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一、说教材《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21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21(二)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
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一诗。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见景色的宏伟壮观。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中的字词、句式和意象,通过理解诗句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基本意思,掌握生字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古诗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句的朗读与背诵,生字词的学习。
难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诗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鹳雀楼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登鹳雀楼》。
3. 讲解诗句:逐句讲解诗中的字词、句式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挑选一句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如“白日依山尽”,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其他句子。
6. 课堂互动:分组让学生进行诗句接龙,提高他们对诗句的熟练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句,标注生字词。
2. 在诗句下方列出重点词语,如“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3. 在黑板一侧列出诗人的情感表达,如豪情壮志、壮志凌云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请用你自己的话解释《登鹳雀楼》的诗意。
答案:学生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表示太阳落山,山峦轮廓逐渐消失。
2. 作业题目:请尝试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
答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句、互动练习等方式,学生对《登鹳雀楼》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找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会写楼、依、尽、黄、层这5个生字,会认欲、穷这两个生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并默写诗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4、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
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难点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4、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
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佳”部,佳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佳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佳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写作背景诗人王之涣35岁的时候写下了家喻户晓的诗句《登鹳雀楼》,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王之涣博大的胸襟。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借助图画、追溯字源、联系生活等方法学习“依、尽、欲、层”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背诵古诗。
3.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观。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知晓诗题,读通诗句,识写生字1.识楼,知晓诗题。
(1)看图猜诗,做游戏(2)跟着唐诗去旅行:鹳雀楼在何处?出示图片,简单讲解。
(板画+讲解)从前的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边,面对中条山,下面就是奔涌不息的黄河。
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聚在楼顶,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3)了解鹳雀楼,积累词语。
我们古代有四大名楼,在北方的只有鹳雀楼。
鹳雀楼有3层,每层有10米高,楼下的底座就有10米高。
所以这座楼有40米高,相当于我们教学楼的3倍。
这是名副其实的“高楼”。
这座高楼因为一个人的一首诗,变得世界闻名,这个人就是王之涣。
王之涣是个才子,当过官,可是被人诬陷后,就辞官了,做了10年的游客,走遍各种名山川,在好朋友的劝说下,决定再次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在他赶考的路上,路过鹳雀楼,赏美景,心中感慨万千,就写下了这首《登鹳雀楼》。
2.读好诗题。
登/鹳雀楼。
3.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边读边猜诗句的意思。
4.指导朗读。
(1)指名读,集体读。
(2)听师范读,感受平仄韵律。
(3)借助停顿,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4)齐读全诗。
二、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读出画面每一首写景的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让我们跟随王之涣的诗句,一起去欣赏一千四百多年前,登上鹳雀楼的二楼,放眼望去的美景吧。
1.登楼,读诗想象。
(1)学习一、二两句诗,随机学习“依、尽”。
自由读一、二两句,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展开想象,读好句子。
动作理解“依”“尽”。
(随文识字:依,范写、点评反馈)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看到想到)你们还想看更多、更远的景色吗?那该怎么办?(2)学习三、四两句诗。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中,学习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哲理。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文字,领略其深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2.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古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建筑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让学生观察鹳雀楼的图片,描述其外观特点。
过程二:讲述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过程一: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过程二:学生自主朗读,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理解诗意:通过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一: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过程二:讲解诗句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为例,分析其结构,讲解写作技巧。
过程一: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程二:讲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如对偶、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创作。
过程一: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过程二: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原文,标注韵律和节奏。
2. 列出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
3. 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写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五言绝句。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_1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黄、欲、穷、层”6个生字,正确书写,“依、尽、黄、层”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背诵,体会诗中的景色。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古诗,学习新笔画“竖折”。
3、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
4、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磁性田字格,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图片揭示课题。
1、孩子们在中国的古代,有一座很有名气的楼叫鹳雀楼(教师板书:“鹳雀楼”,播放鹳雀楼的图片,学生欣赏。
2、提示课题:有一天,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朋友登上了这座楼,看到非常壮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地,就是今天我们学生的这首诗《登鹳雀楼》,(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3、全班齐读课题,指导停顿:登/鹳雀楼,“登”是登上的意思,就是登上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读古诗,其余的同学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读完了就请学生说说想象的画面和感受。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指导学生看插图,远处的太阳靠近山头,在慢慢的落下去,说明这是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又叫夕阳。
近处:楼下,黄河水滔滔不绝,奔向大海)。
3、齐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把诗中写到的景物圈出来。
②指名学生说:a、我圈出了白日,白日就是太阳。
b、我圈出了山、黄河、海。
③孩子们真是火眼金睛哪,在十个字里就圈出了四种景物。
四种景物中“太阳和山有什么联系,黄河和大海又有什么联系呢?④指名学生说:我从“白日依山尽”这句诗中就知道太阳快要落山了,从“黄河入海流”中知道黄河水是流向大海的。
⑤是啊,作者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看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听着脚下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此时,作者他在想什么?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我将使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重点讲解第八单元中的古诗二首,其中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这首诗,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背诵诗句,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诗句的意义,并能够背诵。
难点是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文的动画展示和图片,以及生字词的卡片。
学生们需要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幅鹳雀楼的图片引入,询问学生们是否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楼,并简要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 讲解:我将逐句讲解诗句的意义,并解释一些生字词的含义。
我会用动画和图片来展示诗句中的景象,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朗读与背诵:我会带领学生们朗读诗句,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背诵。
我会提醒他们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会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六、板书设计我将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诗句的主要内容,并突出一些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背诵《登鹳雀楼》并默写。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查找其他有关鹳雀楼的资料,或者尝试自己写一首类似的诗。
这就是我对于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明白古诗中的“依、尽、入、欲、穷、千里目、更”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辽阔景象和雄浑气势。
3.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诗的意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
五、学习古诗三四句。
1、引入古诗三四句。(要想看到更远的天际,更远的黄河水,诗人应该怎么做?)
2、我们所想正如诗人所想,不同的是诗人是用诗句来表达,他用的诗句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什么呢?咱们咬文嚼字来说说吧。
4、动作演绎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动作演绎诗句吧。站凳子上——-站桌子上)挖掘诗句表达的内涵。----站得高,看得远;积极向上,不断攀登……
二、读诗找景
出示景物,找含有这些景物的诗句。
这首诗描写(白日、山、黄河、海)这些景物。这些景物藏在哪两句诗里?请同学们赶紧去找找。
三、摆图明意
根据诗句摆图景。
对,同学们眼睛真够亮的,它们就藏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诗里。(出示圈景物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根据诗句来尝试摆图景。孩子们拿出自制的景物图片试着摆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吧。到底怎么摆才对呢?注意诗句中联接景物的词语。借助课文插图和字典上的字义,明白它们在诗中的意思才行。
四、赏景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这里,来欣赏诗人王之焕登上鹳雀楼见到的壮阔雄浑景象。天边落日依傍群山一寸一寸下沉,夕阳余晖绚烂无比,近处黄河奔涌而去,流入远方的大海。诗人用短短的10个字就把这壮阔辽远的画面描绘出来。这10个字就是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请孩子们像老师这样读,争取读出画面的辽远,黄河的雄浑气势(范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
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使学生对作者、
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
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