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1
登鹳雀楼古诗全文

登鹳雀楼古诗全文《登鹳雀楼》是中国唐朝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著名古诗,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绝唱,也是文学名篇,传诵盛行于民间。
该诗全文共有五句,其内容刻画的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欣赏宏伟的景象,情感激情澎湃。
诗中提及的鹳雀楼就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一般三四层楼的结构,犹如一座小型城堡或宫殿。
让人惊叹的是,王之涣站在鹳雀楼,可以看到五湖四海的景色,蕴含着宏大气势。
全诗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更上一层楼”,指的就是站在鹳雀楼上,可以远眺五湖四海的壮阔景象。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暗指诗人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越过鹳雀楼,望向更远更广阔的世界。
诗中“黄河入海流”一句,则描绘出一幅宏伟壮丽的全景画面。
黄河之巨,浩浩汤汤,一路向东南方流入大海,尽显浩瀚大气。
这里特别强调黄河,是因为它不但长着中国的水脉,也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深厚基础,其人文价值远超一般河流,为当时的文明新生力量。
在《登鹳雀楼》这首诗中,王之涣运用凝练简洁的词藻,描绘出无尽的蔚蓝天空,景色远大,气势磅礴,激发出诗人心中历久不衰的感慨,更展现出宏大的中国文化底蕴。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对登鹳雀楼的场景描写,因其明媚、慷慨之气而被首屈一指,而且那扇窗更凝聚着诗人内心的深沉思索,反映出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外,这首诗更象征着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召唤宏观视野的愿景。
王之涣此文的创作,也象征着他对周遭的自然环境所有的思考,以及他对青年一代的期待。
因此,《登鹳雀楼》应成为人们持续追求精神追求的符号,从而启发人们不断发展宏观视野。
如今,《登鹳雀楼》虽已有上千年历史,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仍不曾衰败。
这首诗更被当今社会群众看作是追求理想、追求梦想、奋勇向前的一面镜子,从而对青年一代激励着,令其时刻笃信理想,勇于攀登新的高峰。
综上所述,《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也象征着一种精神追求,无论是诗人王之涣的追求,还是当今社会大众的追求,都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启发与感悟。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作者是王之涣。
先来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白日依山尽”,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缓缓西沉。
这里的“白日”指的是夕阳,“依”就是依靠、依傍,“尽”则是消失、落下的意思。
想象一下那画面,一轮红彤彤的落日慢慢地消失在山的那头,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奔腾而去。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气势磅礴,一路汹涌向前。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眺,看到黄河滚滚东流,那种壮阔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前两句诗,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黄河东去,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河画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欲”是想要的意思,“穷”在这里不是贫穷,而是指尽、达到极点。
诗人想要看到更远更辽阔的景色,那就得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不仅仅是在说登高望远的实际行为,更是一种富有哲理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想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就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状况,要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朴素而又富有韵味。
诗人用短短二十个字,就把鹳雀楼周围的壮丽景色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前两句的写景,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后两句的抒情和说理,自然而然,毫不突兀。
再从诗歌的意境来说,它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时空观。
白日西沉,黄河东去,这是时间和空间的交织。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这首诗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被广泛传诵,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借鉴了这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哲理的手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鹳雀楼》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绩,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挑战更高的目标。
《登鹳雀楼》拼音 注释

登d ēn ɡ 鹳ɡu àn 雀qu è 楼l óu
唐t án ɡ·王w án ɡ之zh ī涣hu àn
白b ái 日r ì 依y ī 山sh ān 尽j ìn ,
黄hu án ɡ 河h é 入r ù 海h ǎi 流li ú。
欲y ù 穷qi ón ɡ 千qi ān 里l ǐ 目m ù
,
更ɡèn ɡ 上sh àn ɡ 一y ì 层c én ɡ 楼l óu。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古诗《登鹳雀楼》译文

古诗《登鹳雀楼》译文 《登鹳雀楼 》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王之涣 的一首五言绝句。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古诗 《登鹳雀楼》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是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需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而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 思。
6.穷:尽,使达到了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 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 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 写水写得景象壮观, 气势磅礴。
1/6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 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 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 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 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 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 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 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 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赏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王之涣是盛唐时代杰出诗人,其诗造境极为深远,虽说作品仅存绝句六首,但影响极大。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传说常有鹳雀在此栖息,故名。
其楼体壮观,气势雄伟。
楼共有三层,结构奇特,前瞻中条山,下临黄河水。
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常到此登高赋诗,并留下许多佳作。
王之涣这首诗,即为登临时挥笔写下的传诵千古的艺术珍品。
诗中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时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短短二十字,囊括天地,浓缩古今,摘日揽山,挽河控海,情景并用,虚实相生,既描绘了雄浑壮阔的登楼之景,又抒发了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拈于口头诵之,则音韵流走,快人耳目;含于心扉品之,则余味不尽,如蜜灌心。
在中国,提起此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2011年,中华书局依据历代选本入选唐诗、历代评点唐诗、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四个方面的数据,在唐诗排行榜上将此诗列为第四。
清代朱子荆更在《增订唐诗摘钞》中称此诗:“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可见其知名度之高和影响力之大。
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
”这首诗干净利落,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融为一体,使之浑化无迹。
山岳为天下之至秀,河海为天下之至通。
前两句写登楼时所见,属实写,为后两句说理作形象上的铺垫。
继而由实向虚,后两句写登楼时所想,是在前两句基础上的延伸,是在写景后的艺术升华,属虚写。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第一句写太阳,写的是仰望,写的是远景上景、由东向西飞动之景,是眼前景。
登鹳雀楼四首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五首·其一》
九天上、黄河滚滚浪沙秋。
斜风漫卷九曲处,人上西楼,寒夜望苍穹!可怜荏苒万物,海棠镜里朱颜瘦。
曾几何、王子佳人愁?弄月妆前洒清秋,紫纱帐里,春梦还依旧。
夜闻风雨踏归舟,等不到白霞收!
《登鹳雀楼五首·其二》
归来兮明月,还与解我忧!独上高楼凉初透,昨夜春闺梦里愁。
隐隐一江水,尽在人归后。
可怜踏歌处,寂寞人空瘦!落尽千帆终不是,平沙孤月水悠悠。
云霞落花径,江湖傍晚秋。
《登鹳雀楼五首·其三》
人散处、斜倚望江楼。
依依风前堤上柳,玉人堪比黄花瘦。
黄花瘦,夕阳古道红颜皱。
莫独留、危楼白发愁。
寒江冷落苦焉留,倒把那离人湿透。
人湿透,寒月凝云夜微昼。
《登鹳雀楼五首·其四》
长嗟悼,万古悲流!千里江山无限恨,三秦五岳憾高秋,怎点那、蒲州渡里忧?横断长河,紫台朔漠,凤阙夜长休!
回首是,鹳雀楼头,玉彻雕鞍挥眼处,总总是风尘烟就,奈何叹、佳人风满袖。
月缺飞花,章台粉泪,汉唐也东流!。
古诗登鹳雀楼全诗句

古诗登鹳雀楼全诗句 引导语:《登鹳雀楼 》这首古诗 相信很多人都学过,那么有关《登鹳雀楼》的全诗哪里有呢?要怎样赏析? 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 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这写的是登楼望见的 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1/6极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 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 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 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 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 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 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 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而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 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登鹳雀楼的古诗解释

登鹳雀楼的古诗解释 导语:《登鹳雀楼 》一诗不管是王之涣 作或朱斌作。
无疑已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以下是小编為大家分享的登鹳 雀楼的古诗 解释,欢迎借鉴!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写作者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作者运用极 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 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 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 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 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作者身在鹳雀 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作者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 称太阳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 的光辉, 此时显得更加暗淡, 所以作者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文解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
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
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
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
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诗人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