液。
然后将土壤悬浮液倒入导电率计中,待导电率计稳定后读数,即可得到土壤电导率值。
3. 桥式电导率计测定法桥式电导率计是一种更精确的测定土壤电导率的仪器。
测定时,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混合均匀,制成土壤悬浮液。
然后将土壤悬浮液倒入电导率测定仪器中,通过调节仪器上的旋钮,直到仪器显示的数值稳定,即可得到土壤电导率值。
三、影响因素1. 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越高,土壤电导率越高。
因此,在测定土壤电导率时,要注意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蒸馏水混合均匀,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土壤电导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粘土含量高的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而沙质土壤的电导率较低。
因此,在测定土壤电导率时,要考虑土壤的质地对结果的影响。
3. 土壤盐分含量土壤的盐分含量是导致土壤电导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壤中的盐分越多,土壤电导率也越高。
因此,在测定土壤电导率时,要注意土壤样品的采集位置,避免采集过于盐碱化的土壤样品,以免影响测定结果。
四、应用意义1. 施肥调控:土壤电导率可以反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肥力状况,农民可以通过测定土壤电导率来合理施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土壤电导率的测定实验报告篇一:土壤学实验1.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7)1.1.1土壤样品的采集 (7)1.1.2土壤样品的处理 (8)1.2土壤水分的测定 (10)1.2.1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10)1.2.2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10)1.3土壤容重和孔度的测定............................................................... . (12)1.3.1土壤容重的测定................................................................... . (12)1.3.2土壤孔度的测定......................................................................(:土壤电导率的测定实验报告). (12)1.4土壤有机质的测定...................................................................14附录A土壤农化分析基本知识..........................................................119附录b土筛号与筛孔直径对照表.........................................................127附录c 电导仪温度校正系数.. (1)28附录D折射率的温度校正及换算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30)实验一土壤样品制作1.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首先须对土壤样品进行采集。
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本身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得多,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
因此必须重视采集的土样具有代表性。
另外,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1.1.1土壤样品的采集1.1.1.1土样的采集时间和工具(1)采样时间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的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收获后)或早春(播种前)采样。
采样时要特别注意时间因素,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2)采样工具常用的采样工具有铁锨、管形土钻和螺旋土钻,见图1-1,图1-2。
测定土壤微量元素的土样须用硬质塑料铲、竹片或木片等采集。
1.1.1.2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1)采样方法采样的方法因分析目的不同而不同。
图1-1采样工具普通土钻、管型土钻、小土铲图1-2土铲取土①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自然土壤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如A层、b层、c层)自下而上采样。
耕作土壤每20cm自下而上取样,一般每层采样1kg,分别装入袋中并做好标记。
②土壤物理性质样品: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必须采集原状土壤样品。
在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样品不变形,并要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土铲接触而变形部分。
③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研究盐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可从地表起每10cm或20cm自下而上采集一个样品。
耕作层要密集,每5cm或10cm取样。
④耕作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只取耕作层20cm深度的土样,对作物根系较深的或熟土层较厚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2)采样点选择采样点的选择一般可根据土壤、作物、地形、灌溉条件等划分采样单位。
在同一采样单位里地形、土壤、生产条件应基本相同。
土壤的混合样品是由多点混合而成。
一般采样区的面积小于0.67hm2时,可取5个点的土壤混合;面积为0.67~2.67hm2时,可取5~15个点的土壤混合;面积大于2.67hm2时,可取15~20个点的土壤混合。
在丘陵山区,一般0.33~0.67hm2可采一个混合样品。
在平原地区,一般2~3.33hm2可采一个混合样品。
采样点的分布方式主要有:对角线取样法(图1-3):适用于面积不大,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地块。
棋盘式取样法(图1-4):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但地力不均匀的地块。
之字形取样法(图1-5):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地形多变的地块。
(3)样品野外处理与记载如果采来的土壤样品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一般保留1kg左右的土壤即可。
四分法的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弄碎混合并铺成四方形,然后划对角线分成四等份,取其对角的两份,其余两份弃去。
如果所得的样品仍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到所需数量为止。
取土样1kg装袋,袋内外各放一标签,上面用铅笔写明编号、采集地点、地形、土壤名称、时间、深度、作物、采集人等,采完后将坑或钻眼填平。
图1-3:对角线取样法图1-4:棋盘式取样法图1-5:之字形取样法1.1.2土壤样品的室内处理土壤样品的室内处理包括风干、去杂、磨细、过筛、混匀、装瓶保存和登记等操作过程。
(1)样品制备要求①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如植物残茬、昆虫、石块等)和新生体(如铁锰结核和石灰结核等),以除去非土壤的组成部分;②适当磨细,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称取的少量样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减少称样误差;③全量分析项目,样品需要磨细,以使分解样品的反应能够完全和彻底;④使样品可以长期保存,不致因微生物活动而霉坏。
(2)主要仪器土壤筛、土钻、牛皮纸、木块、广口瓶、米尺、铁锨、土壤袋、标签、铅笔。
(3)风干和去杂从田间采回的土样,除特殊要求鲜样外,一般要及时风干。
其方法是将土壤样品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又无特殊的气体(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无灰尘污染的室内,把样品弄碎后平铺在干净的牛皮纸上,摊成薄薄的一层,并且经常翻动,加速干燥。
切忌阳光直接曝晒或烘烤。
在土样稍干后,要将大土块捏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结成硬块后难以磨细。
样品风干后,应拣出枯枝落叶、植物根、残茬、虫体以及土壤中的铁锰结核、石灰结核或石子等,若石子过多,将其拣出并称重,记下所占的百分数。
(4)磨细、过筛和保存进行物理分析时,取风干土样100~200g,放在牛皮纸上,用木块碾碎,放在有盖底的18号筛(孔径1mm)中,使之通过1mm的筛子,留在筛上的土块再倒在牛皮纸上重新碾磨。
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全部通过为止。
不得抛弃或遗漏,但石砾切勿压碎。
筛子上的石砾应拣出称重并保存,以备石砾称重计算之用。
同时将过筛的土样称重,以计算石砾重量百分数,然后将过筛后的土壤样品充分混合均匀后盛于广口瓶中,作为土壤颗粒分析以及其它物理性质测定之用。
化学分析时,取风干好的土样如以上方法将其研碎,并使其全部通过18号筛(孔径1mm)。
所得的土壤样品,可用以测定速效性养分、ph值、盐分(电导率);八大离子(阳:K+,na+,ca2+,mg2+;阴:co32-,hco3-,cl-,so42-)等。
测定全磷、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时,可将通过18号筛的土壤样品,进一步用研钵研磨,使其全部通过60号筛(孔径0.25mm)。
测定全钾时,应将全部通过100号筛(孔径0.149mm)的土壤样品,作为其分析用。
研磨过筛后的土壤样品混匀后,装入广口瓶中。
样品装入广口瓶后,应贴上标签,并注明其样号、土类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采样日期、筛孔径、采集人等。
一般样品在广口瓶内可保存半年至一年。
瓶内的样品应保存在样品架上,尽量避免日光、高温、潮湿或酸碱气体等的影响,否则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5)注意事项①不能到路边或沟边取土;②不能到阳光下晒土或烘箱烘干;③不能用铁锤或石块砸碎土壤团块。
实验二土壤物理性质分析2.1土壤水分的测定土壤水分是土壤肥力和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土壤、植物与其环境间进行各种物质交换的媒介,而且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作用。
对农业的影响。
因此,土壤水分的测定是土壤农化分析的重要基础内容,对植物的生长、节水灌溉等至关重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水分常用田间持水量为基础。
田间持水量是土壤排除重力水后,本身所保持的毛管悬着水的最大数量。
它是研究土、水、植物的关系,研究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改良、合理灌溉不可缺少的水分常数。
2.2.1田间持水量的测定(铁框法)田间持水量是指排除重力水外,土壤中所有的毛管空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
(1)测定原理土壤田间持水量是指当水饱和的土体中的重力水完全排除后,毛细管所保持的水量。
土壤田间持水量是植物生长的水分上限,是确定灌溉定额和排水量的依据。
在田间围框灌水使土壤饱和,待排除重力水后,在无蒸发的条件下,测定土壤水分达到平衡时的含水量,即为土壤田间持水量。
(2)主要仪器铁锨、锤子、铁框(50×50cm2和25×25cm2各1个)、草席、塑料布、水桶、土钻、铝盒、天平(0.01g)、厘米尺。
(3)测定步骤在田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面积不少于0.5m2,仔细平整地面。
将铁框击入平整好的地块约6~7cm深,其中大框(50×50cm2)在外,小框(25×25cm2)在内,大小框之间为保护区,其之间距离要均匀一致。
小框内为测定区。
在上述地块旁挖一剖面,测定各层容重及其自然含水量。
从而计算出总孔隙度及自然含水量所占容积%,然后根据总孔隙度与现有自然含水量所占容积%之差,求出实验土层(一般为1m左右)全部孔隙都充满水时应灌水的数量,为保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