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五课 文化创新》word基础测试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人教A版必修三第五课文化创新综合检测

高中政治人教A版必修三第五课文化创新综合检测

第五课综合检测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媒介是承载精神产品的容器,现代社会媒介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中国首份3D报纸在湖北十堰问世,可短短4个月后,这份报纸就不见踪影,这意味着市场价值是最终决定创新是否成功的最根本标准。

这说明( )①没有继承的文化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②文化创新必须要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③新传媒取代旧传媒需要一个曲折过程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C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材料主要强调,脱离社会实践的创新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故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③中“取代”表述错误。

2.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在每个社会变革时期,中国文化都是迎接这个变革的,而不是抗拒;以后再消化、再吸收,不断发展、进步。

孔子的影响大,也是后人对他的思想不断解释、丰富和发展的结果。

这意在说明( )①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文化才能有生命力②要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③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传统文化的新阐释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A 材料强调了中华文化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创新发展,强调了创新对文化发展的作用,而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就是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①②正确;③错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各村农民利用当地的村落文脉打造独具个性的文化礼堂,以传承乡土文化、弘扬现代文明。

这体现了(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B.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结晶C.文化交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解析:A B表述不合理,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C与材料无关;D 表述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4.8月6日上午,全市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大型采访活动在某市新闻大楼启动。

人教版政治学业水平过关测试: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学业水平过关测试: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含答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一、单项选择题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 )A.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C.文化继承 D.文化交流答案:B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句话表明了( ) A.文化创新的源泉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C.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D.文化创新的方法解析: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都是说明创新的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3.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这说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D.文化创新是繁荣民族文化的需要解析: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文化不断创新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答案:A4.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但“愚孝”也会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桎梏。

为此,我们应这样对待传统文化(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赋予它新的时代精神C.对其加以融合 D.全盘抛弃解析: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故A项正确。

答案:A5.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

这表明文化创新( )A.来源于社会实践B.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C.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排斥D.具有民族特色解析:中国儒文化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的思想武器。

这表明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答案:B6.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解析:“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体现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B两项与题意无关。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5课 文化创新练习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5课 文化创新练习

第5课文化创新练习一、选择题1.当不少“艺术家”坐在办公室里“憋”小品,在舞台上“喊”笑话时,赵本山更显得有底气,有定气。

宋丹丹说,“他是个双脚没离地的人。

”这说明()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 ②③B. ①②C. ③④D. ②④2.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

材料表明()A.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 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D. 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3.“扬帆未来,我们心手相牵!”2019年9月4日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扬帆未来》,在厦门隆重举行。

这是一台兼具中国闽南特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文艺晚会,欢迎金砖各国贵宾。

晚会构思巧妙,南音、戏曲、木偶等古老元素始终贯穿于晚会中;设计极有创新,向世界完美展示了独特的闽南文化。

以充满闽南特色、世界语言,充分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又与西方文艺表现形式相融合,受到了全国观众的欢迎和高度好评。

这说明()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③传统现代交织共存、中西文化兼容并包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4.有一位本土设计师,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重新设计了我国34个省市的图形字体。

如下图所示如果从文化生活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你认为以下观点最合理的是第 1 页A.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B. 否定传统,独树一帜C. 兼收并蓄,求同存异D.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5.近年来,全球品牌应用“中国元素”之风愈演愈烈。

路易威登、香奈儿等许多品牌设计师频频在织锦刺绣、写意泼墨、云龙图腾、青花瓷等中国文化元素中需求灵感,各种典型的中国人物或动物形象如花木兰、功夫熊猫,被运用到好莱坞电影中……这给我国企业品牌设计的文化启示是()①积极吸纳他国文化元素,调适企业品牌设计审美取向②尊重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消除我国与他国文化差异③理解、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加以创新应用④强化文化交流,以他国文化元素为品牌设计的基础。

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五课《文化创新》(考纲解读+历年学考+简明答案) Word版含答案

政治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五课《文化创新》(考纲解读+历年学考+简明答案) Word版含答案

必修3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考纲条目考点1 文化发展的实质(a)考纲解读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________。

文化创新是________发展的必然要求。

考点2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考纲解读①________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题型示例【例】(2015·浙江测试卷)著名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通人追求梦想的故事。

近期,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后,再度引发共鸣,为广大观众喜爱。

这告诉我们 ( )①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与源泉②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③优秀的文艺作品能转化成促进人的发展的物质力量④优秀的文艺作品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命题立意】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点。

题干中强调著名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通人追求梦想的故事,体现了①。

然而近期,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后,再度引发共鸣,为广大观众喜爱,说明了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故而④正确。

②认为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文化创新的根基,表述错误。

③在题干中并未体现。

所以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考点3 文化创新的作用(b)考纲解读(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________。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________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________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 第二单元第5课文化创新 习题 Word版含答案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 第二单元第5课文化创新 习题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文化创新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传统戏剧一直叩不开年轻观众的心扉,但京剧意象杂技剧《齐鲁风韵·粉墨》却被年轻人叫好又叫座。

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大胆突破,把杂技表演、意象、艺术巧妙糅合进传统的京剧表演中,取得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效果。

这表明()A.文化创新必须迎合年轻人的要求B.文化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C.文化创新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D.以现代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就能实现文化创新2.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

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由此可见() 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D.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3.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

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既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

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4.文化部为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根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工作的整体安排,开展2013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申报工作。

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文化创新()①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是社会实践的基础和源泉③能够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④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以英国文化为主题,分为“田园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和“现代英国”三大篇章,其主题援引莎士比亚名著“奇妙岛屿”,展示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描述了英国被工业化侵蚀和恢复的过程,是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①文化能够传递、储存和复制②文化能够继承、传播和创新③文化能够交流、借鉴和融合④文化能够展示、表现和欣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6.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高中政治必修3试题 52文化创新的途径新人教版必修3.doc

高中政治必修3试题 52文化创新的途径新人教版必修3.doc

5. 2文化创新的途径一、选择题1.2011年2月11日是中国《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3周年纪念日。

《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世界上通行的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拼写汉语。

这是()A.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中西文化趋同的表现B.弘扬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表现C.借助大众传媒,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表现D.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科学尝试2.“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因此, 文化发展要永无止境地创新。

要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精神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创新,体现着创造能力,超越意志和追求变化的愿望,所谓“新”,有着相对于历史的、传统的、过去的不同的和变异的涵义。

因此,创新将显示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活力和艺术家个体的智慧才能。

据此回答3〜4题。

3..当前,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

这是因为创新()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变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创新将显示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活力和艺术家个体的才能,这表明文化创新()A.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B.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能促进民族文化的鑿荣D.是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超越和进步5.随着全域经济的发展,中外戏曲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在所难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妾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这是因为()A.永葆文化的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需要体现文化的民族特色B.夕卜来文化不能为本民族的社会实践服务C.只妾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就能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来源:学科网]D.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人类文化的精粹6.许多网友形象地将那些模仿热播电视剧的剧情、人物和风格,并改头换面的“本土” 电视剧,称*为“山寨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5课《文化创新》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5课《文化创新》练习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分别是:“海洋·未来的财富”;“人类·自然·科技·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2018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从世博会的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达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这体现了()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世博会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2. 在南京举行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上,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

这表明()A. 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B.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C.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统一D.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中国演艺品牌《功夫传奇》自出国首演至2018年12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精彩演出近1 000场,宣传、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出口商演次数最多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品牌剧目,成功进入西方高端演艺市场。

事实证明,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据此回答3~4题。

3. 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4. 《功夫传奇》是针对外国观众专门设计的,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这一做法体现了()A. 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 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D. 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5. 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的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

人教版政治学业水平过关测试: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学业水平过关测试:必修3【第5课】文化创新(含答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一、单项选择题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 )A.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C.文化继承 D.文化交流答案:B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句话表明了( ) A.文化创新的源泉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C.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D.文化创新的方法解析: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都是说明创新的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3.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这说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D.文化创新是繁荣民族文化的需要解析: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文化不断创新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答案:A4.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但“愚孝”也会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桎梏。

为此,我们应这样对待传统文化(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赋予它新的时代精神C.对其加以融合 D.全盘抛弃解析: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故A项正确。

答案:A5.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

这表明文化创新( )A.于社会实践B.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C.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排斥D.具有民族特色解析:中国儒文化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的思想武器。

这表明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答案:B6.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解析:“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体现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B两项与题意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文化创新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2009年7月25日至8月17日,中国演艺品牌《功夫传奇》赴英国伦敦西区一流剧院——伦敦大剧院连续演出28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事实证明,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功夫传奇》是针对外国观众专门设计的,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这一做法体现了 ( )A.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3.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的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

这表明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4.每年清明,人们常常要到郊外为亲人扫墓,以寄哀思。

如今,一种新的“扫墓方式——网上扫墓悄然兴起”。

网上扫墓就是在互联网上建一个虚拟扫墓的空间,人们可在网络上为已故的亲人朋友点烛、烧香、敬酒,还可将他们的生平资料、照片等制成信息,放在网上进行悼念。

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的烧纸、烧物。

这说明 ( )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5.山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个领域引导着时代新潮流。

山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②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8.“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

这说明①文化具有继承性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③文化复古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2010·淮安模拟)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侯宝林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唱;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旦净末丑的表演,听到的却是流行歌曲,借助Flash等现代化手段,传统戏曲也逐渐地被“80后甚至90后”所喜欢。

传统戏曲的这一个“漂亮转身”启示我们A.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立足于实践这一根本途径B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便能实现文化创新C.文化创新需要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融入时代元素11. (2010·淄博模拟)2008年10月14日,第十一届全运会吉祥物在山东济南揭晓。

吉祥物名为“泰山童子”,灵感来源于充满文化、自然内涵和富于动人传说的“五岳之首”泰山,并结合现代体育理念、国泰民安的吉祥寓意创作完成。

这说明 ( )A.客观事物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C.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D.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12.(2010·佛山模拟)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具有五千多年传承的灿烂中华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人类文明气势恢弘的新篇章。

这主要表明 ( )A.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B.对待外国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借鉴、交融的D.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13主题,又鲜明地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这体现了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世博会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文化创新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④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4.(2010·肇庆模拟)清代学者叶燮说得好:“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

”这主要表明 ( )A.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不断创新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5.文化创新是一个 (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④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6.当前,大部分国人在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在“圣诞节”狂欢,如漫画中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抵制外民族文化②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③要正确对待外民族文化④要完全吸收各民族文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非选择题17.材料一:十一届全会开幕式后,下列是一组对开幕式的评论:市民甲:太棒了!大碗屏幕,展现出一幕幕风格各异、气势磅礴的“山东画卷”,立体展示了齐鲁大地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风采。

市民乙:和平、和睦、和谐,表达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

市民丙:富于创造性的开幕式,通过现代技术,将齐鲁文化与全运精神融合在一起,真是太神奇了!材料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华文化是“危”中有“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

为此,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充分利用齐鲁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

(1)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甲、乙、丙三人的观后感,你认为,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是如何实现创新的?(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请为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提出合理化建议。

18.(2010·南京模拟)材料一: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引来多方讨论。

围绕“文化”,有同学认为:“讲时尚,就不能谈传统。

”(1)请用《文化生活》知识点评该同学的观点。

(2)通过学习,你认为现实文化生活中哪些是中学生应该追求的“时尚”?(至少答出三点。

)19.材料一:改革开放使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大量外来文化快速涌入我国。

在中外文化大交流、大碰撞过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冲击,部分人还在思想观念、民族节日等方面出现盲目崇拜西方的倾向。

材料二:京剧经过2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继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中国京剧吸收昆腔、京腔、秦腔等艺术成分,在18世纪90年代初徽班进京,至19世纪40年代末,在徽、汉二调皮黄戏的基础上融汇衍变,形成了以唱西皮、二黄为主的北京皮黄戏。

随之向外流动,班称就班,调称京调,先后传入天津、上海等地。

(1)有人认为,我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应该多输出民族文化、少输入外来文化。

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评析这种观点。

(2)结合材料二,试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文化生活第五课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A、2B、3A、4A、5D、6B、7D、8C、9B、10D、11C、12C、13D、14A、15D、16B17、答:(1)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既继承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许多时代因素。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又一重要途径。

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学习、吸收了历届全运会开幕式的成功经验,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①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优势。

②坚持实践的观点,立足于山东经济、文化建设的实践,抓住新机遇,打造山东特色文化品牌。

③坚持发发展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铸造齐鲁文化新辉煌。

④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的看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让世界真正了解齐鲁文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8、答:(1)不赞同该同学观点。

理由: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如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发展成为时尚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③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④文化创新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⑤无论时尚文化,还是传统文化,只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都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

(2)中学生在现实文化生活中应追求的“时尚”,诸如:①参加校园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多读书,读好书;②参观历史博物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积极投身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等。

(说明:答案应紧扣现实文化生活举例所举事例要具体)19、答:(1)①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求,对外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能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