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二章第四课 光的反射
第4课 《光的反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教学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纸盒游戏,推测光的传播的路线。
1.教师出示纸盒,学生通过小孔,第一次观察纸盒内的物体。
2.打开纸盒上的小门,学生通过小孔,第二次观察纸盒内的物体。
3.学生试着解释两次实验不同现象的原因。
4.教师追问光的传播路径,学生推测。
二、演示实验,感知光的反射的现象。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进行演示实验。
2.学生上台实验、观察现象并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教师呈现光的传播路径,并板书揭题。
三、打靶活动,探究光的反射的规律。
(一)平面镜打靶活动1.教师出示打靶装置,引导学生思考打靶的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打中靶心时光的路线图,教师板书。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成功打靶的方法:调整和改变了什么?5.教师追问:“为什么射入的光方向改变了,就可能打中靶心?”学生提出猜想。
6.教师启发学生并演示记录光的路线图的方法。
7.教师提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
8.各组展示实验记录单,并汇报实验发现。
9.生生研讨,形成结论,教师板书。
(二)白纸打靶活动1.将平面镜换成白纸,进行打靶活动。
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推测。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解释现象形成结论。
4.教师板书并小结光的反射现象。
四、回归生活,发现光的反射的应用。
1.教师激趣:同一束光照射平面镜和白纸,光的反射有什么不同?2.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发现,并提出猜想。
4光的反射说课稿

光的反射》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光的反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课,在本节课上我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科学现象入手拓展到生活,最后应用于生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①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②难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3.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反射,知道光的反射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知道凸镜面和凹镜射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光的反射的直线传播,培养学生实验中探究,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说学情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但是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本节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小组汇报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实验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程序)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老师拿一个靶心,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激光笔迅速的击中靶心,(同学们会非常兴奋的拿出激光笔照射黑板上的“靶心”,你根据什么知识这么迅速击中的啊(光沿直线传播)很好,老师加深难度了,不许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用笔直接照射黑板,请运用你身边的器材仍然用笔击中靶心吧,(同学们会积极的用身边的小镜子把光反射到黑板上)进而教师提问,这又是什么原因那?原来是光遇到镜面后发生了反射把光反射到了黑板上,就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光的反射知识。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课一练:2、4光的反射-教科版-含解析

《2.4.光的反射》一课一练1.判断题。
(1)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2)光碰到一个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
( )(3)反射光是沿曲线传播的。
( )(4)光碰到镜面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 )(5)光的直射也叫反光。
( )(6)一束绿色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会变成一束白光。
( )(7)一束光线只能反射一次。
( )2.连线题。
下面哪些物体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请将它们连起来。
汽车灯穿衣镜投影仪光的反射望远镜汽车的反光镜发光的月亮3画图题。
不移动各物体的位置,使黑暗中的小球被照亮,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路线。
4.填空题。
(1)日常生活中,汽车上安装的反光镜是一种_______镜。
(2)日常生活中,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是一种_______镜,它能使医生看清楚耳道中的情况。
(3)潜水艇上装有_______,当潜水艇潜到水下时,水兵常常利用它来观察海面上的情况。
5.选择题。
(1)夜晚我们能在灯光下读书和写字,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
A. 散射B.反射C.折射(2)汽车驾驶员可以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况,下列有关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光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B.光有时沿着曲线传播C.反光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 )原理制作的。
A.散射B.反射C.折射(4)潜望镜至少需要( )。
A.2片平面镜B.2片凸面镜C.2片凹面镜(5)下列有“影”的词语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形“影”不离B.立竿见“影”C.杯弓蛇“影”(6)下列方法中,( )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带来的不便和危害。
A.多建高楼,并且使用玻璃幕墙做外墙B.使用表面光滑的材料C.使用表面粗糙的材料6.简答题。
(1)教室的墙壁被涂成白色,照明灯安装灯罩,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2)日常生活中反光有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你注意到这种情况了吗?怎样减轻这种危害呢?7.下面是某同学制作潜望镜的步骤,分析并回答问题。
光的反射说课稿

光的反射说课稿光的反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本节课教材有三大特点:内容重要、教学要求高、教学容量大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4)创新素质培养: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四、教学难点: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异同点及应用。
五、教学用具:激光手电筒、白纸板、平面镜、牙签、自制课件六、教材处理:针对这堂课的要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我对概念和规律的引入都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设计上有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
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对比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年龄小,经历探究的次数有限,实验时容易被器材吸引,丢弃探究目的,更谈不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4光的反射(教学课件)

光的反射
新课导入
光碰到物体也会被反弹吗?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活动名称 用手电筒的光照亮书本 活动器材 手电筒、书本
活动内容 打开手电筒的开关,让光从上往下照射桌 子上的书。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新课学习
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打 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可以直接照 射到书本上。
新课学习
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测 量出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 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 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课堂小结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 回去,形成了反射现象。反射现象在生活 中有很多应用,同时反光也会给一种( A )。
书本
新课学习
活动二
活动名称 活动器材
活动内容
让手电筒的光射到立起来的书本上 手电筒、书本、镜片 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把书本立起来,光
怎样能照射到书本上呢?画出我们采用的
方法和光的传播路线。
新课学习
借助辅助工具——镜片 先找来一个辅助工具镜片,首先让手电
筒的光照射到镜片上,当光碰到镜片被挡了
回去改变了传播路线,光就能照射到书本上。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是当我们 用一面镜子挡住光的去路时,我们会 发现光改变了传播方向。
新课学习
光碰到了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 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新课学习
为什么汽车反 光镜能使驾驶员看 到车后面的情况?
汽车反光镜是一种凸面镜,也叫凸镜。射到凸镜上 的光,经凸镜反射后不能汇于一点,而是变得发散开来, 这样就能看到汽车后面的情况。
手电筒
书本
新课学习
活动三
活动名称 活动器材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知识点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知识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知识点青岛版是指青岛市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总结。
在五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一系列与生活经验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对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章:物体的反射1. 光的传播和消失:- 光的传播方式:光是由光源发出的,经过直线传播到达物体或者视线方向上。
- 光的消失和阻隔: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被阻隔而无法继续传播。
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现象:当光线遇到光滑的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线从物体表面弹回。
- 法则: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与法线的夹角。
3. 镜子反射:- 光镜的反射特点:光线在镜子上反射后会形成像,像的位置与物体和镜子的位置有关。
- 平面镜的反射规律:平面镜的反射特点是成像与物体形状相似、左右颠倒。
第二章:物体的折光1.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光线会改变方向。
- 折射规律:光线通过两种介质边界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由折射定律决定。
2. 凸透镜:- 凸透镜的性质:凸透镜有放大和减小物体的作用,能够使物体形成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像。
-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对于凸透镜,平行光线经过折射后会汇聚到一点,这个点称为焦点。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1.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的。
-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和物种的相互关系组成。
2. 环境保护:- 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浪费和破坏。
- 环境保护意识:我们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我们珍贵的地球家园。
第四章:电流与磁力1. 电流和电路:- 电流的概念: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传导过程。
-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和负载是一个完整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
光的反射(公开课)教案

光的反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光的反射现象的定义。
光的反射现象的实例。
1.3 教学过程:1.3.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反射现象的图片,如镜子、水面上的倒影等,引发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了解和观察。
1.3.2 讲解:给出光的反射现象的定义,即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
举例说明光的反射现象,如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等。
1.3.3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光的反射现象的观察和例子。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光的反射现象的特点和原理。
第二章:光的反射定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培养学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反射现象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光的反射定律的定义和内容。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2.3 教学过程:2.3.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反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的规律。
提问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的了解。
2.3.2 讲解:给出光的反射定律的定义和内容,即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解释光的反射定律的形成原因和原理。
2.3.3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和记录反射现象,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观察结果。
第三章:反射镜的设计与制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反射镜的设计原理和制作过程。
培养学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反射镜的设计原理。
反射镜的制作过程。
3.3 教学过程:3.3.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反射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反射镜的设计和制作。
提问学生对反射镜的设计和制作的了解。
3.3.2 讲解:讲解反射镜的设计原理,如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等。
讲解反射镜的制作过程,如镜片的加工、frame的组装等。
3.3.3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反射镜的设计和制作的理解和应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的反射》教案

《光的反射》教案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章节课名第二单元第4课《光的反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懂得光碰到镜面而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学习反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知道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交流等方法,理解光的反射及运用。
能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验、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
教学环节内容1.情境导入同学们,你有留意过医生给病人检查耳朵时头上戴着的额镜吗?它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司机为什么能通过后视镜看到车子后方的情况吗?2.探索新知将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讨论一下吧!(学生讨论2分钟)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先来完成一个小任务。
不移动课本和手电筒,你能用手电筒的光照亮课本后面的小球吗?你成功了吗?没错,我们需要一面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在镜子上,镜子反射的光就能照亮小球。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上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线,请你在课本的图上画出光的路线图。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接下来,我们来观摩光的反射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有反射光的能力,颜色越浅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越强。
我们能看见物体就是因为它们能反射光的缘故。
3.回顾小结现在大家明白了额镜和后视镜的原理了吗?它们都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利用这个原理解决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趣的视频吧!4.拓展应用大家知道月球离我们有多远吗?这可是一个无法用尺子测量的难题,你知道科学家是怎样测量出来的呢?伟大的科学家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反射器),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发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方向返回。
科学家测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反射
黄土岭小学 王晓蓉
1、我们为什么能看到太阳、电灯等物体?
太阳、电灯发出的光直接射入人的眼睛 引起视觉。
2、我们为什么还能看到教室、人、书本 等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 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打开手电筒的开关,让光从上往下照 射桌子上的书,光是怎样照亮书的?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 射的光很弱呢?
两种反射
反射面是平滑的
一束平行光入射到平滑的表 面,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 的。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 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 而其他方向无反射光。 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 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 叫做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漫 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不 平行。
反射面凹凸不平
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 书本,是由于这些物体表面凹凸不平, 射向它们表面的光发生漫反射,我们无 论站在哪个方向,它们总能把一部分光 反射到我们眼睛里。
运用光的反射
后视镜
额镜
小结:
一、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 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 在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光路具有可逆性 三、镜面反射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走路时不踩到地面上 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亮处 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 是水。
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把书本立起 来,这时,怎样让手电筒的光照射 到书本上呢?
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我们能想办法 照亮阴影里的玩具吗?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是当我们用一面 镜子挡住光的去路时,我们会发现光改 变了方向。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 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呢?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反射光线沿 什么方向射出呢? 根据我们的实验和你的生活经验,你有 什么猜想?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穿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