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于谨列传》

合集下载

《周书·柳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书·柳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书·柳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周书·柳敏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书·柳敏传》原文及翻译周书原文:柳敏字白泽,河东解县人。

父懿,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

敏九岁而孤,事母以孝闻。

性好学,涉猎经史,阴阳卜筮之术,靡不习焉。

年未弱冠,起家员外散骑侍郎。

累迁河东郡丞。

朝议以敏之本邑,故有此授。

敏虽统御乡里,而处物平允,甚得时誉。

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即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爰及吉凶礼仪,亦令监综。

又与苏绰等修撰新制,为朝廷政典。

迁礼部郎中,封武城县子,加帅都督,领本乡兵。

俄进大都督。

遭母忧,居丧旬日之间,鬓发半白。

寻起为吏部郎中。

毁瘠过礼,杖而后起。

文帝见而叹异之,特加廪赐。

及尉迟迥伐蜀,以敏为行军司马。

军中筹略,并以委之。

益州平,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迁尚书,赐姓宇文氏。

六官建,拜礼部中大夫。

孝闵帝践阼,进爵为公,又除河东郡守,寻复征拜礼部。

出为郢州刺史,甚得物情。

及将还朝,夷夏士人感其惠政,并赍酒肴及土产侯之于路。

敏乃从他道而还。

复拜礼部。

后改礼部为司宗,仍以敏为之。

敏操履方正,性又恭勤,每日将朝,必夙兴待旦。

又久处台阁1注],明练故事,近仪或乖先典者,皆按据旧章,刊正取中。

迁小宗伯,监修国史。

转小司马,又监修律令。

进位大将军,出为鄜州刺史,以疾不之部。

武帝平齐,进爵武德郡公。

敏自建德以后,寝疾积年,武帝及宣帝并亲幸其第问疾焉。

开皇元年,卒。

临终诫其子等,丧事所须,务从简约。

其子等并涕泣奉行。

(选自《周书•柳敏传》,有删改【注】处台阁:担任尚书。

译文:柳敏字白泽,是河东解县人。

父亲柳懿,任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

柳敏九岁时父亲去世,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

生性爱好学习,涉猎经书史籍,阴阳卜筮的道术,没有不学习的。

年龄未到二十岁,由员外散骑侍郎起家。

屡经升迁为河东郡丞。

朝廷议论认为这是柳敏的家乡,所以有这样的任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精心制作,很实用)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精心制作,很实用)

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10【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 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ă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 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 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停军中山。侍中元晏 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 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 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 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 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 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 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 “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
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8【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 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 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 盗。”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 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 “义”,所宜为符 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 “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 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周书·长孙绍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书·长孙绍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周书·长孙绍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周书·长孙绍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周书·长孙绍远传》原文及翻译周书原文:长孙绍远,字师,河南洛阳人。

少名仁。

父稚,魏太师、录尚书、上党王。

绍远性宽容,有大度,望之俨然,朋侪莫敢亵狎。

雅好坟籍,聪慧过人。

时稚作牧寿春,绍远幼,年甫十三。

稚管记王硕闻绍远强记,心以为不然。

遂白稚曰:“伏承世子聪慧之姿,发于天性,目所一见,诵之于口。

此既历世罕有,窃愿验之。

”于是命绍远试焉。

读《月令》数纸,才一遍,诵之若流。

自是硕乃叹服。

魏孝武初,累迁司徒右长史。

及齐神武称兵而帝西迁,绍远随稚奔赴。

又累迁殿中尚书、录尚书事。

太祖每谓群公曰:“长孙公任使之处,令人无反顾忧。

汉之萧、寇,何足多也。

然其容止堂堂,足为当今模楷。

”六官建,拜大司乐。

孝闵践阼,封上党公。

初,绍远为太常,广召工人,创造乐器,土木丝竹,各得其宜。

为黄钟不调,绍远每以为意。

尝因退朝,经韩使君佛寺前过,浮图三层之上,有鸣铎焉。

忽闻其音,雅合宫调,取而配奏,方始克谐。

绍远乃启世宗行之。

绍远所奏乐,以八为数。

故梁黄门侍郎裴正上书,以为昔者大舜欲闻七始,下洎周武,爰创七音。

持林钟作黄钟,以为正调之首。

诏与绍远详议往复,于是遂定以八为数焉。

授小司空。

高祖读史书,见武王克殷而作七始,又欲废八而悬七,并除黄钟之正宫,用林钟为调首。

绍远奏云:“天子悬八,肇自先民,百王共轨,万世不易。

下逮周武,甫修七始之音。

详诸经义,又无废八之典。

且黄钟为君,天子正位,今欲废之,未见其可。

”后高祖竟行七音。

属绍远遘疾,未获面陈,虑有司遽损乐器,乃书与乐部齐树之。

后疾甚,乃上遗表又陈之而卒。

帝省表涕零,深痛惜之。

(选自《二十四史·周书卷二十六》,有删改)译文:长孙绍远字师,是河南洛阳人。

年少时名叫长孙仁。

他的父亲长孙稚,是魏朝的太师,录尚书、上党王。

绍远性情宽厚,气量大,能容人,看上去庄重矜持,朋辈没有谁敢轻慢他。

于谨传阅读答案_于谨传翻译赏析

于谨传阅读答案_于谨传翻译赏析

于谨传阅读答案_于谨传翻译赏析于谨字思敬,小名巨引。

为人深沉而有见识,略略浏览一些经籍史书,特别爱好《孙子兵法》。

闲居在家,没有做官的想法。

遇到有人劝时,他就说:“州郡一类职务,向来为人所鄙视的,公卿一类高位,须等待时机。

”太宰元天穆见了后,感叹地说“;真是王佐之材啊!”待破六韩拔陵为首在北境叛乱时,援引蠕蠕作为后援,大行台元纂领兵讨伐,他一向听说于谨的名声,便请他当铠曹参军事,随军北伐。

蠕蠕败逃出了塞外,元纂令于谨追击,前后打了十七场战斗,全部招降了敌军部众。

后来曾率领车骑出塞侦察敌情,突然铁勒部几千骑人马奔驰而来,于谨因为寡不敌众,便将车骑分散开来,让他们藏入树丛深草之中,又派人登山指挥,就像是指挥部众分开的样子。

贼军望见后,虽然也怀疑有伏兵,但他们倚仗人多势众并不害怕,便继续向于谨进逼。

于谨过去经常乘坐两匹骏马,一紫一黄,敌军早就熟悉了,于谨便让另两个人各乘一匹马,突围而出。

敌人以为于谨跑了,争先恐后去追赶。

于谨便集合其余人马,攻击敌军的追骑。

敌军只得逃走,于谨人马因而得以入塞。

正光四年(523),行台、广阳王元深兴师北伐,请于谨为长流参军。

他特别以大礼迎接,派他的世子佛瞓拜迎。

于是,于谨随广阳王打败了敌军主师斛律野谷禄等。

于谨又请求前往敌营中劝降。

于谨懂得几国的语言,便单骑进入敌军营垒,向他们表达朝廷的恩惠和信用,于是西部铁勒的酋长也列河等三万多户均归附朝廷,率领部族进迁。

广阳王和于谨到析郭岭迎接他们。

于谨说:“拔陵的军队还很多,听说也列河等来归附,一定会前来袭击的。

如果被他们先占领险要地方,就难以和他们争斗。

如今我们用也列河作为诱饵,他们必定竞相前来抄掠,我们先设下埋伏等待他们,必定轻而易举地击败他们。

”广阳王听从他的计策。

拔陵果然前来攻击,他们在析郭岭上打败也列河,部众都陷入敌军围困之中。

这时,于谨的伏兵四起,敌军大败,于谨全部收降了也列河的部众。

孝昌元年(525),于谨又随广阳王征讨鲜于礼。

于谨传翻译赏析_于谨传阅读答案的意思

于谨传翻译赏析_于谨传阅读答案的意思

于谨传翻译赏析_于谨传阅读答案的意思于谨字思敬,是河南洛阳人,小名巨弥。

曾祖于婆,任魏国怀荒阵将。

祖父于安定,任平凉郡守、高平郡将。

父于提,任陇西郡守,封荏平县伯。

保定二年(562),由于于谨功勋卓著,追赠于提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太保、建平郡公。

于谨性格深沉,有才识器量,多少读过些经史,特别喜欢《孙子兵书》。

他隐居乡里,没有当官的意思。

有人劝说他,于谨回答说:“州郡之职,从前就被人们看不到眼里;三公之位,必须等待时运来到。

我在郡邑悠闲自得,不过是打发光阴罢了。

”太宰元穆见到他,赞叹道:“真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啊!”后来,破六汗拔陵首次扰乱北部边境,请蠕蠕为后援,大行台仆射元纂率军征讨。

元纂早就听说于谨的名望,任命他为铠曹参军事,随军北伐。

蠕蠕听说大军逼近,逃出塞外。

元纂命令于谨率领二千骑兵追击,直到郁对原,前后十七战,使蠕蠕全部投降。

后来率领轻装骑兵出塞侦察贼军动静,恰好有数千铁勒骑兵突然冲到,于谨知道众寡不敌,倘若撤退必然全军覆没,于是将部下骑兵分散,隐匿在草木丛生之处,又派人登上山顶指挥,好像调度各路兵马一样。

贼人望见,虽然怀疑有埋伏,但仗恃人多,并不害怕,仍然向前推进,逼近于谨。

于谨平时所乘骏马,一匹是紫色的,一匹身黄而嘴黑,贼人早已识得。

于谨派两个人各乘一匹,冲阵而出。

贼军以为是于谨,都争先恐后地追赶。

于谨于是率领余下的军队发动攻击,那些追赶的贼骑急忙逃走,于谨乘机入塞。

正光四年(523),行台广阳王元深训练军队,准备北伐,推荐于谨担任长流参军,对他特别优待,所有计谋都与于谨商议,元深又让他的儿子佛陀拜见于谨,待于谨达到这种地步。

于是与广阳王击败贼酋斛律野谷禄等人。

时当魏末动乱,盗贼纷起,于谨从容地对广阳王说:“从正光年间以来,四海动荡,国家荒残,农商凋敝。

如今殿下奉行仁义,为诛灭群盗而远赴边关,可是盗贼之多犹如蚁聚,假若一味用兵,恐非上策。

于谨愿意仰承大王的威望谋略,前去向他们说明道理,必定不用军队,而可以达到平定的目的。

于谨

于谨

于谨于谨(493—568.5.5),字思敬,小名巨弥,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将领、战略家。

于谨出身官吏世家,六世祖于栗磾为北魏名臣;曾祖于婆为北魏怀荒镇将;祖父于安定为平凉郡守、高平郡将;父亲于提为陇西郡守,荏平县伯。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时,因于谨的原因被追赠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太保、建平郡公。

史称于谨“性沉深,有识量”(《周书·于谨列传》)。

于谨还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法》。

于谨曾隐居不问世事,有人出来相劝,但于谨素有大志,说:“州郡之职,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须待时来。

吾所以优游郡邑,聊以卒岁耳”(《周书·于谨列传》)。

后北魏太宰元穆见到于谨,赞叹地说:“王佐材也”(《周书·于谨列传》)。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二月,柔然饥荒严重,求魏援救,未得满足,遂于四月入魏境剽掠。

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境内)居民向镇将、武卫将军于景请求赈济,遭拒绝,遂怒杀于景。

不久,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居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起义,反抗北魏王的朝统治。

是月,北魏遣行台尚书元孚,携带“白虎幡”(传达帝王诏令的凭据)前往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二镇间,慰问归附北魏的柔然汗国可汗阿那瑰。

当时阿那瑰拥众30万,已在暗中准脱离北魏。

元孚一到,阿那瑰认为叛魏时机成熟,遂拘留元孚,尔后率军南下,进抵平城(今山西大同),又将元孚放归。

北魏闻柔然叛魏并南攻,即派尚书令李崇、左仆射元纂率骑兵10万人,进攻柔然。

元纂久闻于谨之名,遂辟为铠曹参军事,随军北伐。

阿那瑰遂挟胁百姓2000及牛羊数十万头北逃。

李崇领兵追击达3000余里,未及而撤军。

元纂又于谨率骑兵2000,继续追击阿那瑰。

于谨追至郁对原(今地不详),与阿那瑰作战,前后达17次,屡次击败柔然军,尽降其众。

后于谨率轻骑出塞觇候,铁勒部数千骑突然出现。

于谨“以众寡不敌,退必不免,乃散其众骑,使匿丛薄之间,又遣人升山指麾,若分部军众者”(《周书·于谨列传》)。

于谨简介

于谨简介

于谨简介为大统元年,有误,这里以《周书·文帝纪》、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为准),夏阳人王游浪在杨氏壁起兵反抗西魏。

六月,于谨奉命前去征讨,将其擒获。

八月,丞相宇文泰率于谨等12名将领进攻东魏。

于谨为前锋,连克盘豆(今河南灵宝西)、桓农(今河南灵宝),擒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俘东魏军8000人。

闰九月,东魏丞相高欢亲率兵20万还击西魏军,直攻蒲津(今陕西大荔朝邑东黄河渡口),进驻许原(今陕西大荔南)西。

另以司徒高敖曹率军3万进攻河南。

十月初,宇文泰领西魏军于沙苑(今陕西大荔南)设伏,于谨等六军与东魏军力战,大败东魏军。

高欢领残兵渡河北逃,亡失士卒8万余人。

战后,于谨因功进爵常山郡公,增邑一千户。

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七月,东魏兴兵攻西魏,以侯景、高敖曹等领兵围攻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丞相高欢率军殿后。

于谨在次随军出征,并在河桥(今河南孟县西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地区大败东魏军。

于谨因功被拜为大丞相府长史,兼大行台尚书。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三月,稽胡首领夏州刺史刘平据上郡叛,于谨率军将其讨平。

除大都督、恒并燕肆云五州诸军事、大将军、恒州刺史。

入朝为太子太师。

西魏大统九年(543年)二月,东魏御史中尉高仲密因与吏部郎崔暹有隙,被贬任北豫州刺史,遂举州叛投西魏。

是月,丞相宇文泰率军东下,接应高仲密等,并派太子少傅李远为前锋,进抵洛阳(今属河南)。

于谨奉命进攻柏谷(今河南偃师东南),拔之。

三月,宇文泰率军包围河桥(今河南孟县西南)南城。

是时,东魏丞相高欢得知高仲密叛变,即率军10万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下,抵达黄河岸以迎击西魏军。

西魏军作战不利,损失颇大。

于谨遂率其部下诈降,立于路左。

时东魏军正乘胜追赶西魏军,没料到于谨是诈降。

于谨等追骑过后,从后面攻打东魏军,东魏军大惊。

此时独孤信又集结士兵奋战,使东魏军大乱,西魏军这才没有全军覆没,退兵入关(今函谷关,位河南灵宝东北)。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于谨官拜尚书左仆射,领司农卿。

周书简介

周书简介
编辑本段周书特点
体例特殊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西魏史的表述。北齐承东魏,故以东魏 周书
为正统;魏收在北齐撰《魏书》自亦以东魏为正统、以西魏为僭伪,因而于东魏所记甚详,于西魏则斥而不书。正因为如此,所以唐代史学家撰写北齐史,只须上承《魏书》就可以了。然而,撰北周史却无法上承《魏书》,这里不仅有个“正统”观念问题,而且在北魏、北周之间也不能空白了西魏一朝史事。为了表明北魏-西魏-北周这样一个“正统”的继承关系,也为了解决西魏史事在表述上的困难,令狐德棻等便在《周书·文帝纪》中以西魏皇帝年号记事,详细记述了西魏文帝、废帝、恭帝共二十二年的政治、军事大事。《周书》中的一些人物传记,也反映了自北魏末年经西魏至北周的若干史事。其次,是关于后梁史事的表述。《周书·萧詧传》及其众多的人物附传,记载了后梁政权的历史。后梁是梁朝宗室萧詧在西魏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封建小朝廷,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属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传三世,历三十三年(555—587年),灭于隋。应当注意的是,后梁不像陈朝那样可以上承于梁,而且它又是在西魏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不把它的历史写入《梁书》而载入《周书》,这种在体例上的特殊安排,反映了《周书》作者的匠心。
崔仁师
定州安喜人,武德初应制举,授管州录事参军,以荐拜右武卫录事参军。贞观末累迁中书侍郎,参知机务,以罪配龚州。永徽初授简州刺史,卒,神龙初赠同州刺史。
编辑本段全书目录
本纪
本纪第一 - 文帝上 本纪第二 - 文帝下 本纪第三 - 孝闵帝 本纪第四 - 明帝 本纪第五 - 武帝上 本纪第六 - 武帝下 本纪第七 - 宣帝 本纪第八 - 静帝
文笔简劲
《周书》文笔简洁爽劲,为后人所赞许。清人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 周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书于谨列传》
原文: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

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

”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

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

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

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

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

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

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

”广阳从其计。

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

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

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

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

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

”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

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

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

”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

”有司以闻。

灵后见之,大怒。

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

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谨后自以久当权势,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

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
图执政。

护深忧之,密访于谨。

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

”明日,群公会议。

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

”辞色抗厉,众皆悚动。

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

”遂再拜。

群公迫于谨,亦拜。

众议始定。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

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

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

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

谨为人智谋勇毅,善于事上。

名位虽重,愈存谦挹。

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

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选自《周书•于谨列传》
译文:
于谨字思敬,性情深沉,有见识度量,读过一点经史书籍,尤其爱好《孙子兵书》。

太宰元穆看到他,赞叹说:“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出兵北伐,推荐王谨担任长流参军,对他特别礼遇。

当时魏末动乱,群盗蜂拥而起,于谨想要不动用武力,就达到平定他们的目的。

于谨就单骑进入贼兵当中,向他们宣示恩信。

于是西部铁勒的酋长乜列河等人,率领三万多户人家都服罪归附,相随着往南迁徙。

广阳王和于谨去折敷岭迎接他们。

于谨说:“拔陵的兵众不少,他得知乜列河等人前来归附,一定会来拦击。

他如果先占据了险要,就难和他争胜。

如果用乜列河等人来引诱他,然后我们埋下伏兵等待着,一定很容易打败他。

”广阳王听从了这个计策。

拔陵果然前来拦击,于谨的伏兵冲出来,贼兵就此大败。

孝昌元年,于谨又随广阳王征讨鲜于修礼。

适逢章武王元融被鲜于修礼杀害,于是广阳王在中山驻军。

侍中元晏告诉灵太后说:“广阳王徘徊不前,坐观待变图谋不轨。

又有个叫于谨的,智略超人,是他的主要谋划者。

在战乱之际,他恐怕不是陛下的忠臣。

”灵太后下诏命在尚书省张贴告示,招募能抓获于谨的人,答应予以重赏。

于谨听说后,请求亲自到朝廷投案,表白真心。

广阳王答应了他。

于谨就来到布告下说:“我知道这个人。

”众人都问他。

于谨说:“我就是。

”有关官吏得知后上报。

灵太后引见于谨,十分恼怒。

于谨详细地诉说了广阳王的忠诚,并陈述了停驻军队的情况。

灵太后灵太后的怒意逐渐缓解,于是放了他。

于谨自认为长期掌握权势,地位声望隆重,功名既已建立,情愿保住悠闲的生活,就把他所乘的骏马和所穿的铠甲等献上。

太祖明白他的意思就说:“如今大奸之人还没有平定,您怎么能就这样独善其身呢?”就没有接受。

到太祖去世时,孝闵帝还幼小,中山公宇文护虽然接受了太祖的临终遗托,但名望地位向来低下,各位王公大臣们都图谋执掌朝政。

宇文护很是担忧,私下咨询于谨。

于谨说:“我向来蒙受丞相的特别关怀,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以死相争。

第二天,各位王公聚集在一起商议。

于谨说:“中山公受到太祖临终的委托,军国大事,理所当然应该归他掌理。

”说的时候言语神色严厉,众人都被震惊了。

于谨对宇文护说:“您如果统理军国大事,那我们这些人就有依靠了。

”于是向宇文护跪拜了两次。

王公大臣们受到于谨的逼迫,也跟着跪拜
了两次,因此大家的意见才确定下来。

保定二年,于谨因年老,上表请求辞去官职,朝廷没有允许。

到晋公宇文护出兵东进讨伐,仍请求他一同前往,在军事战略上请教他。

天和三年,于谨死在任上,终年七十六岁。

武帝亲自前往吊唁,加授太师、雍州刺史,谥号为文。

于谨为人有智谋、勇敢坚毅,善于为主上效力。

他的名望地位虽然很高,但他更加谦让。

朝廷凡是有军国大事,大多由于谨决断。

于谨也竭尽自己的才智能力,所以在功臣当中,特别受到委用信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