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合集下载

胡 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 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在翻开《胡适为什么读书》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如此深入地思考过读书这件看似平常却又蕴含无尽深意的事儿。

胡适先生对于读书的见解,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求知路上的迷茫角落。

他说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是为了提升自我。

这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那些懵懵懂懂的读书时光。

记得小时候,我最初接触书籍,完全是出于好奇。

那一本本有着五颜六色封面的童话书,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宝藏,吸引着我去探索。

我会为了白雪公主的遭遇而揪心,也会为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欢呼雀跃。

那时候的读书,纯粹是被故事中的情节所吸引,跟着主人公们经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冒险。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对于我来说,不再仅仅是有趣的故事。

我开始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试图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有一段时间,我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于是读了好多关于天文的书籍。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本书里详细地介绍了各个星座的特点和它们背后的神话故事。

我常常在夜晚,仰望着星空,试图找到那些书中提到的星座,想象着那些遥远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

读着胡适先生关于读书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的观点,我深有感触。

就像那次我读了一本关于不同国家文化的书,里面介绍了各个国家独特的风俗习惯、美食和传统艺术。

我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领略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

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读书是如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让我们能够在小小的房间里,就能了解到地球另一端的精彩。

而且,读书还让我学会了思考。

以前,我对于很多事情都是想当然,从未深入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开始思考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

比如在读历史书籍时,我会思考为什么某个朝代会兴起,又为什么会衰落;在读小说时,我会思考人物的行为动机和他们所面临的选择。

胡适先生说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有判断力,这点我也在自己的生活中有了深刻的体会。

曾经,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健康养生的文章,说得头头是道。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我的母亲》是胡适先生所著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母亲的深情回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高尚品质。

在这篇散文中,胡适先生深情地描绘了母亲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高尚品质。

首先,胡适先生通过对母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母亲的伟大和高尚。

他在文中写道,“她的一生,全是为了别人,为了我,为了父亲,为了亲友,为了她所认识和所不认识的人。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母亲为他人付出的伟大精神。

母亲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为家庭、为子女、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默默地付出,从不求回报,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感动和敬佩。

其次,胡适先生在文中对母亲的细致描绘,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他写道,“她的手总是这样忙碌,忙碌得总是不够用。

她的眼总是这样忧愁,忧愁得总是不够看。

”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对子女的深情关怀。

母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温馨的家庭,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子女的成长,用自己的心灵滋润着子女的心田。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永恒的,这种伟大的母爱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最后,胡适先生在文中对母亲的深情回忆,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他写道,“她的一生,全是为了别人,为了我,为了父亲,为了亲友,为了她所认识和所不认识的人。

”这句话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敬仰。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高尚。

这种伟大的母爱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

总之,《我的母亲》这篇散文通过对母亲的深情回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高尚品质。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高尚。

这篇散文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高尚,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情关怀和无私奉献。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高尚。

胡适我们所应走的路读书笔记

胡适我们所应走的路读书笔记

胡适我们所应走的路读书笔记《我们所应走的路》是胡适先生的一篇著名演讲,他在此演讲中提出了他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

以下是我为你写的关于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1. 人生规划的重要性:胡适强调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计划,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

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因为现在的人们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

通过制定明确的人生规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2. 科学思考方法:胡适在演讲中提到了科学思考方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的思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世界,避免受到偏见和主观性的影响。

科学的思考方法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通过科学的思考方法,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胡适认为,个人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他强调了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应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也非常重要,因为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4. 人生的选择与决策:胡适认为,人生的选择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他强调了选择和决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一点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很多选择和决策,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才能走向成功和幸福。

以上是我对《我们所应走的路》的读书笔记。

这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让我认识到人生规划、科学思考方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生的选择与决策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这篇笔记也能对你有所启发。

胡适我的母亲经典读后感(5篇)

胡适我的母亲经典读后感(5篇)

胡适我的母亲经典读后感(5篇)胡适我的母亲经典读后感 1小学的课本里,总是有这样的描写:“父亲或是把孩子打得鼻青脸肿,或是一个劲往孩子脑子里塞大道理,讲得儿女涕泪横流。

然后孩子们用力地点头,发誓从此好好学*,报效祖国”。

从《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到《落花生》,再到那篇钓大鱼放大鱼的文章,父亲总是充当了主角,母亲的戏份委实不多。

作为一个单亲家庭中的母亲,胡适母亲的戏份一下子重了许多。

既是慈母,又是严父,还是严师,颇有些人格分裂的架势。

但即使是这样的重任,她也担了起来。

就像鸡妈妈保护雏鸡,在别人眼中很伟大的事情,在她眼里是天经地义的,尽管没有人强迫她去这样做。

胡适母亲的“慈”,在文章中并没有太多展现,倒是罚起胡适来“心狠手辣”,也许是因为胡母觉得父亲的角色要比母亲重要?或者是她认为自己就应该严格管教儿子,让他离开了自己也能独立生存?我们不得而知。

“严”与“慈”,就像冰与火一样对立,却同时在胡适的母亲身上体现,为什么?其实,“严”并不意味着束缚,“慈”也绝非放纵,“严”也是“慈”的另一种体现,就像风筝上的线,它从未刻意束缚你,当你觉得被束缚时,只是因为你走错了方向。

所谓“严”与“慈”,其实都是那根细线,只是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感受。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我在书中读到的一段影评一样:“善恶本身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你以为善恶分隔很远,差别很大,其实它们一直都紧密联系着,它们是天生的双生子。

关于它们,只差了一个转身。

”这段话原本是在评论《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蝙蝠侠与小丑。

但有时,善恶与严慈是一样的,当你看到胡适母亲的严厉外表时,总觉得她缺少慈爱,而实际上,“严”与“慈”,有时只差了一个转身。

胡适我的母亲经典读后感 2哲人说,母爱是最无私、最珍贵的爱!诗人说,母爱是最动人、最伟大的爱!笔者说,母爱是最勇敢、最无畏的爱!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他的母亲从小就变成了寡妇,不仅要管教自己的儿子,还要照管他那死去的丈夫所留下来的,自己还要大的“孩子”。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真的是感触颇多呀!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胡适先生提出的那些观点,就像是一道道光照进了我心里。

他说要不用陈词滥调,这可太对啦!想想咱们平时看的那些文章,动不动就是老一套的话,多无聊呀!就像天天吃一样的饭菜,早腻歪了。

所以呀,写东西就得有点新意,别老是翻那些旧账。

还有提倡用白话文,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想法!以前那些文言文,虽说很有韵味,但是太难懂啦,感觉就像隔着一层雾看东西。

白话文多好呀,简单明了,人人都能看懂,能把心里想的直接说出来。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自己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以后我写东西的时候,可得记住胡适先生的这些话,不能再随随便便应付啦。

要让我的文字变得新鲜、有趣、大家都能喜欢!这《文学改良刍议》可真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我得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文学之路越走越顺!《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文学改良刍议》的感受哦!哇塞,刚翻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有点小紧张,怕自己看不懂。

但没想到,越看越有意思!胡适先生说文学要改良,我举双手赞成!就说那不用典吧,以前好多文章里都是各种典故,读起来费劲不说,还感觉作者在故意显摆学问。

其实啊,能把平常的话说明白,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那才叫厉害呢!还有主张不讲对仗,这可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为了对仗工整,有时候硬凑词句,反而失去了本意。

简简单单、自自然然地写,多好!而且呀,他提倡的新文学形式,让我觉得文学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就好像文学从神坛走下来,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和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啦。

读完之后,我就在想,以后我也要大胆地尝试新的写作方式,不再被那些旧规矩束缚。

要写出属于我自己风格的文字,让大家读起来觉得亲切、舒服。

这《文学改良刍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文学的新大门。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3071字)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论述,就像跟一位亲切又睿智的长者聊了一场天,心里满是收获和感慨。

胡适先生对读书那可是推崇备至啊。

他一说,我就觉得读书这事儿可太重要了。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的这个大迷宫里乱转,读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把把神秘的钥匙。

每一本书都可能是打开一扇新门的钥匙,门后面藏着不一样的风景,可能是古代那些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宝藏,也可能是远方陌生国度里奇妙的文化风情。

我以前读书呢,有点像小猫钓鱼,三心二意的。

看了胡适先生的话,才知道读书得有计划、有方法。

他说读书要博,就像吃饭不能挑食一样,啥知识都得往脑袋里装点儿。

不能只看那些轻松有趣的小说,什么历史、科学、哲学的书都得涉猎。

这就好比吃菜,光吃肉可不行,蔬菜、粗粮都得搭配着来,这样身体才健康,脑袋里的知识体系才全面呢。

说到人生,胡适先生的话也像一道光照进了我心里那些模模糊糊的角落。

他的意思好像是说,读书和人生就像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过人生,而人生的经历反过来又能让我们对书里的东西理解得更深。

以前我老是觉得人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呗,可胡适先生让我明白,读书能给人生指引方向。

那些从书里汲取的智慧就像指南针,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悄悄在耳边告诉我们该往哪儿走。

比如说,当我读到那些英雄人物的传记时,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会激励我,要是我在生活里遇到了挫折,就会想:“人家那么难都挺过来了,我也能行!”而且啊,胡适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清澈又充满活力。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给你讲大道理,而是像朋友一样,用很平实的话语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他让我觉得读书不是一件苦差事,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读了多少书,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想法。

胡适先生说的读书之道,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好像有点难做到了。

现在书太多了,网络上的信息更是像洪水一样涌来,要做到像他说的那样广泛而深入地读书,还真得有点定力。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读《差不多先生》有感(精选16篇)读《差不多先生》有感1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胡适先生所著的《差不多先生传》一文,文章幽默讽刺,令人捧腹,印象深刻。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

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胡适大师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可谓栩栩如生:他的相貌和我们长的差不多,经常说着差不多的话语,做着差不多的事情,他把“差不多”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一以贯之,名噪一时。

读完会心一笑之后,合书而思,我的心中却久久难以平静。

生活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差不多”故事纷至沓来……我们时常做着差不多的事情而不以为意,殊不知,自己的人生已经被钉入到了差不多的魔咒中,差不多着就已经差了很多;而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任由“差不多先生”滋生,则可能动摇企业的根本。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说:“魔鬼总是躲在细节里”,作风精益求精的管理者会在问题解决的工作环节,一步一步进行拆解,寻找最为精确的答案;而差不先生却在问题症结刚有一些眉头的时候,就匆匆将工作结案,为公司的日常经营埋下了不定时诈弹,一复一日,年复一年,侵蚀着精益求精的管理者所创下的经营成果。

改掉“差不多”陋习,努力成为企业的一道“差不多”的事项防护墙,是每位职业经理人应尽的义务。

要成为企业的一道“差不多”事项“防护墙”就要从自身和身边的每一滴小事做起,时刻以“精益求精”原则,以“严于律己”的工作态度,多思、多想、多看、多作,不放过任何因“差不多”可能造成的工作疏漏,将“差不多”造成的隐患遏制在萌芽的状态中。

我们要知道,也许你现在自我感觉差不多还能过的去,但是也许:“差不多”着,你的生活就在差很多的质量上度过了;“差不多”着,你就再也追不上别人的脚步了……是时候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
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但凑巧的是都生在一个时代。

我想这不是巧合吧。

这需要历史条件,也需要政治文化氛围的。

现在中国,我想再过一百年也出不了这样的时代的。

胡适这样的学术天才依然在大陆被很少人知道就是佐证。

钱学森去世前发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

我想钱老心里应该有答案吧。

想想那个时候,蔡元培,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等,在北大任教时,即使生活再拮据,也是认真做学术研究,认真教授学生的。

现在呢,教授们都在干什么呢?我想起可笑的一件事,我在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老师讲解中国每年由于偷税漏税而损失大量的税收,举了一个例子。

说是中国法律规定,年薪12万以上的实行个人所得税自动申报制。

而现在不说别的,就大学的教授,除了正常的工资,所赚的外快超过12万很多很多,但是有几个傻了去申报啊。

(老师的原话)。

真是可笑。

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尊重老师了,而是老师自己在透支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可尊重的东西。

这样的教授能拿到诺贝尔奖,鬼才相信。

拿到福布斯奖,我看到有可能的。

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是分不开的。

我前面所说的,胡适随便一个讲义都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著作,那下面听课的人呢。

在接受大师教导的学生,能不优秀吗?至少比现在只教怎么赚钱,怎么考试的优秀吧。

人家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我们是恶性循环,会点算数的代数加减一下,就知道差距了。

我在看邹韬奋的日记时,看到邹韬奋的一点小愤慨时我笑了。

他在教授学生英语的时候抱怨说“现在很多老师,只知道照着课本逐字逐句的翻译,这种几十年前的教育方式怎么能教好学生”。

哈哈。

他说这就话可是差不多一百年前的事了吧,可我们现在用的还是他所说的几十年前的教育方式在
教。

真他妈讽刺。

中央刚刚承诺说,到2012年,教育经费投入将达到GDP的4%。

我希望这些钱不只是让那些老师,学校多捞了些钱,而是真真正正的用到了学生和提高中国教学质量上来。

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

就是在国民党逃到台湾后,有人请胡适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一个强大的反对党,来建立一个更民主的“国家”时,胡适也是说,我年轻是无心政治,也没有组织政党,现在更不会了。

不知胡适先生是不想,还是“蒋总统”不同意。

胡适虽然口口声声说着什么不热衷政治,可他的一生始终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

胡适在学术上绝对是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的,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绝对是里程碑的著作,即使在大陆被封杀,他的这部书依然在历史课本上有一席之地。

可是他在国家政治的认识上,我怎么总感觉他是,不能说是后知后觉了,因为他到死都是不觉的。

他在美国多年,推崇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

可是当国民党镇压共产党的时候,他也没说什么啊。

在他的意识里,国民党政府是正统的政府,那么政府说谁是贼,谁就是贼了。

胡适认为,组织政党,你当然可以了。

但是你不能有武装。

可是你这有武装的政党实在是让人指望不上啊。

我们和你合作,你却残酷的镇压。

日本打进来了,你却“壤内必先安外”。

胡适在政治上很有攀附蒋介石的嫌疑。

蒋介石让你闭嘴,你就会“为了缓和压力”闭嘴。

但当你的好朋友陈独秀被抓时,老蒋也没给你面子,放了他啊。

最多就是让你探望探望。

在政治上,我认为蒋介石比胡适强不知多少倍了。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从民族大义出发,发动了西安事变。

而我们胡适先生这时的民族精神来了,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你张学良居然发动兵变,如果蒋委员长有什么闪失,你就是民族的罪人。

当然,国民党高兴了,胡适是名人,是有影响力的人。

他们不会错过这个好几会,于是他这篇文章就被国民党飞机空撒在西安上空。

可是胡适先生,你过得是很舒服,但难道你没看到东北三省的人们是怎么在水生火热中挣
扎的吗?而且张学良的要求很简单,只是每个正常中国人都应该有的想法------
打日本人,打侵略者。

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有脸的人物,但在大陆已被毛泽东定位蒋介石的头号帮凶。

所以他肯定跟拥护蒋介石了。

当然可能这只是他的政治策略,但就这在思想上,他已经和历史上那些大师相差甚远了。

中国建国后,他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用我的道义支持“蒋总统”。

我不知道他所说的道义是什么。

胡适也应该算是历史学家了吧。

他就没有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分析为什么日本刚投降时,共产党的人数不如国民党,武器不如国民党,威望不如国民党,可就在短短的三四年间打败了他。

最近我在看中国的南北朝历史,那是一段朝代更迭频繁的历史,但是有一点相似,就是更善待人民的朝代,生存时间更长。

而国民党就败在了这一点。

当然,我所知道的共产党更爱民,都是从共产党人编的书中看到的。

可能有一些虚假成分。

但是历史反证了,共产党肯定比国民党表现得好。

日本投降后,执政党应该是国民党,可战后,国民党不是积极建设国家,而是不顾国人反对发动内战,这在开头他已经输给了共产党。

得人民者得天下!这是铁的定律。

这在今天也是一样的。

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在中国这个人民有时可狭义的指农民。

人们常说,民福国安。

可中国现在是国富民穷,这样是很难安定的。

现在的中国不仅,经济总量在一个一个国家的赶超,贫富差距也是在一个一个国家的赶超。

当富二代在开着名车撞死一个又一个人的时候,农民工也是在由于经济的压力一个又一个的跳楼。

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十分的爱国,可是当农民为没钱治病而绝望时,当大学生工作后,每月看着自己连一平方房子也买不到的工资时,我想他们很难在脑子中想到爱国两字。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我们也希望政府努力的步伐能不能再大些。

每年借给美国让美国人享受高额福利的钱能不能抽一部分给自己的国人也享受一下,每年用纳税
人的钱公款消费的钱能不能挪用一点让贫穷的纳税人生存一下。

让胡适梦想的自由民主,能够真正在中国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