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临床路径
儿科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说明

J18. OOO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一、J18. 000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J18. 000支气管肺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一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临床表现: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
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咳嗽、气促,重症表现为鼻翼扇动、口周和指(趾)端发细及三凹征。
部分患儿两肺可闻及固定性细湿罗音。
叩诊多正常,但当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3.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症肺炎可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及紫缙,并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临床表现时,警惕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 中毒性脑病、胸腔并发症等情况。
4.胸部X线: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 以两肺底部、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可发生局部肺不张或肺气肿。
也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大叶性肺部实变或不张。
5.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一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一般治疗:保持适当的室温(18 —20°C)及湿度(55%)注意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患儿烦躁不安,可给适量镇静药物。
供给充足水分,给热量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支持疗法: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3.抗生素治疗: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选择最佳给药方案,及时、足量、必要时联合应用。
社区获得性肺炎ICU治疗临床路径

社区获得性肺炎ICU治疗临床路径
社区获得性肺炎ICU治疗临床路径说明
1.本临床路径适用于收入ICU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2.机械通气的相关说明
(1)使用机械通气的主要生理指标:面罩纯氧吸入时PaO2<60mmHg,PaCO2>55mmHg;自主呼吸频率大于正常的3倍或小于1/3。
(2)机械通气方式的选择:
①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选择有创通气:氧合指数低于200mmHg;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神志不清醒;胸片显示肺部大片渗出;痰
量多;配合不好。
②有机械通气指针但未达到有创通气条件者可先选择无创通
气。
(3)无创通气改有创通气的指针:无创通气患者出现以上有创通气指针、无创通气下仍PaO2<60mmHg,PaCO2>55mmHg或应用无创
通气较长时间患者氧合仍无明显改善者。
(4)撤机的最低标准:临床情况稳定或改善;FiO2<0.4,PaO2>60mmHg,PaCO2<50mmHg;自主潮气量>5ml/kg;最大吸气
压<25cmH2O。
3.此临床路径每半年评价一次,每一年作一次修订。
4.此临床路径自2008年11月1日起开始执行。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 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
□ 复查胸部 X 线片检查(必要时)
□ 胸正侧位 气分析、胸部 CT、血培养、B 超、D-二 □ 复查病原学检查(必要时)
聚体、感染性疾病筛查(必要时)
□ 有创性检查(必要时)
□ 对症处理
护理 工作
病情 变异 记录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院实验室条件允许且患者可配合的情况下)。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
梅毒、艾滋病等)、血气分析、胸部 CT、D-二聚体、B 超、 支气管镜、肺穿刺等有创性检查等。
(六)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评估患者和特定病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尽快 (4-8h 内)给予抗菌药物。药物选择:根据《社区获得性肺 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 年), 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轻、中度肺炎患者: ①口服或静脉注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第二代头孢菌素 (如头孢呋辛等)、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单用或联用大环内 酯类。②口服或静脉注射呼吸喹诺酮类。 2.重症肺炎患者: (1)当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时: ①静脉注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 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或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或 厄他培南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②静脉注射呼吸喹诺酮 类联合氨基糖苷类。 (2)当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时: ①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
□ 核查辅助检查的结果是否有异常
要 □ 上级医师查房
□ 病情评估,维持原有治疗或调整抗菌药
诊 □ 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进行初始经
物
疗
验性抗感染治疗
□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说明

J15. 700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一、J15. 700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J15. 700肺炎支原体肺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一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年龄为6月-14岁。
2.咳嗽突出而持久。
3.肺部体征少而X线胸片改变出现早且明显。
4.使用青霉素无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5.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升高。
6.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或血清冷凝集滴度>1:32或咽拭子分离支原体阳性,可作为临床确诊的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一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2.对症治疗(如雾化吸入)。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J15. 700肺炎支原体肺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2) C反应蛋白(CRP);3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及心肌酶;44)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5) X线胸片;(6)腹部超声、心电图。
2.根据患儿的病情,必要时做心肌酶谱、细菌检测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 43号)执行(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RP,肝肾功能。
2.胸片。
(九)出院标准。
1.咳嗽明显减轻,一般状况良好。
2.连续3天腋温<37. 3℃o3. X线胸片显示炎症吸收好转。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即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反应不佳的支原体肺炎,包括三方面:(1)病情较重,有肺外并发症,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能控制病情;(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2周,仍有咳嗽,肺部阴影持续无吸收好转;(3)混合其他病原体感染,需要延长住院治疗时间。
肺部感染临床路径

肺部感染临床路径一、肺部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社区起病、免疫缺陷(包括HIV感染、粒细胞缺乏、肿瘤及放化疗、器官移植、接受糖皮质激素及细胞因子拮抗剂)的肺炎患者,或者在院期间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ICD-10:J98.41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I. 免疫缺陷状态,包括HIV感染、粒细胞缺乏、肿瘤及放化疗、器官移植、接受糖皮质激素及细胞因子拮抗剂。
II.医院获得性肺炎定义为住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指气管插管/切开和机械通气48小时后发生的肺炎。
III.临床诊断依据同社区获得性肺炎:(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脓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啰音。
(4)外周血白细胞(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但需要注意:(1)咳嗽、脓痰是肺部感染主要症状,但可能因咳嗽反射受抑制而不明显;在机械通气患者可仅表现为缺氧加重、呼吸支持条件提高或人机不协调。
(2)在因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基础疾病导致机体反应性减弱的患者中,发热或白细胞升高等表现可不明显。
(3)肺实变体征和(或)啰音的诊断意义较小。
IV. 胸部影像学检查新出现或进展的肺部浸润性病变。
符合以上I+II+III中任何1项和(或)IV,并除外肺不张、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基础疾病肺侵犯、药物性肺损伤、肺栓塞和ARDS等。
应当注意的是,粒细胞缺乏、严重脱水患者并发HAP时X线检查可能阴性;正压通气模式对胸部影像学可能产生影响;接受机械通气、脓痰增加但影像学表现阴性,可诊断气管-支气管炎而不一定诊断肺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2018年版),《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6年版)1.支持、对症治疗。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胸部CT、D-二聚体、血氧饱和度、B超、有创性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
2.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肺炎临床路径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 J13-J15,J18)(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1.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2. 发热;3. 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4. 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5. 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建立临床诊断(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1. 支持、对症治疗;2. 经验性抗菌治疗;3. 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ICD-10 J13-J15,J18);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满足入住普通病房治疗标准(见下),无重症肺炎表现者,进入路径。
满足下列标准之一,尤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并存时,建议进入普通病房:(1)年龄≥65岁。
(2)存在以下基础疾病或相关因素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肾功能不全;恶性实体肿瘤或血液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吸入性肺炎或存在容易发生吸入的因素;近1年内曾因CAP住院;精神状态异常;脾切除术后;器官移植术后;慢性酗酒或营养不良;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
(3)存在以下异常体征之一:呼吸频率≥30次/min;脉搏≥120次/min;动脉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体温≥40℃或<35℃;意识障碍;存在肺外感染病灶如败血症、脑膜炎。
最新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发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多急骤,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症状,小婴儿常伴拒奶、呕吐、腹泻等;2.肺部体征:早期或小婴儿可不明显,后期可闻及中、细湿罗音;重症病儿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增快超过40次/min;可出现点头呼吸、三凹征,口周、指甲青紫。
叩诊可呈浊音。
听诊两肺可闻及中、细湿罗音。
若有病灶融合扩大,可闻及管状呼吸音;3.合并心衰时患儿脸色苍白或发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加重,呼吸频率超过60次/min(除外体温因素)或出项奔马律及肝脏短时间内迅速增大;4.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5.胸部X线摄片或透视见肺纹理增粗,有点状、斑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病灶。
若病程较长大于2周、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行肺CT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 一般治疗:患儿宜减少活动,室内空气清新,饮食宜清淡。
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或新鲜全血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2. 病原治疗:初始治疗是经验性的,不能因等待病原学检测而延误治疗。
根据病情或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选择最佳给药方案,及时、足量、必要时联合应用;3. 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雾化治疗,防治水、电解质失衡;4. 重症患儿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酚妥拉明,酌情加用阿拉明或多巴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及肺间质等在内的炎症。肺炎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细 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及其它病原体所致肺炎。细菌性肺炎又 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本临床路径实施对象专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一、路径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 1、符合肺炎诊断标准。 2、年龄》18周岁。 排除标准: 1 、合并肿瘤或其它可能影响治疗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2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3 、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 4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二、中医诊断: (一)诊断标准 细菌性肺炎属于中医“风温肺热病”、“咳嗽”等范畴。 1 、 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但以春季及冬季为多的外感热病。 2、 病急骤,初起即见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表现。 3、病变过程中,由初起邪犯肺卫转变为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后期呈现肺胃阴伤证候等表 现。 (二)辩证分型: 1 、邪袭肺卫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口微渴,舌 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发热,畏寒,少汗,无口干,周身酸痛,咳嗽,咯白稀痰,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夏日起病,发热,汗出热不解,头昏重胀痛,身重疲倦,胸 闷,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痰热壅肺: 身热,汗出,咳嗽,咳痰黄稠,或痰呈铁锈色,或伴有胸闷痛,口干欲饮, 舌红苔黄,脉滑数。 3、痰浊阻肺: 咳嗽,咳声重浊,胸闷,咯白粘痰,常伴有疲倦,纳呆,腹胀,大便溏。舌 淡红,苔白腻,脉滑。 4、正虚邪恋: 疲倦乏力,少许咳嗽,少痰,纳呆,腹胀。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三、西医诊断标准 (一)肺炎诊断标准 1 、新近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4、 血常规: WBC>10 X 109/L或<4 X 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 胸部 X 线检查显示片状、班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 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 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 2
(二) 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 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本临床路径专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细 菌性肺炎患者。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 48h后在医院(包括老人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三) 危险因素: 1、 年龄大于65岁; 2、 COPD、肺癌等基础肺疾病; 3、 糖尿病; 4、 慢性心、肾功能不全; 5、 吸入或易导致吸入因素; 6、 近一年内有因 CAP住院史; 7、 精神状态改变; 8、 脾切除术后状态; 9、 慢性酗酒和营养不良。
(四)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重症肺炎: 1、 意识障碍; 2、 呼吸频率>30次/min ; 3、 PaO2<60mmHg,Pa02/Fi02<300,需行机械通气治疗; 4、 血压 <90/60mmHg ; 5、 胸片显示双侧和多肺叶受累,或入院 48h内病变扩大》50% ; 6、 少尿,尿量<20ml/h,或<80ml/4h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
四、中医治疗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中医特色疗法
邪袭肺卫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 减 拔火罐
痰热壅肺 清热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合苇茎汤加 减 中药贴敷丰隆穴、神阙穴 痰浊阻肺 化痰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 减 中药贴敷肺俞、天突穴 正虚邪恋 扶正祛邪 生脉散或沙参麦冬汤或 竹
叶石膏汤或六君子汤 中药贴敷肺俞、天突穴 或丹
参针穴位注射或静滴
五、中成药(根据功效选择一至两种) 1. 清热化痰药:蜜炼川贝枇杷膏、痰热清针,醒脑静等。 2. 温化痰饮药:祛痰止咳颗粒等。 3. 祛风解表药:小柴胡颗粒等。 4. 活血祛瘀药:丹参酮针,川芎嗪,复方丹参丸等。 3
六、其他专科特色治疗(根据病情选择一至两项): 1、红外线照射 适应症:肺部感染,可促进病灶吸收。 2、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方:大黄 30 芒硝 30 厚朴 30 枳实 30 适应症:伴有腑实患者。
七、西医治疗 1、抗感染治疗 (1)青壮年、无基础疾病者: 常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细菌加非典型病原体)等。 抗生素治疗:可选用:第一代头孢类或第二代头孢类药物、青霉素、喹诺酮或加用大环内 酯类。 (2)老年或有基础疾病者: 常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包括 DRSP)、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包括非典型病原 体)、肠道革兰氏阴性菌、 吸入性肺炎 时常见厌氧菌感染、军团菌、其它。 抗生素治疗:可选用:第二、三代头孢类、 ?-内酰胺类 /酶抑制剂或联合大环内酯类、氟喹 诺酮。 2、对症处理: ( 1 )祛痰药: 痰液较多时可选用祛痰药物,常用的药物:氨溴索、羧甲司坦、吉诺通等。 ( 2 )解热药: 诊断明确后,对高热病人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理降温,注意不能常规使用退热药而 影响对病情和治疗效果的观察。 ( 3 )镇咳药: 剧烈咳嗽、无痰或少痰,而严重影响休息者可临时应用镇咳药物,通常避免使用镇咳药 物。 ( 4)痰液引流:吸痰、必要时气管镜灌洗治疗。 ( 5)减轻气道高反应:感染后期部分患者存在干咳明显,可予顺尔宁、酮体酚口服。
八、健康教育 1、 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对病情有合理的认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 指导排痰。 3、从饮食上指导服用化痰食物。
九、疗效判断标准或出院标准4
1、症状明显好转; 2、血常规复查正常; 3、胸片提示肺部炎症吸收好转。 符合以上 3 点,给予出院。
附:质量控制指标 一)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二)病原学诊断:住院 24 小时以内,采集痰培养。 三)入院 4-8 小时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 四)起始抗感染药物选择。 五)初始治疗后评价与处理。 六)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肺炎的健康教育。 七)中医辨证用药。 八)特色疗法的应用。 九)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5
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中西医结合 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细菌性肺炎 患者姓名: _______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___________ 住院号: 住院日期:_年_月_日 出院日期:_年_月—日 标准住院日_10 天 日 期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4天 住院第4〜6天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和体格检 查 □ O完成病历书写 □ O筛选相关检查 □ O明确西医诊断 □。明确中医诊断及证 候
□ O上级医师查房 □ O分析检查结果 □ O明确中医诊断及证候 □。评估有无并发症 □ O评估有无退出路径指 征 □ O明确下一步诊疗计划 □ O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 录
□ O上级医师查房 □ O分析检查结果 □ O评估中医证候变化情 况 □ O评估加重因素、并发 症缓解情况 □ O评估患者主要症状有 无改善情况 □ O评估有无退出路径指 征 □ O完善治疗方案 □ O完成查房记录
医 嘱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二级护理 □O
饮食医嘱 □O抗生素(□静脉 □ 口
服) □。祛痰治疗(□中成药 □西药□机械排痰) □O中医特色治疗 □。红外线照射治疗 临时医嘱: □O血常规、急诊生化、 凝
血三项 □O尿常规、粪便常规+ 潜
血 □O生化全套、c-反应蛋 白
□O痰涂片革兰氏染色
□ O痰培养+药敏、PPD试 验 □ O痰找TB菌、痰找真 菌 □O血清结核抗体
□O肺炎支原体抗体
□O胸片
□O心电图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二级护理 □O饮食医嘱 □O抗生素(□静脉 □口 服) □。祛痰治疗(□中成药 □西药□机械排痰) □O中医特色治疗 □。红外线照射治疗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二级护理 □O
饮食医嘱 □O抗生素(□静脉 □口
服) □。祛痰治疗(□中成药 □西药□机械排痰) □O中医特色治疗 □。红外线照射治疗 6
□ O腹部B超、泌尿系B 超 □。支持治疗
中药 处方 □O中医辨证治疗 □O中医辨证治疗 □O中医辨证治疗
并发 症处 理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对症 治疗 □。有
□。无 □O有 □O无 □O
有
□O无
护 理 工 作 □O进行入院宣教 □O排痰指导 □O病情监测 □O执行相关医嘱 □O病情监测 □O日常生活和心理护理 □O进行饮食宣教 □O执行相关医嘱 □O病情监测
□O日常生活和心理护理
□O进行疾病宣教
□O执行相关医嘱
病情 变异 记录 □O无 口0有,原因: 1. 2. □O无 口。有,原因: 1. 2. □O无 口。有,原因:
1. 2. 签名 主管护士签 名: 时间: 主管护士签 名: 时间: 主管护士签 名: 时间:
主管医生签 名: 时间: 主管医生签 名: 时间: 主管医生签 名: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